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暑症第十三

作者:陈修园 字数:5979 更新:2025-06-10 14:49:31

【原文】

伤暑症 动静商 夏月伤暑分动静者,说本东垣。

【语译】

夏天伤于暑气的病证,据李杲(东垣)的说法,有动静之分。

【原文】

动而得 热为殃 得于长途赤日,身热如焚,面垢体倦口渴,脉洪而弱。

【语译】

伤于暑气属于动者,是由于在烈日高温下长途行路而致,表现为身热如焚,面色污垢,疲倦乏力,口渴,脉搏洪大,按之无力。

【原文】

六一散(1)  白虎汤(2)  六一散治一切暑症。白虎汤 加人参者,以大汗不止,暑伤元气也。加苍术者,治身热足冷,以暑必挟湿也。

【语译】

六一散治疗一切暑症。若见大汗不止,属于暑伤元气的,可以用白虎汤加人参以清热益气生津。因感受暑气的同时容易感受湿邪,还可以用白虎汤加苍术以解暑化湿。

【原文】

静而得 起贪凉 处于高厦深室,畏热贪凉,受阴暑 之气。

【语译】

伤于暑气属于静者,是由于夏月处在高深的居室中,怕热贪凉,感受阴暑之气而致。

【原文】

恶寒象 热逾常 恶寒与伤寒同,而发热较伤寒倍盛。

【语译】

阴暑症也有恶寒的症状,与伤寒相同,但发热却比伤寒病要严重得多。

【原文】

心烦辨 切莫忘 虽同伤寒,而心烦以别之;且伤寒脉盛,伤暑脉虚。

【语译】

阴暑症还伴有心烦等症状,这是和伤寒不同的。同时伤寒的脉象搏动有力,而伤暑的脉象虚弱无力,这些都应该仔细鉴别,不要忘记。

【原文】

香薷饮(3)  有专长 香薷发汗利水,为暑症之专药 也。有谓夏月不可用香薷,则香薷将用于何时也?

【语译】

香薷饮是治疗暑症的专方。香薷有发汗利水的功能,为治疗夏天暑症的专药,如果夏天不用香薷,则还什么时候用呢?

【原文】

大顺散(4)  从症方 此治暑天畏热贪凉成病,非治暑 也。此舍时从症之方。

【语译】

大顺散常用来治疗畏热贪凉所得的疾病,它不是专用治疗暑病的,这属于对症治疗的处方。

【原文】

生脉散(5)  久服康 此夏月常服之剂,非治病方也。

【语译】

夏天常服生脉散,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但不是用来治病的。

【原文】

东垣法 防气伤 暑伤元气,药宜从补,东垣清暑益气汤 (6) 颇超。

【语译】

暑邪容易耗损人体元气,李杲(东垣)治疗暑症常用清暑益气汤来防止元气受损伤。

【原文】

杂说起 道弗彰①  以上皆诸家之臆说。而先圣之道,反为之晦,若行道人,不可不熟记之,以资顾问。

【注释】

①弗彰:不被人重视的意思。

【语译】

以上所讲的都是后世各家的学说,而张仲景治疗暑症的方法,反而不被人重视了,对于行医的人来说,这实际上是应该牢固记忆的。

【原文】

若精蕴 祖仲师①  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痉湿 暍篇》,字字皆精义奥蕴。

【注释】

①仲师:即医圣张仲景,后世医家尊为仲师。

【语译】

如果想了解治疗暑症精湛的医学理论,就应学习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

【原文】

太阳病 旨在兹①  仲师谓太阳中暍 ② ,太阳二字,大 眼目也。因人俱认为热邪,故提出太阳二字以喝醒之,寒暑皆为外邪。中于阳而阳气盛,则寒亦为热;中于阳而阳气虚,则暑亦为寒。若中于阴,无分寒暑,皆为阴症。如酷暑炎热,并无寒邪,反多阴症。总之,邪之中人,随人身之六气 ③ 、阴阳、虚实而旋转变化,非必伤寒为阴,中暑为阳也。

【注释】

①兹:这里的意思。

②中暍:病名,出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即指中暑。

③六气:人体气、血、津、液、精、脉六种基本物质。因其均产生于后天水谷精气,故名。《灵枢•决气》:“余闻人有精、气、津、液、血、脉……六气者,各有部主也,其贵贱善恶,可为常主,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

【语译】

《金匮要略•痉湿 暍病脉证并治》有治疗暑症的理论与治法。张仲景之所以说“太阳中暍”,是由于人们都认为中暑是感受热邪所致,故用“太阳”这两个字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寒邪和暑邪都是外邪。阳气盛者即使感受寒邪,也会出现发热的症状;阳气虚者即使感受热邪,也会出现寒象。如果中于阴经,不论感受寒邪或暑邪,都为阴证。即使是酷暑炎热,虽然没有感受寒邪,也会出现阴证。总之,邪气侵袭人体,寒热的性质完全由人体的六气、阴阳、虚实来决定,伤寒不一定是阴证,中暑不一定是阳证。

【原文】

经脉辨①  标本歧 师云:太阳中暍发热者,病太阳而 得标阳之气也。恶寒者,病太阳而得本寒之气也。身重而疼痛者,病太阳通体之经也。脉弦细芤迟者,病太阳通体之脉也。小便已洒洒然 ② 毛耸、手足逆冷者,病太阳本寒之气不得阳热之化也。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者,病太阳标阳之化不得阴液之滋也。此太阳中暍,标本经脉皆病。 治当助其标本,益其经脉;若妄施汗下温针,则误矣。

【注释】

①经脉辨:这就是从症状来辨别经脉病象的途径。即伤暑而见身重疼痛的症状,是病在太阳通体之经;伤暑而见脉搏弦细芤迟,是病在太阳通体之脉。

②洒洒然:恶寒之象。

【语译】

张仲景把暑症发病的经脉、标本的歧义,都分辨得清清楚楚。陈念祖认为张仲景所说的太阳病中暑,发热的原因是感受外在的阳热之气,恶寒的原因是由于自身的阳气不足。身重而疼痛是太阳经通体受邪也。若见弦、细、芤、迟诸脉者,是病邪中于太阳通体之脉的原因。小便后,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是恶寒肢冷的表现,这是由于太阳病阳气不足,不能气化的原因。稍有劳作即身热,喘乏,齿燥咽干,是由于太阳感受暑热之气,耗伤阴液不能滋润的缘故。这就是太阳病中暑,标本经脉皆病的表现。治疗上应该标本兼治,益其经脉。如果用发汗、泻下、温针等治疗方法,进一步伤津耗液,都是非常错误的。

【原文】

临症辨 法外思 愚按:借用麻杏石甘汤 (7) 治中暑头痛汗出气喘口渴之外症,黄连阿胶鸡子黄汤 (8) 治心烦不得卧之内症,至柴胡、栀子、承气等汤,俱可取用。师云:渴者与猪苓汤 (9) 。又云:瘀热在里用麻连轺豆汤 (10) ,育阴利湿,俱从小便而出。此法外之法,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焉。

【语译】

临床治疗中暑,应辨证施治,灵活选用经方,不囿于成法。如用麻杏石甘汤治疗有头痛、汗出、气喘、口渴等表现的暑症;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治疗有心烦不得卧表现的暑热伤阴证。至于小柴胡汤、栀子豉汤、承气汤等,如见是证,也都可以使用其方。张仲景说,口渴者,用猪苓汤。瘀热在里者,用麻连翘豆汤,以育阴利湿,使瘀热从小便而出。这些都是常用治法之外的方法,只有掌握这些方法神奇之处的人,才能出奇制胜,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原文】

方两出 大神奇 暑之中人,随人之阴阳、虚实为旋 转变化。如阳脏多火,暑即寓于火之中,为汗出而烦渴,师有白虎加人参 (11) 之法。如阴脏多湿,暑即伏于湿之内,为身热、疼重、脉微弱,师以夏月伤冷水,水行皮肤所致,指暑病以湿为病,治以一物瓜蒂汤 (12) ,令水去而湿无所依,而亦解也。

【语译】

暑邪侵袭人体,随着人体的阴阳、虚实而转变。如脏腑属阳多火,暑邪与火热合邪,表现为汗出、烦渴,可以用张仲景的白虎加人参汤治疗。如果脏腑属阴多湿,暑邪伏于湿气之中,表现为身热、疼痛、沉重、脉微弱,张仲景认为这是由于夏天受冷水所伤,水气行于皮肤所致,属于由湿邪引发的暑病,可以用一物瓜蒂汤治疗,使水邪消除,使湿气无所依,就可以治愈疾病。这两个处方,如果应用恰当,会得到神奇的疗效。

【按语】

要旨

陈念祖认为暑症是由于夏天感受暑气而成。根据发病原因及症状表现的不同,将暑症分为属于动者和属于静者,指出六一散、白虎汤为治疗暑症的常用处方。陈念祖在论述暑症时强调应与伤寒相区分。在治疗上认为暑症可以参考《金匮要略》中的“暍病”篇内容。并提出白虎加人参汤及一物瓜蒂汤两个治暑专方。

病名

暑症包括的范围很广泛,多由夏季感受暑热病邪所引起,初起为以阳明胃热证候为主的急性外感热病。暑病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汗多、烦渴、面赤、脉洪大等阳明气分热盛的证候。本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一般多发生在夏至到立秋。本病病情传变迅速,也可导致危候。西医学的中暑可参照本节治疗。

病因病机

暑症的发生多由于人体正气不足,感受暑热病邪而致病。夏季天气炎热,人若出汗过多,津气耗伤,或因劳倦过度,正气亏乏,机体抗御外邪能力低下,暑热病邪乘虚侵入人体而发病。

治疗

清暑泄热为本病的基本治法。

暑入阳明:

症见壮热汗多,口渴心烦,头痛头晕,面赤气粗,或背微恶寒,苔黄燥,脉洪数或洪大而芤。治宜清泄暑热,津气受伤者兼以益气生津,用白虎汤或白虎加人参汤。

暑伤津气:

症见身热心烦,小便色黄,口渴自汗,气短而促,肢倦神疲,苔黄干燥,脉虚无力。治宜清热涤暑,益气生津,用王氏清暑益气汤(1) 。

津气欲脱:

症见身热已退,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脉散大。治宜补敛津气,扶正固脱,用生脉散。

暑热蒙心:

症见高热,烦躁,汗出,胸闷,猝然昏倒,不省人事,面赤色垢,舌质红绛,脉洪数。治宜清心开窍醒神,用安宫牛黄丸(2) 、至宝丹(3) 或紫雪丹(4) 。

预后

一般暑病患者如能得到及时的诊断、治疗,处理适当,均可较快恢复正常。出现高热者预后较差,尤其是出现昏迷及昏迷时间较长者,伴有深度黄疸、充血性心力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急性肾衰竭患者的预后更差。

康复

暑症多发于夏季,房屋中应保持通风清洁,起居注意避暑降温,暑症患者的病房应将室温保持在25~30℃。饮食不要过分贪凉饮冷,饮食易清淡,多食清暑之品,如西瓜汁、甘蔗汁、藕汁、绿豆汤等。注意营养及热量的补充。此外,还得着重增强人体的体质,以及对慢性病患者进行早期治疗。

病案举例(香薷饮)

郑某,男,1岁。暑月外感,发热不解已逾旬。自用各种消炎药治疗,烧热持久不退。遂求中医解热。予问其孩受病系何缘由。曰:因暑热盛,置小床于窗下,临风熟睡,翌晨即发病,高热无汗,小便色黄,体温高达39℃。指纹色紫。予曰:此外有表寒,因当风而卧也,内蕴暑热,受盛夏炎热之气也。治之甚易,得汗出,病即解。治宜表里两解,外散表邪,内清里热为治。处方:香薷3g,扁豆6g,川朴3g,川连1.5g,飞滑石3g,甘草1.5g,银花3g,连翘3g,焦栀子1.5g。1剂,水煎,分3次微温服。药后汗出热解。[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北京:人民卫生 出版社,2010:9-10.]

【附方】

原书附方

(1)六一散(见咳嗽附方)

(2)白虎汤(见疟疾附方)

(3)香薷饮: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能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夏月乘凉饮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头重身倦,胸闷泛恶等。

香薷15g 白扁豆12g 厚朴12g 水煎服。

(4)大顺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主治由贪凉形寒饮冷引起的寒伤脾胃,升降失常,呕吐霍乱,阴暑病。

干姜3g 甘草9g 杏仁9g 肉桂2g 水煎服。

(5)生脉散(见中风附方)

(6)清暑益气汤:

《脾胃论》方。治暑伤元气,身热头痛,口渴自汗,四肢困倦,不思饮食,大便溏泄,小便短赤等。

炙黄芪5g 人参 白术 苍术 青皮 陈皮 麦冬 猪苓 黄柏各2g 葛根 泽泻各6g 神曲3g 炙甘草 升麻 五味子各1g 加生姜3片,大枣2枚,水煎服。

(7)麻杏石甘汤(见气喘附方)

(8)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9)猪苓汤:

《伤寒论》方。有利水,养阴,清热之效。主治水热互结证,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以及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等。

猪苓9g 茯苓9g 泽泻9g 阿胶9g 滑石9g 水煎服,阿胶分2次烊化。

(10)麻连轺豆汤:

即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见水肿附方。

(11)白虎加人参:

即白虎加人参汤,见疟疾附方。

(12)一物瓜蒂汤:

《金匮要略》方。主治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而致的太阳中暍,症见身热疼重,脉弱者。

瓜蒂14个,为粗末,水煎去渣服(瓜蒂毒副作用较大,现今临床很少使用本方治疗暑症)。

增补新方

(1)王氏清暑益气汤:

《温热经纬》方。有清暑益气,养阴生津之效。主治中暑受热,气津两伤,症见身热汗多,心烦口渴,小便短赤,体倦少气,精神不振,脉虚数。

西洋参5g 石斛15g 麦冬9g 黄连3g 竹叶6g 荷梗15g 知母6g 甘草3g 粳米15g 西瓜翠衣30g 水煎服。

(2)安宫牛黄丸(见中风附方)

(3)至宝丹(见中风附方)

(4)紫雪丹(见疟疾附方)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5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