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地理第十

作者:刘崇本 字数:11508 更新:2025-06-10 15:18:27

康熙初,本境四界均有界牌。姚公文燮修县志,述其缘起,云:“绿林跳梁,畿辅为最,功令责有司疏防追捕之罚甚严,而萑苻窃发之处,或介州县接壤,则争尺寸,以相推诿。顷奉宪行,通于交界设立木石界牌,备书里数,畦步若列眉矣,今皆朽圮无存。且疆界亦小有变易,如花木厂向属文安,在界牌东,今为县属;四角河头向为县属,后属安州——此旧界牌之不足据者也。兹但即交界之州县书之。又,本境宋初分十二乡,后为十乡,今其遗迹渺不复存。明初分十二社、七屯:十二社,曰人和、义和、利人、太平、进福、庆丰、丰乐、众安、进贤、宾兴、福顺、安宁是也;七屯,曰民歌、保宁、礼义、定安、辑睦、致福、殷富是也。社为土人,屯为迁民。嘉靖四十年,知县鲁直另编十二社,而以七屯并入,改福顺、安宁为大保、礼定,每社十甲,分统本社各村里。社各有坛,春、秋二仲月上戊日,各里人齐集本社,祭五土、五谷之神,祭毕就行会饮,先令一人读抑强扶弱之誓,所以敬神明、和乡里也。其时村落尚少,每社所统之村,多或十余,少止三四,故按社而可知其村;今则生齿日众,迁徙靡常,往往一村而分隶数社,且有社甲系本境而其人久徙他境者,轇葛驾隔,汗漫无纪。光绪二十五年,知县胡公宾周办理联庄,编定村庄,除城关旧分六铺外,共分四路,兹志仍之。<

本境在省城东北,县治距省城一百二十里。东界顺天府属霸州保定县,南界河间府属任丘县,西南界安州,西界容城县,北界新城县。东西距约九十里,南北距四十里。

城关六铺(北营、东关附):

城在瓦济河之阳,周九里三十步,即初唐之归义县城。宋景德间,知雄州李允则展城至北岳祠,故南北长、东西狭。东门曰永定,南向;南门曰瓦济,南向;西门曰易昜,西向。东门外吊桥曰东作,西门外吊桥曰西成,今并圮。有锐角炮台十座,崇祯间知县张秉礼、曹良直聘马维城用西法修筑。旧有外罗城,宋李允则筑,周十八里,今圮无存。永定门外有东西街,曰东关;瓦济门外为南关;易昜门外为西关。以无北门,故无北关,今圆通阁北即古雄州之北关也。

一铺起南关南境,北至瓦桥南口。有街曰瓦桥街,长二里半,户口滋繁,市廛林立,每月有初五、初十、十三、二十、二十五、三十等日六集。瓦桥街南首有慧光阁(即白衣阁),北向,遥对南城门,万历三十三年建,祀观音。阁前路西曰华公庵,俗呼来僧庙,崇祯间,县人内监华显金于观音庵门前开井筑舍,为施茶之处。康熙十五年,知县谢橿龄设义学于其中,今久废。再北路西有药王庙。稍北曰雄关,即古之瓦桥关,跨街中,人由下行,旧有门为启闭;上有阁,祀火神、文昌,文昌南向,火神北向。其下西偏有关帝庙,南向。又北路东有泰山行宫。

瓦桥街西为西后街,东为东后街,居民尤为富庶。迤北沿河有东西街,曰小东关。有萧圣庙,临瓦济河。其南有观音庙。迤东有刘守真君庙,南关公立初等小学在焉。稍东有关帝庙,门额曰“山西会馆”,盖西商所建。东南一里曰坛台村,南坛在焉。有司于春、秋二仲月上旬择日同坛祭:设木主三,风云雷雨居中,山川居左,城隍居右;帛七,俱用白色。燎所在东南。有坛户掌其事,世居此村。

二铺地为南关北境,南起瓦济桥南口,北至南城门,东至小雄山,西至河,西北至西城水门之南交六铺界。中为瓦桥街,东为二圣庙胡同,西为灰窝,迤北曰水厂。近岁以来,清河屡溢,堤岸冲决,沿岸房屋半圮于河,居民日形寥落矣。

瓦济桥跨大清河上,即古之瓦子济桥——唐时置瓦桥关,即取此名。桥为南北通路,遇有倾圮,县官请帑修补。桥北路东临河者曰二圣庙,北宋时建,祀二郎及关帝,并祀龙神,额曰“三神庙”。焚楮火池中有石仅露寸许,曰“缆雄椿”,传云触之有水患,久埋于地;今则沿河街道半付东流,亦足见当日迷信之语之无稽矣。桥北路西有船局,由县官派人查税往来船只,以办本地要工为名。

三铺地当城内南境,南起南城,东至准提庵之西,西至药王庙,北至县署后儒学口之南。中为瓦济街,北抵四铺之圆通阁。南门内路西有王节愍公乔栋冢祠,久圮。又北有义仓,光绪十八年知县王公开运建。路东有捕厅,即典史署。东有横街,曰澄清。西口有七省通衢坊,临瓦济街——七省者,山东、安徽、江苏、江西、浙江、福建、广东,盖皆以此为驿路也。北有横街,东曰承宣,西曰皇华,横贯瓦济街,俗名十字街。县治在承宣街,衙署壮丽,光绪十年知县赵公映辰重修。中为大堂,后为二堂,再后为官宅。大堂左侧为库房,右侧为县队差官驻所。墀下左为吏、户、礼三房,右为兵、刑、工三房,中有戒石坊。南为仪门,再南为大门,左、右有石狮二,外有照壁。东有马号,曰归义驿,马神庙在焉。皇华街旧有归义驿,即故附郭归义县治旧址,后建察院,今久圮。其西有南北街曰西后街。南首有观音堂,北向。堂西有芥子庵,庵南为五道庙,北有新建药王行宫,共在一院,是可谓丛祠者矣。西后街北半里路西有药王庙,已圮,去岁因公立初等小学,取其材木以充经费,而碑岿然独存。

四铺地居城内正中,南至儒学口之南,交三铺界。再南至准提庵之西。东至东城。东北至东城门。北至土地庙西壁下。西至一门三节坊。西南至考牧街,入东口以至马神庙西。

文庙在县治之北。内有双井,在泮池前,东西相对。前为棂星门。路南为魁阁。东为雄文书院,今改建高等小学堂。再东为义学,今为学堂厨舍。其东为文昌宫。文庙西为节孝祠。西北为训导宅。路北为儒学。旧学在东北,俗呼夫子洼,洪武时知县程九鼎移建于此。中为明伦堂。后为镜堂,明教谕王齐建,用以燕会诸生者——“镜堂嘉会”为县境八景之一——今为教谕宅。东为崇圣祠,并明伦堂,皆光绪十七年教谕于福泽建。

唐观音寺在瓦济街西,相传唐时建。旧有僧会司在内,后移圆通阁。阁在瓦济街北正中,南向。阁后左方丈,为康熙三十年马之骦奉知县张公委修县志之局馆。西北有天宁寺,即明云川卫故地,本县朝贺、习仪在此。寺前为天宁街。西首有观音堂,北向。由此南行为西后街。路东有泰山行宫,并祀齐无盐,庚子之乱,德军驻扎时毁之。南抵废药王庙,交三铺界。

圆通街自阁东直抵永定街,旧无居人,嘉靖时知县胡政营屋立市,招民集居,顺治末凋残,至今蔓草荒烟而已。阁南西口为城隍街,有城隍庙,道会司在焉。西侧有知县凌公松林专祠。稍南有关帝庙,地方官岁时致祭。再西为真武庙,系铜像,嘉靖七年马文学建。城隍庙前有一、六、三、八日集。瓦济街中有马家牌坊二,今并圮,惟石基尚存。又南为学坊街,旧有儒学育才、兴贤二坊,今圮。再南西口有考牧街。西抵西后小街,今已废,无居人。东门曰永定,门内有东西街曰永定街。有观音寺、玉皇庙。北城上玉虚宫,即李允则所建之北岳庙。仁宗康定年,北人胡知远来侵,夜半见真武现形,寻败遁,乃令改祠真武。今与城下玉虚宫并圮。东城下有南北街曰仓后,以旧预备仓及旧社仓皆在县门东,此街适在其后也。南首路东有三义庙,邑之劝学所在焉。庙西有抚按察院,久圮。察院南为准提庵,北向街口。由此北行至学坊街,东为城缺口,光绪二十六年德意志兵驻扎所开。北接兴贤街,遥抵永定街。街长二里,东为城垣,西多积水。明万历十四年,知县康功营屋数百间,招抚流移;自国初已荒废。

五铺地居城西北,南至一门三节坊,东南至满营,东至土地庙西壁下,北至北城,西至易昜门。有小真武庙、忠孝节义祠、西门关帝庙,今并圮。街曰易昜街。东行数十步,转向南,过官沟关帝庙,南抵观音堂。自官沟至此又名鸿雁街,向无居民,万历年间知县刘羽国营屋立市,以招流移,故名。旧有惠民药局,今久废。

六铺地为西关北店,南至西水门,东至西城门,北至真武庙,西至河西娘娘宫。有永通街。永通桥跨白沟河上,明景泰间知县曹伟创建,正德间易鸿重修,国朝康熙间戚重进、来淑洙均有重修。维时六铺之盛亚于一铺,每月有初八、十一、二十一、二十八日四集。自道光年桥坏不复修,道路不通,而六铺遂衰落,铺户尽闭,而人烟寥落,至今茅房数椽,散布于蔓草荒野间,欲问当日事,而故老无存矣。则甚矣道路之有关于商务也。门外旧有七屯社坛,今圮;其北有社稷坛并县厉坛,今并圮,惟县官岁时致祭。

忠义冢在西门外半里,约三亩余。明建文初年东门之变,义士胡斌收瘗国殇于此。嘉靖末,知县马绍英买地十亩,以补冢西之缺,植树木,修墙垣。万历中,建关帝庙于上,此外有真武庙、善庆庵,今并圮矣。

刘家园,康熙中县人韶州知府刘世豸筑,有竹木水石之胜,今无复存者矣。

演武场在永通街南,有阅武堂及将台,明初有旗纛庙。雄县汛把总旧驻于此,自六铺塌役后,移往南关,而是地遂专为诛戮罪犯之所。

五铺外有满洲驻防营。知县袁公衍任内,城内大盗行劫,牒请满兵驻扎。康熙十二年癸丑岁,添设满官三员、披甲五十名,取民地建营房,官署三所、披甲住房一百间,东北隅有演武厅。光绪二十六年,德法联军入城,满营颇蒙损害。

永定门外左侧为大东关,有东西街,居民百余人,多业屠宰。南行里许,路左有刘家场,外筑堤植柳,宛如村落,然止一姓,系城内新迁此者。

城东二里曰亚谷城村。居民多以熬硝或以硫黄蘸促灯为业,自火柴行,而此业渐歇矣。村民散处,东西绵亘二里余。中有先农坛,每年仲春致祭,祭毕,县令亲耕,典史播种。又有三义庙,庙碑石有文,如画山水,雨濯更鲜明可鉴。东南有关帝庙,庙前有亚谷桥遗址。西北一带,旧有垄断如废城,世传燕桓侯建,村之名城以此。旧志云“汉景帝封卢它为亚谷侯,在雄之东”,不知“亚谷”即“崿谷”,地在河内;且是村原名“大古城”,特因旧志而讹为“亚谷城”耳。邑人马之骦尝辨其误。

亚谷城北三里曰邢村。村南有土台,俗呼虚粮冢,上多狐穴。村东有真武庙,铜像,有碑。又东北一里为西安各庄,东半里为东安各庄,庄有张家、姚家、赵家、马山诸淤淀。又东一里曰贾家庄。又东一里曰小步村,旧曰小姑,有安宁里社坛,今圮。有绿须淀,久淤。有天齐庙,当村之中。又东北过芦僧河,凡八里曰孤庄头村,东界新城县属李林庄。村多古庙,半皆倾圮。有雨霖寺,明嘉靖年建,有佛及韦驮像,系木雕,八面玲珑,群疑鬼斧,在各寺中为仅见。公立初等小学堂并半日学堂即在寺之后院。村西南隅有泰山及药王行宫,碑文磨灭。东南隅有刘氏家庙,乾隆四十九年安平教谕刘云龙建。村西南二里有刘氏始祖海之墓,系明永乐时自泗州盱眙迁者。北行三里曰三神堂,有进福旧里社坛,今不知其处。西为梁神堂,多梁姓。中曰张神堂,张大武故里,墓在村北。旧有神清阁,蒙古练真子王志渊隐居处。又有鞑靼冢,旧志云“在神堂高阜,有石棺外露,相传元人,今不可考”。村南有张家淀,久淤。东北一里曰刘神堂,是为东路之北界。

孤庄头东南八里曰大步村,旧曰大姑,为宋时归信八寨之一,明太监王安故里也。村有天齐庙,即安所建,公立初等小学在其内。有明国寺、海潮庵,皆明时建。有苍耳淀,久淤。村人王氏世多显宦。又东行六里,过桥曰南庄子,庚子之乱,是村死人尤众。北二里曰张各庄。旧有庆丰里社坛,今圮。庄旧有义仓,二十六年毁于兵燹,延烧民房数百间。村有李殿枫者,性好施予,人受赐者多匾其门,是年亦全烬焉。初等小学在关帝庙内。由此而西二里曰西张各庄,分三町,曰高家町、王家町、张家町,此町多系旗户。稍北曰韩家町,今止一二户,合之南庄子。——是为张冈六町。张各庄西北八里为大、小河各庄,顺治年浑河南决,迳此村东南行,故名。西曰小河各庄,庄之西南及西北皆新城县境。东里许为大河各庄,村多古庙,有清凉寺,寺有三浮图,相传明时建。村北一里旧有界碑,今圮。又东北行三里余为赵各庄。东里余为邢各庄,村东三里旧有界碑,久圮。庄有白丝淀,久淤。又东里余曰苏家町,系明时太学生苏承业故里。圈占役起,苏氏挈家远避,其墓尚在町南,碑碣亦皆埋没。町有潘姓,系旗户,约五六家。苏家町与新城县程各庄里闬相接,有两属合立初等小学在程各庄关帝庙。町东有六郎堤,与霸州为界。

由苏家町折而南行八里曰张家庄。又折而东行八里曰开口村,一名丰乐村,居民多董姓,自元、明迄国初多贵显。有董宪周者精柔术,至今村人多善拳勇。村中有旗民三十余户。村外有百子庙,近为蒙学。又有三义庙,为义学故地。其南里许曰董家庄,是村有巨须、菱角、李家、光淀、菰蒋、小淀,皆久淤。村中十字街旧有界牌,以东界保定县、北界霸州。

由开口南行五里曰刘家铺,村中有自米家务来之废河,分东、西二町。又东南三里曰洪城村,古曰红城,为宋代八寨之一,有进贤旧里社坛。村中有兴隆寺,院落甚大,产业亦饶。其村北有地藏寺,明太监王姓、李姓等所建。东南五里曰茅儿湾,为东路极东界。西二里曰马务头村。明洪武时设马务头河泊所,河泊一员,天顺间裁。国初有武进士曰李学文,曾与水贼战,村赖以全。有公立初等小学在关帝庙。西五里曰葛各庄,多郭姓、杨姓。公立初等小学在村西药王庙。西三里曰胡各庄,庄跨芦僧河,中有桥以通南北。自洪城村至此,皆芦僧河北岸村也。

胡各庄西南三里过通天桥,桥跨芦僧河上。河南有村曰道务村。北有沟,白沟河故道也,康熙二十六年自大阴村东大王口南下,转迳龙湾、道务二村之南,趋史各庄。杨氏世为村著姓。公立初等小学在三官庙、在真武庙。由此东南八里至大清河北岸,岸有村曰杨家场。沿岸东行,有小村曰下河门,跨河而居。东里许曰王家场。又东行五里曰任家场。——三场者,为各该姓之田庄,内积柴草,外多植柳,故望之蔚然深秀,宛如一大村落。又沿岸东北行至茅儿湾,有渡船,明时之神机营淀。此为本境东乡之极东南界。

道务村西南三里曰龙湾村——大清河西南来,蜿蜒如龙,故名——庞斗枢先生故里也。村南有南阳桥,久圮,今有渡船。村民繁庶,为东路第一大村,袁、张二家世为著姓。有公立初等小学在旧佛堂。

龙湾之西北二里有村曰狄夏头。昔宋真宗景德中,使曹利用与契丹定和议于狄夏台,即此。今分东、西二村,距约里许。狄夏头之西南一里有村曰袁家园,村依大清河北岸,居民多业种蔬,以河水暖,宜灌园故也。袁家园西北五里曰崔村,为王文岳故里,墓在村东北三里。

由袁家园渡河而南,有小村五。一在东南,距大清河南岸四里,曰王家房,村北有南老堤,旧有涵洞,宣泄大阴村积潦之水入淀。在西北者曰赵町,有普庆庵。稍东曰刘町,有玄帝庙,公立初等小学在焉,又有大悲庵。稍南曰姚町,有三官庙。再南曰梅町,有李家庵,庵有晾经台。合之王家房,是为大阴五町。

——右,东路,共四十二村

城南十里有村曰十里铺,为致福屯地,旧名郝家庄。公立初等小学在高公振冈故宅。北有吕祖庙,金大定间建,俗传吕仙观莲于此,今“吕庙烟波”为本境八景之一。南二里有燕南赵北坊,跨叠道上,有李文忠公题“燕南赵北碧汉层虹”字。再南曰易昜桥。桥南路东有雄县、任丘县分界碑。碑之北有龙神庙。西南行,有孙家庄、王家庄、季家庄,三庄皆水乡,人多业渔、养鸭,间种稻蓝瓜蔬等物。北距南老堤一里,堤所以壅西淀之水者也。南临莲花淀,风景殊佳,“莲浦晴游”为本境八景之一,骚人词客多有题咏。又有窝罗淀。

由十里铺沿南老堤东行,过淤清河,东北行,凡十里至药王庙,旁有居民数家。有泥狗庙。北隔淤清河曰牛角洼,以形如牛角,故名。洼之东北为老河口,即清河入白沟河之口。其东为大港淀,淀与老河口今皆淤。又东过大港淤引河,弥望平原,间有积水,所谓白草洼是也。内有柴火淀,今已淤平。其北为靳家场。南八里为赵王河北岸。

由西南而东北,背堤而居者凡六村:曰沙窝村,居民业渔。东有金沙寺,寺有钟鼓楼,今皆圮,惟存瓦砾。东里许曰陈家村,东连宗家庄,二村陈姓、宗姓者居多,村即以姓名者也。居民多编柳制器,获利甚厚,惜柳条多自固安购运,未能自植耳。东数武曰任家庄,任氏为著姓,原系正红旗,今入汉籍。东北里许曰小王村。东有百尺寺,寺有香椿,其味甚美,咸、同时著名全境,今则惟存瓦砾而已。东半里曰后台子,户口零落,势将圮废。又东北四里余曰羊家庄。此六村者皆依河、环白草洼而居,土田肥美,而居民寥落者,以清河及大港引河向多水患也;今则二河已淤,白草洼亦成沃壤,富庶之象可立待矣。

赵王河南岸即千里堤,堤为康熙三十七年王新命筑,由西南而东北,行本境凡三十余里。堤上多村落,其最西者曰温家庄。西北四里有龙潭,五龙宫在其上,为任丘、雄县之界。潭之四围,蒹葭郁茂,中有泉水,深不可测,大旱不竭。西一里旧有界牌,与任丘县苟各庄分界,今遗址犹在。南连小龙华村,庚子之乱,民舍半多烧毁。东半里曰店子村。西有都土地庙,村民多崇信,俗传其神为韩昌黎云。东半里曰白家庄,户仅二三,在昔亦巨里也。东连大龙华镇,每旬有四集。有公立初等小学在村西刘真君庙。福顺旧里社坛在焉,今久废。村北有莲花池,今淤。镇东半里曰贾家村。村东有果木园,风景可供游赏。东连张家村。于民岁晚,多制爆竹火药,南销山东北部,颇食其利。东有金林寺。东曰果子园。又东曰兴隆、依河二庄,亦名南任家庄。又东曰娘娘宫,村有娘娘庙,故名。公立初等小学在庙内。东北曰付家村。又东连张家店,止三户。东半里曰何家村,分为二,曰大何家村、小何家村。又东北数武曰大王村。又东北一里曰朱家村。又东北一里曰北斗村,村形曲折如北斗,故名,有回人十余户。渔业公司在其北。又东北数武曰回回营,共四十二户,皆系回民,多以皮硝熟各种兽皮,间有牧羊及耕作者。有礼拜寺。东隔渟水即下村,水中莲葭郁茂,宛然可观。元殷伯宗即此村人。村内回人杂居十余户,屡起争端。在昔居舍齐整,因拳乱反复,烧毁无算。又东北二里为大、小郭庄。南有旧郭家淀、陈家淀。又东北二里曰口上村。有旧张家淀,有青草淀。又东北半里曰王村,明忠臣王乔栋即由此迁居城内。又东北即秦、韩、张三庄,东去千里堤约二里。秦各庄有朱氏私立初等小学在焉。有马淀、塘淀,今淤。西为张各庄。再西为韩各庄。西北一里依堤之村曰河头村。村有旧河,今淤。又东北三里曰史各庄镇,是为南乡之极东北境。镇北一里旧有界牌,东北界保定县境。镇内有桥跨赵王河上。河为赴津之航路,交通便利,货物辐凑,每旬有四、九二集。有百福寺,元至正时建。公立初等小学在张氏宅内。其南有村曰小河南,以在旧赵王河南也。由此而东,有南北之长堤,北起赵王河南岸,南达留镇,是曰周奎堰。周奎者,明戚畹,文安人,当明季时,文安数罹水患,奎筑之以防五观诸淀之水者。

史各庄南行过周奎堰,凡二里至榆林口,居民散布,凡七町。沿堰南行十二里,其东有村曰烹耳湾。村东三里旧有界牌,与文安分界。南一里曰大王东。其西南一里曰徐家屯。又西南一里曰小王东。又南二里有村二,曰大、小齐观,北大齐观,南小齐观。村南旧有界牌。又有吴安淀、长儿淀,久淤。又南三里曰大留镇,地当周奎堰之南端。

留镇向分五町,此为大留镇,旧有宾兴里社坛。村北三里旧有界牌。镇每旬有五、十两日集。刘氏世为本镇著姓,即昌允之裔,由县城移此。有五町公立初等小学在娘娘庙内。其东南半里为花木厂村。村向为文安治,西一里旧有界牌,与霍留镇分界,不知何时始隶县治。又西南为韩留镇。有古寺曰崇兴,唐宪宗元年建,明代重修,气象雄壮,为本境最古之寺。又南为赵留镇。又南为崔李村。东一里为大李村,是为本境南乡之极东南界。东一里旧有界牌,与文安分界,南与任丘分界,西距县城八十里。崔李村西六里曰彩家务。又西二里曰孟家庄,多孟姓,相传为亚圣之裔。庄之西南即任丘境。北三里曰石桥村,村居五官淀之中。淀方三十里,下连任丘,东连蒲淀,今淤。居民多吕姓。有耶稣教十余户;有崇奉天地君亲师者百余户,俗号天地门。又东北六里曰小务村,多田姓。

——右,南乡,共五十八村

由县治南行过瓦济桥,西南行二里有村曰徐家庄。西南一里曰马家庄。东南五里曰南马庄,是为西乡之东南界。由此西北三里曰常家庄,为旧殷富屯地。又西北半里曰董家庄。旧有董家淀,今淤。又西南二里曰马蹄湾。西北曰黄湾村。有溁秀寺,明代重修,公立初等小学在其内。村西南有堤曰南老堤,康熙二十二年总河王新命筑,用以壅西淀之水者。又旧有黄湾河,南易水支流也,东北迳大雄山入白沟河,今淤。黄湾北四里曰西楼村,共七町:曰艾、常町;曰杨、赵町;曰红寺西楼,以寺之壁赤,故名,公立初等小学在内;曰韩家町;曰邓家町,多奉天主教。西楼有李家淀、黄淀,今皆久淤。西南三里曰南、北辛立庄,张甘棠即南辛庄人。又其西八里曰李郎村,为旧定安屯地,居民多奉天主教。村南有石臼淀,今淤。有旧涵洞一座。又西五里为留通村,分东、西二町。其北有留通淀,久淤。又有涵洞一座,宣泄积潦之水入烧车淀。有留通寺,成化五年建。村有烧锅,用高粱酿酒。

西楼北三里曰西槐村。村有桥跨西槐引河上。二百四十户,旗、汉、回各占三分之一。其东北曰东槐村,有旧义和社坛。西楼之西二里为三小王村,有丰乐旧社坛。东北曰李小王。东南曰仇小王,公立初等小学在仇宅。西北曰高小王。村东有关帝庙。又西北二里曰平王村,有旧利人社坛,东、西、中三町。中町有兴国寺,公立初等小学在焉。有马家淀,久淤。平王之西三里余曰郭村,村人多用柳条编为筐、箩、簸箕,销行本境。西北曰羊定村。又西北曰沙窝村。沙窝南五里曰大河村。村人多何姓,明御史何思之后也。是村多种棉花,间有紫棉花,织为紫花布,颇称精美。其南二里曰东西里村,分二町。村北有观音寺,明成化元年建,崇祯十四年太监谢文举重修,神像系坚木,雕刻精美;光绪二十七年,其正殿为教民烧毁。村南有增福神祠,肇建于唐,监造于尉迟氏,明代重修。村西一里旧有界牌,南界安州境。北五里曰孙村,分东、西二町。中有观音寺,元至正五年建,明天顺间重修,光绪三十一年又经村人修葺。寺有古槐,中心空裂,而枝叶独茂。东南二里余曰崔家庄,距大河半里,稍偏东北。村又西二里余曰罗河村,村形如船。村西有旧稻莲坑。村南二里余有由县赴容城之大路,俗名桥道口。旧有河及堤,由此绕出王路村西,俗所谓牤牛河堤者是也。村中有舜庙。东有观音庙。村民多贩买粮米者。村西一里有界牌,与容城县胡村分界,是为西乡之极西界,距县三十里。罗河村北曰王路村,分前、后二町。村西一里旧有界牌。东北四里曰刘村,多萧姓。又东为刘合庄。西南曰北阳村。有镇海寺,唐时建,明成化间重修。宋牧民御史故里也,东、西二町。南曰南阳村。有天仙宫,俗名大阁,共八十一间,为本境第一大工,庚子以后为教民所毁,村中教民之房屋及新安所修之天主堂,皆此宫材料。村中有天主堂,村南有关帝庙,村北有观音庙,皆为教民所毁。教民有村户三分之一。村南有杨关城故址,相传杨延昭镇三关筑。

南阳东三里曰先王村,分为二:西曰大先王村,有烧锅酿酒;东曰小先王。南三里曰昝村,相传公孙瓒筑京于此,讹“瓒”为“昝”耳。先王西北四里曰张家庄,为西乡极北境。东南为赵村镇,有旧太平社坛。东倚大清河,前、后街各有集市。有尧舜庙。河之对岸有道口村。嘉庆六年,河决赵村,南街冲刷无存,村人李楫、李树等二十四家共买徐姓田二十四亩,于此立村。有东北、西南二斜街,村民鳞次而居,名鱼鳞街。村东为由县赴京之道口,故以名村。是为西乡之极东北界。赵村南三里曰古县村,为燕故邑,汉因置易县,故址犹存。村南为易水故道,相传燕太子丹送荆轲于易水上即此。又旧有义仓,今废。又东南曰庄头村,分三町:曰魏庄头,曰李庄头,曰半壁庄头。相传袁宗儒故里即此。再南曰菜园村。有八蜡庙,县官岁时致祭。又南曰小辛立庄,其附近多名人古墓。

——右,西路,共五十村

城北一里曰东侯留村。有都土地庙,旧碑云:“世宗驾幸雄州,土地迎谒道左。世宗问:‘何人?’曰:‘臣侯留里土地,上至,敢不迎谒。’世宗诏锡以冕服,敕州长为立庙。元中统中,里人张士杰重修。亚圣五十三代孙孟之缙撰文如是。”村东有明侯观、侯瓒墓,又有明田庄墓。北一里曰小屯。西一里曰西侯留村。东北五里路左,树林掩映,篱落回环,有小村焉,曰曹龙铺,止一姓,系某年自河西营村迁居此者。又东北八里曰望驾台。村中有桥。村北有梁公祠,昔梁公玉笙捐地若干亩,助是村办公之费,村人德之,立祠。再北即芦僧河,河有桥,为南北往来之通路。公立初等小学在三义庙。西一里为梁家场,系大营梁氏田庄,咸丰元年立。外砖墙高丈余,上有雉堞,外有壕,宛如城池,为庚子年所立。四围森林郁茂。其西曰苏家庄,系望驾台居民移此者。再西为徐家坟,系南关旗籍四川分巡建昌道翰林院庶吉士徐公大椿祖茔,今有坟户数家散处。望驾台北三里曰许家庄。又北三里曰东照村,有旧人和社坛。村多古庙:西为定慧寺,有鹦哥殿,唐时建,宋、元迄明皆有重修;南有观音堂,北向,明正德间重修;东为地藏寺,明嘉靖间重修;北为五岳庙,公立初等小学在焉。村有回民杂居共十三户。东照西北五里曰文家营,居民多文姓。其南为中营村。东有大寺,寺前有石佛立像,明弘治十七年立,同治九年重修。又北半里为打水店,居民十二户。村北有大寺,寺西有浮图一。又西北一里为大营镇。镇有一、六日市,附近乡人以为买卖谷蔬之所。村多周姓、梁姓,梁姓多系旗户。同光间有梁玉笙者,性好施予,乡人受惠,往往植碑颂德,称善人家。又此村多古庙。镇北有小崔营,村多杨姓,亦系旗户。村东有天齐庙,有石象庙。旧志云“元时有石象夜出害苗,乡人祝之,为立庙”,语殊荒诞。又西三里曰东王槐村。又西一里为西王槐村,村为芦僧河东岸,旧有木桥跨河上,今圮。

大营南二里曰付家营。村多古庙,中有真武庙,有碑磨灭。又南二里曰皮家营,多刘姓,系旗户。东有药王庙。东南三里曰河西营,分三牌:西曰杜家牌,中曰刘家牌,东半里曰田家牌。东有阎王庙。此等村落多以“营”名,想昔时多为屯军之地。容城刘静修《登保定大慈阁诗》云“里号带军营”,雄之北乡亦颇相类。河西营南三里曰胡家台,在芦僧河南,旧作任家台,为礼义屯地。此村任、胡二姓居其大半。西有古佛及关帝庙,中有菩萨与文昌庙。村东有三官庙,基址颇广,前有碑云“崇祯十年立”。村南一里有梁家坟,多植柏树,望之蔚然深秀。河西营西南三里曰陈家台,地势平下,每有水患。河西营西七里曰涞河村,分南、北二町。北有保安寺、关帝庙、义仓,南有庆圆寺、阎王庙。庆元寺在芦僧河西,地当驿路之侧,寺旧有塔,故俗呼塔寺,明天顺五年重修。

王槐西北隔河一里曰小谢村。芦僧河由西北来,至此入本境。西一里曰大谢村。村南有古大寺。又西二里曰东羊村。有观音寺,至正十年建。村北有蚕姑庙。又西为西羊村,是为北乡之极西北界。村北二里旧有界牌,距县城三十里。东南八里曰高庄村。村有大寺。又东南三里曰朱各庄。西北四里曰西柳村,为旧辑睦屯地。有大寺,今圮。明应州学正、祀乡贤韩竑故里,韩姓当明代世多贵显。又西三里曰大铺,亦曰韩家铺。大清河北来,至此入本境。南一里曰马家庄。又南五里曰田家庄。有大寺。先王苏姓旧居此村。又东南八里曰王克桥。白沟河昔日由此分为二:一东出,奔胡各庄,入茅儿湾,村北三里旧有桥,今名大桥口,即张叔夜死节处,文文山至此有吊古诗,文山祠在河东岸,今圮;一南流,即今河。其东一里曰王黑营村。有桥跨王克桥引河上。

——右,北路,共三十四村

四路,共一百八十四村。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6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