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略论南朝北朝史学之异同

作者:周一良 字数:7082 更新:2025-06-10 14:11:44

从东晋渡江到隋平陈,南北分裂二百七十年。政治、经济等方面南北的情况不同,发展各异,文化也各有特点。从史学的发展说,南朝与北朝相比之下,也可以看出一些不同之处。

总的讲来,经济上南方比北方发达。沈约《宋书》卷五四“史臣曰”描述五世纪前半南朝的心脏地区荆扬二州说:“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鄠杜之间(代指北方的中心地带)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北方不但没有这样肥沃富庶的关键地带,而且直到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还要靠均田制来把农民束缚于土地上,去耕种境内荒废的土地。手工业与商业,也是北不如南。南方商税名目甚多,为北方所无,正反映其商业之发达。至于货币流通情况,北魏孝文帝以前未曾铸钱,大致是用前代货币及绢帛交易。孝文帝以后虽然铸了各种货币,还不能通行全境。而南方,据《隋书·食货志》所说:“梁初,唯京师及三吴、荆、郢、江、湘、梁、益用钱,其余州郡杂以谷帛交易。”虽然杂用谷帛,其通行货币的范围,在全境内的比例,似仍比北方为大,也是经济比较先进的一个标志。 【93】 南朝有“元嘉之治”和梁武帝时“四纪之内,实云殷阜”的局面(《陈书·何之元传》所收《梁典序》)。而北方自十六国以来,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描述。《洛阳伽蓝记》中描写的迁洛以后的洛阳,固颇为繁荣富足,恐怕也像邺城,只限于个别都会一隅之地。梁将陈庆之进入洛阳后的观感是:“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给了他深刻印象的,是北方社会的礼仪风貌,而不是经济上的繁荣富有。

北方虽然保留了汉魏社会的遗风,但经济上的落后不免导致文化上的保守。而十六国以来长期胡族的统治,也使文化的进步发展多少受到阻碍。图书是文化发达的标志之一。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聚书篇》中自称:“吾今年四十六岁,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隋书·经籍志》载,元帝平侯景,收文德殿及公私经籍,归于江陵,“大凡七万余卷”。江陵陷于西魏时,元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资治通鉴》六五)。这大概是南朝藏书极盛时的数字。而北方则远不能相比拟。隋志说北魏“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又说北齐也曾搜聚典籍,“迄于天统武平(565—575),校写不辍”。但颜之推就在齐亡(577)后所作《观我生赋》自注中说,“北于坟籍,少于江东三分之一”。再从文学作品看,现今存世的诗文篇数和作家人数,南朝都大大超过北朝。 【94】

关于南北学术倾向的异同,史料中有两段记载,而两处所指出的现象有相通之处,可据以推论南北史学的异同。《世说新语·文学篇二十五》载:“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固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刘注:“支所言但譬成孙褚之理也。然则学广则难周,难周则识暗,故如显处视月。学寡则易核,易核则智明,故如牖中窥日也。”褚裒卒于永和五年(349),此故事如可信,则褚孙对话时南渡才三十几年,所谓北人南人,主要恐怕还不是指十六国的北方与东晋,而是指魏晋以来的趋势,是为时已久的区别了。到南北朝对立时,这样的区别继续存在。《隋书·儒林传序》先说“自晋室分崩,中原丧乱,五胡交争,经籍道尽。魏氏发迹代阴,经营河朔,得之马上,兹道未弘”。说明十六国时期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北方文化学术一直处于衰落状态。“暨夫太和之后,盛修文教,搢绅硕学,济济盈朝。缝掖巨儒,往往杰出。其雅诰奥义,宋及齐梁不能尚也。”然后叙述南北章句好尚,互有不同,最后总结为:“大抵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方深芜,穷其枝叶。”《北史·儒林传》也沿用这几句话,说明是唐人公认的结论。这样的估计,与褚孙对话所指,是一脉相通的。就是说,北方受两汉以来章句训诂之学的影响,治学偏于掌握琐细具体知识,涉及面广,所谓渊综广博,穷其枝叶。南方则在魏晋玄学和新传入的佛教思想影响之下,偏重于分析思辨,追寻所以然的道理,即所谓清通简要,得其英华。刘师培《南北经学不同论》谓:“北儒学崇实际,喜以训诂章句说经;南人学尚夸夸,喜以义理说经。”南北对于训诂义理各有偏重,刘说不误。但其解释原因,说“北方大儒抱残守缺,不尚空言,耻谈新理”,而“自永嘉构祸,古学消亡,故说经之徒喜言新理”。这里忽略了玄学与佛学对所谓新理论推动促进作用,似乎不够全面。我想,用《论语》的话来概括,就是北方偏于学而不思,南方偏于思而不学。褚孙对话与《隋书》、《北史》的议论,都有助于探求南北史学不同之处。

古人修史,基本史实的叙述大体因袭前人著作为多。如袁宏《后汉纪》成书于范晔《后汉书》之前,而所记史事与范书无大异同,说明出自同一来源,而且取舍大致相近。又如范书中《光武本纪赞》有“系隆我汉”字句,及《章帝八王传》中所谓“本书”,皆沿用《东观汉记》旧文之明显证据。甚至论赞某些词句,亦沿袭旧史,如章怀注指出范本出于华峤《后汉书》者即有多处。 【95】 沈约《宋书》亦多本于徐爰等之旧史,故百卷之巨帙一年而成书。但是,除去体制编排之外,纪传体史书仍自有最能体现作者特色的地方,就是序或论部分。《宋书·范晔传》载晔在狱中与诸甥侄书,自叙其平生,谈到编纂《后汉书》时,一则曰:“吾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既有裁味,故约其词句”;再则曰:“至于循吏以下及六夷诸序论,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其中合者往往不减《过秦》篇”;三则曰:“又欲因事就卷内发论,以正一代得失,意复未果。赞自是吾文之杰思,殆无一字空设。奇变不穷,同含异体,乃自不知所以称之”。归纳范晔的话,除文字方面的自傲之外,他的精意深旨,主要在所发议论,自以为“以正一代得失”,而贾谊的《过秦论》是他的榜样。《后汉书》的序或论,在范蔚宗的心目中,实为再三致意的全书之灵魂。

试以南朝范晔(398—445)的《后汉书》与沈约(441—513)的《宋书》和北朝魏收(506—572)的《魏书》中的序和论相比较,可以看出,范沈之书的序和论确实体现出“清通简要,得其英华”的精神。《后汉书·邓骘传》论谓汉之外戚东西京十有余族,多至颠覆,“其数有可言焉”,然后举出倾覆的四条原因,亦即外戚的四条教训。《党锢传》序不仅就后汉议论,而是从春秋以后世风的变化谈起。所据以评论的道理虽不外儒家观点,但这样处理的方式,却使人开阔了视野。《宦者传》序从先寺人之制谈起,胪陈两汉历代宦官事迹及其导致王朝覆灭的原因。传末又追究宦官之祸所从来久,非一朝一夕所致。《儒林传》序论述后汉二百年中学官设置及图书收藏的始末。《西羌传》论纵论后汉以来羌人活动,归结为“羌虽外患,实深内疾”,批评了迁徙羌人于内地的失误。

从范晔评论后汉王朝的覆亡与清流人士的关系,可见他认识到思想舆论对政治局势所起的重要作用。而这样的认识确是颇为深刻,称得起“牖中窥日”的见解。范晔这个观点多次表现在《后汉书》中。《左周黄列传》论证后汉“所以倾而未颠、决而未溃”,是由于“硕德继兴”,“宏儒远智,高心洁行”的士流在起作用。《陈寔传》论云,虽然阉竖擅恣,政治腐败,因有陈寔这样一些人“据于德故物不犯,安于仁故不离群,行成乎身,而道训天下。故凶邪不能以权夺,王公不能以贵骄。所以声教废于上,而风俗清乎下也”。《陈蕃传》论更是大声疾呼,说陈蕃等“其信义足以携持民心,汉世乱而不亡,百余年间,数公之力也”。《孔融传》论说孔融“高志直情,其足以动义概而忤雄心,故使移鼎之迹,事隔于人存;代终之规,启机于身后”。把曹操生前终不敢篡夺汉家政权,归功于孔融这些人的舆论。《儒林传》论认为桓灵以来“君道秕僻,朝纲日陵”,“而权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谋,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者,人诵先王言也,下畏逆顺势也”。总之,范晔把后汉清流士人以及以他们为代表的舆论,看成声教废于上而风俗清于下,国家乱而政权不倒的原因。这是通过思辨分析而得出的看法,是很有识见的解释。有些论断,从今天角度来看,也还是站得住的。范晔的史识,正是南方学术倾向的特征在史学方面的体现。

沈约《宋书》的序或论,不如范晔之精辟,但也时时可以看出南朝史学如牖中窥日,对历史发展的洞察能力。《武帝纪》的“史臣曰”,以简洁文字描述了汉末到刘宋间政治历史的梗概,抓住了各时期要害。说“魏武直以兵威服众,故能坐移天历。鼎运虽改,而民未忘汉”,解释了曹操何以慑于舆论,不敢及身篡夺政权。关于司马氏取代曹氏,沈约认为,“及魏室衰孤,怨非结下。晋藉宰辅之柄,因皇族之微,世擅重权,用基王业”。说明曹魏政权尚未到矛盾尖锐濒于崩溃局面,是司马氏巧取豪夺得了政权。关于东晋,沈约写道:“晋自社庙南迁,禄去王室。朝权国命,递归台辅。君道虽存,主威久谢。”这样的估计,要言不烦,恰中肯綮,是“王与马共天下”的确切诠解。以后叙刘裕之代晋,用“功格区宇”、“乐推所归”字样,大约是沿用刘宋史臣的套话了。《孔季恭等传》的“史臣曰”,纵论荆扬二州为南朝经济中心,能使“数郡忘饥”,“覆衣天下”。而统治者剥削无度,“田家作苦,役难利薄”,“并命比室,口减过半”,终于导致灭亡。《臧焘、徐广、傅隆传》叙述曹魏以来学术兴废及国学沿革。《谢灵运传》的“史臣曰”叙述魏晋以来诗歌流变,并表达了自己所主张的声调谐和理论。 【96】 《史通·杂说下》不赞成沈约这种作法,以为这篇论“全说文体,备言音律。……如次诸史传,实为乖越”。应当说,刘知几这话表示他未认识到南朝史学的特点亦即优点。沈休文这些论述,都弥补了纪传体限于体制,未能对经济、学术、文艺综观全面,追溯源流来加以叙述的不足,同时也体现了“牖中窥日”,集中探求英华的学风。

南朝除范晔、沈约两大史家的著作之外,今存尚有萧子显《南齐书》,也可以窥见南朝历史著作中议论的倾向。《南齐书·刘 传》回顾综述曹魏以来儒学情况,指出“晋世以玄言方道,宋氏以文章间业”,永明儒学一度兴盛,建武以后趋于衰歇。《幸臣传》论剖析幸臣得宠弄权原由。《文学传》论标出贵新尚变的宗旨,并以此为准绳,评论了曹魏以来作家。《魏虏传》追溯东晋以来南北关系及历次北伐成败,最后谈北魏迁洛以后之南逼,总结南方屡次失利的原因说:“岂不由将帅相临,贪功昧赏,胜败之急不相救护。号令不明,固中国(指南方)之所短也。”总而言之,从范晔、沈约、萧子显三家著作,看出南朝学风总倾向在史学上的表现,形成南朝史学不同于北朝的一大特点。

再看魏收《魏书》列传的序或论。相比之下的突出感受,是就事论事为主,拘泥于一人一事论其功过。其议论标准固是儒家伦理道德,而对拓跋氏一朝政治上兴衰得失,没有通观全局的评论,也没有指出哪些发展变化,更没有宏观地把北魏王朝与以前时代联系起来考虑观察。议论的思辨性不强,因而也不能像南朝史家某些议论之较为深入。北魏是十六国胡族争霸的统治基础上建立的政权,《魏书》论中看不到十六国与拓跋氏统治异同的比较。北魏历史亦自有其种种特征,但魏收除设立官氏、释老二志之外,不像南朝史学家那样,对于所处理时期的历史现象如党锢、恩幸、外戚等等加以剖析,总结经验教训。关于北朝经济、学术、文艺等发展的特点,由于《魏书·儒林传》已亡,今本乃后人用高氏《小史》所补,《文苑传》亦后人所补,无从与南朝史书对比。总的说来,北朝史学著作确似显处视月,广而难周。看不到敏锐深刻的高见卓识,给人以识暗之感,较之南朝史学大有逊色了。

当然,史学之外,例如经学,南北异同高下如何,有待另作探讨。《南齐书·五行志》载,建元二年庐陵石阳县山崩,水中得柱长短千余口,“头题有古文字,不可识。江淹以问王俭。俭云,江东不闲隶书,此秦汉时柱也”。说明北方还有人认识古文字,而南朝像江文通这样才学之士还是文盲。但一般而言,北人似乎对南人文化学识更多钦佩。如《梁书·王锡传》载,锡与张缵接待魏使刘善明,“善明造席遍论经史,兼以嘲谑。锡缵随方酬对,无所稽疑,未尝访彼一事。善明甚相叹挹”。此虽南朝记录,大致应得其实。

南北史学发展虽有不同,但双方并未完全隔绝,而是有所交流。据《魏书·李豹子传》载,正光三年(522)上书,为其父孝伯请求追封,称“刘氏伪书,翻流上国。寻其讪谤,百无一实。前后使人不书姓字,亦无名爵。至于张畅传中,略叙先臣对问。虽改脱略尽,自欲矜高;然逸韵难亏,犹见称戴。非直存益于时,没亦有彰国美。乞览此书,昭然可见”。沈约《宋书》成于齐永明六年(488),李豹子所称“刘氏伪书”,当即休文著作。今本《宋书·张畅传》中载有张畅与李孝伯对话,所以豹子以为“有彰国美”。

不仅南方史书流传北方受重视,南朝人的诗文亦复如此。邢邵诋毁魏收不只模拟任昉,“亦大偷窃。”魏伯起则反讥邢子才“常于沈约集中作贼”。《周书·柳庆传》载,苏绰曾对他说,“近代以来文章华靡,逮于江左弥复轻薄。洛阳后进祖述不已。”这些都说明,北方文士不论地位如何,都倾倒于南朝文学。虽然也流传有南人对北人文学钦挹的故事,如刘 《隋唐嘉话》上称,“薛道衡聘陈,为人日诗,南人皆嗤之,后乃钦服”。这已是南北朝末期的事。但更为流通的传说,是南人轻视北人作品。如《朝野佥载》六载,“南人问(庾)信曰,北方文士何如。信曰,唯有韩陵山一片石堪共语。薛道衡、卢思道少解把笔。自余驴鸣犬吠,聒耳而已”。《隋唐嘉话》下称,“梁常侍徐陵聘于齐,时魏收文学北朝之秀,收录其文集以遗陵,令传之江左。陵还,济江而沈之。从者以问,陵曰,吾为魏公藏拙”。这些可能是带有夸张性的故事传说,然而反映当时的倾向是可以肯定的。

南朝与北朝文人好尚不同,文风仍各有特点,也可以与史学相比较,看出某些迹象。《隋书·文学传》序云:“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意旨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北史·文苑传》论亦沿用了这几句话,足见为唐人公认的定论。北人理胜其词,南人文过其意,这和北学渊综广博,南学清通简要的倾向,似乎也有相通之处。以佛教道教而言,北方重修行实践,南方重思索辨析,这两种不同倾向,与学术和文艺分野内的异同,似乎也并不相悖。我曾有一种想法,认为文化可分三个层次:文学、艺术、思想等属于狭义文化;这些之外再加上政治经济制度以及衣食住行、生产工具等,可算广义文化;而在一个民族的各不同文化领域内,还可能潜在一种共同的素质,贯串于各方面,名之为深义文化。 【97】 南朝和北朝各自在史学、文学以至宗教等领域内的共同相通之点,也可帮助证成我的看法吧?

1990年1月27日修订旧稿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第3期)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1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