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五十九章 三种教育之运动

作者:陈青之 字数:7601 更新:2025-06-10 15:15:56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运动

职业教育的运动是由实用主义的教育转变过来的,此项运动发生于前期,到本期已届成熟了。运动的创始人为黄炎培。黄氏改实用主义的口号为职业教育的口号之理由如下:

中华职业教育社,旧中国的教育团体。1917年成立于上海。曾先后开办中华职业学校、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中华职业补习学校等。

一般社会生计之恐慌为一刺激,百业之不改良为又一刺激,各种学校毕业生失业者之无算为又一大刺激;凡此皆实用主义提倡之根源也。顾就抽象言,则教育不实用之害中之;而就具体言,则职业教育之缺乏,为其直接感受痛苦处。而一般社会,于其病害之总因不易觉悟,而竟心怵夫直接感受痛苦之所在,于是语以抽象的实用主义教育,不若语以具体的职业教育之惊心动目,而职业教育之声喧腾众口矣。……盖职业教育犹是实用教育也。……吾人所主张一方提倡职业教育俾于生活上速立补习之计划,一方犹当尽力改良普通教科使归实用,庶其有济。(《教育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实用主义产生之第三年》)

黄氏以为职业教育犹是实用主义的教育,同一为社会所需要,不过前者较为具体,提出这个口号来,容易打动人,容易引起社会的注意。其实这种教育,一方固由于国内社会的需要,他方也由于欧美职业教育思潮的激荡,先经一二人的提倡,再经少数人的响应,遂造成了一种空气。

职业教育运动的中心——也可以说是运动的始基——为中华职业教育社。该社成立于民国六年四月,当初设在北京,后来移在上海。发启人为黄炎培、郭秉文、范源濂等人,当时并发表了一道宣言。宣言的大义分三点:第一点,指摘现在的教育空疏无用,不仅普通学校不切实用,即号称带有专科性质的实业学校同一不切实用;第二点,为说明救济目前教育之主旨——办理职业教育的主旨;第三点,为施行职业教育的方法。我们将该宣言的大义,节录数段如下:

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尚有过于生活者乎?兴学二十余年,全国学校亦既有十万八千余所,何以教育较盛之区,饿莩载途如故,匪盗充斥如故?……何以国中自小学以至大学学生之毕业于学校,而失业于社会者比比?

试观夫实业学校、专门学校,有以毕业于纺织专科,而为普通小学校图画教员者矣,有以毕业于农业专科而为普通行政机关助理员者矣。……所用非其所学,滔滔皆是。虽然,此犹足以糊其口耳,其十之六七,乃并一啖饭地而不得。实业学校者且然,其他则又何说?然而教育幸而未发达、未普及耳,苟一旦普及,几何不尽驱国人为高等游民以坐待淘汰于天演耶?

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曰吾中国现时之教育决无能解决生计问题之希望;曰吾中国现时之教育不惟不能解决生计问题,且将重予关于解决生计问题之莫大障碍。

上海黄炎培故居

同人于此,既不胜其殷忧大惧,研究复研究,假立救济之主旨三端。曰推广职业教育,曰改良职业教育,曰改良普通教育,为适于职业之准备。(《教育与职业》第一期)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社务分着三类:第一类关于研究与宣传方面,为调查、研究、劝导、讲演及出版种种;第二类关于实施方面,为试办学校及博物院;第三类关于介绍方面,设立职业介绍部。由第一类,出版了一种《教育与职业》的杂志,为宣传的喉舌。由第二类,创办了一所中华职业学校,为试验的中心。这样一来,社会上的人士都注意起来了,于是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同年第三届大会,也把职业教育列为议案,通过职业教育进行计划五项:一、为调查及研究,二、为培养师资,三、为实施职业补习教育,四、为促进女子职业学校,五、为小学校注重实用。自此以后,凡该会屡届大会,莫不以职业教育列为议案。到民国十年,在广东开第七届大会,竟将职业教育列入正式学制系统里面,以替代从前有名无实的实业学校。十一年九月,教育部所召集的学制会议,及十月教育会联合会在济南第八届大会,莫不采纳广东议案,详加讨论,完全决定取消实业学校以职业学校替代,并扩充其范围与性质。此项议决案到同年十一月一日,遂正式公布了,而职业教育的运动可算大告成功。

民国期间的护士毕业证

继中华职业教育社而产生的,有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由甲乙种实业学校、男女职业学校、补习学校、中小学职业学校及其他职业教育机关组合而成,也是促进职业教育的一种企图。此会成立于民国十年,每年有会议,每次会议皆有促进职业教育的计划。由此会又产生全国职业学校出品展览会,十一年二月展览于上海,参加的有八省,五十校;十二年八月展览于北京,参加的有九省,五十八机关;十三年五月展览于武汉,参加的有十一省区,一百五十八机关,可知一年比一年推广。至于职业学校及机关的发达,更其迅速。据民国七年度教育部的调查,全国职业男校,只有五百三十一所;到十一年据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调查,全国职业学校,共计八百四十二所,四年之内增加了一倍半以上;到十五年五月,该社调查,凡职业学校、职业机关及各种职业教育,全国共计一千五百一十八所,四年之内,差不多又增加了二倍。本期教育史只到民国十五年为止,而职业教育亦以十五年为最发达。自十六年以后,正值革命期间,全国教育多受军事影响,没有统计可言;至二十年而教育部发表的职业学校,全国仅一百四十九所,可谓一落千丈了。

关于职业教育的意义和目的,由运动的人逐年变更,愈变而范围愈推广,而性质愈抽象。我们读《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他们当初提倡职业教育的动机为由学校毕业的学生失业太多,其目的只在于“谋生”二字——补救失业的危险。到七年,该社又宣布职业教育的三大目的:一、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二、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三、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同时黄氏又规定职业教育的定义如下:

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教育要览》)

十一年,周恩润在《职业教育研究》一书中,下一定义:

职业教育乃准备能操一技之长,从事有益社会之生产事业,借求适当之生活。其大目的,在培养智力、意志、感情各方面,而为完全有用之人物。(《教育杂志》第十七卷第一号)

由此看来,七年的解释较六年为广泛、为抽象,十一年的解释较七年更广泛、更抽象了。到十二年以后,更将职业教育及目的简括为两句话:“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较前又进了一步。但职业教育自十五年以来,从表面看,好似着着成功,但内容腐败,办法机械,已为文雅的中国人所鄙视;加以此时正当革命高潮时期,青年学子多加入政治工作,于机械的职业教育更不肯理会,所以自是年以后,职业教育的思潮,差不多已到过去时期了。黄氏目睹这种衰颓现象,有意重振旗鼓,挽回颓势,于是又标榜“大职业教育主义”,可以想见其运动的苦心。他说:

积极说来,办职业教育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也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社会运动。消极说来,就算没有訑訑的声音颜色,只把界限画出来,此为职业教育,彼为非职业教育,已经不行哩。换一句话,内部工作的努力不用说了,对外还须有最大的热诚参与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纳一切。……这样职业教育方针称它什么呢?大胆地称它“大职业教育主义”。(《教育与职业》)

陶知行(1891-1946),中国近代教育家。原名行知,后改知行。曾留学美国,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曾创办育才学校、社会大学。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行知书信》等。

第二节 平民教育的运动

在本期的前数年,教育上之平民主义的思潮,高唱入云,凡大中小学、城市乡村,莫不标榜这个口号,以求避免“为时代的落伍者”的讽刺,我们在前章已经说明过了。所谓平民主义的教育就是德谟克拉西化的教育,是根据现代平民主义的政治而来的,后因国人趋向时髦,于是由平民主义派生风行一时的平民学校。此项平民学校,多由中等以上各校的学生创办,附属于其本校之内,召集附近无力入正式学校的民众——无论男女老幼——来校读书识字,不收他们的学费,并供给以相当的笔墨纸张。这种学校,多半属于补习教育的性质,已失平民主义之真髓了,但不久又产生一种平民教育的运动。此项教育的运动,其性质与平民学校尚相近似,但于实施方面两不相干,至若规律以平民主义则更不类了。“平民主义”是一种教育思潮,“平民学校”是零星的补习教育,而“平民教育”则含有规划、有组织的运动,运动者有无政治作用我们不敢臆断,但在当时确具有一种力量是无可否认的。

什么是平民教育?据创始者晏阳初说:“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什么人?做整个的人:第一要有知识力,第二要有生产力,第三要有公共心。”(《教育杂志》第十九卷第六号《平民教育概论》)以这几句话来解释他们的“平民教育”,当然不得要领。这与“非平民教育”有何区别?又据运动中心人物陶知行说:“中国现在所推行的平民教育是一个平民读书运动”(《中华教育界》第十四卷第四期《平民教育概论》),这一句话切实多了。我以为他们的平民教育,少半是读书运动,多半只是认字运动,因为他们主要的教材,只是一本《千字课》。

晏阳初像

此项教育运动,据汤茂如说,可以分着三个时期。第一、自民国七年至十一年,为运动的胎胚时代;第二、自十一年至十四年,为运动的提倡时代;第三、自十四年以后,为运动的研究实验时代。运动的创始人是晏阳初,发祥地在法之巴黎。当初晏氏在法国留学,见着数十万华工在外没有知识之痛苦,因设法为华工施行补习教育。此项补习教育,不过以最简便的方法,授以极浅近而合于应用的文字,并随时讲以卫生及公民所必需的知识,颇见成效。晏氏于民国九年回国,正值国内高倡平民主义及竞办平民学校的时候,于是在国内开始为有组织的运动,标榜平民教育。最初在上海试办,渐渐推行到长沙、烟台、杭州、嘉兴等处。到民国十二年六月,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东南大学教授陶知行等人加入了这个运动,由他们发起在南京设立平民教育促进会。数月以后,武汉也成立平民教育促进会,于是各省区闻风兴起,而“平民教育”四字遂轰传全国了。在同年八月,他们乘着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北京清华学校开年会的时候,就便邀集各省代表开第一次平民教育大会,议决在北京设立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当场推出总会省区董事四十人,组织董事会,由董事会选举驻京执行董事九人,以朱其慧为董事长,晏阳初为总干事。总会的会务分总务、城市、乡村及华侨四部。除总务总管一切会务外,其余三部专办教育事务,即城市平民教育、乡村平民教育及华侨平民教育。据他们的报告,平民教育已推行到二十省区,总会的普通平民教育出版物已有三十多种——这种运动的进展可算很迅速的。但自革命军打倒军阀以后,此项运动遂归停顿。

据陶知行的报告,他们施行平民教育,采取三种形式。第一为平民学校。这个是采用的班次制度,与普通学校无大区别。大班一二百人以上,用幻灯教授;小班三四十人以上,用挂图、挂课教授。第二是平民读书处。这是为不能按照钟点上学的一种变通办法,以一家一店或一机关为单位,请家里、店里或机关里识字的人教不识字的人。教的人是内里的,学的人是内里的,由自家人教自家人,不拘时间,不往外走,比较第一种办法方便多了。第三是平民问字处。第二种办法虽极活动,不能每家每店皆能举办,因为那种办法,至少有一人识字才能办通,倘遇有家中或店中无一识字的人,那就穷了。平民问字处是补救以上两种办法之不及的,设立在有人教字的店铺里、家庭里或机关里,以备任何人随时来问《千字课》的字。比如摆摊子的人,摆在哪个平民问字处的门口,就可乘空向他们请教;车夫停在哪个平民问字处的门口,也可以乘无人坐车的时候,学几个字。

陶行知像

第三节 国家主义教育的运动

职业教育、平民教育及国家主义教育,可谓本期三大教育的运动。第一种运动以实用主义的思想为基础,第二种运动以平民主义的思想为基础,第三种运动以国家主义的思想为基础。但前两种运动,只是单纯教育事业的运动;第三种则合有很浓厚的政治作用,到后来竟演成了政治团体。前两种运动虽各有思想作基础,而运动者均以实施业务为主体;第三种运动则有坚强的主义,宣传主义为运动的工作。故国家主义教育的运动,在本期,是教育的又是政治的,是一种运动又是一种思潮,此项运动是借此项思潮为先锋、为主动的。

在前期教育思潮里面,我们曾经说过:“由汤氏之国民教育一变而为国家主义教育”,故本期国家主义教育,虽不完全是国民教育的后身,而以“爱国思想”为主脑,则两者是一致的。与国民教育思想相随而生的,有军国民教育,替代国民教育及军国民教育的思想而起的则有平民主义的教育,而国家主义教育又是替代平民主义教育而起的一种思潮。此种思潮,发生于民国十二年,到十四、十五两年为最盛,到十六年而暂告停息,故在本期只有五年的历史。发生的原因有二:一为平民主义思潮过度的反动,二为帝国主义者压迫的激动。平民主义以自由平等为原则,其教育以在此原则之下发展个性为要点。一方发展个性,一方还要培养共性——养成适于团体生活的习惯,不过不得因团体而钳制个性或牺牲个己的利益罢了。但中国此项教育主义一提倡,只注意在个性的发展,而不顾及共性的培养,于是一般青年专以放纵利己为自我表现之口实,不遵守纪律,不服从团体;甚至高倡世界主义,对于维持国家的信条也不肯遵守。流弊所及,只知有个己,不知有他人,所以民国成立十多年以来愈演愈不统一,为矫正流弊,于是国家主义者乘时而起。当欧战初停的一二年,世界尚有几分和平空气。时机和缓以后,帝国主义者的面目又露出来了,仍旧以强权为公理,以压迫弱小民族为惯用的手段。中国名义上虽为战胜之国,而被列强的压迫和侵略依然如故,其例不胜枚举。这个时候,中国民族主义的意识突然勃兴起来,大家觉得非团结国家力量,不足以抵抗强权,非提倡尚武精神,不足以自卫,国家主义者于是起而作国家主义的教育之宣传了。

20世纪初的中国留学生

提倡国家主义教育的多半是受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的留学生,他们全是信仰国家主义者。国家主义基于爱国观念,以国家为中心,以拥护国家独立自强为最高信条,他们反对个人主义、家族主义及世界主义,因为这些主义均足以分化国家主义的力量的。为建设国家主义,所以要提倡国家主义的教育,后者是前者的工具,为前者而产生的。什么是国家主义的教育呢?据李璜说:

我们中国人也正离开家的生活而初入国的生活的时候,我们正大光明地说,当把国民的精神生活系在国家上面。换言之,就是正该当讲国家主义的教育。(《中华教育界》十三卷三期《国民教育与道德》)

国民教育的目的,无非是“诱发后人,光大先业”八个大字。(同书十三卷四期)

我们为何而主张国家主义的教育?其理由至为明了而且简单:(1)对外为抵抗文化的侵略政策。因之国家主义的教育在提起国家对外独立的精神。……(2)对内为唤起全国国民的团结与活动,以共同担负今日之大患,而筹谋来日的大业。因之国家主义的教育是为中国国民在各个人的私利之上指出全民族公私之所在。质言之,是要为今日之中国人建议一个道德上的新信仰。(同书十三卷九号《再谈国家主义的教育》)

陈启天在《国家主义教育要义》一篇文章上,提出积极要求者四端,及消极反对者三事。积极要求的第一端是:

明定国家教育宗旨。国家教育宗旨在凝成国民意识,发扬本国文化,以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独立。(《中华教育界》十五卷《国家主义教育研究号》)

我们把他们的意思解释如下:国家主义的教育在唤起国民对于祖国的意识——培养爱国思想。以国民的爱国思想为基点,树立民族伟大的精神,发扬本国固有的文化,以建设强大的国家。——对内统一,对外独立。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所有教育应当属于国家的,教育政策由国家规定,教育主权由国家享有,教育事业由国家主办。教育既一切均属于国家的,所以他们反对教会教育,反对殖民教育,反对私人营利的教育,凡不在国家主管之下的及不合于国家主义的教育,应当一律收归国家办理。民国十四年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参与者虽不限于国家主义信徒,而以他们运动最力,因为这也是他们的教育政策之一。“外抗强权,内除国贼”,为国家主义者常喊的口号,他们为实行此种口号起见,所以特别提倡军事教育,使学生军队化,训练强勇的青年,以建设强有力的国家,称雄于世界。本期军事教育运动,因“五卅”惨案成为全国一致的呼声,而国家主义者利用时机特别喊得起劲,这也是他们的教育政策之一。

国民革命军战士

国家主义的教育,除个人鼓吹外,团体方面,有国家教育协会、中华教育改进社及全国教育联合会等等。第一种团体为专门宣传国家主义教育的机关;第二种团体在开年会时曾有人提议请教育部依据国家主义定教育宗旨;第三种团体也有人主张以“养成健全人格,发扬共和精神,葆有独立国性,演进民族文化”为教育宗旨,立言虽较融混,也是赞成此项主义的。此项教育的运动在十四五年虽风靡全国,但至民国十六年,国民革命军征服旧式军阀以后,严厉制止国家主义的宣传,而此项运动于是偃旗息鼓了。

本章参考书举要

(1)《职业与教育》

(2)《教育杂志》

(3)《中华教育界》

(4)《国家主义的教育》

(5)《国家与教育》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6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