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朝着阳光,就不会看到阴影。”这句话是海伦的一句名言,她的一生非常坎坷,但她天性顽强、在莎莉文老师的引导下像一株向日葵,抬头仰望太阳,感受能给她带来温暖的阳光。海伦深知自己的成长离不开亲人、朋友的帮助,她比谁都更能够体会人间的冷暖,所以,她希望自己也有力量去温暖别人!
经历过之前那些并不成熟的为盲人谋福利的事情,海伦学会了等待时机,她希望做一些真正能够帮助盲人的事情。
经过漫长的等待、思量、策划后,美国终于建立了一个全国性质的盲人机构,当然,这也是件众望所归的事情。那年是1921年,这一机构的发起人是宾夕法尼亚州盲人协会的会长,而这项决议最后是在盲人企业家年度总结会上通过的。
这个全国性质的盲人机构会长是来自纽约的M.C.麦格尔先生,起初,机构刚建成后资金都是靠朋友们资助的,从1924年开始,机构开始面向大众筹款,为此,海伦和莎莉文老师受邀参与其中。
关于四处游说募集善款之事海伦并不陌生,即使这样,一想起旅途的奔波海伦依旧感到害怕,因为之前那么多年的演讲生涯早已让海伦身心俱疲,而莎莉文老师更是落下了个体虚的毛病。
所以,在海伦得知机构有意派她为筹款奔波时,她本是不乐意的,但一想到这样做能够帮助很多盲人,否则机构也许会面临解散的危险,海伦还是决定尽全力去做。于是,海伦和莎莉文老师又开始了奔波演讲的生活。
只有筹集到了善款,才能够帮助更多的盲人学到生存本领,甚至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发挥本领以赚取钱财的场所。而那些家境贫寒但拥有特别天赋的盲人,更加需要拥有能够发挥其特长的工具和场所,为他们购买音乐器材、工具等,就可以不让他们的天赋被残酷的现实所埋没。
筹集善款这项事业海伦一做就是3年,她几乎踏遍了美国的土地,参与集会多达249场,对20多万各个阶层的人们进行过演讲,如学校、劳工团体、妇女团体、犹太教会、服务团体等,这些人听过海伦的演讲后,都纷纷表示支持,并对她的行为表示高度赞扬。
那时候海伦已经40岁了,人生也走过了近一半的路程,人常言:“年过40的人由于经历过多便不会再有什么值得喜悦的事情。”但是海伦却不然,在她刚过40岁生日后不久,就接二连三地发生了一些让她备感高兴的事。这些事都与盲人慈善事业有关:盲人事业家协会建立;海伦四处演讲取得了很大成就;盲文得到统一。
这三件事情都是海伦一直以来异常重视的,此外,因为为盲人谋福利的事业进展势头迅猛,不久属于盲人的图书馆也建成,因为机构影响力很大,政府也表示愿意出资出版盲人书籍,这样一来,盲人终于能够学到知识,也让人们摆脱了“盲人就是低能”的狭隘认识。
这些基本的事落成之后,机构又着手开展救济在 可见孩子们的爱心正在为他们自己的童年增加彩虹般的色彩。
还有很多重量级的人物,也是因为知道有这样一个盲人救济机构,所以即使没有被海伦劝募,也纷纷慕名而来,如上世纪第一个亿万富翁洛克菲勒先生,他捐献了很多钱。还有很多很多人,虽然他们因实力不同而捐献的款项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善心都是一样的,这种爱心传递将会延续到下一代、下下代……
海伦专心写作期间,每每收到信件时,秘书汤姆斯小姐都会从信封中拿出支票来,这也说明了海伦之前的四处奔走劝募起到了积极作用。虽然劝募颇有成效,但盲人救济机构的款项离目标还差150万美元,所以海伦决定在写作完毕之后继续踏上游走、演说、劝募之路,她还要亲自会会更多的和她一样的爱心人士,这些人中不仅有正常人,还有很多残障者,大家以这种方式施予爱心和获取温暖。
就像一个捐献500美元的残障少年一样,他还刻意献出一束玫瑰花来表达他对残障者救助的积极期望,不幸的是他不久后就离开了让他无比留恋的人世,就如花终有一天会凋败一样!但是,男孩美好纯真的愿望将会永留人间!
海伦因为盲聋的原因,在生活中所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巨大的,她感恩、庆幸身边那么多为她无私奉献的人。也正因为她深知自己每一步的成长都与亲朋好友有关,与社会有关,所以她更能体会其他盲、聋等残障人士的需要。
车尔尼雪夫斯基曾说过:“要是一个人的全部人格、全部生活都奉献给一种道德追求,要是他拥有这样的力量,一切其他的人在这方面和这个人相比起来都显得渺小的时候,那我们在这个人的身上就看到崇高的善。”这句话用在海伦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救助需要帮助的人是海伦一生的信仰,她坚信没有大我,小我便也无法生存。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用善良之心关爱他人,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温暖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