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虚 痨 第 三

作者:陈修园 字数:12083 更新:2025-06-10 14:49:13

【原文】

虚痨① 病 从何起 咳嗽、吐血、五心烦热、目花、耳 鸣、口烂、鼻干、气急、食不知味、羸瘦、惊悸、梦遗、往来寒热、怠惰、嗜卧、疲倦、骨蒸、不寐、女子不月等症,皆成痨病。

【注释】

①虚痨:是指慢性、消耗性的虚弱病证。

【语译】

虚痨病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咳嗽、吐血、五心烦热、眼花、耳鸣、口角生疮、鼻孔干燥、气急、食不知味、身体羸瘦、惊悸、梦遗、往来寒热、怠惰、嗜卧、疲倦、骨蒸、不寐、女子闭经等症,都可导致痨病。

【原文】

七情① 伤 上损是 扁鹊谓损其阳自上而下,一损肺、 二损心、三损胃,过于胃则不可治。其说本于《内经》:二阳 ② 之病发于心脾,有不得隐曲 ③ ,为女子不月。按心脾上也,至不得隐曲,女子不月,则上极而下矣。

【注释】

①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如果这些活动过于强烈、持久或失调,则可引起脏腑功能失调而致病。如《素问•举痛论》所言:“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②二阳:指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

③隐曲:隐蔽委曲之事。

【语译】

七情的损伤,可导致上损的证候。扁鹊认为虚痨损伤阳气者由上而下,即先由肺部开始,然后影响到心、胃。若影响胃的正常消化功能,则预后险恶,难以治疗。这种说法源于《内经》的“二阳之病发于心脾”。如果女子心里有隐蔽委曲之事,影响心脾,则由上及下损伤阳气,可导致闭经。

【原文】

归脾汤(1)  二阳旨 即《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之旨也。此方为养神法,六味丸为补精法,高鼓峰 ① 并用之。

【注释】

①高鼓峰:名斗魁,明代医家,著有《医家心法》(亦称《四明心法》)及《四明医案》。

【语译】

根据《内经》二阳的疾病发自心脾的理论,可以用归脾汤养血安神来治疗虚痨。高斗魁(鼓峰)也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精以治疗本病。

【原文】

下损由 房帷迩①  扁鹊谓损其阴自下而上,一损肾、二损肝、三损脾,过于脾则不可治。其说本于《内经》:五脏主藏精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无气,无气则死矣。按精生于五脏而统司于肾,如色欲过度,则积伤而下损;至于失守无气,则下极而上矣。

【注释】

①房帷迩:帷指帐子,迩是近的意思。房帷迩是指性生活过于频繁。

【语译】

下损证候的出现,是由于色欲过度造成的。扁鹊认为虚痨损伤阴精者由下而上,即先由肾开始,然后影响到肝、脾。若伤脾则影响脾胃消化和吸收功能,病就难治了。《内经》言五脏藏精气,不可伤害;若五脏受损则精气失守,可导致死亡。五脏虽然都藏精,但是受肾的统摄,如果色欲过度,损伤肾中精气,则可出现下损的证候。

【原文】

伤元阳①  亏肾水②  肾气,即元阳也。元阳伤,为困倦、食少、便溏、腰痛、阳痿等症。肾水,即元阴也。元阴亏,为蒸热、咳嗽、吐血、便血、遗精、喉痛、口疮、齿牙浮动等症。

【注释】

①元阳:指肾阳。

②肾水:指肾阴。

【语译】

下损既可以损伤肾阳,也可以使肾阴亏耗。肾阳受损主要表现为困倦、食少、便溏、腰痛、阳痿等。肾阴不足,主要表现为骨蒸潮热、咳嗽、吐血、便血、遗精、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齿松动等。

【原文】

肾水亏 六味拟 六味地黄丸 (2) 为补肾水之主方,景 岳左归饮 (3) 、左归丸 (4) 亦妙。推之三才汤 (5) 、八仙长寿丸 (6) 、都气丸 (7) 、天王补心丹 (8) ,皆可因症互服。

【语译】

肾阴不足,一般应用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六味地黄丸为补益肾阴的主要方剂。张介宾的左归饮、左归丸治疗肾阴亏耗效果也很奇妙。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用三才汤、八仙长寿丸、都气丸、天王补心丹加减治疗。

【原文】

元阳伤 八味使 崔氏肾气丸 (9) ,后人为八味地黄丸。立方之意,原为暖肾逐水,非补养元气。明•薛立斋及赵养葵始用以温补命火。时医遂奉为温补肾命之主方。景岳右归饮 (10) 、右归丸 (11) 皆本诸此。如火未大衰者,以还少丹 (12) 代之;阳虚极者,宜近效白术汤 (13) 。

【语译】

肾阳亏损,可以用八味肾气丸温补肾阳。该方原为温肾逐水,不是补养元气的处方。明代的薛己(立斋)和赵献可(养葵)用其温补命火为主。张介宾(景岳)的右归饮、右归丸也属于温补肾阳一类的处方。如果肾阳亏虚不严重者,也可以用还少丹治疗;肾阳亏虚至极,可以用近效白术汤。

【原文】

各医书 技止此 苦寒败胃及辛热耗阴,固无论矣。即六味、归脾,何尝非流俗之套法。

【语译】

在各种医书里,治疗虚痨的大法,不过是上述几种处方变化应用。治疗虚痨证,苦寒的药物容易损伤脾胃,辛热的药物容易耗损阴液,这些注意事项也就不用论述了。即使是六味地黄丸、归脾汤,何尝不是大家俗用的套法。

【原文】

甘药① 调 回生理 扁鹊云:针药莫治者,调以甘药。仲景因之。喻嘉言曰:寿命之本,积精自刚;然精生于谷,谷入少则不能生血,血少则不能化精。《内经》云: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者,五谷之味也,补以味而节其劳,则积贮渐富,大命不倾也。

【注释】

①甘药:味甜而具有补益作用的药。

【语译】

甘味的药物可以用来调治虚痨,能收到很好的疗效。扁鹊说过,针灸和药物都不能治疗时,可以用甘味的药物调理。张仲景也采取这样的治疗原则。喻昌(嘉言)说,精气是人体寿命的根本,然而,精气由食物化生,饮食少则不能化生血液,血少则不能化生精气。《内经》记载:精气不足者,可以用厚味滋补的药物补养。这里说的味就是指五谷的味道,用五谷的味道来补养身体,积聚营养,以保全性命。

【原文】

建中汤 金匮轨 小建中汤 (14) 及加黄芪、加人参、加 当归、加白术等汤,皆急建其中气,俾饮食增而津液旺,以至充血生精,而复其真阴之不足。但用稼穑 ① 作甘之本味,而酸辛苦咸在所不用,盖舍此别无良法也。按炙甘草汤即此汤化为润剂,喻氏清燥汤即此汤化为凉剂。

【注释】

①稼穑:农事的总称,指种谷和收谷。

【语译】

《金匮要略》所载的小建中汤就是治疗虚痨的典型方剂。小建中汤及小建中汤加黄芪、加人参、加当归、加白术等处方,都可以健运中气,以促进食欲,化生精血,补充真阴。甘味药就像播种的谷物一样具有滋养人体,治疗虚痨的作用,这就是最好的治疗方法,不用此法就没有其他好办法了,而不能用酸辛苦咸等不具备补益作用的药物。炙甘草汤和清燥汤都是由小建中汤化裁而来。

【原文】

薯蓣① 丸 风气② 弭③  《金匮》薯蓣丸 (15) 。自注云: 治虚痨诸不足,风气百疾。

【注释】

①薯蓣:即山药。《金匮要略》说:“虚痨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②风气:指虚痨患者感染的风邪。

③弭:止。

【语译】

《金匮要略》的薯蓣丸也可以治疗虚痨,使风气消除。

【原文】

蟅虫丸 干血① 已②  《金匮》大黄蟅 虫丸(16)。自注: 治五痨诸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

【注释】

①干血:即干血痨。首载于《金匮要略》。多因日久劳伤,虚火久蒸,干血内结,瘀滞不通,久则瘀血不去,新血难生,阴血不得外荣所致。症见身体瘦弱,腹满,不思饮食,肌肤甲错,面目黯黑以及妇女闭经。

②已:止,这里指治愈的意思。

【语译】

《金匮要略》的大黄蟅虫丸可以通过祛瘀生新、缓中补虚的方法,治愈表现为肌肤甲错的干血痨。

【原文】

二神方 能起死 尤在泾云:风气不去,则足以贼正气而生长不荣,以薯蓣丸为要方。干血不去,则足以留新血而灌溉不周, 以蟅虫丸为上剂。今之医辈,能梦见此二方否?

【语译】

上述的薯蓣丸和大黄蟅虫 丸都是有神奇疗效的处方,用治虚痨有起死回生的作用。尤怡(在泾)说,风气不去,则足以损伤正气而生长不荣,可用薯蓣丸治疗。干血不走,则足以留滞新血而灌溉不周,可用大黄蟅 虫丸治疗。当今的医生们你们做梦时会用这两个方子吗?

【按语】

要旨

虚痨可导致五脏六腑、气血阴阳的亏损。陈念祖将虚痨分为上损和下损,认为虚痨与心、肺、脾、胃、肝、肾密切相关,常见有心脾亏虚、肾阳虚、肾阴虚及女子干血痨等。重点介绍肾阴虚、肾阳虚的治法方药。并介绍了治疗虚痨的专方薯蓣丸、大黄蟅虫丸。

病名

虚痨又称虚损,是以脏腑功能衰退,气血阴阳不足为主要病机的多种慢性虚弱证候的总称。虚痨涉及的内容很广,凡禀赋不足,后天失养,病久体虚,积劳内伤,久虚不复等所致的多种以脏腑气血阴阳亏损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均属于本病证的范围。西医学中多个系统的慢性消耗性疾病均可参考本节治疗。

病因病机

多种原因都可导致虚痨的发生,如禀赋薄弱,体质不强;烦劳过度,损伤五脏;饮食不足,损伤脾胃;大病久病,失于调理等。其病性主要为气、血、阴、阳的亏耗,病位在五脏。而且脏腑气血阴阳的亏损常可相互累及,相互转化,使病情复杂。

治疗

虚痨的辨证论治常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证为目。治疗的基本原则是补益,根据气血阴阳亏损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的治疗方法,并结合五脏病位的不同选用相应方药。此外,人体气血阴阳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在病理上也常常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故应分清主次,兼顾治疗。如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气虚生化无力,可致血虚;血为气之宅,血虚则气无所依,血虚亦可导致气虚,故补气药常与补血药同用。气属阳,津属阴,气能生津,津能载气,气虚可影响津液的生成,而致津液不足;津液大量亏耗,亦可导致气随津脱。热病不仅容易伤阴,而且壮火亦会食气,以致气阴两虚,故补气药亦常与补阴药同用。阴阳互根,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长,故阴或阳虚损到一定程度,可出现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的情况,以致最后形成阴阳两虚的证候,则需要滋阴药与补阳药同用。

气虚:

气虚是临床常见的一类病证,尤以肺、脾气虚多见。

肺气虚:

症见短气自汗,声音低怯,时寒时热,平素易于感冒,面白,舌质淡,脉弱。治宜补益肺气,用补肺汤(1) 加减。无咳嗽者,可去桑白皮、紫菀。自汗较多者,加牡蛎、麻黄根固表敛汗。若气阴两虚而兼见潮热、盗汗者,加鳖甲、地骨皮、秦艽等养阴清热。

心气虚:

症见心悸,气短,动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舌质淡,脉弱。治宜益气养心,用七福饮(2) 加减。自汗多者,可加黄芪、五味子益气固摄。食少纳呆者,加砂仁、茯苓开胃健脾。

脾气虚:

症见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治宜健脾益气,用加味四君子汤(3) 加减。胃失和降而兼见胃脘胀满、嗳气呕吐者,加陈皮、半夏和胃理气降逆。食积停滞而兼见脘闷腹胀、嗳气酸腐、苔腻者,加神曲、麦芽、山楂、鸡内金消食健胃。气虚及阳,脾阳渐虚而兼见腹痛即泻、手足欠温者,加肉桂、炮姜温中散寒。

肾气虚:

症见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白带清稀,舌质淡,脉弱。治宜益气补肾,用大补元煎(4) 加减。神疲乏力甚者,加黄芪益气。尿频较甚及小便失禁者,加菟丝子、五味子、益智仁补肾固摄。脾失健运而兼见大便溏薄者,去熟地黄、当归,加肉豆蔻、补骨脂温补固涩。

血虚:

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故血虚证中以心、脾、肝血虚为多见。

心血虚:

症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多梦,面色不华,舌质淡,脉细或结代。治宜养血安神,用养心汤(5) 加减。失眠、多梦较甚,可加合欢花、夜交藤养心安神。

脾血虚:

症见体倦乏力,纳差食少,心悸气短,健忘,失眠,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治宜补脾养血,用归脾汤加减。

肝血虚:

症见头晕,目眩,胁痛,肢体麻木,筋脉拘急,或惊惕肉 ☒,妇女月经不调甚则经闭,面色不华,舌质淡,脉弦细或细涩。治宜补血养肝,用四物汤(6) 加减。血虚甚者,加制首乌、枸杞子、鸡血藤增强补血养肝的作用。胁痛,加丝瓜络、郁金、香附理气通络。目失所养,视物模糊,加楮实子、枸杞子、决明子养肝明目。

阴虚:

五脏的阴虚在临床均较常见。

肺阴虚:

症见干咳,咽燥,咳血,甚或失声,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养阴润肺,用沙参麦冬汤(7) 加减。咳嗽甚者,加百部、款冬花润肺止咳。咯血,加白及、仙鹤草、小蓟凉血止血。潮热,加地骨皮、银柴胡、秦艽、鳖甲养阴清热。盗汗,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

心阴虚:

症见心悸,失眠,烦躁,潮热,盗汗,或口舌生疮,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治宜滋阴养心,用天王补心丹加减。火热偏盛而见烦躁不安,口舌生疮者,去当归、远志之辛温,加黄连、木通、淡竹叶清心泻火,导热下行。潮热,加地骨皮、银柴胡、秦艽清退虚热。盗汗,加牡蛎、浮小麦固表敛汗。

脾胃阴虚:

症见口干唇燥,不思饮食,大便燥结,甚则干呕、呃逆,面色潮红,舌干,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宜养阴和胃,用益胃汤(8) 加减。口干唇燥甚者,为津亏较甚,加石斛、天花粉滋养胃阴。不思饮食甚者,加麦芽、扁豆、山药益胃健脾。呃逆,加刀豆、柿蒂、竹茹降逆止呃。

肝阴虚:

症见头痛,眩晕耳鸣,目干畏光,视物不明,急躁易怒,或肢体麻木,筋惕肉 ☒,面潮红,舌干红,脉弦细数。治宜滋养肝阴,用补肝汤(9) 加减。头痛、眩晕、耳鸣较甚,或筋惕肉☒者,为风阳内盛,加石决明、菊花、钩藤、刺蒺藜平肝息风潜阳。目干涩,畏光,或视物不明者,加枸杞子、女贞子、草决明养肝明目。急躁易怒,尿赤便秘,舌红脉数者,为肝火亢盛,加龙胆草、黄芩、栀子清肝泻火。

肾阴虚:

症见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苔,脉沉细。治宜滋补肾阴,用左归丸加减。遗精,加牡蛎、金樱子、芡实、莲须固肾涩精。潮热、口干、咽痛、脉数,为阴虚火旺,去鹿角胶、山茱萸,加知母、黄柏、地骨皮滋阴泻火。

阳虚:

阳虚证中以心、脾、肾阳虚为多见。

心阳虚:

症见心悸,自汗,神倦嗜卧,心胸憋闷疼痛,形寒肢冷,面色苍白,舌淡或紫黯,脉细弱,或沉迟。治宜益气温阳,用保元汤(10) 加减。心胸疼痛者,酌加郁金、川芎、丹参、三七活血定痛。形寒肢冷,脉迟,为阳虚较甚,酌加附子、巴戟天、仙茅、淫羊藿、鹿茸温补阳气。

脾阳虚:

症见面色萎黄,食少,形寒,神倦乏力,少气懒言,大便溏泄,肠鸣腹痛,每因受寒或饮食不慎而加剧,舌质淡,苔白,脉弱。治宜温中健脾,用附子理中丸(11) 加减。腹中冷痛较甚,为寒凝气滞,可加高良姜、香附、丁香、吴茱萸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食后腹胀及呕逆者,为胃寒气逆,加砂仁、半夏、陈皮温中和胃降逆。腹泻较甚,为阳虚湿甚,加肉豆蔻、补骨脂、薏苡仁温补脾肾,涩肠除湿止泻。

肾阳虚:

症见腰背酸痛,遗精阳痿,多尿或不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下利清谷或五更泄泻,舌质淡,苔白,脉沉迟。治宜温补肾阳,用右归丸加减。遗精,加金樱子、桑螵蛸、莲须,或用金锁固精丸(12) 以收涩固精。命门火衰以致五更泄泻者,合四神丸(13) 温脾暖肾,固肠止泻。阳虚水泛以致浮肿、尿少者,加茯苓、泽泻、车前子或用五苓散(14) 利水消肿。肾不纳气而见喘促、短气,动则更甚者,加补骨脂、五味子、蛤蚧补肾纳气。

预后

虚痨一般病程较长,且多为久病痼疾,其转归及预后与体质的强弱、脾肾的盛衰、能否解除致病原因以及是否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护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脾肾未衰,元气未败,饮食尚可,脉象和缓者,预后良好;反之形神衰惫,不思饮食,喘急气促,腹泻不止,脉象微弱或数甚、迟甚者,预后不良。

康复

虚痨患者的康复应从多方面着手,除药物外,气功、针灸、按摩等均可配合使用,治疗中还需注意生活起居及饮食调摄,保持乐观情绪,以提高疗效,促进康复。

病案举例(归脾汤)

孙某,86岁,女。近年来由于操心烦劳,思虑过多,以致睡眠欠佳,几整夜难寐。其特点是睡眠甚浅,且睡中噩梦多,无法熟睡。以致次日终日困乏,疲惫不堪。另外周身有位置不定之疼痛或热气游走,忽起忽灭。因此经常服用安定、安眠酮、祛痛片等药物。见患者步履尚称矫健,精神略有不振,面色不华,唇淡,舌质淡,苔薄白,脉浮大无力。诊为虚劳,为心脾两虚之证。治以补脾养心,方用归脾汤加减。并劝止服催眠药和止痛药。处方:黄芪18g,白术9g,茯神12g,远志6g,酸枣仁9g,枸杞子9g,当归6g,龙眼肉12g,陈皮6g,炙甘草6g。服药后睡眠渐深,噩梦减少,疲劳感减轻。后在此方基础上加减,诸症好转,食欲有增。[董建华.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第2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55-656.]

【附方】

原书附方

(1)归脾汤:

《妇人大全良方》方。功能健脾养心,益气补血。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而致的食欲不振,失眠,心悸,健忘,吐血,便血,大便溏薄,或七情所伤,遗精带下,及女子经闭,崩漏下血,血色黯淡,脉虚弱者。

炙黄芪10g 人参 白术(蒸) 枣仁(炒) 当归身 龙眼肉 茯神各6g 木香5g 炙甘草5g 远志5g 水3杯,煎八分,温服。

(2)六味地黄丸:

《小儿药证直诀》方。功能滋补肝肾。主治肝肾阴虚所致的腰膝酸软,头晕目眩,耳鸣耳聋,盗汗遗精,骨蒸潮热,五心烦热或消渴,或虚火牙痛,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熟地黄240g 山萸肉120g 怀山药120g 丹皮 茯苓 泽泻各90g 研末,炼蜜为丸,晒干。每服9g,淡盐汤送下,每日2服。如将本方用量缩小,改为汤剂,水煎服,即六味地黄汤。

(3)左归饮:

《景岳全书》方。有滋补肾阴的作用。主治肾水不足,口燥舌干,口渴欲饮,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腰酸腿软,一切精髓内亏,津液枯涸等症。

熟地黄9g 山茱萸5g 枸杞子6g 山药6g 茯苓4g 炙甘草3g 水煎服。

(4)左归丸:

《景岳全书》方。有滋阴补肾之效。主治真阴不足,症见头目眩晕,腰酸腿软,遗精滑泄,自汗盗汗,口燥咽干,渴欲饮水,舌光少苔,脉细或数。

熟地黄240g 山药120g 山茱萸120g 菟丝子120g 枸杞子120g 川牛膝90g 鹿角胶120g 龟甲胶120g 制为蜜丸,每丸约重15g,早晚空腹时各服1丸,淡盐汤送下。

(5)三才汤:

《温病条辨》方。有益气养阴清热之效。治暑温气阴两伤,睡卧不安,不思饮食,神志不清。

人参9g 天门冬6g 干地黄15g 水煎,分两次服。

(6)八仙长寿丸:

《寿世保元》方,又名麦味地黄丸。有滋补肺肾之效。治年高之人,阴虚筋骨柔弱无力,面无光泽或黯淡,食少痰多,或喘或咳,或便溺数涩,阳痿,足膝无力,以及形体瘦弱无力,憔悴盗汗,发热作渴等症。

生地黄240g 山茱萸 山药各120g 茯苓 牡丹皮 泽泻各90g 五味子 麦门冬各60g 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9g,空腹温酒或淡盐汤,夏秋用热开水调下。

(7)都气丸:

《症因脉治》方,又名七味都气丸。有补肾敛肺之效。治肾虚咳喘;亦治呃逆,滑精等症。

熟地黄105g 山萸肉 干山药51g 牡丹皮 白茯苓 泽泻各39g 五味子30g 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至七十丸,空腹时淡盐汤或临卧时温酒送下。

(8)天王补心丹:

《摄生秘剖》方。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之效。主治阴亏血少,症见虚烦少寐,心悸神疲,梦遗,健忘,大便干结,口舌生疮。

生地黄120g 人参 丹参 玄参 白茯苓 五味子 远志 桔梗各15g 当归身 天门冬 麦门冬 柏子仁 酸枣仁各60g 为末,炼蜜为小丸,朱砂为衣,每次服9g。亦可按原方比例酌减,水煎服。

(9)肾气丸:

《金匮要略》方,又名八味地黄丸、八味肾气丸、崔氏八味丸、桂附地黄丸、桂附八味丸。功能温补肾阳。主治肾阳不足,腰酸脚软,半身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以及阳痿,早泄,宫冷不孕等。

干地黄240g 山药 山茱萸各120g 泽泻 茯苓 牡丹皮各90g 桂枝 炮附子各30g 炼蜜为丸,每服18g,日服2次,温水送服。亦可按原方比例酌减,水煎服。

(10)右归饮:

《景岳全书》方。有温肾填精之效。主治肾阳不足,气怯神疲,腹痛腰酸,肢冷脉细,或阴盛格阳,真寒假热之证。

熟地黄6~30g 山药6g 山茱萸3g 枸杞子6g 甘草6g 杜仲6g 肉桂6g 制附子9g 水煎服。

(11)右归丸:

《景岳全书》方。有温补肾阳,填精补血之效。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症见久病气衰神疲,畏寒肢冷,或阳痿遗精,或阳衰无子,或大便不实,甚则完谷不化,或小便自遗,或腰膝软弱,下肢浮肿等。

熟地黄240g 山药120g 山茱萸90g 枸杞子120g 鹿角胶120g 菟丝子120g 杜仲120g 当归90g 肉桂60~120g 制附子60~180g 做蜜丸服,或按此方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

(12)还少丹:

《仁斋直指方论》方。有填精补血之效。治心肾不足,精血虚损,身体虚羸,目暗耳鸣等症。

炮山药 酒牛膝 茯苓 山茱萸 炒茴香各45g 续断 酒菟丝子 杜仲(姜汁炙) 巴戟天 酒肉苁蓉 五味子 楮实 远志(姜汁制) 熟地黄各30g 为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盐汤送下。

(13)近效白术汤(原方不详)

(14)小建中汤:

《伤寒论》方。有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之功。主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喜温喜按,或虚劳发热,心悸虚烦等。

白芍20g 桂枝10g 甘草(炙)6g 生姜3片 大枣6枚 水2杯,煎八分,入饴糖30g,烊化服。

(15)薯蓣丸:

《金匮要略》方。有补气养血,疏散风邪之功。主治虚痨,气血俱虚,阴阳失调,外感风邪,头晕目昏,消瘦乏力,心悸气短,不思饮食,骨节酸痛,微见寒热者。

薯蓣30g 当归 桂枝 神曲 干地黄 大豆黄卷各10g 甘草6g 川芎 麦门冬 芍药 白术 杏仁 防风各8g 柴胡 桔梗 茯苓各12g 干姜 白薇 人参 阿胶各5g 大枣100个 研末,炼蜜和丸,每次服3g,日服2次。

(16)大黄 虫丸:

《金匮要略》方。有破血消癥之效,是祛瘀血、生新血的方剂。治虚痨病,内有干血,瘦弱腹满,不能饮食,皮肤干燥,两眼黯黑。亦治妇女经闭,腹中有块,或胁下癥瘕刺痛。

大黄30g  蟅 虫20g 黄芩60g 甘草10g 桃仁20g 杏仁20g 芍药60g 干漆10g 干地黄100g 虻虫10g 水蛭50g 蛴螬20g 研细,蜜丸,每次服6g,日服2次,温酒送服。

增补新方

(1)补肺汤:

《备急千金要方》方。治肺气不足,逆满上气,咽中闷塞,短气,寒从背起,口中如含霜雪,言语失声,甚者吐血。

五味子60g 干姜 桂心 款冬花各60g 麦门冬一升 大枣一百枚 粳米一合 桑白皮一斤 为粗末,以水一斗先煮桑白皮五沸,下诸药煮取三升,分三次服。

(2)七福饮:

《景岳全书》方。治气血俱虚,而心脾为甚者。

人参 熟地黄各随宜 当归6~9g 炒白术3g 炙甘草3g 酸枣仁6g 远志0.9~1.5g 水煎服。

(3)加味四君子汤: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方。治五痔下血,面色萎黄,心悸,耳鸣,脚弱,气乏,口淡,食不知味。

人参 茯苓 白术 炙甘草 黄芪 白扁豆(蒸)各等分 水煎服。

(4)大补元煎:

《景岳全书》方。有救本培元,大补气血之效。主治气血大败,精神失守之证。

人参(补气、补阳以此为主)30~60g 炒山药6g 熟地黄(补精、补阴以此为主)6~90g 杜仲6g 枸杞子6~9g 当归(泻者不用)6~9g 山茱萸(畏酸、吞酸者不用)3g 炙甘草3~6g 多寒者,加附子、肉桂、炮姜;气分偏虚者,加黄芪、白术;血滞加川芎,去山茱萸;滑泄加五味子、补骨脂。

(5)养心汤:

《证治准绳》方。有健脾益气,养心安神之效。主治心血不足,心神不安,神思恍惚,魂梦颠倒,心悸易惊,善悲欲哭等。

黄芪 茯苓 茯神 当归各10g 川芎6g 半夏曲 柏子仁 酸枣仁各10g 远志8g 五味子6g 人参6g 肉桂3g 水煎服。

(6)四物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为补血调经主方,统治妇女百病。冲任虚损,血亏体弱,月经不调,崩中漏下及腰痛腹痛等症皆宜。

当归10g 川芎8g 白芍12g 熟地黄12g 水3杯,煎八分服。

(7)沙参麦冬汤:

《温病条辨》方。有清养肺胃,生津润燥之效。主治燥伤肺胃阴分,咽干口渴,或发热,或干咳少痰。

沙参9g 麦冬9g 玉竹6g 生甘草3g 冬桑叶4.5g 生扁豆4.5g 天花粉4.5g 水5杯,煎取2杯。

(8)益胃汤:

《温病条辨》方。有益胃生津之效。主治阳明温病,下后汗出,胃阴受损,身无热,口干咽燥,舌干苔少,脉细数者。

沙参9g 麦冬15g 生地黄15g 玉竹4.5g 冰糖3g 水煎,分两次服。

(9)补肝汤:

《医宗金鉴》方。治肝虚损,筋缓不能自收持,目暗,视物不清等。

当归 白芍 川芎 熟地黄 酸枣仁 木瓜 炙甘草

(10)保元汤:

《博爱心鉴》方。有补气温阳之效。主治虚损劳怯,元气不足,症见倦怠乏力,少气畏寒,小儿痘疮等。

黄芪20g 人参20g 肉桂8g 甘草5g 加生姜1片,水煎服。

(11)附子理中丸: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有温阳祛寒,益气健脾之效。主治脾胃虚寒,风冷相乘,症见心痛,霍乱吐利转筋。

人参 白术 炮姜 炙甘草 炮附子各30g 为细末,炼蜜和,一两作十丸。每服一丸,水一盏,化开,煎及七分,食前稍热服。

(12)金锁固精丸:

《医方集解》方,有补肾涩精之效。主治肾虚精亏,症见遗精滑泄,神疲乏力,四肢酸软,腰酸耳鸣。

沙苑蒺藜 芡实 莲须各60g 龙骨 牡蛎各30g 每日1~2次,每次9g,淡盐汤或开水送下,或按原方比例酌减,加入适量莲子肉,水煎服。

(13)四神丸:

《校注妇人良方》方。功能温肾运脾,涩肠止泻。主治脾肾虚寒,五更泄泻。

酒炒补骨脂120g 肉豆蔻(煨) 吴茱萸 五味子(炒)各60g 用红枣150g、生姜150g同煮,去姜,将枣去皮核捣烂为丸,每日五更服9g,临卧服9g,米汤下。

(14)五苓散:

《伤寒论》方。有利湿渗湿,温阳化气之功。主治水湿内停,水肿,泄泻,小便不利;痰饮,脐下动悸,吐涎沫,头眩等。

茯苓 猪苓 白术各6g 泽泻9g 桂枝12g 水3杯,煎八分服。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5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