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妇人经产杂病第二十三

作者:陈修园 字数:12169 更新:2025-06-10 14:49:54

【原文】

妇人病①  四物(1) 良 与男子同,唯经前产后异耳。 《济阴纲目》以四物汤加香附、炙草为主,凡经前产后,俱以此出入加减。

【注释】

①妇人病:即妇科病。

【语译】

治疗妇科病,四物汤是一个很好的处方。妇人病,唯独经前、产后与男子不同。《济阴纲目》用四物汤加香附、炙甘草,凡经前、产后疾病,都用它加减治疗。

【原文】

月信① 准 体自康 经水一月一至,不愆其期,故名月信。经调则体自康。

【注释】

①月信:即月经。因其按月来潮,信而可验,故名。

【语译】

月经正常,一月一至,不错过日期,身体自然就会健康。

【原文】

渐早至 药宜凉 血海有热也,宜加味四物汤 (2) 加续 断、地榆、黄芩、黄连之类。

【语译】

如月经逐渐提前,这是由于血热引起的,应当用凉性药物治疗。可用加味四物汤加续断、地榆、黄芩、黄连等。

【原文】

渐迟至 重桂姜 血海有寒也,宜加味四物汤 (2) 加干 姜、肉桂之类,甚加附子。

【语译】

倘若月经逐渐推迟,这是由于血分有寒引起的,应当用温性药物来治疗,一般多用加味四物汤加肉桂、干姜等,甚至可以加用附子。

【原文】

错杂至 气血伤 经来或早或迟不一者,气血虚而经乱也,宜前汤加入人参、白术、黄芪之类。

【语译】

如果月经或早或迟,错杂而至,是气血不足引起的月经紊乱。应当用加味四物汤加人参、白术、黄芪之类。

【原文】

归脾法 主二阳①  《内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 不得隐曲,为女子不月。宜归脾汤 (3) 。

【注释】

①二阳:指心脾。

【语译】

归脾汤主治心脾两虚。《内经》说,二阳之病发于心脾。是心有隐事,精神忧郁,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导致气血两虚,月经不来。应该用归脾汤治疗。

【原文】

兼郁结 逍遥长 郁气伤肝,思虑伤脾,宜加味逍遥散 (4) 。

【语译】

如兼有肝气郁结,应该用加味逍遥散治疗。

【原文】

种子者 即此详 种子必调经。以归脾汤治其源,以 逍遥散治其流,并以上诸法皆妙,不必他求。唯妇人体胖肥厚者,恐子宫脂满,另用二陈汤 (5) 加川芎、香附为丸。

【语译】

为了使妇女怀孕,必须根据上述的方法调治各种月经病。用归脾汤补心脾,益气血,治其根源,用逍遥散治其伴发症状。以上各种方法都很好,不必用其他方法。唯有妇人身体肥胖的,恐怕子宫脂满,另用二陈汤加川芎、香附,制丸药服。

【原文】

经闭塞 禁地黄 闭塞脉实,小腹胀痛,与二阳病为 女子不月者不同。虽四物汤为妇科所不禁,而经闭及积瘀实症,宜去地黄之濡滞,恐其护蓄,血不行也。加醋炒大黄二钱、桂一钱、桃仁二钱,服五六剂。

【语译】

瘀血引起的闭经,应当禁用地黄之类的滋腻药物。月经不通,脉实有力,小腹胀痛,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不同。虽然四物汤为妇科常用方剂,而瘀血引起的实证,应该去滋腻的地黄,以免使瘀血不得运行。还可以加醋炒大黄两钱、桂枝一钱、桃仁两钱,服五六剂即愈。

【原文】

孕三月 六君(6) 尝 得孕三月之内,多有呕吐、不食,名恶阻,宜六君子汤。俗疑半夏碍胎,而不知仲师惯用之妙品也。高鼓峰云:半夏合参术为安胎、止呕、进食之上药。

【语译】

怀孕3个月,常有呕吐不食的情况,称为妊娠恶阻,可服六君子汤。一般人怀疑半夏有碍胎元,而不知道这是张仲景经常应用的妙品。高斗魁(鼓峰)说,半夏配人参、白术是安胎、止呕、进食的好药。

【原文】

安胎法 寒热商 四物汤去川芎为主。热加黄芩、白 术、续断,寒加艾叶、阿胶、杜仲、白术。大抵胎气不安,虚寒者多。庸医以胎火二字惑人,误人无算。

【语译】

安胎的方法,应当辨别病因之寒热。如属热证,当用四物汤去川芎,加黄芩、白术、续断;如属寒证,加艾叶、阿胶、杜仲、白术。一般胎气不安的病因,虚寒者多。那些庸医用“胎火”二字来迷惑人,误人太多了。

【原文】

难产者 保生方 横生倒产、浆水太早、交骨不开等 症,宜保生无忧散 (7) 。

【语译】

横生、倒产、羊水早破、交骨不开等难产者,可以服保生无忧散。

【原文】

开交骨①  归芎乡 交骨不开,阴虚故也,宜加味芎归汤 (8) 。

【注释】

①交骨:指耻骨联合部。

【语译】

交骨不开属阴虚者,宜服加味芎归汤。

【原文】

血大下 补血汤 胎,犹舟也。血,犹水也。水满则 舟浮。血下太早,则干涸而胎阻矣,宜当归补血汤 (9) 加附子三钱。欲气旺则血可速生,且欲气旺而推送有力,加附子者取其性急,加酒所以速芪、归之用也。保生无忧散治浆水未行,此方治浆水过多,加味归芎汤治交骨不开。三方鼎峙,不可不知。

【语译】

如出血过多引起的难产,又应服当归补血汤。胎儿就像船,血液就如水,水满则船浮。如果血出的太多、太早,则阴道干枯,胎儿受阻,应当用当归补血汤加附子三钱,以达到气旺血可速生,有力推送胎儿的目的。加附子的目的,急于取效;加酒是增强当归、黄芪的作用。保生无忧散治羊水不行,此方治羊水过多(当为出血过多),加味归芎汤治交骨不开。三方鼎立,不可不知。

【原文】

脚小指 艾火炀①  张文仲 ② 治妇人横产手先出,诸般 服药不效,以艾火如小麦大,灸产妇右脚小指头尖,下火立产。

【注释】

①炀:熔化。此处是灸的意思。

②张文仲:唐代医家。

【语译】

治难产还可用艾火灸产妇小脚趾的方法。张文仲治妇人横产儿手先出者,服各种药物不效,用艾火如麦粒大,灸产妇的右脚小趾尖,火下,立刻产出。

【原文】

胎衣① 阻 失笑匡 胎衣不下,宜以醋汤送失笑散 (10) 三钱,即下。

【注释】

①胎衣:即胞衣。

【语译】

如胞衣阻滞,可用醋汤送服失笑散三钱,即可产下。

【原文】

产后病 生化将 时医相传云,生化汤 (11) 加减,治产 后百病。若非由于停瘀而误用之,则外邪反入血室,中气反因以受伤,危症蜂起矣。慎之!慎之!

【语译】

当时的医生相传以生化汤加减可治产后百病。如果不是瘀血所致者而误用它,则反而使外邪深入血室,中气受伤,危证蜂起。慎之!慎之!

【原文】

合诸说 俱平常 以上相沿之套法,轻病可愈,治重 病则不效。

【语译】

以上各种学说,都是很平常的以前相延续的套法,轻病可以治疗,重病则没有效果。

【原文】

资顾问 亦勿忘 商治时不与众医谈到此法,反为其所笑。

【语译】

以上治法,可供临床应用时参考,也是不应该忘记的。在与众多医生商讨治疗这些疾病时,不谈到这些基本方法,反而会叫他们耻笑。

【原文】

精而密 长沙室 《金匮要略》第二十卷、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二卷,义精而法密。

【语译】

欲求治疗妇产科疾病的精密方法,应当深入研究张仲景的著作。《金匮要略》第二十卷、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二卷的论述精深而周密。

【原文】

妊娠篇 丸散七 妊娠篇凡十方:丸散居七,汤居三。盖以汤者,荡也。妊娠以安胎为主,攻补俱不宜骤,故缓以图之,即此是法。

【语译】

《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中共记载10个处方,其中丸剂、散剂有7个,汤剂3个。汤者,荡也。丸者,缓也。汤剂的作用猛烈,丸剂的作用和缓。妊娠期间的治疗以安胎为主,力求缓和稳妥,采用攻下或补益的方法都不应过于峻猛。

【原文】

桂枝汤(12)  列第一 此汤表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今人只知为伤寒首方。此于妊娠篇列为第一方以喝醒千百庸医之梦,亦即是法。师云: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注:阴搏阳别为有子。今反云阴脉弱小,是孕只两月,蚀下焦之气,不能作盛势也,过此则不然。妊娠初得,上下本无病,因子室有凝,气溢上下,故但以芍药一味固其阴气,使不上溢。以桂、姜、甘、枣扶上焦之阳,而和其胃气,但令上焦之阳气充,能御相侵之阴气足矣。未尝治病,正所以治病也。

【语译】

妊娠篇中的方剂,桂枝汤被列为第一方。桂枝汤治疗表证为解肌合营卫,治疗里证则为化气调阴阳,今天的医生只知道它是伤寒的首方。其实,它在妊娠篇也被列为第一方,足以用来唤醒千百庸医沉睡之梦。张仲景说:“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阴搏阳别为有子”,今反“阴脉弱小”,是因为怀孕只有两个月,削弱下焦之气,不能呈现强盛之势,过了两个月就不一样啦。妊娠刚开始,上焦、下焦本来无病,因为子宫与以前不一样了,气溢上下,所以只是用芍药一味保护阴气,使之不上逆;用桂枝、生姜、甘草、大枣助上焦之阳气,调和胃气,使上焦之阳气充足,能抵御相侵的阴气。目的本不是治病,而起到了治病的效果。

【原文】

附半姜 功超轶①  时医以半夏、附子坠胎不用,干姜亦疑其热而罕用之,而不知附子补命门之火以举胎,半夏和胃气以安胎,干姜暖土脏使胎易长。俗子不知。

【注释】

①轶:超过。

【语译】

附子、半夏、干姜三药,妊娠时若使用得当,可以收到非同一般的效果。一般的医生,认为半夏、附子堕胎而不用,也怀疑干姜太热而少用;而不知附子补命门之火而保胎,半夏和胃气以安胎,干姜暖脾土而长胎。

【原文】

内十方①  皆法律②  桂枝汤 (12) 治妊娠,附子汤 (13) 治腹痛少腹如扇,茯苓桂枝丸 (14) 治三月余漏下、动在脐上为癥瘕,当归芍药散 (15) 治怀妊腹中 痛,干姜人参半夏丸 (16) 治妊娠呕吐不止,当归贝母苦参丸 (17) 治妊娠小便难,当归散 (18) 妊娠常服,白术散 (19) 妊娠养胎,方方超妙,用之如神。惟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恶寒、起即头眩,用葵子茯苓散 (20) 不能无疑。

【注释】

①内十方:指《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内所列的10个处方,即桂枝汤、附子汤(有方名,无药物组成)、桂枝茯苓丸、当归芍药散、干姜人参半夏丸、当归贝母苦参丸、当归散、白术散、葵子茯苓散、胶艾汤等。

②法律:此处系法则、准绳之意。

【语译】

妊娠篇内所列的10个方剂,处方用药严谨,都可以作为妊娠病的治疗准绳。桂枝汤为妊娠篇第一方;附子汤治腹痛,小腹如扇;茯苓桂枝丸治妊娠三月余漏下,动在脐上,为 癥瘕积聚;当归芍药散治妊娠腹中绞痛;干姜人参半夏丸治妊娠呕吐不止;当归贝母苦参丸治孕妇小便难;当归散妊娠常服;白术散妊娠养胎,用之如神。唯有妊娠水肿,身重,小便不利,恶寒,站起就头晕,用葵子茯苓散治疗不好理解。

【原文】

产后篇 有神术①  共九方。

【注释】

①神术:高明的办法。

【语译】

《金匮要略》产后篇,对于产后病提出了神奇的治疗方法和九个方剂。

【原文】

小柴胡(21)  首特笔 妊娠以桂枝汤为第一方,产后 以小柴胡汤为第一方,即此是法。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 ① ,三者大便难。产妇郁冒、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坚、但头汗出者,以小柴胡汤主之。

【注释】

①郁冒:指郁闷昏冒或血虚昏厥。

【语译】

《金匮要略》产后篇,首先特别列出用小柴胡汤治疗产后病。治妊娠病以桂枝汤为第一方,治产后病小柴胡汤是第一方,这是正确的方法。新产妇人有三病:一是痉病,二是郁冒,三是大便难。《金匮要略》说:产妇郁冒,其脉微弱,呕不能食,大便反而干燥坚硬,只是头部汗出,用小柴胡汤治疗。

【原文】

竹叶汤(22)  风痉疾①  《金匮》云:产后中风、发热、 面正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钱院使注云:中风之下,当有病痉者三字。按:庸医于此症,以生化汤加姜、桂、荆芥、益母草之类,杀人无算。

【注释】

①风痉疾:中风发痉的疾病。指产妇遭受风邪而引起痉挛抽搐的疾病。

【语译】

用竹叶汤治疗产后中风,发为痉病。《金匮要略》说:产后中风,发热,面红,咳喘,头痛,用竹叶汤治疗。钱院使注解说:“中风”之下,应当有“病痉者”三字。庸医看到这种病,便用生化汤加干姜、桂枝、荆芥、益母草之类治疗,杀人无数。

【原文】

阳旦汤(23)  功与匹①  即桂枝汤增桂加附子,《活人》 以桂枝汤加黄芩者误也。风乘火势,火借风威,灼筋而成痉,宜竹叶汤。若数日之久,恶寒症尚在,则为寒风,宜此汤。二汤为一热一寒之对子。师云:产后风续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 ② 续在者,可与阳旦汤。

【注释】

①匹:匹配,相等。

②阳旦证:病证名。一指《伤寒论》的桂枝汤证。一指桂枝汤证兼见心烦口苦等里热证者,《外台秘要》记载:“《古今录验》疗中风伤寒,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项颈强,鼻鸣干呕,阳旦汤主之方。”

【语译】

阳旦汤治疗产后中风而致的痉病与竹叶汤功效相似。阳旦汤就是桂枝汤增加桂枝用量,再加附子。《活人书》用桂枝汤加黄芩是错误的。风乘火势,火借风威,灼热伤筋,而成痉病,应该用竹叶汤治疗。如果数日仍旧恶寒,则是感受风寒,应该用阳旦汤治疗。两方是一热一寒的一对方子。张仲景说:产后受风,连续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经数日,阳旦证仍在者,可以用阳旦汤治疗。

【原文】

腹痛条 须详悉 此下八句,皆言腹痛不同,用方各异。

【语译】

对于《金匮要略》中有关腹痛的条文,必须详细全面地研究。以下八句,都是叙述不同原因导致的腹痛和相应的治疗方法。

【原文】

羊肉汤(24) 痛① 谧② 痛者,痛之缓也,为虚症。

【注释】

① 痛:指产后血亏,腹中绵绵作痛。

②谧:平安的意思。

【语译】

当归生姜羊肉汤能止产妇腹中绵绵痛。

【原文】

痛满烦 求枳实 满烦不得卧,里实也,宜枳实芍药 散 (25) 。二味无奇,妙在以麦粥下之。

【语译】

若腹痛兼见烦满不得卧,是里实证,可用枳实芍药散治疗。枳实、芍药这两味药并无神奇之处,妙在用麦粥调理。

【原文】

著脐痛 下瘀吉 腹中有瘀血,著于脐下而痛,宜下瘀血汤 (26) 。

【语译】

如果腹中有瘀血,痛处固定在脐下,此为腹中有干血着脐下,应该用下瘀血汤来治疗。

【原文】

痛而烦 里热窒①  小腹痛虽为停瘀,而不大便、日晡烦躁、谵语,非停瘀专症也。血因热裹而不行,非血自结于下,但攻其瘀而可愈也。《金匮》以大承气汤 (27) 攻热。

【注释】

①窒:阻塞不通。

【语译】

产后小腹痛,发热,大便不通,傍晚烦躁,谵语,这是由于里热阻塞,不是瘀血的表现。血因热邪包围而不能运行,不是血自己干结于下,只要攻其瘀热就可以。《金匮要略》用大承气汤来治疗。

【原文】

攻凉施 毋固必 攻有大承气汤,凉有竹皮大丸 (28) 、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29) 。《金匮》云:病解能食,七八日更发热者,此为胃实,大承气汤主之。又云: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竹皮大丸主之。又云:产后下利虚极,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主之。读此,则知丹溪产后以大补气血为主,余以末治之说,为大谬也。

【语译】

实证、热证就要用攻下、清热的方法,不要固执地认为产后病一定要用补气血的药来治疗才行。攻下有大承气汤,清热有竹皮大丸、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金匮要略》说:病好了,能吃饭了,过七八天又发热,这是胃家实的原因,用大承气汤治疗。又说:妇人乳中虚(给孩子喂奶,致气血不足),心烦呕吐,用安中益气的方法,选竹皮大丸治疗。又说:产后大便泄泻,虚弱之极,用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治疗。陈念祖认为,读到这些,就知道朱震亨(丹溪)主张产后以大补气血为主的说法是非常错误的。

【原文】

杂病门 还熟读 《金匮》云:妇人之杂病,以因虚、积冷、结气六字为纲,至末段谓千变万端,总出于阴阳虚实。而独以弦紧为言者,以经阻之始,大概属寒,气结则为弦,寒甚则为紧,以此为主,而参之兼脉可也。

【语译】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篇也是应该熟读的。妇人杂病以“因虚”、“积冷”、“结气”六字为纲。篇末论述疾病虽千变万化,但不外乎阴阳虚实。而唯独谈脉弦、脉紧,是因为病邪阻滞经络之初,大多属寒,气结可见弦脉,寒甚则为紧脉。以此为主,脉症合参就可以了。

【原文】

二十方 效俱速

【语译】

杂病篇中共有20个处方,疗效都很迅速。

【原文】

随证详 难悉录

【语译】

这些方剂在原书中都详细地说明了它的适应证,这里不再一一列举了。

【原文】

唯温经(30)  带下① 服 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 三痼共三十六种。因经致病,统名曰带下,言病在带脉,非近时赤白带下之说也。温经汤治妇人年五十,前阴下血、暮发热、手掌烦热、腹痛、口干云云。其功实不止此也。

【注释】

①带下:泛指妇科疾病。

【语译】

只有温经汤可以治疗一切妇科疾病。妇科疾病有十二癥、九痛、七害、五伤、三痼,共36种,因在不同的经发病,统称带下病(妇科病)。带下病是说病在带脉,不是现在说的赤白带下。书中说,温经汤治妇人年五十许,前阴下血,傍晚发热,手掌烦热,腹痛,口干等等,其实它的作用不止这些。

【原文】

甘麦汤 脏躁① 服 《金匮》云:妇人脏躁,悲伤欲哭, 象如神灵所作,数欠伸,甘麦大枣汤 (31) 主之。

【注释】

①脏躁:病名,出《金匮要略》。

【语译】

甘麦大枣汤是专门治疗妇人脏躁的处方。《金匮要略》说:妇人脏躁,悲伤欲哭,如有神灵支配,哈欠连作,用甘麦大枣汤治疗。

【原文】

药到咽 效可卜 闽中诸医,因余用此数方奇效,每 缮录于读本之后,亦医风之将转也。余日望之。

【语译】

只要照方服药,就会取得较好疗效。福建一带的医生,因为我用这些方剂有很好的效果,都抄录于书本之后。这说明医风将要转变,也正是我所期盼的。

【原文】

道中人①  须造福

【注释】

①道中人:即医道中的人,这里指医生。

【语译】

希望我们做医生的都能好好地研究和掌握这些经验,更好地为患者祛病谋福。

【按语】

要旨

陈念祖在本节主要介绍月经病、妊娠病、难产以及产后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法、所用方药。陈念祖推崇《金匮要略》之说,并视为准绳。指出治疗妇科疾病,四物汤是一个很好的方子。分析了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的病因,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和药物。详细阐述了助孕、安胎之法以及难产的治疗。为妇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良好借鉴。

病案举例1(温经汤)

李某,女,45岁。1995年5月5日初诊。十年前因做人工流产而患痛经。每值经期,小腹剧痛、发凉,虽服“止痛药片”而不效。经期后延,量少色黯,挟有瘀块。本次月经昨日来潮,伴见口干唇燥,头晕,腰酸腿软,抬举无力。舌质暗,脉沉。证属冲任虚寒,瘀血停滞。治宜温经散寒,祛瘀养血。处以《金匮要略》“温经汤”。处方:吴茱萸8g,桂枝10g,生姜10g,当归12g,白芍12g,川芎12g,党参10g,炙甘草10g,丹皮10g,阿胶10g,半夏15g,麦冬30g。服五剂,小腹冷痛大减。原方继服五剂,至下次月经,未发小腹疼痛,从此月经按期而至,俱无不适。(陈明,刘燕华,李方.刘渡舟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58-159.)

病案举例2(竹皮大丸)

王某,女,50岁。1994年8月29日初诊。近半年来感觉周身不适,心中烦乱,遇事情绪易激动,常常多愁善感,悲恸欲哭。胸闷心悸气短,呕 恶不食,头面烘热而燥,口干喜饮,失眠多梦,颜面潮红,但头汗出。月经周期不定,时有时无。某医院诊断为“更年期综合征”,服“更年康”及“维生素”等药物,未见效果。舌苔薄白,脉来滑大,按之则软。刘老辨为妇女50岁乳中虚,阳明之气阴不足,虚热内扰之证,治宜养阴益气,清热除烦,处以《金匮要略》“竹皮大丸”加减。处方:白薇10g,生石膏30g,玉竹20g,丹皮10g,竹茹30g,炙甘草10g,桂枝6g,大枣5枚。服药五剂,自觉周身轻松,烦乱呕逆之症减轻,又续服七剂,其病已去大半,情绪安宁,睡眠转佳,病有向愈之势。守方化裁,共服二十余剂而病愈。(陈明,刘燕华,李方.刘渡舟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57-158.)

【附方】

(1)四物汤(见虚痨附方)

(2)加味四物汤:

《济阴纲目》方。主治妇人血少胎痛。

当归 川芎 白芍 熟地黄 香附子各等分 为末,每服9g,紫苏汤调下。

(3)归脾汤(见虚痨附方)

(4)加味逍遥散:

即丹栀逍遥散,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5)二陈汤(见中风附方)

(6)六君子汤(见隔食反胃附方)

(7)保生无忧散:

《妇科玉尺》方。妇人临产,先服一二剂,自然易生,或遇横生倒产,连日不生,服二三剂,神效。

当归5g 川贝母3g 生黄芪3g 艾叶3g 酒炒白芍5g(冬月3g) 菟丝子5g 厚朴2g 荆芥穗2g 枳壳2g 川芎5g 羌活2g 甘草2g 加生姜3片,水煎服。

(8)加味芎归汤:

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芎归汤加龟甲而成。治妊娠伤胎,腹痛难产,胞衣不下。

川芎9g 当归身15g 龟甲9g 水煎服。

(9)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辨惑论》方。功能补气生血。主治劳倦内伤,气弱血虚,身热面赤,烦渴欲饮,以及妇人经行、产后血虚发热头痛等症。

当归6g 炙黄芪30g 水煎服。

(10)失笑散(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11)生化汤:

《傅青主女科》方。功能活血化瘀,温经止痛。主治产后血虚受寒,恶露不行,瘀血腹痛,产后风等。为产后常用方。

全当归25g 川芎9g 桃仁6g 炮姜2g 炙甘草2g 水煎服。

(12)桂枝汤(见痢疾附方)

(13)附子汤:

《伤寒论》方。有温经助阳,祛寒化湿之效。主治阳气不足,寒湿内侵,关节疼痛,恶寒肢冷。

炮附子3g 茯苓9g 人参6g 白术12g 芍药9g 水煎服。

(14)茯苓桂枝丸:

即桂枝茯苓丸,《金匮要略》方。有活血化瘀,散结消癥之效。主治妇人宿有癥块,妊娠胎动,漏血不止。

桂枝 茯苓 牡丹皮 桃仁 芍药各等分 蜜丸如兔屎大,每服一二丸。

(15)当归芍药散:

《金匮要略》方。主治妊娠腹中痛。

当归27g 芍药90g 茯苓 白术各36g 泽泻 川芎各45g 为末,每服6g,酒调送下,日3次。

(16)干姜人参半夏丸:

《金匮要略》方。功能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主治妊娠呕吐及脾胃虚寒之呕吐。

干姜 人参各9g 半夏6g 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10丸,日3服。

(17)当归贝母苦参丸:

《金匮要略》方。主治妊娠小便不利,饮食如故。

当归 贝母 苦参各36g 三药为末,炼蜜为丸如小豆大,每服3丸,加至10丸。

(18)当归散:

《金匮要略》方。功能养血安胎。主治胎动不安。

当归 黄芩 芍药 川芎各90g 白术45g 共为末,每服6g,温开水送下,日2次。

(19)白术散:

《金匮要略》方。功能养胎祛寒湿。主治胎动不安。

白术 川芎 蜀椒 牡蛎各等分 共为细末,每服3g,日3服,夜1服。

(20)葵子茯苓散:

《金匮要略》方。主治妊娠有水气,小便不利,身重头眩。

冬葵子90g 茯苓27g 为末,每服3g,日3服。

(21)小柴胡汤(见咳嗽附方)

(22)竹叶汤:

《金匮要略》方。治产后中风病痉,发热面赤,气喘头痛。

竹叶40片 葛根9g 防风3g 桔梗 桂枝 人参 附子 甘草各3g 大枣5枚 生姜3片 水煎服。温覆使汗出。头项强,加附子1g;呕者,加半夏6g。

(23)阳旦汤:

一指《伤寒论》的“桂枝汤”异名。一指《外台秘要》引《古今录验》方,主治中风伤寒,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项颈强,鼻鸣干呕。

大枣12枚 桂枝9g 芍药9g 生姜9g 炙甘草9g 黄芩6g 水煎服。渴者,去桂枝,加瓜蒌9g;利者,去芍药、桂枝,加干姜9g、附子一枚(炮);心下悸者,去芍药,加茯苓12g;虚劳里急者,加胶饴半升。

(24)羊肉汤:

即当归生姜羊肉汤,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25)枳实芍药散:

《金匮要略》方。主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

枳实 芍药各等分 共为末,每服3g,麦粥送下,日3次。

(26)下瘀血汤:

《金匮要略》方。有活血消瘀之效。主治产后腹痛,有瘀血著脐下,亦治经水不利。

大黄9g 桃仁6g 土鳖虫3g 水煎,分4次服。如服药后血去痛止者即停服。

(27)大承气汤(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28)竹皮大丸:

《金匮要略》方。有安中益气之功。主治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

生竹茹二分 石膏二分 桂枝一分 甘草七分 白薇一分 上五味,末之,枣肉和丸弹子大,以饮服之一丸,日三夜二服。注:上之用量“分”,当为“份”。

(29)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

即白头翁汤加甘草、阿胶。白头翁汤见痢疾附方。

(30)温经汤:

《金匮要略》方。有温经散寒,祛瘀养血之效。主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月经不调,虚寒不孕等,为妇科常用方。

吴茱萸9g 当归9g 川芎6g 白芍6g 人参6g 桂枝6g 阿胶9g 牡丹皮6g 炙甘草6g 麦冬9g 半夏6g 生姜6g 水煎,分3次服。

(31)甘麦大枣汤(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5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