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伤寒瘟疫第二十二

作者:陈修园 字数:10487 更新:2025-06-10 14:49:52

【原文】

伤寒病①  极变迁 太阳主一身之表,司寒水之经。凡病自外来者,皆谓伤寒,非寒热之寒也。变迁者,或三阳、或三阴、或寒化、或热化,及转属、合并之异。

【注释】

①伤寒病:外感发热病的统称。如《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语译】

伤寒病,极易变化。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是管理寒水之经。凡是病从外来的,都叫伤寒,并不是寒热的寒。其变化,或在三阳(太阳、少阳、阳明),或在三阴(太阴、少阴、厥阴),或从寒化,或从热化,或转属他经,或合生他经之病。

【原文】

六经法①  有真传 太阳寒水,其经主表,编中备发汗 诸法。阳明燥金,其经主里,编中备攻里诸法。少阳相火,其经居表里之界,所谓阳枢 ② 也,编中备和解诸法。太阴湿土,纯阴而主寒,编中备温补诸法。少阴君火,标本寒热不同,所谓阴枢 ③ 也,编中寒热二法并立。厥阴风木,木中有火而主热,编中备清火诸法。虽太阳亦有里症,阳明亦有表症,太阴亦有热症,厥阴亦有寒症,而提纲却不在此也。

【注释】

①六经法:指六经辨证的方法。六经指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②阳枢:少阳乃阳经;“枢”,转动,传变之义。所以称少阳为阳枢。

③阴枢:足少阴肾为阴经,肾乃水火之脏,其病有寒化、热化的变化,故称“阴枢”。

【语译】

六经辨证,有真传之法。足太阳膀胱乃寒水之腑,其经主表,太阳篇中有发汗的各种方法。足阳明胃多气多血,主火主热,其经主里实证,阳明篇中有攻里的各种方法。足少阳胆经相火所居,其经主表里之间,外可出表,内可入里,即所谓“阳枢”,少阳篇中有和解的治疗方法。太阴脾土,性纯阴而主寒,太阴篇中有各种温补方法。足少阴肾,藏有元阴元阳,水火并居,其病有标本寒热之不同,变化多端,即所谓“阴枢”,少阴篇中寒热二法并立。足厥阴肝,为风木之脏,木生火而主热,故厥阴篇中有诸多清热泻火的方法。虽说太阳经也有里证,阳明经也有表证,太阴经也有热证,厥阴经也有寒证,而在《伤寒论》里不是提纲证。

【原文】

头项病 太阳编①  三阳俱主表,而太阳为表中之表也。论以头痛、项强、发热、恶寒为提纲,有汗宜桂枝汤 (1) ,无汗宜麻黄汤 (2) 。

【注释】

①太阳编: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

【语译】

头痛项强是太阳病的特征,记载在太阳篇里。三阳经都主表,而太阳为表中之表。《伤寒论》以头痛、项强、恶寒为提纲;有汗为表虚证,用桂枝汤治疗;无汗为表实证,用麻黄汤治疗。

【原文】

胃家① 实 阳明编②  阳明为表中之里,主里实症,宜 三承气汤 (3) 。论以胃家实为提纲。又鼻干、目痛、不眠为经病。若恶寒、头痛,为未离太阳。审其有汗、无汗,用桂枝、麻黄法。无头痛、恶寒,但见壮热、自汗、口渴,为已离太阳,宜白虎汤 (4) 。仲景提纲不以此者,凡解表诸法求之太阳,攻里诸法求之阳明,立法之严也。

【注释】

①胃家:泛指胃、大肠、小肠等,包括整个胃肠道。《灵枢•本输》云:“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②阳明编:即《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篇,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语译】

胃家实之证,在阳明篇有记载。阳明为表中之里,主里实证,宜用三承气汤(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治疗。《伤寒论》以胃家实为提纲,又鼻干、目痛、不眠为经病。若见恶寒,头痛为未离太阳;审其有汗、无汗,采用桂枝汤或麻黄汤的治法。若无头痛、恶寒,但见壮热、自汗、口渴,为已离太阳而入阳明,宜白虎汤治疗。张仲景的《伤寒论》阳明经不以此为提纲的原因,凡是解表的方法,求之于太阳;攻里的方法,求之于阳明。立法是非常严格的。

【原文】

眩苦呕 少阳编①  少阳居太阳阳明之界,谓之阳枢, 寒热相杂。若寒热往来于外,为胸胁满烦,宜大小柴胡汤 (5)、(6) 。若寒热互搏于中,呕吐腹痛,宜黄连汤 (7) 。痞满呕逆,宜半夏泻心汤 (8) 。拒格食不入,宜干姜黄连人参汤 (9) 。若邪全入于胆府,下攻于脾为自利,宜黄芩汤 (10) 。上逆于胃,利又兼呕,宜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11) 。论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

【注释】

①少阳编:即《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篇。

【语译】

目眩、口苦、喜呕为少阳病的特征,记载在少阳篇中。少阳居太阳与阳明之间,具转枢之能,谓之阳枢,主寒热相杂的病证。若寒热往来于外,则见胸胁烦满,应该用大柴胡汤或小柴胡汤治疗。如果寒热互结于中焦则见呕吐腹痛,宜用黄连汤治疗。若见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应用半夏泻心汤。若食入即吐,当用干姜黄连人参汤。如果病邪全入于胆腑,下攻于脾,则为自利,当用黄芩汤治疗。若病邪上逆于胃,则吐泻并作,当用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伤寒论》以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目眩为少阳病的辨证提纲。

【原文】

吐利痛 太阴编①  太阴湿土,为纯阴之脏,从寒化者多,从热化者少。此经主寒症而言,宜理中汤 (12) 、四逆汤 (13) 为主,第原本为王叔和所乱耳。论以腹中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腹时痛为提纲。

【注释】

①太阴编:即《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篇。

【语译】

吐食、泻痢、腹中时痛是太阴病的特征,记载在太阴篇里。太阴属湿土,为纯阴之脏。疾病从寒化者多,从热化者少。从此经主寒证而言,应该用理中汤、四逆汤之类。太阴病的病机是脾阳虚损,寒湿中阻所致的阴寒证。而太阴病主寒化,或热化之说,是王叔和最先提倡的。《伤寒论》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不渴,手足自温,腹中时痛,为太阴病的辨证提纲。

【原文】

但欲寐 少阴编①  少阴居太阴厥阴之界,谓之阴枢, 有寒有热。论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寒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14) 、麻黄附子甘草汤 (15) 及白通汤 (16) 、通脉四逆汤 (17) ;热用猪苓汤 (18) 、黄连鸡子黄汤 (19) 及大承气汤 (3) 诸法。

【注释】

①少阴编:即《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篇。

【语译】

阳气不足,其人精神不振,总想睡觉是少阴病的特征,记载在少阴篇里。少阴居太阴、厥阴之间,可称之为阴枢。其特点为水火并居,有寒有热。《伤寒论》以脉微细,但欲寐,为少阴病的辨证提纲。寒证用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白通汤、通脉四逆汤;热证用猪苓汤、黄连鸡子黄汤、大承气汤等。

【原文】

吐蛔渴①  厥阴编②  厥阴,阴之尽也。阴尽阳生,且属风木,木中有火,主热证而言。论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为提纲,乌梅丸 (20) 主之。自利下重饮水者,白头翁汤 (21) 主之。凡一切宜发表法,备之太阳。一切宜攻里法,备之阳明。一切宜和解法,备之少阳。一切宜温补法,备之太阴。一切宜寒凉法,备之厥阴。一切寒热兼用法,备之少阴。此仲景《伤寒论》之六经与《内经•热病论》之六经不同也。

【注释】

①吐蛔渴:指吐蛔与消渴。

②厥阴编:即《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篇。

【语译】

吐蛔、消渴为厥阴病的特征,记载在厥阴篇里。厥阴,是阴之极尽。阴尽则阳生,而且足厥阴肝为风木之脏,木生火,主热证。《伤寒论》以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则利不止,为厥阴病的辨证提纲。此证用乌梅丸治疗。自利下重,渴欲饮水者,用白头翁汤治疗。凡一切发表的方法,记载于太阳篇;一切攻里的方法,记载于阳明篇;一切和解的方法,记载于少阳篇;一切温补的方法,记载于太阴篇;一切寒凉清热的方法,记载于厥阴篇;一切寒热并用的方法,记载于少阴篇。这就是张仲景《伤寒论》所说的六经与《内经•热病论》六经的不同之处。

【原文】

长沙论 叹高坚①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注释】

①高坚:高深之意。

【语译】

张仲景的《伤寒论》具有高深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实在令人敬佩。犹如《论语》所言:“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原文】

存津液 是真诠①  存津液是全书宗旨,善读书者,读于无字处。如桂枝汤 (1) 甘温以解肌养液也;即麻黄汤 (2) 直入皮毛,不如姜之辛热,枣之甘壅,从外治外,不伤营气,亦养液也;承气汤 (3) 急下之,不使邪火灼阴,亦养液也;即麻黄附子细辛汤 (14) 用附子以固少阴之根,令津液内守,不随汗涣,亦养液也;麻黄附子甘草汤 (15) 以甘草易细辛,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而为汗,毫不伤阴,更养液也。推之理中汤 (12) 、五苓散 (22) ,必啜粥饮。小柴胡汤 (6) 、吴茱萸汤 (23) 皆用人参,何一而非养液之法乎?

【注释】

①真诠:真理。

【语译】

存津液,是其真正的道理。存津液是《伤寒论》全书的宗旨。善读书者,当于无字中求之。如桂枝汤是甘温以解肌养液;即使是麻黄汤,直入皮毛,不用干姜、细辛之辛热,不用大枣之甘壅,从外治外,不伤营气,这也是养津液啊。承气汤急下阳明热结,不使邪火灼阴,是养液;即使麻黄附子细辛汤用附子以固少阴之根,令津液内守,不随汗出而涣散,也是养液;麻黄附子甘草汤用甘草换细辛,一是取甘草之微缓,抑制麻黄辛温燥烈,达到微汗的目的;二是取甘草健运中气,使水谷之津化为汗液,可以毫不伤阴,这更是养津液啊。由此推之,理中汤、五苓散,服后必啜稀粥;小柴胡汤、吴茱萸汤,皆用人参,哪一个不是养津液的方法啊?

【原文】

汗吐下 温清悬①  在表宜汗,在胸膈宜吐,在里宜 下。寒者温之,热者清之。

【注释】

①悬:悬殊,差别很大。

【语译】

病在表,当用发汗的方法;在胸膈,宜用吐法;在里应该用攻下法。疾病属寒者,当温里散寒;属热者,又当清热泻火。汗法、吐法、下法、温法、清法,各自不同,差别很大。

【原文】

补贵当①  方而圆②  虚则补之。合上为六法。曰方而圆者,言一部《伤寒论》全是活法。

【注释】

①当:适当,适度。

②方而圆:既有一定的法则,又要灵活运用的意思。

【语译】

虚则补之,贵在适当。合上面的汗法、吐法、下法、温法、清法共为六法。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应该严格遵守。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所以说,一部《伤寒论》全是活法。

【原文】

规矩废 甚于今 自王叔和而后,注家多误。然亦是非参半。今则不知《伤寒论》为何物,规矩尽废矣。

【语译】

自王叔和之后,对《伤寒论》注解中有很多错误,是非参半。到今天竟然不知道《伤寒论》是什么样的书了,治病的规矩完全废弃了。

【原文】

二陈(24) 尚 九味(25) 寻 人皆曰二陈汤为发汗平稳 之剂,而不知茯苓之渗,半夏之涩,皆能留邪生热,变成谵语、不便等症。人皆曰九味羌活汤视麻桂二汤较妥,而不知太阳病重,须防侵入少阴。此方中有芩、地之苦寒,服之不汗,恐苦寒陷入少阴,变成脉沉细但欲寐之症;服之得汗,恐苦寒戕伐肾阳,阳虚不能内固,变成遂漏不止之症。时 医喜用此方,其亦知此方之流弊,害人匪浅也。

【语译】

一般医生习惯用二陈汤、九味羌活汤来治疗疾病。认为二陈汤是发汗的平稳之剂,而不知方中茯苓之渗湿、半夏之燥湿,皆能留邪生热,而变成神昏谵语、大便不通等症。人们都说九味羌活汤比麻黄汤、桂枝汤稳妥,而不知太阳病重,必须防止侵入少阴。此方中黄芩、生地黄之苦寒,服之不出汗,恐苦寒陷入少阴,变成脉沉细、但欲寐之症;服之汗出,又恐苦寒损伤肾阳,阳虚不能内固,变成泻下不止之症。当今的医生喜欢应用这些方剂,他们是否也知道这些方剂所产生的弊端害人不浅呢?

【原文】

香苏(26) 外 平胃(27) 临 香苏饮力量太薄,不能驱 邪尽出,恐余邪之传变多端。平胃散为燥湿消导之剂,仲景从无燥药发汗之法。且外邪未去,更无先攻其内法。

【语译】

用香苏饮、平胃散等方剂治疗伤寒病,则香苏饮力量太小,不能祛邪尽出,怕余邪传变。平胃散是燥湿消导的方剂,仲景从来没有用燥药发汗的方法,而且外邪未去,更没有先攻其里的道理。

【原文】

汗源涸 耗真阴 阴者,阳之家也。桂枝汤 (1) 之芍药及啜粥,俱是滋阴以救汗源。麻黄汤 (2) 之用甘草与不啜粥,亦是保阴以救汗源。景岳误认其旨,每用归、地,贻害不少。

【语译】

过度的发散,容易使汗源枯竭,真阴耗伤。“阴阳互根”,阴就像阳的家一样。桂枝汤中用芍药以及服后啜热稀粥,都是滋阴以救汗源。麻黄汤用甘草而不啜粥,也是保阴以救汗源。张介宾(景岳)错误地领会了这些道理,常常用当归、地黄滋阴,贻害不少。

【原文】

邪传变 病日深 治之得法,无不即愈。若逆症、坏症、过经不愈之症,皆误治所致也。

【语译】

病邪传变,病势日益深重。疾病治之得法,无不即愈。如果见到逆证、坏证、过经不愈之证,都是误治所造成的。

【原文】

目击者 实痛心 人之死于病者少,死于药者多。今 行道人先学利口,以此药杀人,即以此药得名,是可慨也。

【语译】

病人真正死于疾病的少,而死于误治的多。看到这种情况,实在令人痛心!当今的医生只会花言巧语,以医术害人,又用医术骗得名声,真是令人感慨。

【原文】

医医法 脑后针 闻前辈云,医人先当医医。以一医 而治千万人,不过千万人计耳。救一医便救千万人,救千万医便救天下后世无量恒河沙数人耳。余所以于医者脑后,痛下一针。

【语译】

要想整治这些庸医,就应该在他们的脑后痛下一针。听前辈说,为世人治疗疾病,莫不如先整治医生的医德、医术,假若以一个医生可以治疗千万人来计算,那么整治一个医生,便可以救治千万人;若整救千万个医生,那便可以救治天下众生啊,多得就像恒河沙砾一样无以计数!因此,我想在这些庸医的脑后痛下一针。

【原文】

若瘟疫①  治相侔②  四时不正之气,及方土异气,病 人秽气,感而成病,则为瘟疫。虽有从经络入、从口鼻入之分,而见证亦以六经为据,与伤寒同。

【注释】

①瘟疫:流行性急性传染病的总称。名出《素问•本病论》:“民病瘟疫早发,咽嗌乃干,四肢满,肢节皆痛。”

②相侔:相同。

【语译】

瘟疫的辨证与治疗,基本上与治伤寒病是一样的。瘟疫是感受四时不正之气、地方的特殊气体或病人的秽浊之气而生的。虽然有从经络传入的,有从口鼻而入的,而辨证治疗仍要以六经为依据,与伤寒相同。

【原文】

通圣散(28)  两解求 仲师于太阳条,独挈出发热不 恶寒而渴为温病,是遵《内经》“人伤于寒,则为热病”、“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之三说也。初时用麻杏石甘汤 (29) ,在经用白虎加人参汤 (30) ,入里用承气汤 (3) 及太阴之茵陈蒿汤 (31) 、少阴之黄连阿胶汤 (32) 、猪苓汤 (18) 、厥阴之白头翁汤 (21) 等,皆其要药,究与瘟疫之病不同也。瘟疫之病,皆新感乖戾之气而发。初起若兼恶寒者,邪从经络入,用人参败毒散 (33) 为匡正托邪法。初起若兼胸满、口吐黄涎者,邪从口鼻入,用藿香正气散 (34) 为辛香解秽法。唯防风通圣散面面周到,即初起未必内实,而方中之硝黄,别有妙用,从无陷邪之害。若读仲师书死于句下者,闻之无不咋舌,而不知其有利无弊也。

【语译】

用防风通圣散来治疗瘟疫病,能收到表里双解的效果。张仲景在太阳病篇提出“发热不恶寒而渴为温病”,是遵从《内经》“人伤于寒,则为热病”、“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的三种说法。初时用麻杏石甘汤,在经的用白虎加人参汤,入里的用承气汤及太阴篇的茵陈蒿汤、少阴篇的黄连阿胶汤、猪苓汤,厥阴篇的白头翁汤等。这些都是治疗温病的有效方药,但用以治疗瘟疫毕竟不完全对证。瘟疫是感受乖戾之气而发。初起若兼恶寒者,是邪从经络而入,用人参败毒散治疗,是祛邪扶正的方法。若兼胸满、口吐黄涎者,是邪从口鼻而入,用藿香正气散治疗,是辛香辟秽的方法。唯有防风通圣散面面俱到,初起未必有内实,而方中的大黄、芒硝别有妙用,没有陷邪入里之弊。如果是死读仲景之书的人,听到这些论述未免要感到惊讶,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这是有利无弊的方法。

【原文】

六法① 备 汗为尤 汗、吐、下、温、清、补为治伤寒 之六法。六法中唯取汗为要,以瘟疫得汗则生,不得汗则死。汗期以七日为准,如七日无汗,在俟七日以汗之。又参论仲圣法,以吐之、下之、温之、清之、补之,皆所以求其汗也。详于《时方妙用》中。

【注释】

①六法:即前述汗、吐、下、温、清、补六种治疗大法。

【语译】

对瘟疫而言,汗、吐、下、温、清、补六法当中,尤以汗法最为重要。因为在瘟疫的治疗过程中强调有汗则生,无汗则死。出汗的时间以七日为准;如七日无汗,再过七日发汗。又参考仲景之论,用吐法、下法、温法、清法、补法,其目的都是用来取汗的,这些内容详见于我写的《时方妙用》一书中。

【原文】

达原饮(35)  昧① 其由 吴又可谓病在膜原,以达原饮 为首方,创异说以欺人,实昧其病由也。

【注释】

①昧:不明白,糊涂。

【语译】

那些只知道用达原饮治疗瘟疫病的医生,实际上是没有认识到瘟疫病的病原。吴有性(又可)说瘟疫的病因在膜原,用达原饮作为治疗的首方。创立异说欺骗人们,实际上他也不明白瘟疫的缘由。

【原文】

司命者 勿逐流 医为人之司命,熟读仲圣书而兼临 证之多者,自有定识,切不可随波逐流。

【语译】

希望掌握病人安危的医生们,不要随波逐流。医生的职业与人的性命息息相关,熟读仲景书而又临证多的医生,肯定自有见解,切不可随波逐流。

【按语】

要旨

陈念祖主要论述《伤寒论》的六经辨证、各经提纲、治疗方法、所用方药以及深入研究《伤寒论》的重要性。对六经主病的特点、主治,做了详细的论述。认为六经辨证是真谛所在,必须严格遵守。汗、吐、下、温、清、补是《伤寒论》的治疗大法,不可随意改动。对于瘟疫,论述较少,只强调瘟疫也要用伤寒的六经辨证施治。对吴有性及达原饮提出不同看法。文中亦感慨于“人之死于病者少,死于药者多”,抨击庸医之杀人,倡导医生钻研医术。

病案举例(四逆汤)

唐某,男,75岁。冬月感寒,头痛发热,鼻流清涕,自服家存羚翘解毒丸,感觉精神甚疲,并且手足发凉。其子恳求刘老诊治,就诊时,见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懒于言语,切脉未久,即侧头欲睡,握其两手,凉而不温。视其舌则淡嫩而白,切其脉不浮而反沉。脉证所现,此为少阴伤寒之证候。肾阳已虚,如再进凉药,必拔肾根,恐生叵测。法当急温少阴,与四逆汤。处方:附子12g,干姜10g,炙甘草10g。服一剂,精神转佳。再剂,手足转温而愈。(陈明,刘燕华,李方.刘渡舟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2-3.)

【附方】

(1)桂枝汤(见痢疾附方)

(2)麻黄汤(见气喘附方)

(3)三承气汤:

即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见心腹痛胸痹附方,调胃承气汤见消渴附方。

小承气汤:《伤寒论》方。有轻下热结之攻。主治阳明腑实,便秘潮热,胸腹痞满,谵语等。

大黄12g 厚朴6g 枳实12g 以水四升,煮取四升二合,去滓温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4)白虎汤(见疟疾附方)

(5)大柴胡汤:

《金匮要略》方。有和解少阳,内泻阳明之功。主治少阳、阳明合病,往来寒热,大便不解等。

柴胡15g 黄芩9g 芍药9g 半夏9g 枳实9g 大黄6g 生姜15g 大枣5枚 水煎服。

(6)小柴胡汤(见咳嗽附方)

(7)黄连汤:

《伤寒论》方。有平调寒热,和胃降逆之效。主治胸中有热,胃中有寒,胸中烦热,欲呕吐,腹中痛,肠鸣泄泻,苔白滑,脉弦。

黄连5g 炙甘草5g 干姜5g 桂枝5g 人参3g 半夏9g 大枣4枚 水煎服。

(8)半夏泻心汤(见泄泻附方)

(9)干姜黄连人参汤(见泄泻附方)

(10)黄芩汤:

《伤寒论》方。有清热止痢,和中止痛之功。主治热邪入里,身热口苦,腹痛下利,苔黄,脉数。

黄芩9g 芍药9g 甘草3g 大枣4枚 水煎服。

(11)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伤寒论》方。治身热口苦,下利腹痛,兼呕者。

黄芩9g 芍药6g 炙甘草6g 大枣12枚 半夏9g 生姜9g 水煎服。

(12)理中汤(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13)四逆汤:

《伤寒论》方。有回阳救逆之攻。主治四肢厥逆,恶寒蜷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等。

附子5g 干姜6g 甘草6g 水三盅,煎八分,温服。

(14)麻黄附子细辛汤(见痢疾附方)

(15)麻黄附子甘草汤:

《伤寒论》方。有助阳益气,发汗利水之效。主治少阴病,恶寒身痛,无汗,微发热,脉沉微。

麻黄5g 附子3g 甘草6g 水煎服。

(16)白通汤:

《伤寒论》方。有通阳破阴之功。主治少阴病,下利,脉微。

葱白4茎 干姜5g 附子5g 水煎服。

(17)通脉四逆汤(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18)猪苓汤(见暑症附方)

(19)黄连鸡子黄汤:

即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20)乌梅丸(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21)白头翁汤(见痢疾附方)

(22)五苓散(见虚痨附方)

(23)吴茱萸汤(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24)二陈汤(见中风附方)

(25)九味羌活汤:

《此事难知》引张元素方。有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功。主治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口苦而渴。

羌活5g 防风5g 苍术5g 细辛1g 川芎3g 白芷3g 生地黄3g 黄芩3g 甘草3g 水煎服。

(26)香苏饮(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27)平胃散(见痢疾附方)

(28)防风通圣散(见中风附方)

(29)麻杏石甘汤(见气喘附方)

(30)白虎加人参汤(见疟疾附方)

(31)茵陈蒿汤(见胀满蛊胀附方)

(32)黄连阿胶汤:

即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33)人参败毒散(见痢疾附方)

(34)藿香正气散(见泄泻附方)

(35)达原饮:

《温疫论》方。主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壮热恶寒,多汗而渴,头痛烦躁,脘腹胀闷等。

槟榔6g 厚朴 知母 芍药 黄芩各3g 草果 甘草各1.5g 水煎,日服3次。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5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