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第二章 中国的教育方案

作者:陈友松 字数:8894 更新:2025-02-06 16:59:27

简要回顾

下面引自朱有光和郭秉文两位先生的两段话,很好地描绘了早先中国公共教育进展的一些特征:

在政治家的思想意识当中,压根就不存在民众教育是政府的职能这种想法。注18

的确,可以说公众教育几乎完全交给了私人或公共慈善团体,政府满足于坐享其成,只是通过学位、官衔及其他公共许可等奖励形式促进其发展。注19

我国政府支持的现代教育,始于1862年建立培养翻译人才的学院“同文馆”注20。到1902年,才首次引入现代学制。注211905年废除旧的科举制。1906年正式设立学部,即教育部。注22自1912年以来,公立学校的管理和组织经历了多次调整,全国学校的注册人数从1902年的6,912人增加到1931年的12,611,942人。注23

现行教育方案的行政机构

政治机构

目前,南京国民政府由国民党掌控,国民党由其全国代表大会授权,通过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中央监察委员会行使职权。注24中央政治会议是由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举产生的最高决策机构,或称立法机构。注25中央执行委员会任命国民政府主席、政府委员以及国民政府直属五个院的院长和副院长等。注26在训政时期,国民政府则根据1931年国民会议制定的《训政时期约法》的授权来行使权力。注27按规定,1930年至1935年致力于训练国民行使政权和参与建设。注28

行政院是五院之一,是国民政府的最高执行机关,下设10个部和9个委员会注29。按行政区划,全国共有28个省、4个行政区、5个特别市、1939个县、44个特别县和14个普通(省辖)市,包括4个已沦陷的省。注30

教育机构

公共教育的行政管理分由四级教育机构负责:注31

1. 教育部(直属行政院)

2. 省教育厅和特别市的教育局

3. 县级教育局和普通市的教育局

4. 学区教育委员

教育部以教育部长为首长,政治副部长和常务副部长协助其工作。他们都经行政院长提名、由国民政府主席任命。注32教育部长有权管理国家教育和文化行政事务,有权指导和监督各地方政府中的最高教育行政首长的工作。注33中央研究院独立于教育部之外。注34教育部由以下司局级单位组成:注35

1. 总务(包括财务和事务管理)

2. 高等教育

3. 普通教育

4. 社会教育

5. 蒙藏教育

6. 秘书处

省教育厅以教育厅长为首长,教育厅长是省政府委员会委员之一,由国民政府任命。注36特别市教育局以教育局长为首长。教育厅长和局长集中掌管行政权和次要立法权,他们分别对各自的政府委员会负责,同时直接对教育部负责。注37在不同省份,省教育厅和特别市教育局的组织略有差异。一般说来,除秘书处、督学、咨询专家和各种委员会之外,它们都由三至四个处科级单位组成,注38例如湖北省教育厅由以下四个处组成:注39

1. 第一处,负责档案、人事、财务以及事务管理;

2. 第二处,负责各级普通教育;

3. 第三处,负责社会教育;

4. 第四处,负责审计、编辑、宣传和统计。

凡是教育财政独立的省份,比如河南省,一般都设立独立的教育财政管理机构,与立法委员会和督导委员会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单位。注40

县教育局以县督导即县教育局长为首长。该局长须经本县县长根据专业考试及格的候选人名单挑选推荐,由省教育厅长任命。注41因此,县教育局长直接向县长负责,并同时担任省教育厅的派出人员。如果县的规模不大,县教育局就仅作为县政府内的一个处。注42县教育局下设两至三个科,设一个或两个督学,通常还设有教育财政委员会。注43

通常,一个县被划分为若干地方学区,每个学区下设一个教育代表或教育委员,向县教育局负责。注44

现行教育方案的组织

本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现行教育方案下,由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当局直接管理或监督的公立与私立教育。而特别教育事业,诸如军事学校、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其他部门举办的政治培训和人事培训机构等,不在本研究的范围之内。注45拉格教授1933年5月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中国教育俱乐部的讲演中,曾引用中华教育改进社前主任干事陶行知博士的话,提及官方统计的入学人数,是不包括旧式私塾的,尽管在有些地区,私塾的学生数也许跟现代小学学生一样多。这类私塾也不属本书研究之列。

这里,图1展示了中国现有的教育体系,表1则列出了1930—1931年度详细的统计数字。

在1930—1931年度,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招收的青少年学生,包括留学生在内共计12,611,942人,其中,学校系统本身招收的学生为11,507,755人,中小学人数合计11,463,588人,教员和职员627,403人。兹根据图1和表1展开讨论如下。

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任务的比较

公立学校系统注册的学生总数为9,509,167人,占全国公、私立学校注册总人数的75.5%,私立学校注册数大约为总数的四分之一(24.5%)。注46其中,公立小学共有8,267,701名学生,占小学总注册人数的75.5%;公立中学共有325,967名学生,占中学全部注册人数的63.5%;公立高等院校有22,564名学生,占高等教育注册总人数的49.8%;公立继续教育学校、大众教育学校和其他社会教育机构共有892,935名学生,占社会教育机构合计总人数的80.9%。不管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都在政府的监管之下。注47

图1 现行教育方案下,1930—1931年度各年龄段学生注册人数示意图(1934年制)

注:1. 专科学院的注册人数,代表1个比例单位。

2. 资料来源:《现行学校系统》,《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甲编,1934年,第26页。注册人数及其来源,见表1。

表1 现行公私立方案下,1930—1931年度中国教育基本情况统计表

续表

数据来源:

1. 采自《申报年鉴》,1934年,第1042—1115页。笔者没有得到教育部从最新统计报告中选出的1930—1931年度各教育类型的分类统计表。

2. 教育部:《1931—1932年度全国高等教育统计》,1933年,各处。

注:(1)、(2)、(3)、(4):根据各分类表的原始数据重新计算。

?原始数据有误。

▲见内部第5号文件。

†是1928—1929年的数据。

义务教育

按照法律,所有年满6岁的儿童都要接受“义务教育”,这一术语在中国是“强迫教育”的代名词。在当前的财政状况下,这个强迫阶段只有四年,从6岁到10岁。注48不过,根据各地的情形,起始年龄可能延迟至7至9岁。注49另外,针对那些10至16岁的儿童注50,也提供短期的义务教育。所有小学每年的法定上课天数为281天,扣除星期天后,只剩下239天。业余学校的短期义务教育有两种注册方式,要求上课时间达到540个学时或2,800个学时,分别安排在一两年之内完成。注51

幼儿园教育

中国幼儿园招收6岁以下的儿童。表1显示,1930—1931年度,全中国幼儿园的儿童只有26,675人,其中,公立幼儿园儿童有19,380人。

初等教育

正规小学由两个阶段组成:初级小学招收6—10岁的儿童,高级小学招收10—12岁的儿童。其中,初小招收的学生数是学校系统中最多的,占各级学校注册学生总数的74%。注52

中等教育

中国的中等教育包括所有中等教育阶段的普通、职业和师范学校。初中阶段12岁入学,15岁毕业;高中阶段为三年,学生年龄为15—18岁。职业学校和师范学校的学制稍有不同(见图1),每年连续上课最少为285天,扣除星期天后为243天。目前,初中招收的学生数是高中的七倍多。

师资培训机构有四种类型,分别针对12—16岁、15—18岁、15—16岁、18—19岁的学生。在1930—1931年度,其注册学生数为93,540名。

初级职业学校12岁入学,学制分别为一年、二年和三年。高级职业学校学制为五年或六年,同样也是12岁入学。在1930—1931年度,这类学校只招收了39,647名学生。教育部已经制定了明确的政策,下决心要扩大职业教育、限制普通教育。注53

高等教育

政府承担的高等教育只占全国的一半,其余靠私人创办。大学和学院本科的学制为四年或五年,学生18岁入学。专科的学制为两至三年,亦为18岁入学。在1930—1931年度,高等院校学生注册人数为50,199人,其中包括6,032人出国留学。留学生中约有91%为自费,其中约54%就读于日本。注54高等院校法定的上课天数最少为271天,扣除星期天后为229天。注55

社会教育

中国的社会教育注56包括群众扫盲学校、职业继续教育学校、普通继续教育学校、大众阅读中心、特殊教育院、社教工作人员培训学校和培训班、民教馆、讲演厅、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操场、公共剧院、电影院、公共茶社以及公园等。扫盲学校招收的学生年龄范围为16岁至50岁。注57培训时间至少三个月,每周上课12个小时。注581930—1931年度,注册的学生为944,289人。职业继续教育学校12岁入学,1930—1931年度共招收了114,588名学生。同年度,社教教职员培训学校招收的学员为4,738名,社会教育学校招收的学生为34,975名。

特殊教育现在极其薄弱,1930—1931年度,全国只有17所盲人和聋哑人学校,25所智障儿童学校,60所孤儿和贫困儿童院,16个少年管教所。注59所有这些学校和机构招收的学生总共只有5,597名。

最近,教育部将农业推广服务站纳入了社会教育体系。注60

表2列出了不直接从事常规教学的其他社会教育机构的统计数字。

表2 1930—1931年度非学校型社教机构表

续表

资料来源: 《十九年度全国教育概况总表》,《申报年鉴》,1934年,第1090—1101页。

教育发展

考虑到教育工作者在以往艰难岁月中所面临的困难辛苦,中国教育的发展,真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单是这个因素就使人有理由感到一些乐观了。根据学校注册人数趋势的分析,可以看到这种数量的增长,其结果都显示在下列表3、表4、表5和表6中。表中所列的数字,与教育部最近报道的1912年以后的数字有所不同,注61这可能是由于不同的分类方法所致,或者是由于对那些没有上报的行政单位的数字进行估计时取舍不同,从而产生了差异。兹将两套数据同时列出,以资比较。

表3 1907—1931年间三等教育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注册人数增长表

资料来源: 黄炎培:《中国二十五年间全国教育统计的总检查》(重新整理),见《人文月刊》第4卷第5期,1933年6月16日,第1—28页。

a. 包括4,020所教会学校。

b. 1929—1930年度。资料来源于J1—J4,见参考文献。

c. 1930—1931年度,见本书表1。

注:中等学校注册人数中包括师范和职业学校的注册人数。

表4 1907—1931年间生产教育学生注册人数增长表

续表

资料来源:与本书表3同。

注:▲ J2不包括括号中的职业继续教育,因这类学生入学不需要高小毕业。

表5 教育部关于1907—1931年间全国学校注册人数趋势表

资料来源:《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丙编,1934年:第(1)栏见第423—424页,原始表格没有注释。第(3)栏见第93—94页,原始表格没有注释。第(5)栏见第22—23页,原始表格有下列注释:

1912—1917年间的数字,来源于1916—1917年度第五次“教育统计和图表”报告。

1925—1926年度的数字,来源于中华教育改进社的统计。

1928—1931年间的数字,来源于教育部1933年出版的《1931—1932年度全国高等教育统计》。

第(2)、(4)、(6)、(7)、(8)栏已经重新计算。

注:第(5)栏与本书的数据有很大出入。通过检查原始数据,发现政府公布的1912—1917年间的数据没有包括省级院校的注册人数。其他各栏的轻微差别,可能是由于各校的分类方法不同,还可能是由于在估计各年份没有上报的行政单位时取舍不同。

表6 1902年以来学校注册总人数占总人口之比率增长表

(包括高等院校、私立学校)

续表

资料来源:(1)庄泽宣:《三十年来中国之新教育》,《教育研究》第2卷第2期(引用其原始数据),1928年3月。

(2)官方估算。H.G.W. Woodhead,The China Year Book,1933,p.2.

(3)海关的估算。

(4)内政部的人口普查。

(5)邮局的估算。

(6)H.G.W. Woodhead,The China Year Book,1933,p.2.

(7)海关的估算。

(8)内政部15省人口普查,另加估算。

(9)邮局的估算;The China Year Book,1933,书中把这个数字作为1926年的数字,根据李权时的统计,这个数字不正确。

(10)海关的估算,对满洲里的估算已经校正,见The China Year Book,1933,p.3。

(11)内政部的估算,1932年9月公布。

(12)《申报》,1933年,根据各省直接上报的报告和文件、人口普查及最新的地理资料重新修订。

(13)1934年的人口数,见《申报年鉴》,1934年,第168页。1916—1917年(H),广西省、贵州省和四川省没有报告。

注:从(A)到(J2)指的是它们标明的各数据来源,见参考文献。

表3显示,小学注册人数增长最初较为缓慢,从1907年的926,918增长到1916—1917年的3,843,455。到了1922—1923年间,增长变得明显,为1912—1913年度的236%,到了1930—1931年度,增长为1912—1913年度的393%。中学注册增长的速度快于小学,1930—1931年度人数为514,609人,为1912—1913年度人数98,045人的525%,而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字,则增长率为764%。惟高等教育注册增长速度最为缓慢,1912—1913年度至1930—1931年度只增加120%。但如果教育部发布的那些引人怀疑数字是正确的话,同期的增长应该是2230%了。表5的脚注已解释了高等教育两个注册数字之间差异的原因。由于笔者曾将手中的数据,和在华盛顿特区国会图书馆找到的原始表格做过核对,故就这一点而言,此处列出的相关数据,也许是信得过的。

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学生人数的增长,赶不上整个学校系统注册人数的增长。如表4显示,所有学校的学生当中,对职业教育感兴趣的学生所占的比例也有限。1912—1913年度至1930—1931年度,教师培训学校和职业学校分别只增长到232%和175%。

表6列出了注册人数。由此可以看出,从1903年至1909年,现代学校系统注册人数增长达52倍,民国建立以来,增长速度曲线上升,1930—1931年度增为1912—1913年度的430%。

教育机会的普及覆盖度

表7和图2,列出了教育机会占学龄儿童的百分比及其对应人口构成的各项比率,图表本身说明了它的普及覆盖程度。

表7表明,1930—1931年度和1929—1930年度相比,初等教育的学龄儿童的就学率平均值增长了4.97%;现在,在49,116,060名学龄儿童当中,有22.07%正在学校就读。在这方面,中国远远落后于日本和美国。在日本,6—14岁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51%;在美国,5—17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为81.3%。

表7 1929—1931年间

各省市单位学龄儿童(6—12岁)入学率分布表

资料来源:

A:据资料J1表格5改编。

B:改编自《申报年鉴》,1934年,第1096页。

日本:见日本文部省:《日本教育总调查》,东京,1933年,第1页及以下。

美国:见Biennial Survey of Education,1928—1930,p.41。

图2表明,中国还有38,258,767名学龄儿童的教育任务亟待完成。学龄男童大约有33.4%已经入学,而学龄女童的入学比例仅有7.6%。

图2 按人口数量估算的教育项目需求示意图

资料来源:

1. 《申报年鉴》,1934年,1934年的人口数见第168页,6—12岁在校学生人数统计见第1096页。

2. 1930—1931年度在校学生人数见本书表3。

3. 估算不同年龄段人口的方法请参见图7。

中外比较

通过中外比较,可以明显看出中国落后得有多远。由于不同国家学龄规定不同,所以,作为比较基础的最好尺度是根据人口总数进行运算。表6最后一栏显示了在校学生人数占总人口比例的趋势。图2也显示了消除文盲的任务,表8则显示了其他国家在校学生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

表8表明,中国1930—1931年度在校学生人数只占总人口的2.67%,这个比例在所选的36个国家中是最低的。这里,有30个国家的在校人数超过其总人口的10%,20个国家的在校人数超过了15%,6个国家的在校人数超过了20%,美国领先于其他国家,在校人数是总人口的24.35%。

在中国,文盲将近占总人口的80%注62,而在那些能够获得最新数据的国家当中,苏联(1932)的文盲只占10%,美国(1930)的文盲为4.3%,加拿大(1931)的文盲为7.64%,日本(1927)的文盲为0.7%,德国(1929)的文盲为0.03%。由此可见,中国的文盲率是文明国家中(印度除外)最高的。图2显示了一个教育234,873,517人的艰巨任务,其目的仅仅是为了给他们摘掉文盲的帽子!

表8 中国在校学生占总人口比例与其他国家比较表

续表

数据来源:A、B、C三栏来自于Eustace Percy,ed.,The Year Book of Education,London:Evans Brothers,Ltd.,1933,Table 58,p.XCVIII.。但不包括下列内容:

1. 苏联1932年的资料来源于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概要》,莫斯科,苏联对外文化关系协会,1933年。

2. 日本1931年的资料来源于日本文部省《日本教育总调查》,东京,1933年。

3. 美国的资料来源于Biennial Survey of Education,1928—1930。

4. 法国、英格兰和威尔士、苏格兰、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印度、中国、爱尔兰自由邦的资料已重新计算。人口数据取自The Stateman’s Year Book,1932年。

D栏来源于World Almanac,1933,不包括标(f)的内容。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13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