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自序

作者:冯达庵 字数:6415 更新:2025-06-10 13:35:19

佛學在在求證,固與普通哲學有別;亦與尋常宗教不同。可以比擬者,厥惟世間高等科學。然科學以人趣六識所能征驗之塵相爲研究對象;佛學則超乎塵相而迳證法界性理焉。彼此觀點,複非一致耳。原夫法性無窮無盡,從而所證境界無量無邊。學者入手之初,端系解行並進。及與般若波羅蜜多相應,佛學要領了然矣。以解輔行,義有詳略。直指此波羅蜜多之心經,文相極簡,後世解家甚衆,各自有具宗旨,余嘗刊行本經大義一冊,卻重顯密雙談。演講時,口說頗詳。退而編成備忘錄,約十萬言,更名廣義;實仿唐賢疏鈔體例也。

丁亥秋日達庵自序

[附志]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大義,出版于甲申之冬。爲應聽衆急需,倉促付印,未及校訂。失當處,一一發現于演講之時。廣義重編,悉加改正。所標大義原文,間與甲申版有出入者,應以本版爲准。達庵並志。

本經譯文

此即本書依以解釋之唐譯經文。自“觀自在”起至“薩婆诃”止,共二百六十字。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此經題也。義詳“釋題”中。

唐叁藏法師玄奘譯

唐,指七世紀初據有中華國土之大唐也。

叁藏者,通達經律論叁藏之大德也。

法師爲弘揚佛法之人,內分四種:

一、聞慧法師——聞經教言音得其大意,而轉向他人宣說者。

二、思慧法師——以正思維研究經教理趣,已有心得,而後表傳于衆者。

叁、實修法師——離解心行,契會種種法性之活用,從而利益群機者。

四、實證法師——此則登地以上之菩薩。

玄奘者,隋末出家之人,而播聲譽于初唐之大善知識也。譯事在太宗高宗兩朝。本經當于既譯大般若之後續出之。

釋玄奘,俗姓陳,洛州人,生于隋末。學問淵博,名震中外。史事紛繁。不勝縷述。略舉大綱,可四十則:

(1)出家參學——幼隨兄長捷法師出家,慧傾耆宿;四方參學不倦,而饒有決擇力。年二十一爲人講心論,衆推爲神人。

(2)廣習方言——廣參知識,總覺空疏。唐武德六年,雖奉敕住莊嚴寺,而以未得瑜伽深義爲憾。遂就京廣習西域方言,爲西遊求學張本。

(3)出國西遊——奘雖曾詣阙陳請出國求學,無代達者。貞觀叁年,歲大饑,敕准道俗四出覓食。奘乃乘隙潛往敦煌,向西前進。(敦煌即今甘肅敦煌縣,東南有鳴沙山,山麓有千佛洞,洞內石室藏經甚多)

(4)流沙難渡——敦煌前進,沙漠難行。風吹沙起,方向莫辨,行人聚骸骨爲路標。惡鬼等往往出現,奘恒誦心經以辟之。

(5)高昌優待——高昌王麴文泰信奉佛法,素聞奘名,知其抵境,遠出承迎。王母妃屬執炬殿前,親相慰問;留宮說法,皆大歡喜。王認爲弟,母認爲子,殊禮厚供,異于常格。道俗系戀,願請長留。奘不違本誓,務在必行。王灑淚相送,仍敕殿中侍郎赉绫帛五百匹,書二十四封,從騎六十人,送至突厥。(高昌即今新疆吐魯番地)

(6)突厥關照——突厥主重高昌王來意,遣騎前告所部六十余國沿途關照。但有名僧勝地,必令奘到。途次供應,鹹極周備。所見聖迹佛物甚多。(突厥族隋唐時奄有漠北之地,東西萬余裏。東包天山南路,西達蔥嶺以西)

(7)罽賓學論——初抵北印罽賓國,遇大德僧勝就學俱舍順正理因明聲明大毗婆沙等論。

(8)南下被劫——自罽賓南下,平原千裏。抵中印,于大林中與同行二十余人皆被賊劫,僅以身免。

(9)得見龍智——奘至大林東境,見一婆羅門年七百歲,貌如叁十,龍猛弟子龍智菩薩也。奘只學中百兩論,而不願習密學。

(10)被執祭天——由中印曲女城東南行二千余裏,于恒河側,忽被秋賊執獲。同難八十于人,奘獨英秀。賊選充祭天犧牲,結壇河上,初便生飨,將加鼎镬。奘自分必死,唯注想彌勒如來,同難皆代悲號;頓感惡風四起,賊船覆沒。未溺之賊皆大恐怖。諸人告曰:此僧不辭危難,萬裏求法。汝等殺之,罪莫大焉。賊悔而釋之。

(11)始聞瑜伽——至伽耶山,見釋尊成道處,菩提樹高五丈許。時有大乘居士善瑜伽論。奘大喜,夜求開釋,感得舍利放光樹上。

(12)朝雞足山——去樹東百余裏有雞足山,迦葉寂定所也。路極荊棘,且多獅子虎象。奘請摩竭陀國王給兵叁百,斬竹通道,日行十裏。國人隨喜,不下十萬。既踐山阿,壁立無路,乃縛竹爲梯。達山巅者叁千余人。

(13)那爛陀寺——那爛陀,唐言施無厭,南贍部洲最偉之寺也。奘曆諸國,令聞久播。將造其寺,衆差大德四十人至莊迎宿。翌日僧二百余,俗人千余,擎輿幢蓋香花來迎;引入都會,唱令住寺。嗣差二十人送至戒賢論師所。

(14)戒賢講論——住持戒賢論師,年百六歲,博聞強識,衆所仰望。問奘何來?答曰:從支那來,欲學瑜伽等論。又問在路幾年?答曰:叁年矣。師悲喜交集。蓋叁年前師患病如刀刺,欲不食死。夢文殊菩薩謂之曰:緣汝夙作國王,多害物命,故有斯報。有支那僧來此學問,已在道中,叁年應至。以法惠彼,彼複流通,汝罪自滅。師忍痛相待,夢果有征。寺向例須集大德十人,通叁藏者,由來阙一。以奘補其位,供給甚豐。嗣請戒賢講瑜伽論,聽者數千人。十有五月方畢。重講一遍,又曆九月。奘深究五年,猶未忍東旋,賢欲奘速歸流通,因付給經論,令作歸計。

(15)遍曆諸國,奘不欲印歸,擬遍巡諸國以廣見聞。賢許之。于是東行大山林中,曲折曆十余國。

(16)龍猛奇迹——南印正境有憍薩羅國,法化甚盛。王都西南叁百余裏有黑蜂山,昔古大王爲龍猛菩薩造寺且間。上下五重,鑿石爲之。龍猛以藥塗山,變成黃金,無與等者。南行七千余裏,又經五國,並有靈迹。

(17)觀音住處——至秣羅矩吒國,即贍部最南濱海境也。山出龍腦香。旁有岩頂,清流繞旋二十許匝,南注大海。中有天宮,觀自在菩薩常所住處。昔善財童子曾參訪至此。

(18)息遊歸寺——最後至缽伐多國,有數名德,學業可遵。又停二年,學小乘諸論,便還那爛陀寺。

(19)皈依居士——已還參戒賢已,複往杖林山參訪勝軍居士。此公學赅五明,尤長唯識;道俗皈依者日數百人。諸國王等亦來觀禮洗足,封賞城邑。奘從學二年。夜夢火災,一金人告曰:卻後十年戒日王崩,印度便亂,勢如火蕩。向勝軍說已,遂決意速歸。

(20)戒日王事——王即曲女城主,正法治世五十載,五印鹹伏之。初室商佉王,威行海內,酷虐無道,殘殺釋種;拔菩提樹而絕其根。坑殺大德叁百余。道望較次者並充奴隸。戒賢論師,原在坑殺之列,遇救得免耳。戒日憤其所爲,先至菩提坑發願曰:我若有福統馭海內能弘佛法者,願菩提樹立即萌芽。言畢,萌果上踴。遂率兵擒室商佉王而殺之;五印拱服。由是大崇叁寶。五年一施,傾其帑藏,藏盡還蓄,時至複行,定爲常例。那爛陀寺有鍮石精舍,高可八丈,即戒日所造。聞奘名,每思招致而未得。

(21)作會宗論——寺中大德師子光等,偏尚空宗。弘中百論,而破瑜伽。奘曰:聖人作論,終不相違。因造會宗論叁千頌。空宗諸師稍斂抑。

(22)摧伏外道——南印度王灌頂師名般若毱多,明正量部,造破大乘論七百頌。時戒日王討伐至烏荼國,諸小乘師保持此論呈上于王,請與大乘師決勝。王致書戒賢,請差知識四人赴行在辯論。賢以海慧、智光、師子光、偕奘同往。將首途,忽有順世外道來求論難,書四十條義懸于寺門前。有能破之者,願斬首相謝。諸僧皆默不敢辯。奘挺身出,往複诘駁。外道詞窮,願自斬首。奘免其死,但令皈依,終身不渝。外道感激,因述破大乘論內容。奘悉其弊,乃申大乘正義,作破惡見論叁千頌。

(23)獨應王請——戒賢原派四人應戒日王請;今見破惡見論足伏天下勁敵,遂獨令奘赉往王所。

(24)化童子王——奘路經東印,迦摩縷多國,向信邪教,奘隨機演化,伏諸異論。其國童子王頂戴皈依,歎未曾有。

(25)戒日歡迎——戒日王聞奘逗留童子王所,專使令送支那法師來,童子王命象軍一萬,方船叁萬與奘溯恒河而上。戒日王率臣民百萬順河東下以迎之。延入行宮,陳諸供養;請與小乘師對辯。奘出破惡見論示之,戒日讀已,笑謂小乘諸師曰:日光已出,燈燭奪明;汝等所寶者,他皆破訖;試救取看。小乘諸師無敢言者。

(26)曲女大會——王曰:此論妙矣!惜未普及。欲于曲女城開無遮大會,命五印能言之士,對衆顯之,使改邪從正舍小就大。是日發敕普告天下,總集沙門婆羅門及一切外道會曲女城。自冬初溯流,臘月齊集。

(27)立宗無敵——爾時四方雲集約萬人。能論義者數千,各擅雄辯,自謂無敵。王設行殿陳諸供養,請奘升座標舉論宗雲:“真故極成色,定不離眼識”。命衆征覈。竟十八日無敢問者。王大嗟賞;施銀錢叁萬,金錢一萬,氎衣一百具。于時僧衆大悅曰:佛法重興,乃令邊人權智若此。

(28)賜象歸國——奘于是辭歸,王留住七十五日,乃敕所部遞送出境,並施青象一頭,金銀錢各數萬。戒日童子二王皆流淚相別。奘以象形大,日食甚多,途中難以爲繼,不欲受。戒日又敕令諸國隨到供給。奘乃納象而卻金銀。象高一丈叁尺,長二丈許,上容八人,並諸什物經像等具。雖逢奔逸,而安穩不墮,瓶水不傾。

(29)途見異僧——緣國北旋,出印度境。戒日威被,鹹蒙供侍。東還至竭盤陀國,崇信佛法,城之東南叁百余裏,大崖兩室,各一羅漢入寂滅定七百余年;須發漸長,附近諸僧年別爲剃。又東千余裏,方出蔥嶺,至烏铩國。西有大山,崖自崩墮。中有僧焉,暝目而坐。形甚奇偉,須發下垂,至于肩面。問其委曲,乃迦葉佛時人矣。

(30)象死中途——奘至是國,與象別行。先度雪河,象晚方至。水漸泛漲,不悉山道。尋嶺直下,牙沖岸樹。象性凶犷,反拔卻頓,因即致死。奘度蔥嶺時,先遣侍人赍表唐皇,略陳經曆。唐皇大悅,令早相見。今以象死,所赍經像無從運致,乃留于遁國(今新疆和阗城),再遣侍陳情。

(31)駝馬運經——唐皇得訊,特敕于遁王給其鞍乘。駝馬相運,至于沙洲(今甘肅安西縣至新疆吐魯番間之地)。計其行程,酬顧價值。自爾乘傳二十余度,以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四日屆于京郊之西。

(32)道俗郊迎——京中道俗聞奘將至,趨迎郊外者數十萬人,如值彌勒下生。將欲入都,人物喧擁。取進不前,遂停別館。自故城之西南至京師都亭驿二十余裏,列衆禮谒,擁塞難通。于時駕幸洛陽,奘乃留諸經像送弘福寺。京邑僧衆,競列幢帳,助運莊嚴,四衆喧嘩,倍盛于初至。市民廢業五日,七衆皈依。傾仰之盛,終古罕類矣。

(33)太宗慰問——及至洛陽,帝慰問備至。問西域風俗甚詳。令奘作西域遊記以惠後學。

(34)奉诏譯經——奘獻諸國異物,及陳所得梵本經教六百五十七部。帝歡喜無量,谕令迻譯。時將親征高麗,乃敕京師留守梁國公房玄齡監護譯事,供應所需。隨就弘福寺譯大菩薩藏經及瑜伽等論。貞觀二十二年瑜伽譯城進覽。帝大悅,謂侍臣曰:佛教廣大,猶瞻天瞰海,莫測高深。余教小水耳!世言叁教齊致,何其妄耶!

(35)玉華續譯——顯慶四年,高宗改玉華宮爲寺,使奘居之。次年在此譯大般若經六百卷,兼補譯成唯識等論。嗣有請譯大寶積經全部者。甫譯十余紙,覺精神不繼,歎曰:吾于此經無緣,遂擱筆。

(36)專念彌勒——從此遂專念彌勒求生兜率

(37)翻華爲梵——貞觀二十二年冬,太宗嘗令奘翻老子道德經爲梵文以遺五印。奘曰:老子立義膚淺,五印觀之,適足見笑。遂止。大乘起信論者,馬鳴菩薩特作也。奘西遊時,五印已失原本。乃依隋譯轉翻梵文反哺之。其譯事可謂東西互益矣。(唐譯起信論當系由奘譯展轉而來)

(38)病見白蓮——麟德元年二月,命弟子普光鈔錄所譯經論凡七十五部一千叁百叁十五卷。臥疾文中開目閉目見大鮮白蓮花。又見二金人謂之曰:法師疾苦,重業輕報耳!行且生兜率矣。奘曰:得毋宣譯大般若之效欤?

(39)心經受用——是月五日中夜疾革,口誦色蘊不可得,受想行識不可得;眼界不可得,乃至意識界不可得;無明不可得,乃至菩提不可得;不可得亦末可得。複命左右同念彌勒如來,右肋安臥而逝。世壽六十五。是夕白虹四道自北亘南。臨殁之言,正挹心經精髓也。

(40)褒恤備至——訃聞于朝,高宗哭之恸,顧左右曰:朕失國寶矣!廢朝五日,褒恤備至。敕用佛故事,金棺銀椁,葬于浐水之東。(浐水爲關中八水之一,發源于陝西藍田縣,西北經長安而入于渭)贊曰:奘公福慧並厚,爲東土諸僧冠,其兜率下生演化者欤。沙漠孤行,仗心經而解厄;化緣告絕,依心經而入滅;斯譯殆公得意之作矣。

【增注】玄奘叁藏爲我國千余年前留學外國最有聲譽之佛學者;亦現代講中印文化交流之中心人物。其所吸收之學術,正如金椟中之寶珠。舍珠論椟,已有高度價值。進論寶珠,尤爲希世之珍。要點在闡述唯識奧義,使學者洞明世間真相。依法實踐,更能發現種種勝境,超出普通科學範圍。而卻有真實學理貫徹其間,毫無神秘之處。上舉略傳中,所謂阿羅漢能入長期大定等事,只屬佛學上現實之一斑耳。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心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叁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此本經正宗分也。義分四章,詳之如後。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廣義

達庵居士馮寶瑛演講

此乃演講本經大義時詳細口說也。集成巨冊,名曰廣義。體例略同疏鈔。以大義原文爲綱,而逐段解釋之。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21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