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痢 疾 第 六

作者:陈修园 字数:7226 更新:2025-06-10 14:49:18

【原文】

湿热① 伤 赤白痢 王损庵论痢,专主湿热。其症里急后重 ② ,腹痛欲便不便,脓血秽浊,或白或赤,或赤白相半。

【注释】

①湿热:由湿和热两种邪气混杂而成的致病因素。

②里急后重:症状名,出《难经•五十七难》。其表现为腹痛窘迫,时时欲泻,肛门重坠,便出不爽。为痢疾主症之一。

【语译】

王肯堂认为痢疾主要由湿热引发,主要表现为腹痛,里急后重,便下不爽,大便夹杂有脓血秽浊之物,颜色或白或赤,或赤白相间。

【原文】

热胜湿 赤痢① 渍②  胃为多气多血之海。热,阳邪也,热胜于湿,则伤胃之血分而为赤痢。

【注释】

①赤痢:以泻下物呈血样红色为特征的痢疾,亦称为血痢或热毒血痢。

②渍:浸沤,酿成。

【语译】

胃为多气多血的器官,热为阳邪,湿热侵袭肠胃时,如果热邪胜过湿邪,则损伤胃肠血分,就酿成赤痢。

【原文】

湿胜热 白痢坠①  湿,阴邪也。湿胜于热,则伤胃之 气分而为白痢。赤白相半,则为气血两伤。

【注释】

①坠:下落。

【语译】

湿为阴邪,湿热侵袭肠胃时,如果湿邪胜过热邪,则损伤胃肠气分,就发为白痢。如泻下物赤白相间,则为胃肠气血两伤的表现。

【原文】

调行箴①  须切记 行血,则脓血自愈。调气,则后重 自除。此四句为治初痢之格言,须切记之。

【注释】

①箴:劝告,劝诫。

【语译】

治疗痢疾的基本原则就是调气行血,行血可消除血液的凝滞,修复损伤的肠络,则脓血自然可以痊愈;调气即调理肠胃之气滞,以消除里急后重的症状。这是治疗痢疾初发的格言,一定要牢牢记住。

【原文】

芍药汤(1)  热盛饵①  芍药汤调气行血,虽为初痢之总方,究竟宜于热症。

【注释】

①饵:食物的总称,这里作服用解。

【语译】

对于热偏盛的痢疾,可以服用芍药汤行气调血来治疗。

【原文】

平胃加 寒湿① 试 寒湿泻痢初起者,以平胃散 (2) 加 干姜、泽泻、猪苓、木香治之。久而不愈,送下香连丸 (3) 。

【注释】

①寒湿:寒和湿两种致病因素。由于这两种因素混杂引起的病证,则称为寒湿证。平素肠胃虚寒的患者,得了痢疾以后,往往出现寒湿证。

【语译】

对于寒湿痢疾初起,可以用平胃散加干姜温中散寒,泽泻、猪苓利小便实大便,木香行气消滞来治疗。久而不愈者,用香连丸化湿、行气、止痢。

【原文】

热不休 死不治 方书云:痢症发热不休者,不治。

【语译】

痢疾见发热不止的情况时,多属于重症,不易医治。

【原文】

痢门方①  皆所忌 凡痢症初起即发热,非肌表有邪, 即经络不和,温散而调营卫,外邪一解,痢亦松去。若概以为热,开手即用痢门套方,多有陷入变剧者。

【注释】

①痢门方:治疗痢疾的一般常用方剂。

【语译】

痢疾初起有发热等症状时,或是肌表有邪,或是经络不和,这时宜应用辛温发散、调和营卫的方法治疗。外邪一解,痢疾也就治愈了。如果一概以为是热证,开始就使用治疗痢疾的常用方剂,往往使病邪不能外出,反而内陷。因此,这时所有治疗痢疾的方剂,都必须忌用。

【原文】

桂葛① 投 鼓邪出 时医有发汗之戒,以其无外证而妄汗之也。若头痛、发热、恶寒,有汗宜用桂枝汤 (4) 法,无汗宜用葛根汤 (5) 法,鼓邪外出,然后治其痢。

【注释】

①桂葛:指桂枝汤和葛根汤。

【语译】

时下的医生治疗痢疾有发汗的禁忌,认为痢疾没有表证就不宜妄用汗法。若出现头痛、发热、恶寒、有汗的症状,宜用桂枝汤;无汗者宜用葛根汤,鼓动邪气外出,然后再治疗痢疾。

【原文】

外疏通 内畅遂①  此二句是解所以发汗之故也。张飞畴 ② 云:当归四逆汤 (6) 治痢极效。若发热而呕者,小柴胡汤 (7)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8) 。口渴下重者,白头翁汤 (9) 如神。

【注释】

①畅遂:畅通无阻。

②张飞畴:即张倬,清代医家,为名医张璐的次子。撰有《伤寒兼证析义》等书。

【语译】

“外疏通,内畅遂”是对使用发汗法治疗痢疾的解释。张倬(飞畴)曾说过,当归四逆汤治疗痢疾效果极佳。若见发热、呕吐者,可以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解表清热。口渴、泻下严重者,用白头翁汤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如此对外疏通,则体内之邪外出畅通无阻。

【原文】

嘉言书 独得秘 喻嘉言《医门法律》中,议论甚见透彻。

【语译】

喻昌(嘉言)所著的《医门法律》,对于痢疾的治疗论述得很透彻。

【原文】

寓意① 存 补金匮 喻嘉言《寓意草》中,如麻黄附子 细辛汤 (10) 及人参败毒散 (11) 等案,却能补《金匮》所未及。

【注释】

①寓意:指《寓意草》,是喻昌(嘉言)临床经验的记录。书中载有喻昌使用人参败毒散等解表方剂治疗痢疾的经验。

【语译】

在喻昌著的《寓意草》里,记载了治疗痢疾的经验,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人参败毒散等医案,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金匮要略》对痢疾治法的不足。

【按语】

要旨

陈念祖根据下痢的颜色,将痢疾分为湿热痢和寒湿痢,湿热者赤多白少,寒湿者白多赤少。提出治疗痢疾的基本原则为调气行血。湿热者用芍药汤治疗,寒湿者用平胃散治疗。并指出痢疾危候,即见发热不止。此时所有治疗痢疾的方剂,都必须禁用。可以用桂枝汤或葛根汤以鼓动邪气外出,然后再治疗痢疾。

病名

痢疾是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因外感时邪疫毒,内伤饮食而致邪蕴肠腑,气血壅滞,传导失司,导致以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排赤白脓血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西医学的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均可参照本节治疗。

病因病机

痢疾多发于夏秋季节,主要与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与肠腑而成。湿热、疫毒、饮食壅塞肠中,与气血相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司,肠络受伤,气血凝滞,腐败化为脓血而痢下赤白;气机阻滞,腑气不通而致腹痛,里急后重。如痢疾迁延,正虚邪恋,或治疗不当,收涩太早,关门留寇,则成久痢或时发时止的休息痢;痢久不愈或反复发作,不但损伤脾胃而且影响及肾,导致脾肾亏虚,形成下痢不止。

治疗

痢疾的辨证宜分清寒热虚实,一般急发者多实,久发者多虚。实证又有湿热痢与寒湿痢之分。疫毒痢来势尤其急骤,病情严重,需及早治疗。虚证又有阴虚痢和虚寒痢之分。治疗痢疾的总体原则是,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初发多见实证宜通之,久发多见虚证宜补之,虚实夹杂者通补兼施。赤多重用血药,白多重用气药。始终宜明确掌握祛邪与扶正的辩证关系,照顾胃气为本。

湿热痢:

症见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脓血,黏稠如胶冻,腥臭,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解毒,调气行气。用芍药汤加减。若痢疾初,发热恶寒,头身重痛,见表证者,可用解表法,用活人败毒散(1) 治疗;若身热汗出,脉象急促,表邪未解而里热已盛者,则用葛根芩连汤以解表清里;若表证已减,痢犹未止者,可加香连丸以调气清热;若夹食滞,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苔腻脉滑者,湿偏重可加用木香槟榔丸(2) ,热偏重可加用枳实导滞丸(3) 以行气导滞,破积泄热;若痢下赤多白少,或纯下赤冻,肛门灼热,口渴引饮,苔黄脉数者,可用白头翁汤以清热解毒;若血热瘀阻,腹痛较甚者,可加地榆、桃仁、赤芍、丹皮等以凉血化瘀。

疫毒痢:

症见发病急骤,痢下鲜紫脓血,腹痛剧烈,里急后重较湿热痢为甚,或壮热口渴,头痛烦躁,甚则神昏痉厥,舌质红绛,苔黄燥,脉滑数。治宜清热凉血解毒,用白头翁汤加减。

寒湿痢:

症见痢下赤白黏冻,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伴有腹痛,里急后重,饮食乏味,胃脘饱闷,头重身困,舌质淡,苔白腻,脉濡缓。治宜温化寒湿,用胃苓汤(4) 加减。

阴虚痢:

症见痢下赤白脓血,或下鲜血黏稠,脐腹灼痛,虚则努责,食少,心烦口干,舌质红绛少苔,或舌光乏津,脉细数。治宜养阴清肠,用驻车丸(5) 加减。

虚寒痢:

症见下痢稀薄,带有白冻,甚则滑脱不禁,或腹部隐痛,食少神疲,四肢不温,腰酸怕冷,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弱。治宜温补脾肾,收涩固脱,用桃花汤(6) 或真人养脏汤(7) 加减。

休息痢:

症见下痢时发时止,日久难愈,饮食减少,倦怠怕冷,嗜卧,腹痛,里急后重,大便夹有黏液或见赤色,舌质淡苔腻,脉濡软或虚数。治宜温中清肠,调气化滞,用连理汤(8) 加减。

预后

关于痢疾的预后,一般来说,能食者轻,不能食者重;有粪者轻,无粪者重;气短、呕逆、唇如涂朱,发热不休,口糜者重;痢色如鱼脑、猪肝、赤豆汁或下痢纯血,或如屋漏水,均属危重之候。然亦当全面观察,脉证合参,不可一概而论。

康复

饮食的宜忌与治疗的配合,对于痢疾的康复至关重要。患者宜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注意寒温适中,禁食荤腥油腻之品。湿热证可适当进食赤小豆、马齿苋等,寒湿证可进食生姜、干姜、肉豆蔻、高良姜等。痢疾久而不愈或时发时止者,平时可适当服用健脾和胃、补益气血的食品,如山药、白扁豆、茯苓、大枣、薏苡仁、芡实、莲子等,但应注意滋补适宜,过食则易损伤脾胃。

病案举例(白头翁汤)

姜某,男,17岁。入夏以来腹痛下利,一日六七次,后重努责,下利急而又排便不出,再三努挣,仅出少许红色黏液。口渴思饮,舌苔黄腻,六脉弦滑而数。此为厥阴下利,湿热内蕴,肝不疏泄,下伤于肠。唐容川所谓“金木相沴,湿热相煎”也。处方:白头翁12g,黄连9g,黄柏9g,秦皮9g,滑石15g,白芍12g,枳壳6g,桔梗6g。服两剂,大便次数减少,又服两剂,红色黏液不见,病愈。(陈明,刘燕华,李方.刘渡舟验案精选.北京:学苑出版社,2007:104-105.)

【附方】

原书附方

(1)芍药汤: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方,是治疗痢疾初起的总方。有行血调气的功效。主治痢疾,便脓血,腹痛,里急后重。

白芍30g 当归 黄连各15g 黄芩3g 肉桂5g 槟榔 木香 甘草各6g 大黄9g 厚朴6g(炙) 枳壳6g 青皮3g 水2杯,煎八分,温服。

小便不利加滑石、泽泻;大便滞涩难出,身体虚弱者,当归和白芍用量加倍;身体壮实者,大黄用量加倍;红痢加川芎、桃仁。

(2)平胃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有燥湿运脾,行气导滞之功。治疗湿滞脾胃而致的不思饮食,腹部胀痛,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身体倦怠,大便溏泄,舌苔白腻者。

厚朴900g 陈皮900g 甘草900g 苍术2500g 研细作散剂,每次服6g,日服3次,温水或姜汤送服。

本方加入干姜、泽泻、猪苓、木香,可治寒湿性痢疾的初起症状。

(3)香连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有清热,化湿,行气止痢之功。主治湿热痢疾,胸膈痞闷,赤白痢下,腹痛里急。

黄连60g 木香130g 醋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20丸,饭饮吞下。

(4)桂枝汤:

《伤寒论》方。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作用。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鸣干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缓。

桂枝 白芍各9g 炙甘草6g 生姜3片 大枣4枚 水2杯,煎八分,温服。

(5)葛根汤:

《伤寒论》方。有发汗解表,疏通经脉之功。主治外感风寒,头痛身痛,项背强痛,发热无汗;或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逆胸满,口噤,欲作刚痉者。

葛根12g 麻黄6g 生姜3片 桂枝6g 芍药9g 甘草6g 大枣10枚 水煎三分,分3次温服,取微汗。

(6)当归四逆汤:

《伤寒论》方。有温经散寒,养血通脉之效。主治血虚受寒,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脉沉细或沉细欲绝者,并治寒入经络,以致腰、股、腿、足疼痛或麻木。

当归9g 桂枝9g 芍药9g 细辛9g 炙甘草6g 通草6g 大枣二十五个 水煎服。

(7)小柴胡汤(见咳嗽附方)

(8)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

《伤寒论》方,又名葛根芩连汤。有解表清热的作用。主治外感表证未解,热邪入里所致的身热,下利臭秽,肛门有灼热感,胸脘烦热,口干作渴,喘而汗出,苔黄脉数。

葛根15g 甘草6g 黄芩9g 黄连9g 水煎服。

(9)白头翁汤:

《伤寒论》方。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作用。主治热痢,症见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泻下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白头翁15g 黄柏12g 黄连6g 秦皮12g 水煎服。

(10)麻黄附子细辛汤:

《伤寒论》方。有助阳解表之效。治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

麻黄6g 附子一枚 细辛6g 水煎服。

(11)人参败毒散:

《小儿药证直诀》方。有益气解表,散风祛湿的作用。主治正气不足,外感风寒湿邪,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项强痛,肢体烦痛,胸膈痞闷,鼻塞身重,咳嗽有痰,舌苔白腻,脉浮,以及痢疾初起而兼有表证者。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壳 茯苓 桔梗 人参各10g 甘草6g 水2杯,加生姜3片、薄荷少许,煎七分服。又陈仓米、黄连、黄芩,都可以随症加入。

增补新方

(1)活人败毒散:

《南阳活人书》方。治伤寒瘟疫,风湿风眩,拘蜷风痰,头疼目眩,四肢痛,憎寒壮热,项强睛疼等。

人参 羌活 独活 前胡 柴胡 川芎 枳壳 桔梗 茯苓各30g 炙甘草15g 水煎服。

(2)木香槟榔丸:

《丹溪心法》引张子和方。有行气导滞,攻积泄热之效。主治积滞内停,湿蕴生热,症见脘腹痞满,赤白痢疾,里急后重,或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沉实。

木香 槟榔 青皮 陈皮 莪术 枳壳 黄连 黄柏各30g 大黄15g 香附子 牵牛各60g 为细末,水泛小丸,每次服3~6g,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

(3)枳实导滞丸:

《内外伤辨惑论》方。有消导化积,清热祛湿之效。主治湿热食积,内阻肠胃所致的脘腹胀痛,下痢泄泻,或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大黄30g 枳实15g 神曲15g 茯苓9g 黄芩9g 黄连9g 白术9g 泽泻6g 水泛小丸,每次服6~9g,温开水送下,每日2次。

(4)胃苓汤:

《丹溪心法》方。有祛湿和胃的作用。主治夏秋之间,脾胃伤冷所致的水谷不分,泄泻不止,以及水肿,腹胀,小便不利。

五苓散3g 平胃散3g 水煎服。

五苓散见虚痨附方,平胃散见原书附方(2)。

(5)驻车丸:

《备急千金要方》方。有滋阴清热之效。治阴虚发热,肠滑下痢脓血,日夜无节,腹痛难忍者。

黄连六两 阿胶三两 当归三两 干姜二两 为细末,以醋烊阿胶为丸,大豆大,每服三十丸,米饮送下,日三次。

(6)桃花汤:

《伤寒论》方。有温中涩肠的作用。主治久痢不愈,便脓血,色黯不鲜,小便不利,腹痛喜温喜按。

赤石脂30g 干姜9g 粳米30g 水煎服。

(7)真人养脏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有涩肠固脱,温补脾肾的作用。主治久泻久痢,脾肾虚寒,大便滑脱不禁,腹痛喜按喜温,或下痢赤白,或便脓血,日夜无度,里急后重,倦怠乏力。

诃子12g 罂粟壳20g 肉豆蔻12g 白术12g 人参6g 木香9g 肉桂3g 炙甘草6g 当归9g 白芍15g 水煎服。

(8)连理汤:

《证治要诀类方》方。有温中化湿和胃之效。治外受暑邪,内伤生冷,泄泻次数甚多,心烦口渴,肛门灼热,小便赤涩;外感寒邪,发热,呕吐酸水,脉弦迟者。

人参 白术 干姜 甘草 黄连 茯苓各等分 为末,每服6g,沸汤点服。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5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