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五十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学说

作者:陈青之 字数:11243 更新:2025-06-10 15:15:35

第一节 概论

本期的政治主张,有三派:一为民主共和派,二为君主立宪派,其他则力主维持旧制——君主专制。本期的教育主张有二派:君主立宪派提倡国民教育主义,君主专制派仍持人才教育主义。至民主共和派,在政论方面虽为最急进,可是在教育方面的表现很少,所有言论亦无关于教育,所以本期只得从略。主张人才教育主义的,有张百熙、张之洞、吴汝纶一班人,我们以张之洞为代表。提倡国民教育主义的,有康有为、梁启超、汤觉顿一班人,我们以梁启超为代表。

中国历来的学者全是提倡贤人政治,把国家政权交给少数贤明的士大夫,使无知无识的愚民安居乐业,就可以致天下于太平,所以那时的教育只注意少数优秀分子。张氏虽以提倡新学自命,但以所受旧式教育过深,仍未丝毫脱离封建时代的头脑;且业已身居高位,为本身利害计,也不得不讲贤人政治,不得不力持人才教育主义。梁氏的政论虽不及民主共和派的急进,但他所受的旧教育比较尚浅;生在海滨,又尝亡命海外,受了新潮流的影响不少;且以一介书生,在现时政府之下亦没有取得相当的政治地位,自然容易接受潮流,提倡国民教育主义。张氏因主张人才教育主义,所以力主干涉,反对女学,取缔报馆。梁氏因提倡国民教育主义,可以力尚自由,力倡女学,主张广开报馆,多设学会。张氏因主张人才教育主义,所以对于高等教育的设施,特别重视。梁氏因提倡国民教育主义,所以对于初等教育的教法,特别重视。至若对于当时“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教育思潮,张、梁二氏的态度,差不多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节 张之洞(1837—1909)

一 略传

张氏字香涛,生于清道光十七年,是直隶南皮县的人。十六岁颁乡荐,二十七岁成进士。这个时候,正当清代考证学鼎盛以后,今文学新起的时期,而张氏所学不与他们尽同。张氏富于强记能力,好为博览,喜为词章,所学兼采汉、宋,对于宋、明理学特别提倡,而所最不同意的则为公羊学。这个时候,正当清廷势力陵夷,列强相继压迫的时期,张氏为人有大略,为学以通经致用为主,对于当时政治及国际情形尤喜留心研究。在他成进士的第五年,被派充浙江乡试的副考官,接手授湖北学政。同治十六年,又被派充四川乡试的主考官,接手授四川学政。由光绪元年至七年,在京任司业侍讲及阁学等职务。自光绪七年以后,他的地位陡增,专任封疆大吏了二十余年。这二十余年中,计任山西巡抚三年,两广总督六年,两江总督前后二年,其余皆在湖广总督任内。他调任湖广总督,始于光绪十五年、终于三十三年,除中间临时两调两江外,前后约计十七年,为清代总督中在一地方任期最久的一个人。张氏好功名,喜作为,对于提倡教育,培埴人才尤具热心。每到一处,必有所建设,所建设的关于教育事业尤多;当时居高位而讲新学者咸推张氏为第一人,而张氏亦以通新学自命。自光绪三十三年以后,被召入京,供职中枢,兼管学部,此时所谓位极人臣,而张氏年已七十一岁了。三年之后死于京师任所,享有七十三岁的高寿。晚年自号抱冰老人,湖北人士在武昌蛇山下为他筑抱冰堂一所,至今尚有纪念的。

张之洞像

二 教育生活

张氏虽不是一个纯粹教育家,而对于教育方面的建设却较多于其他事业。综计他自成了进士以后的生活,可以分着四期:第一期为学政时代,第二期为司业侍讲时代,第三期为总督时代,第四期为学部尚书时代。除了第三期,其余三期所任的全是教育职务;第三期虽非教育职务,而对于教育方面的设施,却比较其他各期的成绩为大,所以我们说他全在教育里面过生活亦不为过。

在学政时代,为三十二岁至三十八岁,共计两任。第一次任湖北学政,开经心书院于武昌;第二次任四川学政,开尊经书院于成都。是时四川的士习很坏,专尚浮谫,不知讲求实学,平日只以时文帖括猎取科名为事。张氏到任,即以教育的力量竭力矫正。他的工作除开书院以直接教育优秀人才外,还有三点:(1)建尊经阁,广置书籍;(2)开印刷局,刊行经史诸书;(3)他自己又著有《輶轩语》及《书目答问》,指示学者以读书的门径。四川的士习由他矫正了不少,颇有昔日文翁治蜀的遗风。

两湖书院旧址

在总督时代,为四十五岁至七十岁,共计三次。第一次在广东约计六年。关于文化教育,设有广雅书院;关于军事教育,创有水陆师学堂。第二次在湖北,前后约计十七年。此十七年中建设特多,也可以分着两期:自光绪十五年至二十二年为前期,自光绪二十四年至三十三年为后期。在前期所建设的,多无系统,如两湖书院、自强学堂及武备学堂等类。到了后期,则进步多了,所开设的各项学堂皆是有系统的:直系方面,有小学、中学及高等学堂;旁系方面,有两级师范学堂及两种实业学堂。此外对于改革教育的建议也很多,如发表教育思想的《劝学篇》,是在此时——光绪二十四年——出版的;有名的《变法三疏》,是在此时——光绪二十七年——与刘坤一会奏的;开新教育完备制度之祖师的《钦定学堂章程》,是在此时——光绪二十九年——与张百熙等人编订的;含着复古运动的存古学堂,也是在此时之末——光绪三十三年——创立的。第三次在江苏,前后约计二年,也开设有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及军医等学堂。当是时,虽变法兴学的空气腾播于朝野上下,但各省多未举行,所举行的也不完备。张氏在湖北十余年,不惜财力,竭力经营,所有教育设施皆开各省风气之先,各省讲求新教育的莫不来湖北取法。湖北不仅省内教育较各省为发达,即留学教育也超过各省数倍。当时留洋学生以往日本为最多,据光绪三十二年的统计,留日学生全国各省共计五千四百余名,湖北所派学生即有一千三百六十余名,占了四分之一。所以湖北在当时有先进省之称。张氏不仅举办教育事业,且能亲身讲学,对于培埴人才、奖掖后进,尤具热忱,以硕学而居高位,在职又久,所以当时湖北知识分子莫不受着他的熏陶。湖北新教育较各省发达之早,由于张氏;湖北人士存古思想之深,亦由于张氏,张氏在湖北近代教育史上总算是最有关系的一个人物。

张之洞书法斗方

在司业侍讲时代,为三十九岁至四十五岁,以无实权,故对于教育没有成绩。在学部尚书时代,为七十岁以后。此时总揽中央教育大权,除颁发命令督责各省推行新教育外,关于教育官制,所制定的也很多。最有关系的,如颁布教育宗旨,及正式规定女子教育的地位,也是这个时代的美举。但张氏此时以年老气衰,遇事多有敷衍,其积极的精神已大不如前了。

三 教育思想

张氏虽以提倡新学自命,我们解剖他的头脑,却是旧时代的人物。此处所谓旧时代即指封建时代说的。封建时代的特点在有很深的阶级思想;此项思想所包含的,不外三纲五常之说。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我们可以归纳为君权、男权两类。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在人类社会中相处的一般道德。合三纲五常之说叫做“礼教”——即儒家的伦理主义。张氏既是旧时代的人物,所以对于礼教绝对拥护。在拥护礼教的原则之下,于是有三种主张:提高君权,而抑制民权;重视男权,而轻视女权;特尊儒经,而攻击异说。

张氏提高君权、重视男权,在《劝学篇》里有一段话:

《劝学篇》书影

五伦之要,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异议;圣人所以为圣人,中国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纲则父子同罪,免丧废祀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诚以天秩民彝,中外大同,人君非此不能立国,人师非此不能立教。乃贵洋贱华之徒,于泰西政治、学术风俗之善者,懵然不知,知亦不学;犹援其稗政弊俗,欲尽弃吾教吾政以从之,饮食、服玩、闺门、习尚,无一不摹仿西人,西人每讥笑之。甚至中土文学聚会之事,亦以七日礼拜之期为节目。近日微闻海滨洋界,有公然创废三纲之议者,其意欲举世放恣黩乱而后快,怵心骇耳,无过于斯。中无此政,西无此教,所谓非驴非马,吾恐地球万国,将众恶而共弃之也。(《内篇·明纲第三》)

张氏特尊儒经,也在《劝学篇》里有一段话:

盖圣人之道,大而能博,因材因时,言非一端,而要归于中正;故九流之精皆圣学之所有也,九流之病皆圣学之所黜也。……大抵诸家纰缪易见,学者或爱其文采,或节取一义,苟非天资乖险,鲜有事事则效,实见施行者。独老子见道颇深,功用较博,而开后世君臣苟安误国之风,致陋儒空疏废学之弊,启猾吏巧士挟诈营私软媚无耻之习,其害亦为最巨。……故学老子者病痿痹,学余子者病发狂。董子曰:“正朝夕者视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若不折中于圣经,是朝夕不辨而冥行不休,坠入于泥,亦必死矣。(《内篇·宗经第五》)

因为要提高君权,自然抑制民权,于是在教育方面演成专制主义。所以当他编定学堂章程时,一方规定“京外大小文武各学堂,均应钦遵谕旨,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学务纲要》),及“教习学生一律遵奉《圣谕广训》”(《各学堂管理通则》)。一方又规定“各学堂学生不准干预国家政治,及本学堂事务,妄上条陈”(《各学堂管理通则》),及“私设学堂,不准讲习政治法律专科,以防空谈妄论之流弊”(《学务纲要》)。因为要重视男权,自然要轻视女权,于是在教育方面演成偏重主义。所以当他编定学堂章程时,不规定女子有教育的地位。并且说:“中西礼俗不同,不便设立女学。”(《学务纲要》)到后来,虽勉应社会的需要,设立女子小学及女子师范学堂,而对于女子的行动却严定种种限制——不准男女同校,不准女子排队游行及登台演说,不准男教员充当女学堂教习。因为特尊儒教,所以在学堂章程里特别规定各级学堂以很多读经的钟点。并且说:

外国学堂有宗教一门。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为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学失其本则无学,政失其本则无政;其本既失,则爱国爱类之心亦随之改易矣,安有富强之望乎。故无论学生将来所执何业,在学堂时经书必宜诵读讲解。(《学务纲要》)

张之洞故居

光绪时代,是旧思想将见崩溃,新思想已经萌芽的一个时代。在这种潮流之下,若是对于旧思想仍然绝对的拥护,而对于新思想一概置之不理,必不适合于潮流;于是当时社会上产生了一种流行的口号——“中学为主,西学为辅”。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氏本以维新人物自命,虽头脑顽固,也不能不迎合潮流。他说: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治世变;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如其昏愦无志,空言无用,孤陋不通,傲狠不改,坐使国家颠,圣教灭绝,则虽帝佗其冠,神禫其辞,手注疏而口性理。天下万世皆将怨之,言之曰,此尧、舜、孔、孟之罪人而已矣。(《劝学外篇·会通》)

以忠孝为敷教之本,以礼义为训俗之方,以练习艺能为致用治生之具。(《学务纲要》)

大指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免迂陋无用之讥,亦杜离经畔道之弊。(《奏议》四十七《两湖经心两书院改照学堂办法片》)

以上三段话,皆是张氏“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主张。所谓中学,包含三纲五常之说;所谓西学,指着法制技艺而言。以中学治身心,而以西学应世变,谓之中西会通;虽中西会通,仍以中学为教民化俗的主体,为吾人思想的中心,是有轻重先后的。若中西平列,或西重于中,则失了“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意义,也是张氏所反对的。所以他又说: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其利而无其害。(《劝学篇·循序》)

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重订学堂章程折》)

时代的思潮是一天一天的向前进,而张氏的头脑早已固定。到了光绪末年,张氏年纪已老,已有不克与时代相追逐的气力了,于是昔日迎合潮流者此时渐与潮流发生冲突;武昌蛇山下之存古学堂,就是张氏与时代潮流翻脸的确实表现。在他创立存古学堂的奏折上有一段表示其愤忾的话:

伏读历年屡次兴学谕旨,惟以端正趋向为教育之源。一则曰敦崇正学,造就通才;再则曰庠序学校,皆以明伦。圣训煌煌,无非以崇正黜邪为宗,以喜新忘本为戒。夫明伦以忠孝为归,正学以圣经贤传为本,崇正学,明人伦,舍此奚由。乃近来学堂新进之士,蔑先正而喜新奇,谋功利而忘道谊,种种怪风恶俗,令人不忍睹闻。至有议请废罢四书、五经者,有中、小学堂并无读经讲经功课者,甚至有师范学堂改订章程声明不列读经专科者。人心如是,习尚如是,循是以往,各项学堂经学一科虽列其目,亦止视为具文,有名无实。至于论说文章,寻常简牍,类皆捐弃雅致,专用新词。驯致宋、明以来之传记词章皆不能解,何论三代。此如籍谈自忘其祖,司城自贱其宗。正学既衰、人伦亦废,为国家计则必有乱臣贼子之祸,为世道计则不啻有洪水猛兽之忧,此微臣区区保存国粹之苦心,或于世教不无裨益。

张氏的思想既是这样,他的教育主张自然是“人才主义”的教育,与旧时代无异,所以在《学务纲要》里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规定“京外大小文武各学堂,均应钦遵谕旨,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所谓“通才”有二种意义:一是培养经国济民的人才;二是培养中西兼通的人才。此项人才平日应受的教育有二:一要新旧兼学,二要政艺兼学。如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之类,谓之旧学;西政、西艺、西史谓之新学。如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谓之西政;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谓之西艺。新旧各学不可偏废,政艺两途随个性而为区别。学成之后,为国家的领袖人才,足以经国济民,方为有用的教育。这就是张氏的教育宗旨。

第三节 梁启超(1873—1928)

一 略传

梁启超像

梁氏字卓如,自号任公,学者称任公先生。生于清同治十二年,死于民国十七年,只活了五十六岁。他是广东新会人,十余岁游康有为之门,曾与康氏作今文学运动。是时康氏以公羊学号召生徒,提倡所谓孔子的大同主义,对于伦理思想及政治制度,很想别有所创造,门人受他这种学说的鼓动不在少数。他的高足弟子,则梁启超与陈千秋齐名,陈氏所学尤精,可惜不幸早死,后来帮助康氏维新运动的,所以独有梁氏了。在戊戌政变之前,梁氏曾与康氏在上海组织强学会,开办《时务报》。这个时候,梁氏年仅二十三岁,善于文词。其所作文,另出一种体式,浅近流畅,气充辞沛,而议论又极新颖,具有煽动人心之极大魔力,凡当时青年思想莫不受其影响,论文字鼓吹之力,当时要以梁氏为首功。维新运动失败以后,梁氏出亡日本,益作文字的宣传,先创办《清议报》及《新民丛报》,唤醒民众发表政见较前尤力。直到辛亥革命,梁氏方始回国,袁世凯往北京组织政府时,他曾做了一任财政总长。民国五年参与过讨袁之役,在政治方面颇具功绩。民国八年,出游欧洲,参观战迹及大战后世界之趋势。返国以后,思想又为之一变。自此以后,梁氏乃抛开政治生活,专门从事于著述与讲学者七八年。长期讲授的地方,为南开与清华两大学,其余则为公开讲演,无有定期。每到一处,听众满座至不能容,可以想见其魔力。梁氏的学问博而杂,不限一家,凡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无不窥阅,晚年尤喜研究历史与佛学。平日尝以提倡东方文化自任,晚年此志益坚,钻研益力,仅活了五十六岁而死,是他所未及料的。他的思想随时变迁,故没有一贯的主张,但无论如何变迁,其为旧时代的学者,是无法否认的。他的思想在民国以前与在民国时代歧异很大,本期是在民国以前的一期,故本章只叙他在民国以前的思想;他之对于教育的贡献,其影响于教育思想的亦以本期为最大。

《新民丛报》书影

二 国民教育主义

本期是科举与学校两种制度的交替时期,梁氏在上海开办《时务报》时,极力反对科举制度,提倡学校教育。在他所作《变法通议》一文里,对于整个教育,并提出一个很有系统的意见。内中分政、教、艺三纲,分学堂、科举、师范、专门、幼学、女学、藏书、纂书、译书、文字、藏器、报馆、学会、教会、游历、义塾、训废疾、训罪人十八目。教育业务虽分有十八目,而一切皆归本于学校教育,所谓“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于学校”,——此梁氏提倡学校教育之理由。他的学校教育主张,除女学外,大致与张氏所论相同,但他的教育主义则与张氏完全两样。张氏是提倡人才教育主义的,梁氏则为国民教育主义者;中国人之注意到国民教育,且极力提倡者,要以梁氏为最早的一人。

梁氏的国民教育之意义有二:一是要使全国之民皆受教育,二是训练全国之民皆有国家思想。中国历来多是贤人政治,在此种政治之下的教育。全是人才主义的教育。只要造就些优秀人才帮助皇帝以抚治人民,就行了,至于一般民众有知识与否可以不必过问。梁氏以为现在世界进步,与昔日绝对不同,列强已发达到了民族帝国主义的阶段,着着向我进逼。非全国上下群策群力不足以谋抵抗。要使全国上下共谋抵抗,须人人有抵抗的知识与技能方能办到,所以现在教育方针应当改变,改昔日人才主义的教育为国民教育主义,由国家力量使教育普及到所有民众。

中国现在之所以积弱屡受列强压迫的,不仅教育之不普及,更由于中国人没有国家思想。中国人所以没有国家思想,一方由于地理环境之养成,一方也由于历来教育之错误。他说:

昔者吾中国有部民而无国民;非不能为国民也,势使然也。吾国夙巍然屹立于大东,环列皆小蛮夷,与他方大国,未一交通,故我民常视其国为天下。耳目所接触,脑筋所濡染,圣哲所训示,祖宗所遗传,皆使之有可以为一个人之资格,有可以为一家人之资格,有可以为一乡一族人之资格,有可以为天下人之资格,而独无可以为一国国民之资格。(《饮冰室文集·新民说》)

数千年来的教育,只是遗传的、文雅的、利禄的,不仅没有国家思想,且没有确定的宗旨。即近今创办新教育已三十年,其课程虽政艺兼设,而思想之不进步如故,问办教育者以宗旨,亦不过人云亦云而已。教育宗旨既未改变,纵使教育普及,所授与的智能仍是升官发财的智能,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仍是部民的人才,这种教育再办三五十年亦无救于今日之中国。要救今日之中国,务须改变教育宗旨,培养一班新国民——所谓“新民”。新民是对旧式时代的人民而言,他们的精神是进取的,他们的思想是自由的,他们的行动是独立的,他们的团体生活是有组织的,他们的道德是公德重于私德的,他们是极富于国家观念,爱国家重于爱家族的,且对于世界民族而能表现一种特别性质的。以此标准规定国家教育宗旨,以此宗旨对于全国人民施行一致的教育,使全国之民成一特色而富有国家观念的民族,此梁氏之所谓新民,此梁氏之所谓国民教育。[1]施行国民教育的模范国家,在古代有雅典与斯巴达,在近代有英吉利。梁氏以为中国今日之教育宜采取英国式的,因为英国是兼雅典、斯巴达两国的优点而全有的。[2]

三 儿童教育

梁氏在光绪二十二三年之间,所发表关于儿童教育的意见,在当时可算很有价值的文字。内中首先举出西人教儿童方法的良善,以反证中国学究误人子弟的罪恶。他说:

西人之为教也,先识字、次辨训、次造句、次成文、不躐等也。识字之始,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必教以天文地理浅识,如演戏法,童子所乐知也。必教以古今杂事,如说鼓词,童子所乐闻也。必教以数国语言,童子舌本未强,易于学也。必教以算法,百业所必用也。多为歌谣,易于上口也。多为俗语,易于索解也。必习音乐,使无厌苦,且和其血气也。必习体操,强其筋骨,且使人人可为兵也。日授学不过三时,使无太劳致畏难也。不妄施扑教,使无伤脑,且养其廉耻也。(《时务报·论学校五》)

这种适合儿童心理的教法,何等活泼,所以造就的国民,皆为活泼进取的国民。我们反观中国蒙童教师——学究——所施行的教法怎样?

今之教者毁齿执业,鞭笞觵挞,或破头颅,或溃血流,饥不得食,寒不得息。国家立法,七年曰悼,罪且减等。何物小子,受此苦刑!是故中国之人,有二大危:男女罹毒,俱在髫年,女者缠足,毁其肢体;男者扑头,伤其脑气。导之不以道,抚之不以术。地非理室,日闻榜掠。教匪宗风,但凭棒喝。遂使视黉舍如豚笠之苦,对师长若狱吏之尊。

这种教法,再不彻的改革,不仅足以亡国,且足以亡种族。若要救亡,若要保国强种,“非尽取天下之学究而再教之不可,非尽取天下蒙学之书而再编之不可”。于是梁氏提出一个意见:一、为规定儿童应读的书籍,二、为规定教授儿童应取的方法。关于儿童应读的书籍凡分七类:(1)识字书,(2)文法书,(3)歌诀书,(4)问答书,(5)说部书,(6)门径书,(7)名物书。每类皆附论以各种教法,而以一二两类所论为最善。例如教授儿童识字,先调查社会所通行的文字,约计二千多字;然后分为形、声、意三类,以此为标准分别授与初识字的儿童。如第一类字以声为主者,必先令学字母而后拼音;第二类字以形为主者,必先令学独体而后合体。以此施教,不出一月,凡应用的二千多字皆能使他们认识。例如教授缀法,由教者先口授俚语,令儿童以文言答出,有辞不达意的,即为削改。所授的内容,先取粗切的事物,渐进于浅近的议论。所授的字数,初授一句,渐至三四句以至十句;两月之后乃至三十句以上,即可成为小篇文章了。梁氏并拟了一张教学功课表,凡儿童初入学时,即教以识字,俟中西有用之字皆认识了,然后按照此表施行。此表专为八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的儿童读书用的,若能照此教学,到了十二岁以上,则可升中学、大学了。这张功课表我们不妨抄录于下,也可以知道他所论教法的一个大概。

梁启超书法对联

(1)每日八下钟上学,师徒合诵赞扬孔教歌一遍,然后肄业。

(2)八下钟受歌诀书,日尽一课,每课以诵二十遍为率。

(3)九下钟受问答书,日尽一课,不必成诵,师为解其义,明日按所问而使学童答之,答竟则授以下课。

(4)十下钟,刚日受算学,柔日受图学。

(5)十一下钟受文法,师以俚语述意,令学童以文言答之,每日五句渐加至十句。

(6)十二下钟散学。

(7)一下钟复集,习体操,略依幼学操身之法,或一月或两月尽一课,由师指导,操毕听其玩耍不禁。

(8)二下钟受西文,依西人教学童之书,日尽一课。

(9)三下钟受书法,中文、西文各半下钟,每日各二十字,渐加至各百字。

(10)四下钟受说部书,师为解说,不限多少。

(11)五下钟散学,师徒合诵爱国歌一遍,然后各归。

(12)每十一休沐。

四 女子教育

《饮冰室全集》书影

在光绪二十九年,张之洞改定学堂章程,谓中西礼俗不同,未便设立女学以前,梁氏在上海早已鼓吹女子应受教育。他所持的理由有四:(1)中国四万万人,女子居其半。女子没有知识,不能自立,全须待养于男子,男子终岁勤劳,所有收入尚不足以赡养他的妻子,以致男女皆困。人人因累于妻子而受困苦,此中国所以无人不忧贫。此就生产方面说,女子应受教育。(2)中国之大,人数万万,户数千万,寻求良好和睦的家庭,万不得一,其不和不睦的原因,多起于姑嫜姒娣之间。这一班女子,并非生性低劣,实由她们尽日牢守在极小的家庭圈限中,既不受教育,而耳目从未与社会接触,所以养成一种狭隘的器度。此就改良家庭方面说,女子应受教育。(3)女子性情温柔,与儿童相近,且善体儿童的心理,善会他们的意趣,而儿童之爱母亦较甚于爱父,故西人小学教育多由女子担任。中国儿童,在家庭既无母教,入学校又无女教师,所以多不如西方儿童的幸福。此就家庭教育与儿童幸福方面说,女子应受教育。(4)女子受了教育,不仅使她们善教儿童,并要使她们善育儿童——育养健强的儿童。西人讲求种族学者必以胎教为第一义,中国古人也有主张胎教的。现今前识之士,莫不以“保国保种保教”三者相呼号,求达此目的,非提倡女学、讲求胎教不可。此就强国保种方面说,女子也应受教育。且女子智力并不劣于男子,假能使她们从事于学,必有“男子所不能穷之理,而妇人穷之;男子所不能创之法,而妇人创之”。我们要提倡女子教育,务必广兴女学;要广兴女学,务必破除“女子不出外”的信条。倘此信条不破除,则女学必不发达,纵令给女子以相当的教育,其见闻仍不出闺阁之外,虽有异质,亦属无用。但同时他所草拟女学堂章程,对于男女的界限、内外的分别,限制极严,虽适应环境,亦可以推见梁氏当时的思想之程度了。

本章参考书举要

(1)《张文襄公全集》

(2)《饮冰室文集》

(3)《劝学篇》

(4)《时务报》

(5)《新民业报》

* * *

[1] 《饮冰室文集·学术类下·论教育当定宗旨》:“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使结团体以自立竞存于列国之间,不徒为一人之才与智云也。”

[2] 同上书:“盎格鲁撒逊种者,今日地球上最荣誉之民族也。其教育之宗旨在养成活泼进步之国民,故贵自由,重独立,熏陶高尚之德性,锻炼强武之体魄,盖兼雅典、斯巴达之长而有之焉。”

第六编 初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 第三期 自民国建元至欧战告终(1912—1918)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66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