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六十五章 中国教育今后之出路

作者:陈青之 字数:11425 更新:2025-06-10 15:16:09

第一节 中国现在之国情

现在的中国,与欧美诸强的国情不同,与苏俄也不相同。

欧美列强的社会,已发展到极端高度的工业资本主义的阶级,它们的国民经济是以工业为主体。中国除了几个大都市稍具工业资本形式外,全国社会尚停滞在农业时代之中,我们的国民经济是以农业为主体。苏俄的国民主要经济虽与中国相同,而民族独立,国家强大,能够自由自主地谋社会的发展与民族的生存。中国民族受东西帝国主义者的压迫,国民经济受东西资本家的吸取,政治受东西列强的支配,种种不得自由发展,其名虽为独立的国家,其实已沦于次殖民地的境地。

欧美列强以产业的进步,社会上虽形成劳资两对立的阶级,而一般国民的富力较我甚高,国家经济也较我雄厚,俄国自革命以来,农民的生活逐渐改善;近又以五年计划成功,国家富力陡增数倍,差不多渐与欧美先进诸国在海外争逐市场。反看中国怎样?都市经济,在外国资本家的势力支配之下,无以自主;农村经济,受外国资本家的不断榨取,日濒于枯竭。因此,农村破产,百业凋零,全国民众除了少数军阀及在外人卵翼下的资本家外,莫不陷于非常贫穷的状态。乡村的贫农及都市的小手工业者,甚至于终年作苦,亦难以维持其最低生活的,到处皆是。

法国在十八世纪,农民呻吟在国君僧侣与地主压力之下,其痛苦与中古时代的农奴所受的一样;所以当一七八九年的大革命,能以自由平等的口号获得成功。俄国在一九一七年以前,是一个极端专制非常腐败的国家,农民受沙皇贵族僧侣及大地主的横压与榨取,其痛苦更甚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农民,所以他们革命的成功,也是得力于自由平等的呼声。中国数千年以来,在承平时代,全国农民除纳税以外,与国家不发生关系;除了抗税或其他不法行为外,日日生活于不识不知之中,一辈子受不到政府的干涉。这种农民生活,比较十八世纪的法国农民及俄国大革命前的俄国农民,自由多了。自由的日子过惯了,只有个性而无群性,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由是,在个人则放荡而不守秩序,在民族则涣散而不知团结。国人这种不好的习性,自民国成立以来,未曾改变。现在先进各国的国民,对于守秩序、重纪律、团结奋发的精神,训练有素,已成习惯,而我国人依然放纵、散漫、怠惰,而不知振作与团结。

饱受奴役和压迫的法国农民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漫画。

意大利在大战后,所以能够一跃而为头等国家的,因为他们的国民追慕昔日罗马的雄风,加强了其民族自信力之故。德国在大战后,受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几难以自存;而国人能自信日耳曼民族为世界优秀的民族,忍苦奋斗,到现在已渐脱离那种束缚,而跻国家于国际平等地位。俄国在革命之后,以最大之努力,打破帝国主义者的包围政策,不久即取得他们的承认,此种成功多半也是得力于民族主义。中国民族,不仅懒散、放纵、没有团体生活的习惯,且将原有之民族自信力也把它丧失完了。在鸦片之役以前,民族过于自大。在庚子之乱以前,此种自信力尚保存一二。但自经庚子一役,受了八国联军的联合压迫,国人创巨痛深,深觉事事我不如人,于是民族自信力一落千丈;自此以后。国人由傲外变做惧外,由惧外变做媚外,甚至于要将中国民族历史所遗留于世界人类的一切有价值的文化完全毁弃了以从事于外人。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此种民族自信力之丧失,不仅为我民族前途的危险,且予全人类以不幸的缺陷。

总计起来,中国的现状,可得五点:(1)国家在国际地位不平等,已陷于次殖民地的境地;(2)民族受东西帝国主义者的多方压迫,不得自由发展,民族自信力且因此而丧失;(3)国民习性过于放纵、懒散,没有团结奋发的精神;(4)社会不进步,至今犹停滞在农村经济时代;(5)农村破产,百业凋零,致使政府与人民两患贫乏。救(1)、(2)两种毛病,须切实恢复民族的自信力。救(3)种毛病,须对于整个民族施行严格的训练,使一般纪律化,救(4)、(5)两种毛病,须以最大之努力,用科学的方法发展全国的产业,且务使全国民众皆变做生产者。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救(1)、(2)两种毛病的,民权主义是救(3)种毛病的,民生主义是救(4)、(5)两种毛病的。三民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实行,即是世界主义的第一步。实行此种主义的先决条件,在于提倡民族自信力。我们应竭力反对狭隘的国家主义,我们应朝着世界主义的目的迈步前进;但内量国情,外察大势,非提倡民族自信力无从着手。在提倡民族自信力的战线之上,我们还要铲除封建主义的余痕,防止资本主义的发生,革掉放纵、懒散、漫无纪律的习惯,使全民族皆变做有纪律的奋发的生产的劳动者,求达此目的,一方靠政治的力量,一方还要靠教育的力量。

第二节 已往教育之错误

中国自创行新教育以来,到现在已有六十多年了,教育宗旨与制度虽屡经变更——始而袭取日本,继而袭取美国,有时还取德、法——但对于社会产业的发展,及民族习惯的改革,毫无辅助。中国国民党自民国十四五年以来以革命力量发展的迅速,对于社会思想的解放,曾经发生很大的影响,国民政府也规定以三民主义的理想为教育宗旨,但此种改造的声浪不久也渐归于沉寂了。民国十七年的《戊辰学制》,对于职业与师范教育虽略有变更,而整个学制系统,仍不脱离美国式的制度。近五年以来,国人对于教育的认识始渐进步,于是提倡乡村教育,提倡生产教育,一倡百和,演为风气。应此风气而产生的,有乡村师范学校及职业学校,这两种学校也逐渐推行于各省,但其成效仍等于零。推究此中原因,我们分着三点来说:

(一)国人心理的错误 试任意找一在学儿童,问他为什么进学校?他一定回答:“为求资格。”试任意找一将要毕业的儿童,问他毕业后之志趣如何?他一定回答:“志在升学。”进小学,求得一个小学生毕业资格;毕了业力能升学,则必升入中学。进中学,求得一个中学生毕业资格,毕了业力能升学,则必升入大学。进大学,求得一个大学生毕业资格;毕了业如有力量出洋留学时,还想在海外镀金一次,以为宗族交游光宠。这种心理,不仅普通学校,就是不得已而住职业学校或师范学校,还是为求资格;如有机会时,其志仍在升学。学生以升学求资格为目的,父兄以此相期许,国家以此为奖励,社会以此相看待:由是“升学主义”与“资格主义”成为国人一般的心理,成为学校内普遍的要求。这种心理,唯封建时代的社会才能产生,以封建时代的心理应用在现代学校教育,这是国人对于教育最大的错误。由此错误心理所产生的流弊,计有五点:(1)学生为求资格,平日就不肯埋头研究,讲求实用,志在升学,则目空一切,好高骛远,毕业后对于生产事业不屑屈为。(2)各教员为应付学生心理,平日只希望学生不捣乱,亦不责以实学;一旦在校肄业期满,未有不设法让他们毕业的。办理职业学校或师范学校的人们,不问学校本身宗旨何在,但为应付学生这种心理,也必多添普通科目,让他们毕业后有充分升学的机会。(3)教育界人士或政客们,利用青年的虚荣心理,你也开一大学,我也设一学院,为青年制造不兑现的大学毕业文凭,青年公然趋之若鹜,而自己则名利兼收,于是中国现在大学数目之多,占了世界第一位。(4)官厅考查学校成绩,不问学生实际学业如何,身心的发展和修养如何,毕业后有无生产的能力和兴趣,只以毕业生能否升学为标准——即以学生升学数目之多少评定该校成绩之优劣。由是,举国相率而为伪,没有一人讲求实用的。(5)社会人士每以科举时代看待秀才的眼光来看待现在的青年学生,对学生讲话,开口说“将来主人”,闭口说“国家栋梁”。学生中了夸大狂,横视一切,此日在校时便以将来的主人翁或国家栋梁自许了。自欺欺人,自误误人,是再毒害没有的。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留学生

(二)教育政策的错误 教育政策分着两方面:一关于宗旨的;二关于管理的。中国在封建时代,学校与科举完全是培养治术人才的教育机关与方法。辛亥革命以后,科举制度虽然废除,而科举的遗毒尚未完全洗涤干净。现今举世皆已达于工业资本主义的阶段,且有推行社会主义的,而中国仍旧施行封建时代的教育政策,凡能进学校的都是优越阶级,在学校毕业以后就是士族——将来国家的栋梁。统计全国学校,文科大学多于理科大学者十倍,普通中学多于职业学校者数十倍,至于小学完全属于文雅教育,不待说了。我们以湖北一省为例:公私立大学合计五所,五所所办的皆是文科。省立中等学校不下二十余所,而职业学校仅有两所;其他私立中学全属普通文科更难以比较了。这种教育,违反时代的需要,毋乃太远!政府以培养治术人才为宗旨,虽日日口倡生产教育,有何用处,此所以学校愈多愈无救中国之贫穷,适以增加无业游民的数目,此社会产业所以无法进步。近年政府虽通令在高等教育段须多办理科,在中等教育段须推广职业教育,但以整个政策与制度未变,仍是徒托空言。

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时代发生的世界规模的国家集团之间的战争。战争范围涉及众多的国家和地区。

关于管理方面:有取放任主义的,有取干涉主义的,何者适宜,以各国当时的需要来规定。中国在民八以前,对于学生的管理,向取干涉主义;自杜威学说输入以来,完全采取放任主义。在久受国内政治压迫的国家,对于国民教育暂时采取放任主义,当做一种解放运动,极有效力,如法国大革命之后,卢梭的自然主义所以恰合需要。或因国民于纪律的训练及群性的陶冶业已成熟,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个性的发展,放任主义也合需要,此杜威学说在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提倡,非常适当。但法国久已采取干涉主义,美国近亦渐趋于干涉了。俄国国民在革命以前,所受国内政治的压迫最苦,共产党以提倡自由自动为煽惑之工具,大奏成效;但自革命成功以后,对于全国学生为有主义的训练,仍不放弃干涉主义。中国以漫无纪律过于放纵自由的国民,再投以杜威极端的个性主义之说,直如孟子所谓“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了。所以自“五四”以来,学潮屡起,训练全废,学生变作丘九,学校等于瓦岗,教育之意义于是全失。此种学生,在学校既不肯从事学业,在社会哪肯从事生产;在学校既无训练,在社会哪有遵守秩序、服从团体的习惯,但由学校毕业的仍是批批不绝,此教育效率所以日益减低,此社会秩序所以日益纠纷。近年以来,国人已渐知放任的错误,政府已有整顿学风严加训练的训令,但积重难返,不从教育政策上根本改变,终无效果。关于管理方面,除了学生管理外,还有学校管理亦极重要。学校管理就是教育统制政策,对于全国各种学校要有整个计划与适当的设置,及对于厉行国家教育宗旨要有极严重的监督。中国自施行新教育以来,只有光绪二十九年《奏定学堂章程》,颇具教育编制的性质,至辛亥革命以后则完全放任了。到现在,国家需要什么人才,关于某种人才需要多少,及全国各学校是否遵守厉行国家教育宗旨,政府全不理会,亦不知道。只见教会学校仍然遍立于国中,大学多于过江之鲫,私立尤多,十分之九属于文科,而内容腐败,学程虚设,更不堪问。内政、铁道两部所办的学校,自成系统,教育部亦无法过问。因政治不统一致使教育凌乱,因教育凌乱反足以影响于将来政治的破裂,这是教育政策上最大的错误。

(三)教育制度的错误 十七年的戊辰学制是因袭十一年的壬戌学制而来的,壬戌学制是抄袭美国的。美国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的教育政策自然是以培养工业技术人才为宗旨,它们的教育制度自然切合于这种社会的需要。以最发达的工业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搬来施行在农村社会的中国,不仅不合脾胃,且有药不对症的危险。且资本主义在现在已到了末路,美国尽量表现资本主义色彩的教育制度渐不合时宜,而我犹照样抄袭,未免过于盲目,且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理想社会太背谬了。我们批评壬戌、戊辰两学制与中国社会及世界潮流不相宜的,计有七点:(1)初等教育虽属单轨,而中等教育则分普通、师范及职业三系,且把普通中学列为直系,师范与职业列做旁系。这是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混合制,非驴非马;如此制而有力量,势必制造矛盾的社会。(2)此制在初级中学,差不多完全属于普通科;在高级中学,虽规定有农、工、商、农事及师范等科,而仍以普通科所占分量多,所居地位重。再照现有学校而论,各省除省会里面的中学分设有农、工、商等科外,所有四乡的中学差不多十分之九属于普通科。普通科中学是升学预备的教育,是培养治术人才的教育;即属于农、工、商的高中,仍为升入专门大学的预备科。以中国现在教育之不普及,而十分之九专在培养治术人才,对于技术的教育列在最次要,试问社会产业怎样会发展?国家贫穷问题到何时才能解决?(3)美国以国民富力甚高,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已由七年延长到九年;因为义务教育延长,故将旧日八四制改为六三三制。此制小学教育者虽只六年,而义务教育既然延长,初中三年在事实上所处的就是初等教育地位,是初等教育不啻九年了。且他们由小学毕业了差不多均能升入中学,即小学年限缩短,也与儿童受教育的机会没有妨害。中国国民经济力一般皆穷,由小学升中学的不到二十分之一,壬戌、戊辰两学制把小学教育七年改为六年,是无形中把一般儿童受教育的机会剥夺了一年。且此制规定满十二岁的儿童,即可毕业小学而升入中学。中学与小学性质绝然不同,照中国社会程度而论,一般儿童在十二岁时孩气未脱,骤然升入中学,于身心两方均不相宜。(4)六年的中等教育,虽分初高两级,其实等于不分。初级中学三年的课程,为公民、国语、英语、算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动物、植物、体育、卫生、劳作、图画及音乐十五科,是照美国抄来的,把人生的知识件件列入,而无一实用。且英语每周规定五小时,强人人以必学,尤背实际需要,徒足以消耗儿童有用之时光。三年期满之后,不仅无一职业技能,且习气养坏,连原有之生产习惯亦被失掉,除了升入高中以外绝无出路。高级中学既以普通科为多,而普通科的课程差不多与初中的完全相同,不仅无一实用,且各科教材尽采圆周式,教育既感重复,学者尤不经济。三年期满之后,除了升入大学外,仍无办法。教育期限规定六年,既为一般国民子弟感觉过长,即勉强修满六年,而所学无一实用,此三三制之在中国为最大的损失。(5)职业学校因属培养技术人才的,应有相当的实用。但现在各省只是都市方面设立一二年,百分之八十的农村社会无一职业学校,已经是缓急倒置。且内中课程有两种毛病:一则科目繁多,如机械、电气之类多属工业国家的教材,不合农村社会,于中国目前很少实用;二则办学者随意加增普通科目,对于技术教育仍缺乏充实的训练,毕业后仍无用处。(6)高等教育段,分大学、专门学校及研究院三种,既重复而又矛盾。按大学一种,在中国古代为培养高等治术人才的机关,在欧洲中古时代虽为研究学术的团体,其后也成为封建贵族子弟的学位制造所了。大学即为封建时代的遗迹,自不容存在于二十世纪的社会,且在高等教育段里面,既规定有专门学校和研究院,大学更等于骈枝。(7)整个学制系统,虽分初、中、高三段,每段并没有显然的意义,而大学与中学二名词在现在亦觉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且在整个学制系统里面所规定的,全属于儿童青年正常的教育,对于失学成年人的教育没有正式地位,只在中等教育段内附载有民众学校一条,不仅所用“民众”二字不大妥当,而地位狭小,尤不合于中国现时社会的急切需要。其他关于中、小学内部的组织,形同衙门,不合之处更多。

清华园

第三节 今后教育之出路

我们要解决中国目前的问题,建设三民主义理想的社会,而以教育为政治的最大助力时,对于已往教育的错误,务必根本改造。已往教育错误最深的,莫如国人对于教育的心理。但心理的改造过于空洞,我们应当先从教育政策改造起,再改造教育制度,迨这两点改造过来了,而心理也必随着改造。

(一)教育政策。关于教育政策的改造,应分宗旨与管理两方面:

(1)在民国十八年四月,政府已颁布了一道教育宗旨,此处我们所谓宗旨,是偏重教育方针说的,与政府所颁的宗旨是一贯的。决定教育方针,应先决定教育立场;我们既以建设三民主义理想的社会为目的,则国家教育方针应以这个社会为立场。三民主义理想的社会,是融合人类为一个生产阶级的大同社会,绝不容许有优越阶级来剥削民众,决不容许有权力阶级来压迫民众。如果以这个社会为立场,那么我们今后的教育方针:在消极方面,务必涤清封建主义的血痕,铲除资本主义的外皮;在积极方面,应以全力培养技术的劳动者,使人人皆有生产的能力和兴趣。换一句话,即革除从前治术人才主义的教育,厉行技术劳动主义的教育。

孙中山“三民主义”手稿

(2)教育方针确定了,为厉行新的方针起见,则应当改造国家对于教育管理的态度。我们的态度:务必改变从前的放任主义而为干涉主义;即一方对于全国教育施行统制政策,一方对于各级学生施行严格训练。在统制政策之下,凡全国学校,除了军事学校外,一律由教育部直接管辖。管辖统一,然后由部统筹全局,根据既定方针,按照社会需要,来规定学校的数目、种类及地点。对于普通劳动技术的教育,以全力设法普及;对于专门劳动技术的教育,看需要何种人才则培养何种人才,需要多少人才则培养多少人才。凡教会学校,一律取消;凡私立学校,严加淘汰;凡不合于教育方针及社会需要的现有的各种学校,尤须归并或取缔。再由部颁考核条例,勿论公私立学校,一律严行考核,每年至少举行二次,如发现有违反政府所颁的教育宗旨和方针,或奉行不力者,立即予以严重处罚。另外由部组织教育委员会,以教育界的忠实党员充当委员,凡学校的教材、电影的影片、剧园的剧本及民众的读物,一律由该会审查或编制,颁布全国通行。凡毕业学生,一律举行会考;会考的方法要完善,制度要统一,施行时要重视、要严格。非有特殊需要,不宜派遣学生出洋留学;因现代海外列强的教育全是拥护资本主义的教育,受了这种教育的留学生,对于中国现代社会是毫无用处的。对于学生的训练,凡各级学生,一律采取严格主义。其思想,以三民主义理想的社会为鹄的。其修养,以诚实、公正、弘毅、勇敢、平等、敏捷、整洁、勤劳、互助等德目为标准。其方法,凡民族基本教育,一律施行童子军教练;凡劳动职业教育,一律施行军事教练。使他们习劳习苦,习于团体生活,养成服务精神,尤须遵守纪律,服从劝诫;把全国学生,皆可训练成为:惯于团体生活的民族,勤于服务的劳工,勇敢的战士,富于同情心的人类。照此办法,教师与学生都是工人,学校校工的数目大可减少,至多每校雇用三五人就够了。

(二)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既定,再来改造现有的教育制度。下面的一个学制系统图,是依据我们的政策草拟的,暂时取名改造学制图。中国现时的教育,一方要建设理想的社会,一方还要补救目前的缺点,故本图暂分做两系,以甲乙粗线为界。在甲乙粗线之左,为正常教育;预备一般儿童依次入学而设的;在粗线之右,为特殊教育,预备年长失学或不能依照常轨的人们求学而设的。就是正常教育第一段,取名“民族基本教育”,也带了几分特殊性质;因为要解决中国目前的困难,以达到三民主义理想的社会,非先提倡民族自信力不可,故在小学教育里面特别注意于民族意识的培养。这种培养是暂时的,假使中国民族取得独立与自由,而世界人类化除了民族畛域的成见,在小学教育里面,应当特重人类共性的培养,我们到那时即可取名“人类教育”。我们先将正常教育逐一说明了,再说明特殊教育。

第十八图 改造学制图

正常教育共分三段五级。第一段民族基本教育,分幼稚园与小学两级。幼稚园收受三岁至六岁的儿童,约计三年。小学又分高初两级:初级四年,高级三年,合计七年,称完全小学。内中课程,注重公民的培养、民族的自觉及劳动的习练。从前闲雅式的及资本式的课程一律取消,按照本目标重行改编。第二段劳动职业教育分初高两级。在初级里面,大致分三种学校:一为初级师范学校,二为农村劳工学校,三为都市劳工学校。第一种收受完全小学毕业生,课程分公民、民族、体育及教育四类,修业五年,以训练健全的小学师资为目的,不过设在都市的与乡村的所用教材应有区别。第二、第三两种,为培养普通职业技能的教育,即真正劳工知识的教育,设立在都市的称都市劳工学校,设立在乡村的称乡村劳工学校。课程分公共科、分修科及选科三种:公共科的分量占百分之二十;分修科占百分之七十;选科占百分之十,只于最后一年添设。分修科与选修科均重在实习,实习时间应占全课中五分之二。公共科只设公民、常识、国语及算术二科。分修科在都市学校,设银行、商业、邮务、机器、工艺、小手工业及关于都市生活的一切知识;在乡村学校,设农作、园圃、蚕桑、牲畜、渔业、纺织及关于乡村生活的一切知识。选修科按照特殊需要,或加增其分修科的分量,或提高其人生的知识领域,但不得超过比例数。以军事训练代体育,每周至少三小时。外国语言科设在分修科内,只准在都市劳工学校内自第三年起支配二小时至三小时,乡村绝对不准添设。这两种学校一律收受完全小学毕业生,修业四年期满,获得普通的职业技术,即为有训练的劳动者。毕业后万一感觉知识不够时,仍可随时实习。在第二段的高级里面,大致分着两种:一为高级师范学校,二为各种专门学校。高级师范入学的资格有三:一为初级师范毕业生,修业四年,毕业后以充当初级师范学校的教师为原则;二为劳工学校的毕业生,修业五年,毕业后以充当劳工学校及初级师范的教师为原则;三为专门学校的毕业生,修业一年,毕业后以充当劳工学校的教师为原则。各种专门学校分科设立,或一校分设数科;其科别为农科、工科、医科、艺术科及社会科等类。此种学校,以培养高等职业或专门技能及劳工方面的各种指导人员为目的,收受劳工学校毕业生,修业四年。其课程、学理与实习并重。第三段学术教育,称研究院,为专门研究学术的机关,为训练社会上领袖人物的场所。自然科学如天文、地理、心理、生物及物理、化学;社会科学如哲学、历史、教育、党义及政治经济,全是该院所有的任务。入院的资格,以高级师范及专门学校的毕业者为原则;但如有特别才能或学力的人,即仅有初级职业教育的资格,亦可破格录取。内中课程多关于高深学理或特殊问题,故无一定修业期限。以上各级教育,自六岁入小学,到二十一或二十二岁修完高级职业教育,合计十五年至十六年。

特殊教育分着四级,但不是连贯的;第一级为自十三岁以下的贫苦小儿而设的,称做简易小学,课程以识字及辅助家庭原有职业知识为目的,修业自一年至三年。第二级为自十三岁以上至十八岁以下的各业失学儿童而设的,称做某某业儿童补习学校。内中课程,各就他们的原有职业为区别大致,与劳工学校相似。修业年限不定,最多三年、最少一年。第二级为自十八岁以上的失学成人而设的,称做某某业成人补习学校。内中课程与第二级大致相同,修业也不拘一定年限,第四级为自由讲坛,私人组合的性质。地方的学者,在工作的余暇,设坛讲学借以供献于社会。凡社会上未曾取得正常学校的资格而有研究的兴趣或时间时,可报名加入听讲,即高级劳动职业毕业生或研究院的学生,也可参加,相互为学术的探讨。在第二与第三级的中间,另设有社会教育性质的四种机关:(1)民众教育馆,(2)民众体育场,(3)民众影戏院,(4)民众俱乐部。此四种机关,在都市内可以全设,在乡村内只设(1)、(2)及(4)三种就行了。

天津工人工余补习学校开学式

(1921年9月)

(三)教育区划及设立。全国应分为多少学区及各级学校由何种机关设立,也是统制教育政策所必要规定的。(1)小学校以市县立为原则:在大都会,由市立;在小都会及乡村,由县立。各都会及村镇应立几所及应设几班,以所在地儿童数目为比例。只设初级班者称初级小学,高初全设者称完全小学;现在所有“实验”及“中心”等无聊名称,一律取消。在统制教育政策之下,凡到了学龄的儿童自应送入小学受教育,且应以最短的时间设法普及,从前资本主义国家所用“义务教育”等名称,亦应取消,至如何普及,属于政治方面的计划,留待另述。(2)劳工学校,属于都市的以市立为原则,属于乡村的以县立为原则。都市劳工学校,以都市人口数目的多少,规定所数及班级数;乡村劳工学校,应尽量扩充,平均至少每县设立二所。现有普通中学及职业学校等名称,一律取消。初级师范学校,以省立为原则,每省至少设立五所,除省会只设一所外,其余均应设在四乡。(3)专门学校以省及特别市立为原则,应设几所何科,以各省市社会实际需要为标准。(4)高级师范学校及研究院,完全由国立。照中国现在情形,全国应划分为五个高级师范区:第一区南京、第二区北平、第三区汉口、第四区广州、第五区西安,将来东北失地收回,沈阳可再划一区。研究院现时暂设三所:南京一所、北平一所及广州一所。现时所有“大学”及“学院”等名称,一律取消。关于特殊教育一类:凡简易小学,以县立为原则;凡各业补习学校如在乡村,以县立为原则,在都会以省立为原则。再各业补习学校,如设在工厂或铁道旁者,则责成工厂或铁路局设立,由省市教育机关监督。招生次数的标准也应规定:凡小学校、劳工学校,及各种实习学校每年招生二次;凡各级师范学校、专门学校及研究院,每年招生一次;凡幼稚园及自由讲坛,随时招收,不受限制。

第四节 结论

中国目前所患最大的毛病,我们归纳起来:莫过于贫、弱、私三字。中国已往教育的错误,我们归纳起来:不外内封建主义,而外资本主义,即治术的、文雅的、放任的三点。救贫应当设法为富,而教育偏重治术人才的培养,则更贫了。救弱应当设法为强,而教育专尚文雅,则更弱了。救私应当设法为群性的训练,而教育偏采放任主义,则更私更散了。以这种错误的教育,无补于中国目前的毛病,且适足以促成其危亡,差不多已为全国人所公认,近年国人提倡职业教育、乡村教育、生产教育,都是想补救已往的错误;甚至近日提倡新生活教育,也是应需要而起的。但这所提倡的只是枝节,所改革的只是片段,在当初或有少许的成效,迨事过境迁,声浪消沉,必仍返于旧路。由这种种看来,要诊治中国目前的毛病,应当统观全局,促根本上改造。我们的目的不但诊治目前的毛病而已,同时还当以教育的力量建设三民主义理想的社会。奖励民族教育,所以提起民族自信力,团结奋发,置中国于国际平等地位,而弱的毛病自然去了。注重劳动职业教育,所以培养劳动习惯和生产技能,则全国产业即可为有计划的发展,而贫的毛病自然去了。对学生采取严格训练主义,谋群性的发展,为纪律的生活,使散漫的变为有组织的,自私的变为爱群的,而私的毛病自然没有了。同时还要铲除封建的资格主义,洗涤资本的升学主义,改变国人对于教育一切错误观念。要使农家子弟进了学校更会种田,工人子弟进了学校更会作工,渔家子弟进了学校更会捞鱼。更要打破优越阶级享乐的心理,铲除特权阶级支配的欲望,消灭一切虚玄神鬼的学说,以科学方法促进产业,使全社会皆变做平等的民族,生产的劳动者,富于同情的人类。要达到这种目的,尤在实行教育统制;一方使全国教育为有计划的设施,一方使教育进行发生力量。但教育不过为国家政治工作之一种,教育本身原无力量的,要行教育统制必先行政治统制,迨政治有权威,而教育自可推行无阻了。

本书上卷初完成于民国十五年年底,至十九年八月着手起草中下两卷,并重编上卷,合成全书三卷,以参考书籍缺乏,及无定居生活,迟至今日始告完竣,历时约计十年。

著者志

民国二十三年七月三十日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6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