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小儿第二十四

作者:陈修园 字数:5242 更新:2025-06-10 14:49:56

【原文】

小儿病 多伤寒 喻嘉言曰:方书谓小儿八岁以前无伤寒,此胡言也。小儿不耐伤寒,初传太阳一经,早已身强、多汗、筋脉牵动、人事昏沉,势已极于本经,误药即死,无由见其传经,所以谓其无伤寒也。俗云惊风皆是。

【语译】

小儿发病,大多是伤寒引起的。喻昌(嘉言)说:医书中称小儿八岁以前没有伤寒病,这是胡言乱语。小儿稚嫩,不能耐受风寒,病邪开始传入太阳一经,早已身热多汗,筋脉拘挛,神志昏迷,这是病势传入太阳本经的原因,用药一错就死。不要因没有见到病邪传入他经,就说他没有外感热病。俗称“惊风”的都是。

【原文】

稚阳① 体 邪易干 时医以稚阳为纯阳,生死关头,开 手便错。

【注释】

①稚阳:小儿阳气初生,尚未充长,体质幼弱,故名稚阳。《温病条辨》有:“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

【语译】

因为小儿阳气幼稚而不够充实,抵御外邪的能力不足,容易遭受寒邪的侵袭。一般的医生错误地认为“稚阳”就是“纯阳”,在治疗的生死关头,出手便错。

【原文】

凡发热 太阳观 太阳主身之表,小儿腠理未密,最易受邪。其症头痛、项强、发热、恶寒等小儿不能自明,唯发热一扪可见。

【语译】

凡病开始有发热恶寒的症状,就可以把它看做太阳病。太阳主一身之表,小儿的肌表、腠理不够固密,最容易感受外邪。表现为头痛、项背强直、发热恶寒等。小儿不能自己说明,可是对于发热用手一扪就知道了。

【原文】

热未已 变多端 喻嘉言曰:以其头摇手动也,而立 抽掣之名;以其卒口噤、脚挛急也,而立目斜、心乱、搐搦之名;以其脊强背反也,而立角弓反张之名;造出种种不同名目,谓为惊风。而用攻痰、镇惊、清热之药,投之立死矣。不知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脑、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中,是以见上诸症。当时若以桂枝汤 (1) 照法服之,则无余事矣。过此失治,则变为痉症。无汗用桂枝加葛根汤 (2) ,有汗用桂枝加栝蒌根汤 (3) ,此太阳而兼阳明之治也。抑或寒热往来,多呕,以桂枝汤合小柴胡汤 (4) 或单用小柴胡汤,此太阳而兼少阳之治也。

【语译】

假使发热持续不退,就会发生种种严重的变化。喻昌(嘉言)说:因为有头摇手动的症状,而有抽搐的病名;因为有突然口噤、腿脚挛急,而有目斜、心乱、搐搦的病名;因为有脊强背反,而有角弓反张的病名,如此而造出种种不同的名目,都称为惊风。若用攻痰、镇惊、清热的药物治疗,服药即死。不知道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入脑,还出别下项,夹脊,抵腰中,所以见到以上各种症状,立即用桂枝汤照法服之,就没有其他事了。过了这个时候,失于正确治疗,则变为痉证。如果无汗,用桂枝加葛根汤治疗;有汗用桂枝加瓜蒌根汤治疗,这是太阳兼阳明的治法。如果见到寒热往来,多呕,用桂枝汤合小柴胡汤,或单用小柴胡汤治疗,这是太阳兼少阳的治法。

【原文】

太阳外 仔细看 喻嘉言云:三日即愈为贵,若待经尽方解,必不能耐矣。然亦有耐得去而传他经者,亦有即时见他经之症者,宜细认之。

【语译】

如果疾病的发展已超出太阳病范围,就应该仔细辨清证候。喻昌(嘉言)说:三天病愈为最好,如果等到太阳经已传尽再治疗,则患儿必不能耐受。然而也有患儿能够等到本经传尽而入他经的,也有当时就见他经症状的,应该仔细辨证。

【原文】

遵法治 危而安 遵六经提纲之法而求之,详于《伤 寒论》。

【语译】

只要按照《伤寒论》六经的方法辨证施治,即使是严重的疾病,也能转危为安。六经之法,详于《伤寒论》。

【原文】

若吐泻 求太阴 太阴病以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腹时痛为提纲,以理中汤 (5) 主之。

【语译】

如果出现吐泻、腹痛、口不渴等症状,就应该按照太阴病处理。太阴病,以呕吐、食不下、自利不渴、手足自温、腹中时痛为辨证提纲,用理中汤治疗。

【原文】

吐泻甚 变风淫①  吐泻不止,则土虚而木邪乘之。 《左传》云:风淫末疾。末,四肢之末也。即抽掣挛急之象。

【注释】

①风淫:原义为风邪太过,成为致病的邪气。本处指吐泻不止,造成四肢抽掣痉挛的证候。

【语译】

如果吐泻太过,就会导致脾虚,脾虚而肝木之邪乘机而入,则会变成四肢抽搐的风证。《左传》说:“风淫末疾。”末,就是四肢。末疾,就是四肢抽搐挛急的样子。

【原文】

慢脾① 说 即此寻 世谓慢脾风多死,而不知即太阴伤寒也。有初时即伤于太阴者,有渐次传入太阴者,有误用神曲、麦芽、山楂、萝卜子、枳壳、葶苈、大黄、瓜蒌、胆南星等药陷入太阴者。即入太阴,其治同也。如吐泻后,冷汗不止,手足厥逆,理中汤加入附子,或通脉四逆汤 (6) 、白通汤 (7) 佐之,此太阴而兼少阴之治也。如吐泻、手足厥冷、烦躁欲死、不吐食而吐涎沫,服理中汤不应,宜吴茱萸汤 (8) 佐之,此太阴而兼厥阴之治也。若三阴热化之证,如太阴腹时痛时止,用桂枝加芍药汤 (9) 。大便实而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10) 。少阴之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宜猪苓汤 (11) 。心中烦、不得卧,宜黄连阿胶汤 (12) 。厥阴之消渴、气 冲、吐蛔、下利,宜乌梅丸 (13) 。下利后重、喜饮水,用白头翁汤 (14) 等症亦间有之。熟《伤寒论》者自知,而提纲不在此也。

【注释】

①慢脾:即慢脾风,是由于脾胃功能衰退,长期吐泻,手足筋脉失于濡养,而引起抽搐挛急的一种疾病。

【语译】

慢脾风的治疗方法,也要在这里寻找。世人都说慢脾风是不治之症,而不知道就是太阴伤寒。有开始就伤于太阴的,有逐渐传入太阴的,有误用神曲、麦芽、山楂、莱菔子、枳壳、葶苈子、大黄、瓜蒌、胆南星等药而使病邪陷入太阴的。若入了太阴,就按太阴病治疗。假使吐泻后冷汗不止,手足厥冷,可用理中汤加附子,或用通脉四逆汤、白通汤为辅佐,这是太阴病兼少阴病的治法。又如吐泻,手足厥冷,烦躁欲死,不吐食而吐涎沫,服理中汤没有效果时,可再用吴茱萸汤为辅佐,这是太阴病兼厥阴病的治疗方法。至于邪在三阴经已经化热的证候,便不能再用理中汤了。如太阴病,腹痛时痛时止,当用桂枝加芍药汤;或腹痛,大便不通,当用桂枝加大黄汤。少阴病咳而呕,口渴心烦不得眠,当用猪苓汤;或心中烦,不得卧,当用黄连阿胶汤。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吐蛔,下利,当用乌梅丸;下利不畅,口渴喜饮,当用白头翁汤等。这些情况也是存在的。而熟知《伤寒论》的人都知道,这不是辨证提纲。

【原文】

阴阳症 二太① 擒 三阳独取太阳,三阴独取太阴,擒贼先擒王之手段也。太阳、阳明、少阳为三阳,太阴、少阴、厥阴为三阴。

【注释】

①二太:指太阳、太阴。

【语译】

一切小儿科的疾病,凡是属于三阳(太阳、少阳、阳明)经疾病的,首先应该从太阳经着手治疗;凡是属于三阴(太阴、少阴、厥阴)经疾病的,应从太阴经着手治疗。太阳为三阳之首,太阴为三阴之首,所谓擒贼先擒王。因此说,阴阳证,二太擒。

【原文】

千古秘 理蕴深 喻嘉言通禅理,后得异人所授,独 得千古之秘。胡卣臣曰:习幼科者,能虚心领会,便可免乎殃咎,若骇为异说,则造孽无极矣。

【语译】

千古秘籍里面,蕴藏着很深的道理。喻昌(嘉言)懂得一些佛学知识,后来得到高人指点,独得千古秘方。胡卣臣说:学习儿科,能虚心领会,便可少犯错误。如果害怕有不同的见解,则贻害无穷。

【原文】

即痘疹 此传心 痘为先天之毒,伏于命门,因感外邪而发。初起时用桂枝汤 (1) 等,从太阳以化其气,气化则毒不留,自无一切郁热诸症,何用服连翘、紫草、牛蒡、生地、犀角、石膏、芩、连诸药,以致寒中变症乎?及报点已齐后,冀其浆满,易于结痂而愈,当求之太阴,用理中汤 (5) 等补中宫土气,以为成浆脱痂之本,亦不赖保元汤 (15) 及鹿茸、人乳、糯米、桂圆之力也。若用毒药取浆,先损中宫土气,浆何由成?误人不少!此古今痘书所未言,唯张隐庵《侣山堂类辨》微露其机于言外,殆重其道而不敢轻泄欤?疹症视痘症稍轻,亦须知此法。高士宗《医学真传》有桂枝汤 (1) 加金银花、紫草法。

【语译】

即使是天花、麻疹,也可以按上述方法辨证论治。痘,是先天之毒藏于命门,因感受外邪而发。初起可用桂枝汤等治疗,从太阳以化其气,气化则毒不能留,郁热证自然难成。何必要用连翘、紫草、牛蒡子、生地黄、犀角、石膏、黄芩、黄连等寒凉之药,反致变证丛生呢?等到痘点出齐后,若想早日成浆,结痂而愈,应当用太阴篇的治疗方法,以理中汤等补中焦脾胃之气而促进成浆、脱痂。无需用保元汤及鹿茸、人乳、糯米、桂圆等药。此时如果用药不当,损伤中焦脾胃之气,浆何以成?真是误人无数啊!这些道理,历代痘疹专著中从来没有涉及过,唯独张志聪(隐庵)的《侣山堂类辨》对其机理稍有论述,大概是张志聪看重这些道理反而不愿过多陈述。从病情上看,疹比痘稍轻,但对其进行辨证治疗也要知晓这些道理。高世栻(士宗)的《医学真传》载有用桂枝汤加金银花、紫草治疗本病的方法。

【原文】

惟同志 度金针①

【注释】

①度金针:比喻传授精巧技能的方法。有诗云:“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语译】

如此精深的医理和治疗方法,只有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够洞悉奥妙,传授于人,泽惠万民啊。

【按语】

要旨

本节主要论述小儿发病的特点,不同疾病的治疗方法及其理论。认为小儿稚阴稚阳,形气未充,易感外邪。对于发热的疾病,要从太阳经分析治疗。呕吐、腹泻要从太阴经治疗。阴经的疾病,要从太阴入手;阳经的疾病,要从太阳入手。对于痘疹的治疗,也要用六经辨证的方法,少用寒凉药物。以上理论,对儿科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病案举例(桂枝汤)

柯某之长子,一岁半。1922年阴历九月初六日晨,寐醒抱出,冒风而惊,发热,自汗,角弓反张,手足抽搐。目上视,指纹赤而浮。唇赤舌淡白,脉来浮缓。此乃由于风寒阻遏太阳气运行之机,加以小儿营卫未充、脏腑柔嫩、不耐风寒,以致猝然抽搐而成急惊风证。主以桂枝汤主之,使中于太阳肌腠之邪,得微汗而解。处方:桂枝10g,杭芍药10g,甘草6g,生姜10g,小枣7枚。加入粳米一小撮同煎,嘱服后温覆而卧,使得微汗。1剂药后,即熟寐,汗出热退;次日痊愈。[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567-568.]

【附方】

(1)桂枝汤(见痢疾附方)

(2)桂枝加葛根汤:

《伤寒论》方,即桂枝汤加葛根。能解肌舒筋。主治项背强痛。此处用治痉病无汗。桂枝汤见痢疾附方。

(3)桂枝加栝蒌根汤:

即桂枝汤加瓜蒌根,在此主治痉病有汗。桂枝汤见痢疾附方。

(4)小柴胡汤(见咳嗽附方)

(5)理中汤(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6)通脉四逆汤(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7)白通汤(见伤寒瘟疫附方)

(8)吴茱萸汤(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9)桂枝加芍药汤:

《伤寒论》方。主治太阳病误下,腹满时痛者。

桂枝 生姜各9g 芍药18g 炙甘草6g 大枣6枚 水煎,分3次服。

(10)桂枝加大黄汤:

《伤寒论》方。主治太阳病误下,腹中大实痛者。

桂枝 生姜各9g 大黄 炙甘草各6g 芍药18g 大枣6枚 水煎服。

(11)猪苓汤(见暑症附方)

(12)黄连阿胶汤(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13)乌梅丸(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14)白头翁汤(见痢疾附方)

(15)保元汤(见虚痨附方)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5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