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病名異同辨

作者:佚名 字数:7947 更新:2025-06-10 14:53:35

腸填塞 漢名吐糞病。匯解曰。口中轉屎者。小兒從口中出屎也。大人亦有發之者。有人以關格與吐糞病對照者。然不甚穩當。關者塞也。格者閉也。即壅塞之義也。就靈樞素問及八十一難經等書考其症狀。亦與吐糞病不合云。

腸結核漢名脾腎瀉。亦稱五更瀉。雞鳴下痢。皆在曉曙催便。夜夜下痢之謂也。

腸出血 漢名有下血、便血、腸風、腸風便血、腸風下血、臟毒下血等名稱。回春曰。腸風之下血。必在糞前。名曰近血。臟毒之下血。必在糞後。名曰遠血。丹溪曰。近血從大腸。遠血從小腸。

腸神經痛漢名疝氣。出自素問內經。馬玄臺注曰。積土之高大者曰山。疝者漸積之義也。說文疝者腹痛也。丹臺玉案曰。疝。俗名小腸氣。病源中類別為石疝、血疝、陰疝、妒疝、氣疝五種。又分為厥疝、症疝、寒疝、氣疝、盤疝、腑疝、狼疝七種。爾後名稱百出。不遑枚舉矣。金匱載寒疝之痛達臍。方書云此症因多食冷物。或冒雨露。或以涉水。致腰下厥冷而後發痛者也。此即西醫之所謂僂麻質斯性疝痛、或風氣疝云。又一說謂此即西醫之所謂腹膜炎。究屬是否。姑志之以備考證云。

大便秘結 漢名大便閉。或單稱秘結。大成論鈔曰。秘者經數日不通也。結有便雖通而結澀難於暢達也。漢醫別秘結為三。即燥屎、脾弱、虛秘是也。

寄生蟲病 漢名蟲證。神農本草始稱三蟲。曰便蟯蟲、寸白蟲、蟯蟲。至巢元方始有九蟲。爾後其說漸濫。甚有八萬屍蟲之說。亦妄誕之甚矣。

條蟲漢名寸白蟲。其形寸寸有節。顏色白。故稱寸白蟲。

蟯蟲漢名除蟯蟲之外。亦名短蟲。蟯蟲之名。出自史記倉公傳。又穀道蟲、大孔蟲。皆蟯蟲之別名也。婦人陰中生細蟲。搔癢難忍。為醫家屢屢所見之病。是即蟯蟲出肛門匍匐入膣內之所致。俗醫往往認為陰癢者誤也。

腹膜炎 漢名沖疝。又稱卒疝。骨空論曰。從小腹而上衝於心之痛為沖疝。日人今材亮曰。此病發時。疼痛之劇烈。如切如刺。手不可近。有寒戰者。有便秘者。有腹脹者。前輩有認為即西醫之腹膜者。是否正確。姑待證實。

腹內壅積 漢名積聚。名出靈樞。論詳難經。按積聚者。即所謂癥瘕、癖積、疝塊、癥結、痃癖、塊癖之類也。症即是積。積即是症。義固同也。瘕即是聚。聚即是瘕。義亦同也。但癥瘕雖均為積聚。究屬不可混同。症之義。謂積聚於腹裡之物。以手按之。顯然有塊可徵者也。瘕者假聚之義。雖有聚積之象。其形或現或隱。不能確定之謂也。疝者有腹痛之謂也。後世稱小兒之腹中有物如塊者曰癖。其在婦人者曰症。

黃疸 本系漢名。出自素靈、難經、金匱等書。一名黃癉。景岳全書所載之膽黃。亦黃疸也。俗醫說其原因謂食鼠糞或生黃瓜而發此病。亦極無稽之臆說也。

嬰兒黃疸。漢名胎黃。醫通云。胎黃者。母體受熱。傳於胎兒。兒生遍體面目皆黃。其狀如黃金之色。身上壯熱。大便不通。小便如梔子之汁。不思食乳。

急性肝臟黃色萎小 漢名急黃。病源云。脾胃有熱。穀氣鬱蒸。因熱毒卒然發黃。心滿氣喘。命在頃刻。故名急黃。泌尿器病漢名可概括為五淋。氣淋、血淋、石淋、膏淋、勞淋是也。

腎臟出血 漢名尿血。大成論鈔曰。尿血者。小便出血也。玄珠云。尿血不痛。痛者血淋也。醫言尿血。血淋二症。因疳瘡而出血者。蓋臆說也。

蛋白尿病 漢名腎消與消。此名出於袖珍方。腎消者三消之一。下焦消渴之謂也。此係日人淺田慄翁之說。膀胱加多兒漢名白濁。匯解曰。白濁者。男子之小便排泄如米泔汗之謂也。

膀胱麻痹 漢名小便不通。亦名小便閉。利尿閉澀。溺閉等。

夜尿症漢名有遺溺、尿床等名稱。玄珠曰。遺尿者。小便自出而不自知也。素問曰。膀胱不約。則為遺溺。

遺精 漢名失精。醫言云。失精者。睡夢中遺失精汁之謂也。又引用張介賓之說曰。不因夢而精自出謂之滑精。回春云。不因夢而精自出者。精遺也。不因夢而自遺者。精滑也。

夢精 漢名夢泄精。或夢遺失精、或夢遺、或夢泄、或夢失精、或夢交、或鬼交、或夜夢鬼交。皆同病異名也。

陰萎 漢名亦稱陰萎。和名腎虛。此症陰莖萎弱。致不能房事。猶之草木之萎縮不榮也。

男子淫欲亢進症 漢名強中病。一名腎漏。病源。曰強中病者。玉莖勃興不痿。精液自出之謂也。本草從新云。莖盛不交而興。精液自出者。名曰強中雲。大成論鈔曰。玉莖不痿者。名曰腎漏。

卒中風 此名古今之通稱也。一名真中風。漢醫別立其名。名目繁多。不遑一一枚舉。

類中風 此名亦古今之通稱也。一名輕中風。病家須知中名此病曰緩痱。漢紀光武帝條及仲景云。中風者傷風之謂也。本事方曰。今之傷風。即古之中風雲云。

腦膜炎 漢名真頭痛。保元云。脈中無神。腦中劈劈作痛。心神煩亂者。名真頭痛。玉璣云。痛引腦巔。陷至泥丸宮者名真頭痛。此非藥之所能愈。往往朝發夕死。夕發朝死。因根氣先絕故也。

腦焮沖與劇頭痛與熱痛譫妄 泰西方鑑腦焮沖注云。此病從來醫家徒認為劇頭痛或熱病譫妄證而不知其實。致虛治不中。誤人性命者甚多。今按其病狀。蓋腦焮沖者。或即腦膜炎歟。

讝語 按醫通云。讝。多言也。心熱則多言云云。按讝語是熱性諸病現症之一。以病名者非也。

腦水腫 漢名解顱。入門云。解顱者。小兒之頭縫開解不合也。腎主於髓。腦髓缺少。猶之木之無根。不過千日。遂成廢人矣。按解顱者。天窗(一曰囟會。又曰囟門。或稱伏鼓泉。)張開之義。頭蓋中有液瀦留之謂也。前輩有以驚風與腦水腫對照云。但漢醫之驚風。特指小兒之搐搦而言之耳。與腦水沖對照。甚不穩當。

日射病 漢病中暍。又單稱暍。或中暑、中熱、熱暍、大暍。說文稱傷暑。玉篇稱中熱。醫言云。暍者當夏令烈炎酷熱時。或旅途之行。人身勞於奔走。致咽喉如炙。或勞力耕耘。汗血如漿。而清風不來。地熱似爐。寒泉難覺。精神疲憊欲絕。筋力困倦不堪。忽然為暑氣所壓。重者眩暈悶倒。人事不知。按東垣中暑之論。蓋指感冒而言也。

半身不遂 漢名偏枯。又稱風痱。病源云。四肢不收。神智不亂。一臂不隨者風痱也。其時能言者可治。不能言者不可治云云。按岐伯之說。偏枯與風痱。自有區別。

兩腳麻痹 漢名痿軟。素問之所謂痿厥、痿躄是也。後世認為腳氣之別名者。誤也。

頭痛 漢醫各從其部位而異其名。前頭痛者。謂之陽明經頭痛。顛頂痛者。謂之太陽經頭痛。耳廓近傍之痛。謂之少陽經頭痛。漢醫之所謂眉稜骨痛者。蓋眼窩神經痛之謂也。

肋間神經痛 漢名脅肋痛。其痛專在左面者名左肋痃癖。或稱汗血痛。(以上系日人淺田慄翁之說)又內秘載胸脾一名。此殆即肋筋僂麻質斯歟。日人本間玄調云。胸脾者。胸肋之間隱隱疼痛也。或痛脊膂。或牽引胸下。或走痛而無定處。或因呼吸俯仰而疼痛云云。

急癇 漢名有搐搦、瘛瘲、發搐、驚搐、風搐等之別名。方考癇門中雲。搐者四肢屈曲之名。搦者十指開握之義也。入門云。瘛瘲者。手足牽引也。大成論鈔云。瘛瘲者搐搦之輕者也。又方書所載掣引、踡攣、拘急等之名。亦屬於搐搦云。

小兒急癇 漢名小兒搐搦症。此因麻疹、痘瘡、解顱及其餘熱性病而發者也。此症有緩急之分。急性者謂之急驚風。慢性者謂之慢驚風。本事方中以急驚風稱陽癇。慢驚風稱陰癇。方書中有驚癇之名。蓋小兒或遭鬼忤夢魘。或為外物驚嚇。以致發搐搦之謂也。

書痙 漢名指脾。又稱筋脾。此據日人淺田慄翁對照之說。俗醫謂其癇起因於指端之痙攣。

局發筋肉痙攣 漢名轉筋。原病式云轉筋者反戾也。又曰痃癖。一名脊強。俗呼拘肩。發於婦人者呼血肩病。

橫隔筋痙攣 漢名呃逆。此係後世之稱呼。古昔單稱為噦。即素問、傷寒論、金匱等書中。亦皆載噦。說文噦氣語也。又玄珠中所載之呃忒。入門中所載之逆。其義亦同。醫學綱目景岳類注云。呃逆即古之噦。咳逆即咳嗽。

吃音 漢名吃。說文云言蹇難也。

麻痹 漢名麻木。其命名之意。言如麻之亂。如木之厚也。有人以麻木作麻痱者濫也。蓋麻為痱之一症。痱、中風也。靈樞熱病篇云。痱之為病。身上無痛。四肢不收。智亂不甚者可治。甚者不能治也。又不仁有癲痹、頑麻、著痹、死肌等之名。皆麻木之謂也。癲者重則不知寒熱疼也。

失語症 漢名喜忘。日人淺田慄翁云。西醫之所謂失語。即漢醫之喜忘云。一說喜忘即屬健忘。但兩者雖相似。其實不同也。

癲狂病 漢名單稱狂。古書中稱狂人或稱風癲漢。或稱風子。類聚鈔云。狂者或欲自走。或自高聖賢之謂也。後世以癲狂並稱者非也。因癲與狂。病自有別云。

憂鬱症 漢名鬱症。西醫方選中稱黑液病。內科撰要中稱敗黑病。此屬病症。非病名也。匯解云。七情之氣鬱滯而生病也。郁者滯之義也。又抑屈也。世醫稱此曰心虛郁疾云。

癲癇 千金方中區別為大人曰癲。小兒曰癇。其實一也。巢氏云。癇者小兒之病也。十歲以上曰癲。十歲以下曰癇。夫以癲與癇而別大人小兒。正與西醫之以希撲孔的里與歇斯的里而別男女。其意略似。癲癇又名風癲。漢醫之癇病。為卒時顛倒。不省人事。口吐涎沫。肢體搐搦。食頃乃醒者是也。醫言云。此病發時。則現種種症候。休則恬如平人。乃病間也。故在疒字中書以間字云。

健忘 健者強也。強有強記之強也。明言之。即強忘也。玄珠中引戴元禮之說曰。健忘云者。作事有始無終。言語不知首尾。即以病狀而命病名也。非天性之癡鈍者可比。

舞蹈病 漢名顫振。準繩云。顫振者。手足播動之病。其狀如虯。脈不來任也。按虯者舉手足以探索物料之貌。醫通云。顫振與瘛瘲相類。但瘛瘲則手足牽引。或伸或屈。顫振唯振動不屈耳。日本俗醫不呼顫振之名。統稱痙病。或稱癇症。一誠云。此病發作中間。或發一異聲。恰如鳥鳴獸吼。古醫書中所載五癇。即雞癇。馬癇、牛癇、羊癇、豬癇之類屬之。

此外癇之別名甚多。茲姑從略。

強直痙攣 漢名痙病。傷寒論、金匱、入門等書中書痙為痓者誤也。先賢辨之明矣。入門云。痓病發則身強不醒。醫言云。痙者勁急彊直。不能柔和者是也。片玉本草天南星條稱小兒驚搐。身強如屍云云。亦強直痙攣之謂也。

初生兒強直痙攣 漢名臍風。此症之原因。由於臍帶脫離後。受風之刺戟所致。故名臍風雲。

咀嚼筋攣急 漢名撮口。又稱牙關緊急。此症景狀。依方書中舉臍風與撮口為各別之論者。亦屬不少。然丹臺玉案中則以臍風撮口總為一病。又臍風中無撮口。撮口中無臍風。患此病者、往往九死一生。蓋臍者命之根也。

麻疹 漢名亦稱麻疹。醫通云。麻疹者。手足太陰陽明二經蘊熱之所發。是亦時氣傳染之類也。云云。別名有麻子、赤疹、赤斑瘡、赤瘡、正疹子、虜疹、騷疹、糠疹、糠瘡、麩瘡、瘄子、沙子等等名稱。或單呼疹。單呼麻。準繩曰。北人謂之糠瘡。南人謂之麩瘡。吳人謂之痧。越人謂之瘄。醫通云。麻即疹也。疹者軫也。方書中麻疹之有治方。始於趙宋。然往古非無麻疹也。傷寒論之癮疹。金匱之陽毒。恐為此病之混同。亦未可知耳。

猩紅熱 漢名癮疹。千金中作隱軫。玉機中作疹。山見症而命名。故除痘瘡麻疹之外。總稱癮疹。日人折衷其說曰風疹或風瘡。

天然痘 漢名痘瘡。痘者疱瘡也。一名虜瘡。擊虜所得也。或曰聖瘡。以其變化無測也。或曰天瘡。為天行疫癘也。或曰百歲瘡。言自少至老。必遭過一番也。或曰豌豆瘡。以其形相似也。此病之起源雖未明確。但咸云後漢馬援徵武陵蠻士卒皆患瘡。實為此病之濫觴。然細按後漢之書。則未載此事。惟外臺秘要中引肘後方云。比歲有病。發天行斑瘡。頭面及身。須臾發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劇者數日必死。此惡毒之氣也。

種痘 漢名牛痘。往時採天然痘之痂。塞於鼻中。或破其外皮。採痘漿而沾接之。此之謂痘苗云。

熱病 漢名傷寒。傷寒與瘟疫同視者誤也。東垣十書中論傷寒為熱病之總稱。明吳又可瘟疫論云。傷寒不傳染。瘟疫則傳染。傷寒感天地之正氣。疫則感嶺南之厲氣。觀此則傷寒與瘟疫之別。彰彰明矣。但仲景之時。其論以瘟疫混同於傷寒。傷寒論中。重者為傷寒。輕者為中風。

間歇熱 漢名瘧疾。或稱痁病、寒熱病、(癆瘵亦稱寒熱病)皮寒病、痎瘧。說文痎者二日一發之瘧也。玉案云。瘧者殘虐之意。故字從疒從虐云。大同類聚方稱此為越智病。又名寒瘧。素問曰。先寒後熱者名曰寒瘧。此症隔日一發者曰間日瘧。西醫之所謂隔日熱是也。入門所載之老瘧。其意謂頑固經久而難治云。

弛張熱 漢名戰汗症。此名為後世之通稱。有人以戰汗為弛張熱、充血熱、迴歸熱。皆屬少陽之一症。此說實非。按戰汗之說。以瘟疫論為是。戰而有汗者。為少陽之一變症。戰而無汗者。少陽之脫症也。故若概以少陽括之。殊屬未妥。

黃疸 漢名瘟黃。此名初出於明醫雜著。日人本間玄調云。瘟黃者。天行之黃疸也。(日本在安政元年之春。江戶流行極盛)庸醫多誤為大食傷。或稱黃疸之一種。久之始知確係天行病。因之俗有稱為黃疸風雲。

發疹窒扶斯 腸窒扶斯 虎力拉等。概稱瘟疫。此症詳於瘟疫論中。英人合信稱瘟疫為中國毒。吳孫權兵圍合肥城。時疫疾流行。士卒多斃。即此症也。

赤痢 漢名痢病。此病昔時云滯下。又作㿃。凡二便之通下者稱利。後世於利上冠疒。對於大便下泄者稱痢。傷寒論之便膿血。金匱要略之下痢難經之大瘕泄。素問之腸澼。蓋皆痢證之謂也。通評虛實論之類注曰。腸澼者。滯下也。利而不利之謂也。仲景以痢疾與泄瀉混稱為下利。但古來對於此症別立名目者甚多。如赤痢、白痢、疫痢、噤口痢、(無食欲為痢症中之最可恐者)休息痢、寒痢(冬時患痢)是也。

腳氣 漢名亦稱腳氣。自隋唐以後。區為二種。腫者稱濕腳氣。不腫者稱乾腳氣。玄珠云。昔時無腳氣之說。內經中名厥。兩漢之間名緩風。宋齊之後始稱腳氣。千金方云。腳氣者。黃帝之緩風。濕痹是也。又曰頑弱名緩風。疼痛名濕痹。醫學綱目云。腳氣之頑麻腫痛者為痹厥。足痿軟不收者為痿厥。腳氣衝心為厥逆。千金方中載腳弱一名詞。殆亦腳氣之謂歟。醫言曰。意者腳氣之起。蓋肇始於晉時。漸經南北朝。至唐而盛。乃行療治云。

達尼 漢名壁蝨。五雜俎云。壁蝨入夜。則緣床入幕噆人。遍體成瘡。縱在廣庭。懸床空中。亦能自空飛至。南人至其地。呼號不能耐。欲用策除之。本草綱目云。壁蝨即臭蟲也。形狀如酸棗仁。咂人血。同蚤。皆為床榻之害。五雜俎曰。壁蝨在閩中稱木蝨。因大多生於杉木中故云。

白癬 漢名白禿風。一名白禿。或曰白禿瘡。又曰雞糞禿。醫林集要小兒門云。頭上之白禿瘡。俗呼雞糞禿。

頭癬 漢名癬瘡。瘍科瑣言云。小者稱錢瘡。大者曰田蟲。醫言中稱癬。

禿頭病 漢名禿瘡。此名始出於入門。禿又作㿗。字書禿無發也。病源所載之鬼舐頭。亦屬禿髮匐行疹。

陰囊癬 漢名腎囊風。或曰腎臟風、㿗風、繡球風。三因方云。㿗風世稱腎臟風。證治準繩云。㿗風者。精未調而外為風濕所襲。從陰囊之濕汗以起癢癢。流注於四肢。手肢白色。悉生瘡瘍。俗稱此為腎臟風雲。

脫髮症 漢名油風。正宗云。汕風乃血虛氣隨。肌膚不能營養。故毛髮之根脫落成片。皮膚光亮。癢如蟲行也。

白斑 漢名有白癜風、白駁風、白點風、白斑風等名稱。和名白鯰。

漆瘡 漢名漆瘡。或稱木生。正宗云。漆瘡俗名木生。入門云。漆瘡因近生漆而中其毒。面癢而腫。搔著癢處。隨起㾦㿔。重者遍身如豆如杏。為膿焮痛云。

汗疹 漢名有沸子。熱沸瘡等。正宗中稱痤疿瘡。入門中稱疿痤瘡。

嬰兒紅疹 漢名胎刺。匯解云。疹形宛似針刺痕。形赤小之點。恐指嬰兒之薔薇疹而言歟。

丹毒 漢名有丹毒、大丹、赤丹等名稱。總稱曰丹。病源中分三十餘症。

頭部丹毒 漢名有頭瘟、大頭腫、雷頭風、大頭天行、豬頭風等之名稱。

面部丹毒 漢名蝦蟆瘟。一名浪子瘟。古今醫鑑名浪子啞病。據字義似為耳下腺炎。然據日人淺田慄翁之說。則此病決非耳下腺炎。殆指顏面羅斯。蓋耳下腺炎者。漢家之所謂痄腮也。痄腮與蝦蟆則不同云。玄珠云。蝦蟆瘟俗名所謂顏面痛也。醫療手引草中以此為大頭瘟。蓋世醫以耳下腺炎為蝦蟆瘟者多矣。

頭部水皰瘡 漢名頭瘡。膿水出而不止者。用一掃光。(見醫通)又有一種頭瘡由皮下釀膿者。漢醫稱之為鱔拱頭。或稱腦豬。日人稱波須禰。

顏面水皰疹 漢名黃水瘡。正宗云。黃水瘡者。於頭面耳項。忽生黃粟。破則流脂水。頃刻沿開。多生痛癢。瘍科瑣言云。黃水瘡俗名水瘡。瘍醫大全中名此曰滴膿瘡。普救類方云。顏面及耳廓上發細小之瘡。不痛不癢而出汁。其附著之處成瘡云云。

乳房水皰瘡 漢名妒乳病。準繩曰。集驗論云。婦人女子。乳頭生小而淺之熱瘡。搔之出黃汁。浸淫成長。百種治療。不差不動。經年經月而不愈者。曰妒乳病云。

陰部水皰疹 漢名濕陰瘡。百效云。由於腎虛。風濕相搏。邪氣承之而成。生癢瘡後。浸淫出汁。狀如疹瘡者名濕陰瘡云。

肢節水皰疹 漢名風疽。準繩云。腳端曲䐐起癢瘡。搔之則出黃汁者。其名曰風疽云。

口唇匐行疹 漢名緊唇。又有燕口吻瘡、瀋唇、吻瘡、肥瘡、燕瘡、燕口瘡等之別名。

帶狀匐行疹 漢名火帶瘡。準繩云。繞腰生瘡。累累如珠者。其名火帶瘡。亦名纏腰火丹。正宗中名此為纏腰丹。又名帶腰瘡。

水泡瘡 漢名天泡瘡。準繩云。此即丹毒之類而有泡者。由於天行少陽相火病而致。故名天泡。火熱客於皮膚之間。不得外泄。沸然血液結成泡。狀如豌豆瘡。根赤頭白。或頭亦赤。隨處而起云。

嬰兒水皰疹 漢名生泡。入門云。初生遍身如魚泡。又如水晶。破之則成水流滲者。乃胎受寒濕也。

膿皰疹 漢名臁瘡。此外別名甚多。如雁瘡、雁來瘡、燕㽿骭瘍、禪口風、裙口瘡、裙邊瘡、裙風、腳灶瘡、脛瘡等。臁瘡因發於臁。臁者脛也。雁瘡因發於雁來之時。故名焉。

貝殼疹 漢名瘖癗。金鑑云。此稱俗名鬼飯疙瘩。初起皮膚作癢。其次遍發疙瘩。形如豆瓣。堆累成片。且癢云云。按此殆指厚痂疹歟。

頭上膿皰疹 漢名胎𪽸。入門云。小兒之胎𪽸者。頭上生紅餅瘡也。

顏面膿皰疹 漢名香瓣瘡。聖惠方曰。生於面上耳邊。浸淫出水。久久不愈也。

糠粃瘡 漢名蛇皮。又稱蛇體皮、蛇身、蛇體。匯解云。蛇皮者。皮膚起片之病也。病源云。蛇體皮者。膚上如蛇皮。有鱗甲。世稱蛇身也。瘡醫大全載有白疕症。注曰、白疕俗名蛇蝨。生於皮膚。形如疹疥。色白而癢。搔之則起白皮。按此疹亦屬於糠粃疹焉。

白癬 漢名白頂瘡。又有白屑風、屑風、白屑、頭垢、頭花、頭灰、梅花疙瘩等之名稱。皆同病異名也。

鱗屑癬 漢名乾癬。病源云。乾癬者。但有匡廓。皮枯索而癢。搔之出白屑也。又一名燥癬云。又幹疥一症。蓋亦乾癬之屬也。入門云。乾疥者。搔搓則皮起枯屑云云。

掌內鱗屑癬 漢名有鵝傷瘡、鵝掌風、鵝掌癬等名稱。大多生於手掌足底。輕者掌中見小白星。微癢。用爪搔破之則皮去云云。

赤皰鼻 漢名酒皶鼻。東垣十書稱酒皶風。按冠以酒字者。言大多發於酒徒之意也。一名赤鼻。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4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