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dimirNabokov,1899-1977)是当代著名的俄裔美国学者、文体学家、作家和翻译家。
他1899年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祖父曾任沙皇时的司法部长,外曾祖是俄国皇家医学院首任院长。父亲曾是一名法官,后因参加立宪民主党领导工作于1908年被捕入狱,1917年在临时政府任职,革命爆发后逃往克里米亚,1919年又举家途经土耳其流亡西欧,在柏林办一份自由派流亡报纸,1922年被两名流亡的右翼君主主义分子暗杀,其中一名暗杀者后来成为希特勒手下掌管俄国流亡分子事务的官员。
纳博科夫随同父母流亡之前,曾继承了舅父遗赠的两千英亩土地的庄园产业。他先在英国剑桥大学攻读法语和俄语,获学士学位,后在柏林和巴黎从事俄文创作,早在1916年他就已在俄国发表过一本诗集。在欧洲二十年流亡生活当中,他同俄国作家蒲宁一起在流亡者的圈子里享有声望。1940年纳粹入侵法国前夕,他移居美国,先后在斯坦福大学、韦尔斯里学院、康奈尔大学讲授俄罗斯和欧洲文学以及文学创作,学生当中包括受到他很大影响的美国当今另一著名作家托马斯?品钦。纳博科夫自1938年就开始改用英文写作。他业余喜爱收集蝴蝶等鳞翅目昆虫,1942至1948年还曾在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任研究员,发现过几个新品种的蝴蝶和蛾。有位西方评论家认为,正是因为他有这方面的爱好而使他能象契诃夫那样,在观察人和社会处境时细致入微,并以科学审慎的态度来阐释。他1945年入美国籍,1960年移居瑞士,直至1977年病逝。
纳博科夫一生写下了大量作品,据估计有四百余首俄文诗作、六部俄文诗剧、三部俄文散文剧、五十二篇短篇小说(内有二十篇已译成英文)和十七部长篇小说(内有六部是直接用英文写的)。他主要以长篇小说闻名于世,重要作品有《玛丽》(1926)、《王、后、杰克》(1928)、《辩护》(1930)、《光荣》(1932)、《黑暗中的笑声》(1932)、《失望》(1936)、《斩首的邀请》(1938)、《天资》(1939)、《萨巴斯兴?奈特的真实生活》(1941)、《从左边佩带的勋带》(1947)、《洛莉塔》(1955)、《普宁》(1957)、《微暗的火》(1962)和《阿达》(1969)等。1951年他发表了自传《讲吧,回忆》,1966年又作了修订,美国著名诗人兼批评家E?B?怀特认为这部自传写得好,应被列为大学英语系必读之书。
1944年,纳博科夫完成一部研究果戈理的著作。他早期还曾把罗曼?罗兰的《柯拉?布勒尼翁》、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以及济兹、拜伦、波德莱尔、缪塞、莎士比亚、丁尼生的诗译成俄文,后期曾把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十二世纪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和普希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译成英文。纳博科夫不赞成附庸风雅的意译,而主张直译,并靠注解和评论来阐释。他1964年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共四卷两千页,译文仅占二百二十八页,工程可谓浩大。
纳博科夫流亡在外总是住在旅馆、公寓或别人家的住宅内,这种生活导致他的小说中的人物也大都是象他那样的流亡人物或艺术家,他们为了摆脱精神空虚和受难的现实而沉浸在住事的回忆、纯艺术、棋术或其他一些反常的行为中,作品中流露出一种失意感,精神受压抑感乃至精神崩溃感。
在文体上,他虽然继承了俄罗斯和欧洲文学的传统,但也受到本世纪象乔伊斯、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一些作家的反传统的影响。他在文学形式和语言上大胆进行探索,从而在形式和技巧的创新方面独具一格。他的作品文笔幽默、描绘细致,他还喜欢在作品中制谜,犹如魔术师在变戏法,更突出了他的独特风格。但是,他的作品往往隐晦难懂;一位西方评论家说读他的作品时,头一遍如坠入五里雾中, 长篇小说《普宁》(Pnin)最初在1953-1957年的《纽约客》杂志上间断地连载了四章,是纳博科夫第一部引起美国读者广泛注意和欢迎的小说。它描述一个流亡的俄国老教授在美国一家学府教书的生活。他性格温厚而怪僻,对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常受同事们的嘲弄,妻子也离弃了他。他孑然一身,只得沉溺于故纸堆里,钻研俄罗斯古文化和古典文学聊以自慰;时时刻刻回忆往事,流露出一股浓重的怀乡愁。纳博科夫把俄罗斯文化和现代美国文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诙谐而机智地刻画了一个失去了祖国、割断了和祖国文化的联系、又失去了爱情的背井离乡的苦恼人。
作者在这部作品里还表达了他一向对弗洛伊德学说的憎恶,嘲讽了美国流行的心理分析学,同时也含蓄地讽刺了当时盛行于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对美国学府的描写,尽管讽刺得有些夸大,但并不失真。书中偶尔也出现纳博科夫对共产主义的某些错误看法,读者当然会以批判的眼光来看待的。
纳博科夫喜欢制迷,结构有时来个三百六十度大转弯,这在《普宁》一书中也可见到,例如讲故事的人是谁,直到末一章才见分晓,又如结尾情节又转回到第一章起首的情节等等。英国文学批评家G?M?海德曾把纳博科夫的普宁同果戈理《外套》里的小人物阿尔卡季?阿尔卡季耶维奇相比较,认为纳博科夫受果戈理的写作手法影响很大,这话说得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