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评冈崎文夫著《魏晋南北朝通史》 【661】

作者:周一良 字数:9574 更新:2025-06-10 14:11:25

此书分内外两编,内编第一章魏晋时代,第二章东晋五胡时代,第三章南北朝时代——南朝,第四章南北朝时代——北朝。外编第一章魏晋之文明,第二章南朝之文明,第三章北朝之文明。每章分若干节,每节内又有子目。自序说:“内编主于究权力之移动,外编专记人文化成之迹。”换句话说,就是内编是政治史,外篇是文化史。这样分割本是很勉强的,但为叙述或驾驭材料的方便起见,也不必厚非。全书断始于东汉宦者之害,终于北周之亡。内编第四章末尾说:“李延寿北史中包括隋朝事迹,我却认为隋朝乃扬大唐帝国之先声者,隋唐的历史自当另起炉灶。”这是很合理的断限。从政治上讲,隋朝统一了南北,不能单把它归到北朝。再说文化方面,如隋朝的开始融合南北派经学,如因炀帝的武功而输入东北西方外族的文物,都与北朝迥异其趣,而开唐之先河。自然该留着与唐代相提并论,不能包含在魏晋南北朝史中。

此书内外编所收叙述的对象不同,著者所根据的资料亦复不同。内篇注重政治方面,以《资治通鉴》为骨干,间或参考八书二史,采拮比附。书中常常也著明某段的叙述全本于《通鉴》。《通鉴》本是一部极好的政治史,去取之间既然经过考证,可以信据,而文字也明畅生动,当得起“上下通达,臭味相依”八字。所以此书的内篇大致无可评隲。冈崎氏的文章很流畅,征引文字简短的照录原文,如果冗长或稍稍费解,他便用日文意译。既然是普通的叙·述,而非考证,这办法对于东邦的读者反倒相宜吧。外篇注重制度文物和学术思想。前者虽然有通典通考和各史的志,但并不能完全抄录,许多地方还待整理和补充,至于学术思想更没有成书可以依据了。因此,外篇大抵是著者综合旧有史料研究的结果,也许可以说是此书精彩所在。这三章之中,以第一章魏晋之文明,第二章南朝之文明为佳,而其中尤以第一章后汉之经书主义第三节,与第二章江域被化小记等三节最好,曾在《支那学》上发表过。

今略读全书一过,将个人认为可以商榷者,试举几点于下:内篇第四章第三节——北魏之全盛——说:“魏世祖统一北方,对高车柔然大加压迫,伸长其威力于北狄。同时为完固北边的边防,而试设六镇。六镇是怀朔,武川,抚冥,怀荒,柔玄,御夷。从杨图看来,大体散在察哈尔绥远境内。”(页三五一)案清沈垚有六镇释,载《落帆楼文集》卷一,考定北魏六镇为沃野,怀朔,武州,抚冥,柔玄,怀荒。除了抚冥镇之外,都指实后代地望,其说精湛不易。不知著者何以未曾参考?其所据或是杨守敬《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的《北魏地形志图》,但杨图兼引顾氏《方舆纪要》和《元和郡县志》两说,并未决定六镇的镇名,著者之言未免失于武断。同节又说:“但是六镇何时成立,史无明文。太宗时始在北边筑长城,想象起来,那时大约已经驻军于要害地带。世祖初伐柔然,大多数的降人都配置在六镇,当时六镇想已存在。”(页三五二)北魏设镇始于何时史书虽无明文,但《魏书太武五王传》广阳王深上书说:“昔皇始以移防为重,盛简亲贤,拥麾作镇。”皇始是太祖道武皇帝的年号。北魏重要的镇都在北边和西北边,广阳王深所谓皇始时的“作镇”虽然没有说明方向,但六镇定在其中。《周书·杨忠传》说:“高祖元寿,魏初为武川镇司马。”武川是六镇之一,所谓魏初,自是皇始前后了。至于六镇这两字,则最早见于《魏书·显祖太安五年纪》,自然不能据以推断六镇的成立时代。总之,六镇是北魏诸镇中较先成立的,可无疑问,而北魏的设镇在太祖皇始时,下距太宗即位约十二三年。虽然不能积极地证明六镇成立的年代,消极地却可以推翻著者“起于太宗或世祖时”毫无根据地判断。

外篇第二章第三节——南朝治下的江南一般经济状况和中央政府的财政政策——叙述乡里制度和赋税的关系,追溯到汉代的乡里制。在引用《续汉书·百官志》以后,著者便说:

依照它的本注以五家为伍的组织为单位,进而为什,为里,里是由百户所组成。沈约《宋书·百官志》记载制汉,(原文如此)以为里是百家的组合,十里为亭,亭千家,乡万家。《后汉书》不像沈约所述那样明了,但推本注之意,当和沈氏相同。以户数为根据的乡村制度本是《周礼》、《管子》等书所主张,我的意思,至少前汉的制度与此大异其趣。自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的组织也见于《前汉书·百官公卿表》,(原文作“见于前汉书志”,误)此处所谓里和亭,其中并不含有一定数目的户口。据《汉官仪》,十里一亭,五里一郵,以里为里数之里。……亭是聚集十个里,而主其治安诉讼的机关,里的意思等于部落。总统这十个部落的亭的配置,大约是依里数来定。所以一个里内,它的户数固没有一律的必要。汉朝大体以自然发生的部落为基础,更统括以亭乡的制度。……自治制度崩溃以后,乡官的权力渐微。所以《通典》所载晋制每县五百户以上为乡,率百户置里吏。这是以户数为标准的乡村新组织,《续汉书·百官志》(原文作《后汉书》,误)本注百家为里的话,恐怕是以晋制拟汉而言。沈约根据百家为里的单位,算出乡亭的户数,认作汉制,于是更推广司马彪(原文作范晔,误)的错误了。(页五七九至五八一)

今案冈崎氏主张汉代不以百家为里,这话是对的。班固的百官公卿表上说:“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并不曾说明若干户为一里。晋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说:“里有里魁,民有什伍,善恶以告。本注曰:里魁掌一里百家,什主十家,伍主五家,以相监察。”据百官志总序:“世祖节约之制宣为常宪,故依其官簿,粗注职分,以为百官志。”刘昭注云:“故凡是旧注通为大书,称本注曰。”一里百家之说见于本注,可见是司马彪的话,而不是后汉官簿所旧有。梁沈约《宋书·百官志》里说:“汉制,……五家为伍,伍长主之;二伍为什,什长主之,十什为里,里魁主之;十里为亭,亭长主之;十亭为乡。”这才把百官公卿表与百官制混合,认定司马彪本注所说为汉制。杜氏《通典》马氏《通考》同,顾炎武《日知录》卷八乡亭之职条正文引《汉书百官表》,而自注中引《宋书百官志》作注脚。以为汉代每百家为一里。然而我们看百官公卿表:“县……万户以上为令……减万户为长。”应劭《汉官仪》卫宏《汉旧仪》(孙星衍校集汉官六种)都有同样的记载。一县户数最多到若何程度,现在不可考,《续汉志》刘昭注引应劭《汉官仪》说:“三边始孝武皇帝所开,县户数百,而或为令。荆扬江南七郡惟有临湘、南昌、吴三令尔,及南阳穰中,土沃民稠,四五万户,而为长”。知道大县户数能达四五万,小县只有数百。再拿《汉书·地理志》《续汉书·郡国志》所记每郡县数(续志称城,与县同)和户数平均分配一下,每县户数大抵远在万户以下。如果依照司马彪、沈约的说法,百家为里,千家为亭,万家为乡。那么,十分之八的县都已经不能统乡,而乡本身却足以独立为县。即使说只有大县才统乡,但汉代这种乡里制度本意在求“风教易周,家至日见;以大督小,从近及远,如身之使手,干之总条。”(魏孝文帝立三长诏语)一乡的户数如果这样多,早已有尾大不掉之患,全失去“身之使手,干之总条”的意义了。《周礼》、《管子》等书所载乡官制度都是理想,未必见于实行,姑且不论。但晋以后的乡里自治制度怎样呢?据《通典·职官典乡官门》所载,晋县五百户以上置一乡,三千户以上置二乡,五千户以上置三乡,万户以上置四乡,乡置啬夫一人。试取《晋书·地理志》每郡下所记县数和户数平均分配,每县户数什九在一万之下。万户以上的县既不多,县置四乡,每乡所统户虽在二千五百以外,但必不能超过很多。唐朝则百户为一里,五里为一乡,一乡也只五百户。北魏的三长制据《魏书·食货志》说:“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党所统仅仅一百二十五家。可见后代凡是实行过的乡里自治制度——且不论实行的久暂,因为没关系——都在县的管辖之下,最大的单位也绝对没有到万户的!沈约在百官志中记载他所谓的汉制之后,便说:“其余众职,或此县有而彼县无,各有旧俗,无定制也。”《南齐书·百官志》和《隋书·百官志》所载梁陈制度,都没有乡官,可见南朝乡里自治制度本极废弛。因为东晋时中原人士渡江,侨置州郡县,地方制度呈一种变态,于是不能行承平时代的乡里制度。桓温行土断而不成,宋高祖再行土断,虽然成功,但积习难反,两汉西晋的乡里制终不能恢复了。沈约也许受了司马彪的骗,相信汉代确有百户为里的制度存在;但他还知道,刘宋时代这制度绝不曾施行。他之所以组织司马彪的话记在百官志中者,不过是以备一格,自己已经声明“无定制”了。所以,我认为《续汉书·百官志》本注和《宋书·百官志》百户为里的解释,不但绝非两汉的制度,刘宋时也未尝实行,止是一种以讹传讹的理想而已。冈崎氏也反对汉制之说,但没有举出证据,故为推论补充之如此。但他还相信百户为里那一套乡里自治制度实行于刘宋时代,便错误了。

冈崎氏既不从《续汉志》和《宋书》的说法,于是有一个新意见。他主张百官公卿表所谓里和亭其中并不含有一定数目的户口,将十里一亭的里字解作距离的里,以为亭的配置是依照里数来决定。据我的意见,里和亭中不含有一定数目的户口是对的,而解十里一亭的里为距离则难成立。第一,两汉以前理想的乡里自治制度和两汉以后实施的乡里自治制度,无一不是用户数作单位,从无用地域距离来划分的。乡官的制度所求由小至大,由近达远。假如亭的分配按照里数远近,同一县境内户口的分配自有疏密,也许第一个一里地中有几百户,而第二个十里地中,只有几十户,这就太不平均了,怎样能实现自治的功效呢?第二,一县所统土地往往犬牙相错,参差不齐,绝非一律地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即使百官表十里一亭的里指距离而言,必须说大率方十里一亭,如同后面说县大率方百里一样,才可以计算。现在百官志既不说方若干里,又没有其他限制,若把这里字解成距离的里,便无从计算和分配了。冈崎氏唯一的根据是应劭《汉官仪》:“设十里一亭,亭长亭候。五里一邮,邮间相去二里半。”卫宏《汉旧仪》文同。(孙星衍校集汉官六种)文义不甚可解,《史记留侯世家索隐》索引《汉旧仪》“邮间”作“邮人居间”,意义也不可晓。我认为汉官仪十里一亭的亭,与在百官表十里一亭的亭是截然两事。百官表的亭是乡里制度的单位之一,亭长和有秩,三老,啬夫,游徼等相同,是掌地方教化与治安的。《后汉书·刘玄传》:“资亭长贼捕(疑当作捕贼)之用。”章怀注:“汉法十里一亭,亭置一长,捕贼掾专捕盗贼也。”《后汉书·虞延传》:“少为户牖亭长,时王莽贵人魏氏宾客放纵,延率吏卒突入其家捕之。”《后汉书·逸民传逢萌传》:“家贫给事县为亭长,时尉行过亭,萌候迎拜谒。既而掷楯叹曰,大丈夫安能为人役哉!汉官仪:“亭长课射,游徼徼循。尉,游徼,亭长皆习设备五兵。”(汉旧仪文同)都指乡官的亭长而言。它的职守不但是治安,还兼及教化,《后汉书·循吏传仇览传》:“选为蒲亭长。……览初到,亭人有陈元者独与母居,而母诣览告元不孝。……因为陈人伦孝行,譬以祸福之言,元卒成孝子。”是一个好例。至于汉官仪的十里一亭,里字确指距离而言。但这里所谓的亭是交通制度上的亭,大约设在交通要道上,五里一邮,十里一亭,和置于县治的传舍相联络,所以方便行旅。《汉书·高祖纪》:“为泗上亭长。”师古注:“秦法十里一亭,亭长者主亭之吏也。亭谓亭留行旅宿舍之馆。”其余如项羽传:“欲渡乌江,乌江亭长 船待。”《后汉书·赵孝传》:“尝从长安还,欲止邮亭。亭长先时当过,以有长老客,扫洒待之。孝既至,不自名,长不肯内。”《后汉书·独行传王忳传》:“到官,至斄亭,亭长曰,亭有鬼,数杀行客,不可宿也。忳……即入亭止宿。……女子乃前诉曰,妾夫为涪令,之官,过宿此亭,亭长无状,杀妾家十余口,埋在楼下。……忳问亭长姓名,女子曰,即今楼下游徼者也。”《说文》“亭,民所安足也,亭有楼。”与《王忳传》合。《释名》也说:“亭,停也,人所集中也。”郑康成注《周礼》三十里有宿云:“宿,可止宿,若今亭有室矣。”都是说交通制度上的亭。还有几段更有力的证据,《后汉书·卫飒传》:“飒乃凿山通道,五百余里,列亭传,置邮驿。”《魏志·张鲁传》:“诸祭烟皆作义舍,如今之亭传。又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以亭和传舍,又以亭传和邮驿对举,可是一系统中的不同单位,与乡里制度的亭迥异。《汉书·循吏传黄霸传》:“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师古注:“邮亭,书舍;谓传送文书所止处,亦如今之驿馆矣。乡官者,乡所治处也。”明明邮亭和乡官两事,邮亭不在乡官制度中,而乡里制度中又自有其亭也。颜师古分辨得很清楚,冈崎氏徒然因为都是十里一亭,于是勉强牵合了。其实汉代亭字的用途非常泛滥,乡亭邮亭之外,又引申为边塞烽候要地之称,如《史记·大宛传》:“于是酒泉列亭障至玉门矣。”《汉书·食货志》:“新秦中或千里无亭徼。”匈奴传:“行攻塞外亭障。”而《汉书·王霜传》:“巩起亭障,自代至平城,三百余里。”而卫宏《汉旧仪》:“长安城……十二城门,……百二十亭。”应劭《汉官仪》:“洛阳……十二门皆有亭”。蔡质汉官典职仪式选用:“洛阳二十四街,街二亭;十一城门,门一亭。”(俱见孙星衍校集本)这又与乡亭邮亭亭障不同了。

复次,我为什么主张里和亭中不含有一定数目的户口呢?有两个理由。第一,百官表和续汉百官志——即后汉官薄——都不曾明说若干户为一里。百官表记乡官组织清晰,里是乡里制度的最低单位,如果有一定的户数,绝不容忽略不言。再看两汉以前书中,除去《周礼》《管子》一类后人伪托以表现其政治思想者外,凡是讲到里的,都仅有邑或居的意思,看不出一里中有一定户数的痕迹。汉人如毛公传《诗》,康成注《礼》,以及刘熙《释名》应劭《风俗通》等,解释一里的户数互不相同。许君说文每用当代制度说字,并非尽是本义,但里字下也只说“居也”而已。古时的里犹之后代的街或巷,一条巷里自然不能限制它有一定的户数。不但先秦为然,汉代亦复如是。所以诸家注经不一其说,都不外是猜测之词,而百官表中因为没有定数,也就不提了。还有第二个证据,百官表:“县大率方百里,其民稠则减,稀则旷。乡亭亦如之。”我以为这一段的意思是:一县土地大抵方百里,但也有出入。如果这地方人口密,方百里内却远超万户以上”——即大县的户数,便分割其土地,使它的户数不至超过一县所应有。于是变成方九十里八十里,甚至于六七十里了。如果这县户口稀少,它的属地顶多也只方百里,听它旷着,而不扩充此县的土地。这是兼顾户口和土地两方面,折衷调和而定的制度。所谓“乡亭亦如之”者,每里户口本不相同,大率是十里一亭,假如五里的户数已经相当于普通的十里时,这五里便成为一亭。同样,五亭或六亭的户数相当普通十亭时,这五亭或六亭便为一乡,所以百官表说“县大率方百里”,“大率十里一亭”,大率者,可上可下之词也。前人注《汉书》,对于这一切似乎都忽略过去,我觉得字面虽单简,若不注意“大率”二字,便很费解。除了上述的解释外,不易有更适当的说法,而上面的解释恰恰能支持里亭无一定户数之说。《续汉书·百官志》上载乡有有秩,三老,游徼;亭有亭长,里有里魁;并不说若干里为亭,若干亭为乡;也可以做一个消极的证据——里中无一定户数,因之亭不统一定里数,乡也不统一定亭数。《宋书》删去大率二字,一律十进,便谬以千里了。至于里亭乡普通所包括的户数究竟若干,不可得知。刘昭《续汉志》注引汉官:“乡户五千,则置有秩。”依此数推算,每亭当五百户,每里当五十户,也许这就是汉代里亭所统的大率么?

以上仅就本书内容所摘出的几点加以商榷,至于著者在史料的认识和解读方面,有些地方似乎也不完全正确。例如上举外编第二章第三节引司马彪《续汉书百官志》径称为《后汉书·百官志》;页五七九、五八○、五八一凡四次提到这段记载,竟称范晔以为如何(页五八一作班晔、班字乃误植)。页四四一,引《五行志》,也称《后汉书》以及范晔的解释云云。其实后人取司马彪《续汉书》的《志》羼入范书纪传后面,自从明监本把《志》置于《纪》之后《传》之前,并不载司马氏姓名,于是有人误会为范氏原书了。然而这是普通常识,著者何以如此疏忽?误解史料的地方更多。例如页三五五:“又依照高闾的意见,使太宗时所计划筑长城之说复活,互六镇仓体施以种种防御工事,于是北边防备次第完成。”《魏书》五十四载“高闾上表陈边备,孝文帝:诏曰:览表具卿安边之策,比当与卿面论一二。”并不曾说用了他的建议筑长城。《本纪》中也未载其事。页三六八:韩显宗对高祖说:“从来中书监,中(此字误衍)秘书监等掌诏命的职分都用膏腴子弟,那么,现在作中书监秘书监的人的子息将来果能堪其任么?”高祖说“如有特别人材,自当不拘门第来拔擢!”韩显宗的两句问话逻辑上没有因果关系,似乎第一句可以不说,再检原文,便知由于著者的误解,《魏书》六十《韩显宗传》:“显宗进曰:不审中秘书监令之子必为秘书郎,顷者为监令者子皆可为不?高祖曰:卿何不论当世膏腴为监令者?显宗曰:陛下以物不可类,不应以贵承贵,以贱袭贱!高祖曰:若有高明卓尔,才具俊出者,朕亦不拘此例!”韩显宗意在反对高祖只用膏腴子弟,所以说:“如果一定要中书秘书的监和令的儿子才能作秘书郎,那么,试看近来作监令的人们的儿子能够胜任么?”意思是用眼前的事实——中秘书监令的儿子之不成材,来喻膏腴子弟之不尽可用。著者误会譬喻为事实,而对显宗所举的几个官名似乎也不甚了然,结果所引证的这段史料便不可解。页四一三至四一四记北齐后主纬的昏乱,说是据北齐史,其实北史无其文,乃是根据《北齐书》八《后主纪》。页四一三说他:“然而锐于感情,发怒的时节,虽朝廷大官也不得仰视。”但《北齐书》原文是:“性懦,不堪人,视者即有忿责。其奏事者虽三公令录,莫得仰视。”后主纬的性情固然很乖奇,著者用“锐于感情”四个字来概括这一段,真有点莫知所云了!页四三五迻译王符《潜夫论·浮侈篇》:“作一具棺木要费千万人的劳力,棺重万斤,还从洛阳远远搬运到满洲,甘肃敦煌地方,用费莫大。”试看原文:“重只万斤,非大众不能举,非大车不能挽。东至乐浪,西至敦煌,万里之中,相兢用之。”两者相去何其太远?页六六四:“《魏书·赵柔传》记他从甘肃的金城赴代都,有人赠以金铢(珠之误植)一贯,其值数百缣。”按《魏书》五十二《柔传》:“柔尝在路得人所遗金珠一贯,价值数百缣。”著者误遗失的遗为赠遗。页六七三说北魏高祖太和二年有悉使工商杂伎赴农,令诸州课民种菜之诏,据《魏书·本纪》,此诏之下在延興二年。

地图是读历史所不可少的,尤其十六国与南北朝时代,各种族和各国家势力的兴灭,疆域的伸缩,如果想了解得清楚,非有地图不可。即使是极简单的,也胜似没有,而此书竟付缺如,外编中有许多地方也嫌疏略,譬如页五七二讲南朝的经济和交通,拈出“埭”与“桁”两个字,仅仅引其端绪,未能尽量阐发。页六六一至六七九讲北魏的政术,抽象的议论太多,对于北魏法制几种特别当注意的,如刑法和刑官,均田制,三长制等,所述说都嫌不足。至于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和艺术,是这个时代的精神所由表见,更不容不提一字。

校对太不精密,也是此书一大遗憾。普通的字尚不要紧,历史上的专名若有误植,往往遗误不小。苻秦的苻字都从竹作符, 人李氏的 都误为宾。页一三二陇西误作胧;页一八七江统的江误作王;页二○二姚弋仲都误为戈冲;页三四四姑臧都误作藏;页三五三和三五四北魏显祖都误作显宗;页四二○,四二一尉遲迥都误作回;页四六八,四七一,四七三鱼豢都误作拳;页五六七丹阳都误作杨。以上大抵全书皆错,偶尔印错的益发更仆难数。页六六四记赵郡当葛荣乱时“米栗之价至数缣”,检《魏书》五十七《崔孝讳传》,才知米栗是“斗粟”之误。尤其可怪者,除页五,页三十五等仅有的几处外,全书十多处引赵翼的话都误作张翼,著者自序页二亦然,这怕不是手民所当负责的了。

1935年11月20日写竟于燕京大学图书馆

(原载《大公报》中华民国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三日第十一版)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41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