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血 症 第 十

作者:陈修园 字数:10023 更新:2025-06-10 14:49:26

【原文】

血之道 化中焦①  经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 是谓血。

【注释】

①中焦:指脾胃而言,具有消化吸收作用,能吸收饮食中的养分化成为血。

【语译】

血液的生成,是中焦吸取水谷精气,变化为红色而成。

【原文】

本冲任①  中溉浇 血之流溢,半随冲任而行于经络。

【注释】

①冲任:指冲脉和任脉,都属于奇经八脉。中医学认为冲脉和任脉都与人体血液运行有密切关系。

【语译】

血的功能一方面是指随着冲脉和任脉流行于经络,在人体内部起到灌溉营养的作用。

【原文】

温肌腠①  外逍遥②  血之流溢,半散于脉外而充肌腠 皮毛。

【注释】

①肌腠:“肌”指肌肉,“腠”即腠理。

②逍遥: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这里指没有疾病侵袭。

【语译】

血的功能另一方面是指随着血的流溢,散行于人体外表,使肌肉和皮肤得到滋养,抵御病邪侵袭。

【原文】

六淫① 逼 经道② 摇 六淫者,风、寒、暑、湿、燥、 火也。经,常也。道,路也。言血所常行之路也,外邪伤之则摇动。

【注释】

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来的邪气。

②经道:人体气血循行的道路。

【语译】

六种外邪(风、寒、暑、湿、燥、火)侵袭人体,则可扰乱血液正常运行的道路。

【原文】

宜表散 麻芍条 外伤宜表散。东垣治一人内蕴虚热, 外感大寒而吐血。法仲景麻黄汤加补剂,名麻黄人参芍药汤 (1) ,一服而愈。

【语译】

这时应该使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李杲(东垣)效仿张仲景用麻黄汤加补剂而组成麻黄人参芍药汤,治疗内有虚热、外感大寒而致吐血的患者,服用一次就痊愈了。

【原文】

七情病 溢如潮 七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也。七情之动,出于五志。医书恒谓五脏各有火,五志激之则火动,火动则血随火而溢。然五志受伤既久,则火为虚火,宜以甘温之法治之。

【语译】

七情内伤所致的血证,多因五志过激,郁而化火,血随火动而外溢,引起大量的失血,像潮水一样涌出来。然而如果五志受损日久,则易耗气伤阴而成虚火,应用甘温除热的方法治疗。

【原文】

引导① 法 草姜调 甘草干姜汤 (2) ,如神,或加五味子二钱。火盛者,加干桑皮三钱、小麦一两。时医因归脾汤有引血归脾之说,谓引血归脾即是归经。试问脾有多大,能容离经之血成斗成盆,尽返而归于内而不裂破乎?市医固无论矣,而以名医自负者,亦蹈此弊,实可痛恨!

【注释】

①引导:引导血流,使回到正常运行的道路中去。

【语译】

采用引血归经的治疗方法,可以用甘草干姜汤,或加五味子二钱。火盛者,加干桑皮三钱、小麦一两。当下的医生因为听说归脾汤有引血归脾的说法,就把引血归脾认为是引血归经。请问脾有多大,能够容下大量的离经之血,而不至于破裂?一般的医生有这种认识也就算了,而那些自负的名医也这样认为,实在是有些让人痛恨!

【原文】

温摄① 法 理中超 理中汤 (3) 加木香、当归煎服。凡 吐血服凉药及滋润益甚,外有寒冷之象者,是阳虚阴走也,必用此方。血得暖则循行经络矣。此法出《仁斋直指》。

【注释】

①温摄:用温补药物使达到收摄止血的目的。

【语译】

采用温补固摄的治疗方法,以理中汤为最好。可以用理中汤加木香、当归煎服。只要是吐血的患者,服用凉药及滋润药物后,病情更严重,并伴有寒冷表现的,是属于阳虚,一定要用此方治疗。因为血得温暖则可在经络中正常循行而不会溢出经络。这种治疗方法出自《仁斋直指方论》。

【原文】

凉泻① 法 令瘀销②  火势盛,脉洪有力,寒凉之剂原 不可废。但今人于血症每用藕节、黑栀、白及、旧墨之类以止涩之,致留瘀不散,以为咳嗽虚痨之基。《金匮》泻心汤 (4) 大黄倍于芩连,为寒以行瘀法。柏叶汤 (5) 治吐不止,为温以行瘀法。二方为一温一寒之对子。

【注释】

①凉泻:用寒凉性药物来泻热消瘀。

②销:去掉。

【语译】

火势盛,症见脉洪有力者,需要用寒凉止血的方剂。而现在有些医家常用藕节、黑栀、白及、旧墨等收敛止血,则容易致瘀血内留,使血证发展成为咳嗽、虚痨。《金匮要略》的泻心汤中,大黄的用量大于黄芩、黄连,即用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方法以止血,可以使瘀血消散而不致积瘀成痨。而柏叶汤治疗吐血不止,是采用温经化瘀的方法以止血。这两个方法一个通过凉血以化瘀,一个通过温经以化瘀。

【原文】

赤豆散 下血标 粪前下血为近血 ① ,《金匮》用当归 赤小豆散 (6) 。

【注释】

①近血:指表现为在排便之前出血的便血。

【语译】

在大便之前出血的病证称为近血,《金匮要略》的当归赤小豆散是一个治疗近血的标准方子。

【原文】

若黄土 实翘翘①  粪后下血为远血 ② ,《金匮》用黄 土汤 (7) 。

【注释】

①翘(qiào)翘:了不起,非常好。

②远血:指表现为先排便后出血的便血。

【语译】

《金匮要略》的黄土汤是一个治疗远血的非常好的处方。

【原文】

一切血 此方饶①  黄土汤,不独粪后下血方也。凡吐血、衄血、大便血、小便血、妇人血崩及血痢久不止,可以统治之。以此方暖中宫土脏,又以寒热之品互佐之,步步合法也。五脏有血,六腑无血。观剖诸兽腹心下夹脊,包络中多血,肝内多血,心、脾、肺、肾中各有血,六腑无血。近时以吐血多者谓为吐胃血,皆耳食昔医之误,凡吐五脏血必死。若吐血、衄血、下血,皆是经络散行之血也。

【注释】

①饶:多的意思,这里是指黄土汤的用途广泛。

【语译】

黄土汤不仅是治疗远血的处方,凡吐血、衄血、大便出血、小便出血、妇人血崩、血痢久而不止等一切失血证,都可以使用。黄土汤方中药物寒温并用,标本兼治,可以温阳健脾,养血止血。陈念祖认为五脏存血,六腑无血。他解剖兽类观察发现,心包络中多血,肝内多血,心、脾、肺、肾中各有血,而六腑无血。当时的医生以吐血量多的称为吐胃血,都是承袭了以往的错误见解,认为五脏吐血则必死。而吐血、衄血、下血,都是经络散行,流溢脉外的血液。

【按语】

要旨

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是涉及多个脏腑组织的一类病证。它既可以单独出现,又常伴见于其他病证的过程中。陈念祖在本节开篇首先论述血的生成和血的作用,然后论述六淫、七情、虚寒、热瘀可导致出血病证。以吐血、便血为例讲述血证的具体治疗方法。

病名

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泄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的病证统称为血证。血证的范围相当广泛,凡以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本证的范围。这里主要讨论内科常见的鼻衄、齿衄、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紫斑等血证。西医学中多种急、慢性疾病所引起的出血,包括某些系统的疾病(如呼吸、消化、泌尿系统疾病)有出血症状者以及造血系统病变所引起的出血性疾病,均可参照本节治疗。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情志过极、嗜食醇酒厚味、劳倦过度或久病、热病之后,都可导致脉络损伤,血液妄行或瘀阻脉络,引起血液溢出脉外而形成血证。其主要病机有火热熏灼,迫血妄行;气虚不摄,血溢脉外;或瘀血阻络,血不归经。

治疗

鼻衄:

鼻腔出血,称为鼻衄。它是血证中最常见的一种。多由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热、胃热、肝火为常见。也可由正气亏虚,血失统摄引起。

热邪犯肺:

症见鼻燥衄血,口干咽燥,或兼有身热,咳嗽痰少等症,舌质红,苔薄,脉数。治宜清泻肺热,凉血止血,用桑菊饮(1) 加减。可加牡丹皮、茅根、墨旱莲、侧柏叶凉血止血。肺热盛而无表证者,去薄荷、桔梗加黄芩、栀子清泻肺热;阴伤较甚,口、鼻、咽干燥显著者,加玄参、麦冬、生地黄养阴润肺。

胃热炽盛:

症见鼻衄,或兼齿衄,血色鲜红,口渴欲饮,鼻干,口干臭秽,烦躁,便秘,舌红,苔黄,脉数。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用玉女煎(2) 加减。可加茅根、大蓟、小蓟、藕节之类凉血止血。热势甚者,加栀子、牡丹皮、黄芩清热泻火: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通腑泻热;阴伤较甚,口渴,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加天花粉、石斛、玉竹养胃生津。

肝火上炎:

症见鼻衄,头痛,目眩,耳鸣,烦躁易怒,两目红赤,口苦,舌红,脉弦数。治宜清肝泻火,凉血止血,用龙胆泻肝汤(3) 加减。可酌加白茅根、蒲黄、大蓟、小蓟、藕节等凉血止血。若阴液亏耗,口鼻干燥,舌红少津,脉细者,可去车前子、泽泻、当归,酌加玄参、麦冬、女贞子、墨旱莲养阴清热。

气血亏虚:

症见鼻衄,或兼齿衄、肌衄,神疲乏力,面色白,头晕,耳鸣,心悸,夜寐不宁,舌质淡,脉细无力。治宜补气摄血,用归脾汤(4) 加减。

对以上各种证候的鼻衄,除内服汤药治疗外,应结合局部用药治疗以期及时止血,可选用云南白药局部使用,或用棉花蘸青黛粉塞入鼻腔止血。

齿衄:

齿龈出血称为齿衄,又称为牙衄、牙宣。因为阳明经脉入于齿龈,齿为骨之余,故齿衄主要与胃肠及肾的病变有关。

胃火炽盛:

症见齿衄血色鲜红,齿龈红肿疼痛,头痛,口臭,舌红,苔黄,脉洪数。治宜清胃泻火,凉血止血,用加味清胃散(5) 合泻心汤。可酌加白茅根、大蓟、藕节以凉血止血。

阴虚火旺:

症见齿衄血色淡红,起病较缓,常因受热及烦劳而诱发,齿摇不坚,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用六味地黄丸(6) 合茜根散(7) 。

咳血:

血由肺及气管外溢,经口而咳出,表现为痰中带血,或痰血相兼,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均称为咳血,亦称为嗽血或咯血。

燥热伤肺:

症见喉痒咳嗽,痰中带血,口干鼻燥,或有身热,舌质红,少津,苔薄黄,脉数。治宜清热润肺,宁络止血,用桑杏汤(8) 加减。可加白茅根、藕节、茜草、侧柏叶凉血止血。兼有发热,头痛,咳嗽,咽痛,脉浮数等外感风热表证时,可酌加金银花、连翘、牛蒡子辛凉解表,清热利咽;津伤较甚者,可加麦冬、玄参、天花粉养阴润燥。

肝火犯肺:

症见咳嗽阵作,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胸胁胀痛,烦躁易怒,口苦,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治宜清肝泻肺,凉血止血,用泻白散(9) 合黛蛤散(10) 。可酌加生地黄、墨旱莲、茅根、大小蓟等凉血止血。肝火较甚,头晕目眩,烦躁易怒者,加牡丹皮、栀子、黄芩清肝泻火。

阴虚肺热:

症见咳嗽痰少,痰中带血或反复咳血,血色鲜红,口干咽燥,颧红,潮热盗汗,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阴润肺,宁络止血,用百合固金汤(11) 加减。可加白及、藕节、白茅根、茜草等止血。反复咳血及咳血量多者,加阿胶、三七养血止血;潮热、颧红可加青蒿、鳖甲、地骨皮、白薇等清退虚热;盗汗加糯稻根、浮小麦、五味子、牡蛎等收敛固涩。

吐血:

血由胃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称为吐血,亦称为呕血。

胃热壅盛:

症见脘腹胀闷,甚则作痛,吐血色红或紫黯,常夹有食物残渣,口臭,便秘,大便色黑,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胃泻火,化瘀止血,用泻心汤合十灰散(12) 。胃气上逆而致恶心呕吐者,加代赭石、竹茹、旋覆花和胃降逆。

肝火犯胃:

症见吐血色红或紫黯,口苦胁痛,心烦易怒,寐少梦多,舌质红绛,脉弦数。治宜泻肝清胃,凉血止血,用龙胆泻肝汤(3) 加减。可加白茅根、藕节、墨旱莲、茜草或合用十灰散(12) 凉血止血。

气虚血溢:

症见吐血缠绵不止,时轻时重,血色黯淡,神疲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脉细弱。治宜健脾养心,益气摄血,用归脾汤(4) 加减。若气损及阳,脾胃虚寒,症见肢冷、畏寒、便溏者,可改用柏叶汤合理中丸(13) 温经止血;若出血过多,气随血脱,症见面色苍白、四肢厥冷、汗出、脉微者,应急服独参汤(14) 益气固脱,并积极抢救。

本病除药物治疗外,应特别注意饮食适宜,严防暴饮暴食,忌食烟酒及辛辣动火之品,并要注意精神及生活起居的调摄。

便血:

是由于胃肠脉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肠道湿热:

症见便血色红,大便不畅或稀溏,或有腹痛,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化湿热,凉血止血,用地榆散(15) 或槐角丸(16) 加减。

气虚不摄:

症见便血色淡红或紫黯,食少,体倦,面色萎黄,心悸,少寐,舌质淡,脉细。治宜益气摄血,用归脾汤(4) 加减。

脾胃虚寒:

症见便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喜热饮,面色不华,神倦懒言,便溏,舌质淡,脉细。治宜健脾温中,养血止血,用黄土汤加减。可加乌贼骨收敛止血,三七、花蕊石活血止血;阳虚较甚,畏寒肢冷者,加鹿角霜、炮姜、艾叶等温阳止血。

尿血:

小便中混有血液,甚或伴有血块的病证,称为尿血。随出血量多少的不同,可使小便呈淡红色、鲜红色或茶褐色。

下焦热盛:

症见小便黄赤灼热,尿血鲜红,心烦口渴,面赤口疮,夜寐不安,舌质红,脉数。治宜清热泻火,凉血止血,用小蓟饮子(17) 加减。

肾虚火旺:

症见小便短赤带血,头晕耳鸣,神疲,颧红潮热,腰膝酸软,舌质红,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凉血止血,用知柏地黄丸(18) 加减。

脾不统血:

症见久病尿血,甚或兼见齿衄、肌衄,食少,体倦乏力,气短声低,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弱。治宜补脾摄血,用归脾汤(4) 加减。

肾气不固:

症见久病尿血,血色淡红,头晕耳鸣,精神疲惫,腰脊酸痛,舌质淡,脉沉弱。治宜补益肾气,固摄止血,用无比山药丸(19) 加减。

紫斑:

血液溢出于肌肤之间,皮肤表现青紫斑点或斑块的病症,称为紫斑。

血热妄行:

症见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或伴有鼻衄、齿衄、便血、尿血,或有发热,口渴,便秘,舌红,苔黄,脉弦数。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十灰散(12) 加减。热毒炽盛,发热,出血广泛者,加生石膏、龙胆草、紫草;热壅胃肠,气血郁滞,症见腹痛、便血者,加白芍、甘草、木香、地榆、槐花缓急止痛,凉血止血;邪热阻滞经络,兼见关节肿痛者,酌加秦艽、木瓜、桑枝等舒经通络。

阴虚火旺:

症见皮肤出现青紫斑点或斑块,时发时止,常伴鼻衄、齿衄或月经过多,颧红,心烦,口渴,手足心热,或有潮热,盗汗,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宁络止血,用茜根散(7) 加减。

气不摄血:

症见反复发生肌衄,久病不愈,神疲乏力,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或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脉细弱。治宜补气摄血,用归脾汤(4) 加减。

预后

血证的预后,主要与下述三个因素有关。一是引起血证的原因,一般来说,外感易治,内伤难治,新病易治,久病难治。二是与出血量的多少密切相关,出血量少者病轻,出血量多者病重,甚至容易形成气随血脱的危急重病。三是与兼见症状有关,出血而伴有发热、咳喘、脉数等症者,一般病情较重。

康复

血证的患者,应注意饮食有节,宜进食清淡、易于消化、富有营养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蛋类等,忌食辛辣香燥、油腻煎炸之品,戒除烟酒。注意调畅情志,避免情志过极。严密观察病情的发展和变化,病情严重者应卧床休息。若出现头昏、心慌、汗出、面色苍白、四肢湿冷、脉芤或细数等,应及时救治,以防产生厥脱之证。吐血量大或频繁吐血者,应暂予禁食,并应积极治疗引起血证的原发疾病。

病案举例(黄土汤)

王某,女,21岁,农民,五台县人。大便出血已1月余,先便后血,血色不鲜,全身无力,面色 白,食欲不佳,大便偏溏,小便正常,月经忽前忽后不调,舌淡苔白,脉象沉弱。此属中焦虚寒,脾不统血,所谓“远血”也。治以健脾温寒,养血止血。处方:当归15g,乌梅3枚,白术15g,生地18g,阿胶10g,黑地榆10g,椿根皮12g,甘草6g,炒黄芩6g,灶心土120g。上方2剂后,大便出血显著好转,偶然见血,量已很少。食欲、睡眠、精神均可,唯大便仍偏溏,脉沉弱。上方当归改为10g,继服两剂,诸证痊愈,再未便血。(赵尚华,张俊卿等.张子琳老中医60年临床经验精华.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59-160.)

【附方】

原书附方

(1)麻黄人参芍药汤:

《脾胃论》方。有益气养阴,发散风寒之效。主治气阴两虚,外感风寒,而见吐血、衄血者。

桂枝10g 麻黄 黄芪 炙甘草 白芍 人参 麦冬各6g 五味子3g 当归3g 水煎温服。

(2)甘草干姜汤:

《伤寒论》方。有温中回阳之效。主治伤寒误汗亡阳,四肢厥逆,咽干,烦躁,吐逆,以及肺痿,唾涎沫,遗尿等。

炙甘草12g 干姜10g(炮) 水2杯,煎八分服。

(3)理中汤(见心腹痛胸痹附方)

(4)泻心汤:

《金匮要略》方。有泻火解毒之功。主治热盛迫血妄行的吐血、衄血,或三焦热盛,高热烦躁,目赤,口腔肿痛,湿热黄疸等。

大黄6g 黄连3g 黄芩3g 水煎服。

(5)柏叶汤:

《金匮要略》方。治吐血不止。

柏叶 干姜各9g 艾叶3把 加马通汁一升,水煎服。

(6)当归赤小豆散:

《金匮要略》方,又名赤小豆当归散。有清热利湿,和营解毒之效。主治湿热下注,大便下血,先血后便者。

赤小豆30g 当归10g 共研细末,每服6g,浆水(即洗米水,3日后有酸味者)送下。

(7)黄土汤:

《金匮要略》方。有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之功。主治脾阳不足引起的大便下血,以及吐血、衄血、崩漏下血,血色黯淡,四肢不温等。

灶心黄土30g 生地黄 黄芩 甘草 阿胶 白术 炮附子各6g 水3杯,煎八分服。

增补新方

(1)桑菊饮(见咳嗽附方)

(2)玉女煎:

《景岳全书》方。有清胃滋阴的功效。主治胃热阴虚,症见烦热干渴,头痛,牙痛,牙龈出血,舌红苔黄且干等。

石膏15~30g 熟地黄9~30g 麦冬6g 知母4.5g 牛膝4.5g 水煎服。

(3)龙胆泻肝汤:

《医方集解》方。有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的功效。主治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阴痒,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

龙胆草6g 黄芩9g 栀子9g 泽泻12g 木通9g 车前子9g 当归3g 生地黄9g 柴胡6g 生甘草6g 水煎服,或制成丸剂,每次服6~9g。

(4)归脾汤(见虚痨附方)

(5)加味清胃散:

《校注妇人大全良方》方。主治脾胃有热,口舌生疮,齿龈腐烂疼痛,或吐血。

黄连4.5g 生地黄 牡丹皮 当归各3g 升麻6g 犀角(水牛角代) 连翘 甘草(后三味药原书无剂量) 水煎服。

(6)六味地黄丸(见虚痨附方)

(7)茜根散:

《重订严氏济生方》方。有凉血止血之效,主治鼻衄终日不止,心神烦闷。

茜根 黄芩 阿胶(蛤粉炒) 侧柏叶 生地黄30g 炙甘草15g 加生姜3片,水煎服。

(8)桑杏汤(见咳嗽附方)

(9)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方。有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效。主治肺热咳嗽,症见咳嗽,甚则气急欲喘,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地骨皮30g 桑白皮30g 甘草3g 入粳米一撮,水煎服。

(10)黛蛤散(见咳嗽附方)

(11)百合固金汤:

《医方集解》引赵蕺庵方。有养阴润肺,化痰止咳之功。主治肺肾阴虚,症见咳痰带血,咽喉燥痛,手足心热,骨蒸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生地黄6g 熟地黄9g 麦冬5g 百合3g 白芍3g 当归3g 贝母3g 生甘草3g 玄参3g 桔梗3g 水煎服。

(12)十灰散:

《十药神书》方。有凉血止血之效。主治血热妄行导致的呕血、吐血、咳血、嗽血。

大蓟 小蓟 荷叶 侧柏叶 白茅根 茜根 山栀子 大黄 牡丹皮 棕榈皮各等分 水煎服。

(13)理中丸:

《伤寒论》方。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之功。主治中焦虚寒,自利不渴,呕吐腹痛,不欲饮食,以及霍乱等;阳虚失血;小儿慢惊,病后喜吐涎沫,以及胸痹等由中焦虚寒所致者。

人参6g 干姜5g 甘草(炙)6g 白术9g 为蜜丸,每日服用2~3次,每次服9g,开水送下;或按原方比例酌定用量作煎剂,水煎服。

(14)独参汤(见疟疾附方)

(15)地榆散:

《仁斋直指方论》方。治肠风证下血。

地榆 黄连 茜草根 黄芩 茯神各15g 栀子0.3g 为粗末,每服9g,加薤白五寸,水煎服。

(16)槐角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有清肠止血,疏风利气之效。主治肠风下血,痔疮,脱肛等属于风邪热毒或湿热者。

槐角500g 防风250g 当归250g 黄芩250g 枳壳250g 研末为丸,每次服9g,或按原方比例水煎服。

(17)小蓟饮子:

《济生方》方。有凉血止血,利水通淋之效。主治下焦瘀热所致的尿血,或血淋,尿中带血,小便频数,赤涩热痛,舌红脉数等。

生地黄30g 小蓟15g 滑石15g 木通9g 蒲黄9g 藕节9g 淡竹叶9g 当归6g 栀子9g 炙甘草6g 水煎服。

(18)知柏地黄丸:

《医宗金鉴》方。有滋阴降火之效。主治阴虚火旺所致的骨蒸劳热,虚烦盗汗,腰脊酸痛,遗精等。

熟地黄24g 山茱萸12g 山药12g 泽泻9g 茯苓9g 牡丹皮9g 知母60g 黄柏60g 配为蜜丸或水煎服。

(19)无比山药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有补脾益胃,培元滋肾之效。主治虚劳损伤,肌体消瘦,腰酸膝软,目暗耳鸣,饮食无味等症。

山药60g 炒杜仲 菟丝子各三两 五味子180g 肉苁蓉(酒浸)120g 茯神 巴戟天 牛膝 山茱萸 干地黄 泽泻 赤石脂各30g 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至三十丸,食前酒送下,日二次。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5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