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宋书·礼志》札记

作者:周一良 字数:5249 更新:2025-06-10 14:11:51

奈何奈何

魏文帝代汉未改朔,仍从夏建寅,以正月为岁首。其子明帝即位十年之后,改从商建丑,以十二月为岁首,因而改青龙五年(237)春三月为景初元年孟夏四月。明帝死于景初三年春正月乙亥朔即元旦日,齐王芳继位。次年元旦之前,朝廷议论谓皇帝于明帝忌日会群臣设盛乐不合于礼。或主正旦受朝贡,后五日乃大宴会作乐;或主过正旦一日乃朝贺大会;或主恢复建寅,以正月为岁首,则明帝忌日仍在十二月朔,无碍于正旦朝贺宴会。《礼志》一载齐王芳“诏曰:省奏事,五内断绝,奈何奈何!烈祖明帝以正日弃天下,每与皇太后念此日至,心有剥裂,不可以此日朝群辟,受庆贺也。月二日会,又非故也。听当还夏正月,虽违先帝通三统之义,斯亦子孙哀惨永怀。又夏正朔得天数者,其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沈约书多载当时文献,文字每近口语,齐王芳诏亦此类。唐人遇丧事每唤“奈何奈何”,成为习惯,见拙作《王梵志诗的几条补注》。据齐王芳此诏,则悼念亡者称奈何实自魏晋时已如此也。《法书要录》卷十所收王羲之书札中,其例尤伙。凡道及逝者,几乎无例外呼奈何。如“慈阴幽绝,垂三十年。永维崩慕,痛彻五内,永酷奈何!”“从弟子夭没,孙女不育,哀痛兼伤不自胜,奈何奈何!”“茂善晚生儿不育,痛之恻心,奈何奈何!”“庾新妇入门未几,岂图奄至此祸!……奈何奈何!”“贤弟逝没,一旦奄至,痛当奈何!当复奈何!”“竟增哀感,奈何奈何!”“奄忽长逝,痛毒之甚,惊惋摧恸,痛切五内,当奈何奈何!”“发言痛心,奈何奈何!”类似之例不下十余处。项楚同志《说“奈何”》(载《文史知识》1988年第10期)引《三国志· 丘俭传》裴注所引文钦与郭淮书,说明丧事称奈何三国时已尔。然文钦书中用法实不典型,盖除丧事外,遇不如意事亦往往称奈何也。

奈何似又用于另一情况,王羲之书札云:“初月二日,羲之顿首:忽然此年感远兼伤,情痛切心,奈何奈何!”“初月一日,羲之报:忽然改年,感思兼伤,不能自胜,奈何奈何!”“初月二日,羲之顿首:忽然今年,感兼伤痛切心,奈何奈何!”初月犹言正月。又“九月二十五日,羲之顿首:便陟冬日,时速感叹,兼哀伤切,不能自胜,奈何!”王献之有札云:“十二月二十七日具疏,操之献之再拜:岁尽无复日,感思兼怀,不自胜,兄亦同之,奈何奈何!”诸札为岁首岁尾,或秋去冬来之际,皆感叹时光之流逝不再,与伤死者之去而不返有近似处,岂因情感相类而称“奈何”耶?

太子冠礼

志载晋惠帝为太子时行冠礼,“武帝临轩,使兼司徒高阳王珪加冠,兼光禄勋屯骑校尉华廙赞冠。”《晋书·礼志》作兼光禄大夫华廙,《通典》五六《嘉礼》一文同。按《宋书·百官志》言“晋初又置左右光禄大夫,而光禄大夫如故”。《晋书·职官志》亦有左右光禄大夫及光禄大夫。光禄大夫“无定员,多以为拜假 赠之使,乃监护丧事。魏氏以来转复优重,不复以为使命之官”。《通典》三四《职官》一六谓光禄大夫“自晋以后多为兼官”。华廙盖在太子冠礼时兼任此职为赞冠。《隋书·礼仪志》四载隋皇太子冠礼,详记加冠者为宾,襄其事者曰赞冠者。宾赞之称皆沿自《仪礼》。晋志又有光禄勋,统武贲中郎将,羽林郎将以及掖庭、清商、华林园、暴室等令,为主司门卫之官。盖渊源于秦代掌宫殿门户之郎中令,汉武改名光禄勋者也。《宋书·百官志》光禄勋下亦称其主殿门。光禄大夫位较高,宋志在第三品,宜于参与仪式,则《宋书》此文当从《晋书·礼志》及《通典》作光禄大夫华廙。《晋书·华廙传》亦未载任光禄勋,而称“惠帝即位,加侍中光禄大夫尚书令”。光禄大夫虽汉代曾为光禄勋属官,然晋时两官已不相干,固不应混为一事也。

志言“汉魏遣使冠诸王,非古典。于是制诸王十五冠,不复加命”。文义颇不明确。《南齐书·礼志》上载,“晋武帝诏称,汉魏遣使冠诸王,非古正典。此盖谓庶子封王,合依公冠自主之义”。《通典》五六称“遂革使命”,意较显豁,谓不复遣使为诸王行冠礼。晋志作“不复加使命”,宋志盖脱“使”字。

志言“何祯《冠仪约制》及王堪私撰《冠仪》,亦皆家人之可遵用者也”。《通典》五六引作“东汉何休《冠仪约制》及晋王堪《冠仪》”。又卷五八有“东晋王堪《六礼词》”,知是东晋人。

纳后六礼版文

志载晋穆帝升平元年(357)纳皇后何氏(何琦侄女),太常王彪之定告庙六礼版文等仪,具录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版文。晋志全袭其文。记载六礼仪制,并详具版文及主人应对之词,作为社会史史料价值甚高。纳采版文及何琦自称皆曰“前太尉参军”,据《晋书》八八本传,太尉桓温辟命不就,未详。尤可注意者,问名时“主人(何琦)曰,皇帝嘉命使者某到,重宣中诏,问臣名族,臣族女父母所生。先臣故光禄大夫雩娄侯祯(当作桢)之遗玄孙,先臣故豫州刺史关中侯恽之曾孙,先臣安丰太守关中侯睿之孙,先臣故散骑侍郎准之遗女。外出自先臣故尚书左丞胄之外曾孙(《通典》五八兼举姓作孔胄),先臣故侍中关内侯夷之外孙女,年十七”。何氏上溯及女之高曾祖父四代之外,并表明外家所出,溯及女之外曾祖及外祖父二代。此种方式为以前礼仪所无,如周制止问“敢请女为谁氏”,答曰某氏而已。而以后唐代皇太子、诸王纳妃时,问名之仪主人亦只言“臣第某女,某氏出”,公主“出降”,问名只称“皇帝第某女”,(俱见《通典》一二七及一二九所收《开元礼纂类》)不追溯祖先。晋穆帝纳后之仪,实反映东晋门阀政治之下,婚姻与世族家世关系之密切。庐江何氏为侨姓高门,何后传称其“以名家膺选”。其父何准乃何充之弟,自称“第五之名何减骠骑”者也。问名之仪不仅追溯父祖,更兼及外家。即梁元帝所谓“谱牒所以别贵贱,明是非,尤宜留意。或复中表亲疏,或复通塞升降,百世衣冠,不可不悉”(《金楼子·戒子篇》)。此谱牒之学所以见重,而家谱、族谱、中表簿、亲表簿等等所以作也。(参看拙作《魏晋南北朝史学发展的特点》)

志载纳何后之亲迎版文云,“皇帝曰咨某官某姓,岁吉月令,吉日惟某,率礼以迎。今使使持节太保某、太尉某以迎”。两某字据《晋书》三二《穆章何皇后传》,“又使兼太保武陵王晞、兼太尉中领军洽持节奉册立为皇后”。《司马晞传》在《晋书》卷六四,云穆帝即位迁太宰。《晋书》六五《王洽传》载其征拜领军,升平二年卒。太保太尉乃临时差遣之兼官也。请期仪志文作“吉日惟某可迎”。《通典》五八作“吉日惟八月壬子可迎”。《晋书》八穆帝升平元年纪八月丁未立皇后何氏,大赦。《通鉴》一百亦作八月丁未。壬子在丁未之后五日。何后传只记升平元年八月下玺书。岂丁未日先下诏立后,而五日后之壬子乃亲迎耶?

《通典》记六礼版文皆王彪之所定,下有注引博士荀纳云,“凡六礼版长尺二寸,以应十二月,博四寸,以象四时;厚八分,以象八节。皆真书。后家答则以鲛脚书之”。知当时书札往来虽已习用纸张,婚礼应答犹沿前代旧制,双方皆书于版以昭郑重。所谓鲛脚书,鲛疑蚊字之误。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卷一收有“宋王愔《文字志》三卷”,注云“未见此书,今录其目”。所列古书有三十六种中,有芝英书、垂露书、倒薤书、偃波书、蚊脚书、飞书(疑脱白字)、填书等名目。卷二梁庾肩吾《书品论》有云,“流星疑烛,垂露似珠。芝英转车,飞白掩素。参差倒薤,既思种柳之谣;去短悬针,复想定情之制。蚊脚傍低,鹄头仰立,填飘板上,缪起印中。……并以篆籀重复,见重昔时”。所列亦有蚊脚之目,疑是细长笔画之书体也。昔年曾见明清奏章,臣下自署官衔姓名字细如发,盖所以表示谦卑。皇后家礼版之用蚊脚书,倘亦此意?

皇太子纳妃叙宴

志载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四月皇太子纳妃,“其月壬戌,于太极殿西堂叙宴。二宫队主副,司徒、征北、镇南三府佐,扬兖江三州纲,彭城、江夏、南谯、始兴、武陵、庐陵、南丰七国侍郎以上,诸二千石在都邑者,并豫会”。按此处二宫指皇帝及太子宫,参看拙作《晋书札记·二宫条》。司徒征北镇南三府佐指三公及将军开府所置佐吏,扬兖江三州纲指三州刺史府佐吏,具体则为彭城王义康、江夏王义恭、南谯王义宣三王作为府主及州将之下属也。始兴王浚、武陵王骏及庐陵王绍皆文帝子,南丰王朗则义恭之子。《通典》五八亦载此事,作“二宫队主副,司徒侍郎以上,诸二千石在都邑者,并在会。”缺“征北……七国”二十九字,遂不可通,殊失沈约书原意,不知为杜君卿删去,或有脱简也。

晋诸王来朝之制

志称“晋太始中有司奏诸侯之国,其王公以下入朝者,四方各为二番,三岁而周,周则更始。若临时有解,却在明年。来朝之后,更满三岁乃复,不得从本数”。文义不甚清晰,易致误解。晋志及《通典》较明确,足释志文之疑。晋志云:“若临时有故,却在明年。明年来朝之后,更满三岁乃复朝,不得违本数。”《通典》七四云:“临时有故,则明年来朝。明年朝后,更满三岁乃朝,不得依恒数。”

庆 冬 使

志称“魏晋则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寮称贺,因小会,其仪亚于岁旦。晋有其注。宋永初元年八月诏曰,庆冬使或遣不,役宜省。今可悉停。唯元正大庆不得废耳。郡县遣冬使诣州及都督府者,亦宜同停”。志载诏书有缺文,据永初元年八月纪:“诏曰,诸处冬使或遣或不,事役宜省,可悉停。”文义较完。先秦以来即重视冬至。汉代崔寔《四民月令》称冬至日祭祀及谒贺君师耆老“如正旦”。《颜氏家训》谓“南人冬至岁首不诣丧家”,“北人至岁之日重行吊礼”,皆以冬至与元日并举。至唐代冬至朝贺一准元日,见《唐会要》二四受朝贺条。元正冬至内外官吏各给假七日,见于《六典》。知至唐代冬至犹与元旦并重。宋武帝罢庆冬使在于省劳费,固未能禁断民间庆贺冬至之习俗也。

戴邈表文

志载东晋元帝时戴邈兴学校表文,有云“夫上之所好,下必有过之者焉。是故双剑之节崇而飞白之俗成;挟琴之容饰而赴曲之和作”。阮籍《乐论》亦云,“吴有双剑之节,赵有挟琴之客”。疑志文容字当作客。二语出典未详,著之以待高明。

五十六年之前,公元1932年,转学入燕京大学历史系,始受教于先师邓文如(之诚)先生。所授中国通史及诸断代史,皆曾侍讲席,而于先生所讲魏晋南北朝史尤感兴趣。由此粗识三国两晋八书二史之门径,为以后数十年从事之专业奠定基础,而开蒙指引,实赖先生。日本东京大学博士研究生松川(原姓永井)育代女士研究沈约思想,1986—1987年来北大进修,从余读《宋书·礼志》。教然后知困,质疑问难,教学相长,促使余为《礼志》粗作诠释,未竟其业,亦未能尽通解也。兹有刊印论文集以纪念文如先师之举,因撮录《礼志》札记若干条奉献,以致敬于先生,兼怀松川女士。

1988年12月周一良谨记

(《邓之诚学术纪念文集》,1991年)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1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