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泄泻第十四

作者:陈修园 字数:5823 更新:2025-06-10 14:49:34

【原文】

湿气胜 五泻① 成 《书》云:湿成五泄。

【注释】

①五泻:《难经•五十七难》中,将泄泻根据症状的不同分为胃泄、脾泄、大肠泄、小肠泄、大瘕泄五泄。即“胃泄者,饮食不化,色黄;脾泄者,腹胀满,泄注,食则呕,吐逆;大肠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肠鸣切痛;小肠泄者,溲而便脓血,少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数至圊而不能便,茎中痛,此五泄之法也”。

【语译】

湿邪侵入,脾胃受伤,运化失常,就会引起五种泄泻,《难经》说,湿邪是导致泄泻的重要因素。

【原文】

胃苓散 厥① 功宏 胃苓散 (1) 暖脾、平胃、利水,为 泄泻之要方。

【注释】

①厥:其,他的。

【语译】

胃苓散具有燥湿运脾、祛湿和胃、行气利水的作用,是治疗湿胜泄泻的要方,具有显著的疗效。

【原文】

湿而冷 萸附行 胃苓散加吴茱萸、附子之类,腹痛 加木香。

【语译】

寒湿泄泻,可用胃苓散加吴茱萸、附子来增强燥湿散寒的作用。腹痛明显者,加木香以行气止痛。

【原文】

湿而热 连芩程①  胃苓散加黄芩、黄连,热甚去桂枝加葛根。

【注释】

①程:效法。

【语译】

湿热泄泻,可用胃苓散加黄芩、黄连清热燥湿。热象明显者,去桂枝加葛根以止泻升津。

【原文】

湿挟积 曲楂迎 食积加山楂、神曲,酒积加葛根。

【语译】

湿胜兼饮食内停,阻滞肠胃所致的泄泻,可在胃苓散方内加入神曲、山楂消食化积。因饮酒过多导致的积滞,加葛根以解酒消积。

【原文】

虚兼湿 参附苓 胃苓散加人参、附子之类。

【语译】

若是患者体质虚弱,夹有湿邪导致的泄泻,可用胃苓散加人参、附子补虚健脾,温中散寒。

【原文】

脾肾泻 近天明 五鼓以后泻者,肾虚也。泻有定时者,土主信 ① ,脾虚也。故名脾肾泻。

【注释】

①信:《易经》将五行中“土”的特性归纳为“土主信,其性重,其情厚”,指人有情义,讲信用。在这里指固定有时的意思。

【语译】

脾肾阳虚,脏腑失于温养,阴寒内盛,而黎明之前阳气未振,阴寒较盛。故脾肾阳虚所致的泄泻,多发于黎明拂晓,时间固定,又称为“五更泻”。表现为腹痛肠鸣,作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

【原文】

四神服 勿纷更 四神丸 (2) 加白术、人参、干姜、附子、茯苓、罂粟壳之类为丸,久服方效。

【语译】

五更泻应该服用四神丸,或加入白术、人参、干姜、附子、茯苓、罂粟壳之类,温肾健脾,涩肠止泻,这些方剂只有长期服用才能起效,最好不要频繁变更处方。

【原文】

恒法① 外 内经精 照此法治而不愈者,宜求之《内经》。

【注释】

①恒法:一般常用的治疗方法。

【语译】

如果用以上一般的法则,而治疗无效时,则应进一步去探求《内经》中治疗泄泻的精华。

【原文】

肠脏说①  得其情 肠热脏寒,肠寒脏热。《内经》精 义,张石顽颇得其解。

【注释】

①肠脏说:《内经》云:“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肠中寒,则肠鸣飧泄。”

【语译】

《内经》中关于泄泻有肠脏寒热的理论,对本病有深刻的分析,张璐(石顽)对此有很深的理解。

【原文】

泻心类①  特丁宁②  诸泻心汤 (3)~(8) 张石顽俱借来 治泻,与《内经》之旨颇合。详载《医学从众录》 ③ 。

【注释】

①泻心类:指《伤寒论》里记载的各种泻心汤。

②丁宁:叮嘱。

③《医学从众录》:为清代名医陈念祖撰写。该书以内科杂病诊治为主,兼论述了妇科疾病的诊治。每个疾病以病种为纲目,先概述病原、病理及诊治要旨,然后是脉诊,最后是方药。

【语译】

张璐(石顽)特别叮嘱用泻心汤一类的方剂治疗泄泻,这是很合乎《内经》理论的,详细内容可参考我所写的《医学从众录》。

【按语】

要旨

陈念祖在论述泄泻时,强调脾虚湿盛为主要病机,并针对寒湿、湿热、食积、脾肾阳虚的不同病证,采用不同的治法和药物,并推崇《内经》中治疗泄泻的理论和方药。陈念祖对泄泻的诊治与现代中医学对泄泻的认识比较一致。

病名

泄泻是指以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本病与西医的腹泻表现类似,如急性肠炎、慢性肠炎、肠结核、肠道激惹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参照本病治疗。

病因病机

泄泻的主要病变在脾胃与大小肠。其致病原因,有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虚弱、肾阳虚衰等,但主要在于脾胃功能失常,而脾虚湿盛是导致本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外邪中湿邪最为重要,湿邪易困脾土,损伤脾胃,运化失常,水湿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而成泄泻;内伤中脾虚最为重要,脾气虚弱,水谷不能化为精微,清气不升,下降化为湿浊,则成泄泻。

治疗

寒湿泄泻:

症见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或伴有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治宜解表散寒,芳香化湿,用藿香正气散(1) 加减。若感受暑湿,或饮食不慎,引起泄泻,可用纯阳正气丸(2) 。若表邪较重,可加荆芥、防风以增疏风散寒之力;如湿邪偏重,症见胸闷腹胀,尿少,肢体倦怠,苔白腻者,可用胃苓汤(3) 以健脾燥湿,淡渗分利。

湿热泄泻:

症见泄泻腹痛,泻下急迫,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烦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宜清热利湿,用葛根芩连汤(4) 加味。若湿邪偏重,症见胸腹满闷,口不渴或渴不欲饮,舌苔微黄厚腻,脉濡缓,可合平胃散(5) 燥湿宽中;夹食滞者,加神曲、麦芽、山楂以消食化滞;夏季盛暑之时发生泄泻,症见泄泻如水,自汗面垢,烦渴尿赤,可加藿香、香薷、扁豆衣、荷叶等以清暑化湿。

食滞胃肠:

症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伴有不消化食物,脘腹痞满,嗳腐酸臭,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治宜消食导滞,用保和丸(6) 加减。若食滞较重化热,脘腹胀满,泻而不爽者,可因势利导,采用“通因通用”之法,用枳实导滞丸(7) 以消导积滞,清利湿热。

肝气乘脾:

症见平时多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之时,发生腹痛泄泻,舌淡红,脉弦。治宜抑肝扶脾,用痛泻要方(8) 加减。

脾胃虚弱:

症见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稍进油腻之物,则大便次数增多,饮食减少,脘腹胀闷不舒,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健脾益胃,用参苓白术散(9) 加减。若脾阳虚衰,阴寒内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温,宜用附子理中丸(10) 加吴茱萸、肉桂以温中散寒。若久泻不止,中气下陷,而致脱肛者,可用补中益气汤(11) 益气升清,健脾止泻。

肾阳虚衰:

症见泄泻多在黎明之前,腹部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用四神丸加减。若年老体衰,久泻不止,中气下陷,可加黄芪、党参、白术益气健脾,合桃花汤(12) 以固涩止泻。

预后

泄泻是一个常见病证,一般正确治疗,多能获愈,预后良好。但暴泻、久泻的预后不同。暴泻的转归有三:一是治愈;二是暴泻无度,伤阴耗气,很快造成亡阴亡阳之变;三是少数患者初因暴泻,或因失治,或治不对证,迁延日久,由实转虚,变为久泻。久泻的转归也有三:一是久泻患者经过治疗获愈;二是少数患者由于反复泄泻,导致脾虚,甚至可见纳呆、坠胀、消瘦等中气下陷之症;三是久泻脾虚进一步发展,致肾阳虚,而成脾肾俱虚,泄泻无度,此时则病情趋向严重。

康复

对急性泄泻患者嘱其每次大便后用软纸轻轻擦拭肛门,并用温水清洗,以免肛门发生感染,黏膜溃破。对重度泄泻者,应注意防止津液亏损,及时补充体液。泄泻痊愈后还应注意饮食调养、精神调养和体育锻炼,防止复发。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饮生水,不食生冷瓜果;居处冷暖适宜;并可结合食疗健脾益胃。

病案举例(胃苓散)

蔡某,男,28岁。腹泻3年,日行四五次,质淡稀,无脓血,便后有下坠感,肠鸣腹胀,脐周隐痛,服油腻之物更甚;纳谷尚可,口干不渴。舌红,苔有裂纹,脉沉滑。辨以脾肾阳虚之证,治以补益脾肾,淡渗分利。处方:桂枝12g,茯苓50g,猪苓10g,白术10g,泽泻10g,苍术15g,川朴10g,陈皮8g,益智仁12g,党参15g。上方药先后服用26剂,病情虽有缓解,但不能获愈。反复斟酌,此仍利水燥湿之力太弱,药不胜邪,故在上方加椒目、藿香、土炒黄连。服药10剂,病情向愈,改配丸药1料,以资巩固。调理2个月而愈。[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200.]

【附方】

原书附方

(1)胃苓散:

《丹溪心法》方。功能健脾和中利湿。主治脘腹胀满,泄泻。

苍术 白术 厚朴 陈皮 泽泻 猪苓各6g 桂枝4g 炙甘草3g 茯苓15g 加生姜5片,水3杯,煎八分服。

(2)四神丸(见虚痨附方)

(3)生姜泻心汤:

《伤寒论》方。有和胃消痞,散结除水之效。治水热互结,症见心下痞硬,噫气食臭,腹中雷鸣,下利等。

半夏9g 黄芩6g 生姜12g 人参6g 甘草6g 黄连3g 大枣4枚 水煎服。

(4)黄连汤:

《伤寒论》方。有平调寒热,和胃降逆之效。主治胸中有热,胃中有寒,症见胸中烦闷,欲呕吐,腹中痛,或肠鸣泄泻,舌苔白滑,脉弦。

黄连5g 炙甘草6g 干姜5g 桂枝5g 人参3g 半夏9g 大枣12枚 水煎服。

(5)甘草泻心汤:

《伤寒论》方。有益气和胃,消痞止呕之效。主治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等。

半夏9g 黄芩6g 干姜6g 人参6g 甘草9g 黄连3g 大枣4枚(一方无人参) 水煎服。

(6)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方。有和胃降逆,开结除痞之效。主治胃气不和,症见心下痞满不痛,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半夏9g 黄芩6g 干姜6g 人参6g 甘草6g 黄连3g 大枣4枚 水煎服。

(7)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伤寒论》方。主治伤寒误治,寒热格拒,上热下寒证,症见呕吐,或食入口即吐,下利等。

干姜9g 黄芩9g 黄连9g 人参9g 水煎服。

(8)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伤寒论》方。主治脾虚气滞的脘腹胀满。

厚朴9g 生姜9g 半夏9g 甘草6g 人参3g 水煎服。

增补新方

(1)藿香正气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有解表化湿,理气和中的功效。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症见霍乱吐泻,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

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各30g 半夏曲 白术 陈皮 厚朴 桔梗各60g 藿香90g 炙甘草75g 共为细末,每次服6g,姜、枣煎汤送服,或作汤剂煎服。

(2)纯阳正气丸:

《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方。有祛暑散寒,定痛止吐泻之效。治中暑受寒,吐泻腹痛,手足厥冷。

藿香 法半夏 青木香 陈皮 公丁香 官桂 炒苍术 白术 茯苓各30g 为细末,花椒15g,煎汤泛为小丸,红灵丹12g为衣,每服3g,温开水或姜汤送下,每日2次。

(3)胃苓汤(见痢疾附方)

(4)葛根芩连汤:

即葛根黄芩黄连汤,又称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见痢疾附方。

(5)平胃散(见痢疾附方)

(6)保和丸:

《丹溪心法》方。有消食和胃之效。主治一切食积,症见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恶食呕逆,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脉滑。

山楂180g 神曲60g 半夏90g 茯苓90g 陈皮30g 连翘30g 萝卜子30g 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次服6~9g,温开水送下。或水煎服,用量按原方1/10即可。

(7)枳实导滞丸(见痢疾附方)

(8)痛泻要方:

《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有补脾泻肝之效。主治土虚木乘所致的泄泻,症见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后痛减,舌苔薄白,脉弦缓。

白术90g 白芍60g 陈皮45g 防风60g 参照原方比例,酌定用量,作汤剂煎服。

(9)参苓白术散(见水肿附方)

(10)附子理中丸(见虚痨附方)

(11)补中益气汤(见中风附方)

(12)桃花汤(见痢疾附方)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5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