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年十一月十六日,从台湾返抵横滨的孙文住进了尤列在横滨的租屋处。
尤列在香港被称为四大寇(四大造反者)之一,是个生龙活虎的名人。当然,与同是四大寇之一的孙文交情甚好。
在惠州起义时,他协助郑士良与长江的会党进行联络。当时不知何故,清朝方面竟然公布了逮获尤列并已在武昌处决的消息。此事是以湖广总督之名发布的。
“哦,那他岂不是成了无法升天的孤魂野鬼了?真可怜!……”
有友人如此揶揄他。
尤列的身边围绕着许多年轻学生。
前来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终于开始增多。一九○○年时,中国人在日本留学的人数仅约百名。一九○二年达六百名,鼎盛时期是从一九○五年起至翌年间,人数一时高达八千名以上。
孙文冷眼观察此一状况。
不论自费或公费,留学生皆是精英分子。用当时的说法,就是士大夫阶级出身,也就是孙文不太想拉拢其参与革命运动的人。因为这些人属于会因革命而丧失许多拥有之物的阶级。
一九○○年的义和团事件导致守旧派溃灭,科举制度再也无法维持下去。最后一次的科举会试(最终考试)是在一九○四年举行。
取代科举的将是往后的“学校”时代,任谁都如此认为。留学生人数的急遽增加应该也是跟科举的废止有关。
驻日公使裕庚曾招募十三名留学生,即所谓的 孙文叹气说道。
“我这边的唐人也无这般人才。若说经商倒是不输人。”
温炳臣像是被孙文的叹气传染般,也不由自主叹了一口气。
“哈哈,若说经商,任公可能也相当有一套呢!……”
孙文考虑半晌。他心想,梁启超是个可怕的人物,若是能将其拉拢至我方阵营,那会如何?
梁此刻即使是在夏威夷或澳洲,也持续地强化保皇会的组织。对不同阵营之人,他会毫无愧色地压低音量说:
——我是革命派,只是暂时戴上保皇会的假面具罢了。
即使是对孙文,他也是这样说。
孙文倒不认为这是梁启超的诈欺言行。梁内心里对革命怀着期望,但身为康有为的大弟子却又不能表现出来。
——梁启超!你这样岂非太狡猾!
孙文真想如此大骂。
此刻尚被称为“康逆”的老师康有为在不久的将来应该会获赦免。
顶着勤王这块招牌走遍天下,突显出保皇会 章炳麟比孙文年轻三岁,很早以前就是一位广为人知的国学大师。他是个中国的国粹主义者,曾参与《时务报》的编辑工作,但跟公羊学派(不依史实而着重其内含之义理)的梁启超不合,有段期间担任张之洞的幕僚。为避戊戌政变之祸而亡命台湾,接着又转赴日本。
今恰值汉民族最后王朝“明”灭亡后的二百四十二年,他为此打算召开一场纪念会。
获知此事后,大清国驻日公使蔡钧便赴外务省拜会,并提出解散该会的请求。会名定为“亡国”,究竟灭亡之国是指哪一国呢?
大清国公使的请求获许,日本政府下令警视总监制止开会。在开会的前一天,该会的十名发起人被传唤至神乐坂警察署。发起人之一的冯自由记录下署长和章炳麟之间的对话:
署长:你是清国的哪一省人?
章:我们都是###人。不是清国人。
署长:阶级为何?士族或平民?
章:是遗民。
因警视总监下达禁止命令,虽经抗议亦无效果,一行只得怅然返回。但开会通知已经寄发出去,当日在会场的上野精养轩附近,有数百名留学生遭警官拦阻。
孙文亦伙同数名横滨华侨赴会场,到达后方知活动遭取消。亡国纪念会虽取消,但精养轩仍照常营业,所以孙文等人便在那里用餐。用餐毕又返回横滨,紧急联络同志,改在横滨永乐楼“补行”纪念会。此一补行纪念会除发起人代表章炳麟之外,自立军的幸存者秦力山等人也皆与会。
此一纪念会系经过包括孙文与梁启超在内的留日重要###人同意而举行,但梁之后又来函表明不愿具名。
民族意识强烈的中国人并不喜欢使用“清”这一国号,而偏爱使用佛经中的“###”一词。此典出自《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三藏法师被印度王问道“###国何若”(###国如何?)。
“###”一词后来成为含有侮蔑意味,那是跟往后的日中关系有关。
十九世纪末的赴日留学生中,除公使馆招募的十三名外,几乎全都是“武备学生”,亦即为学习军事而来的学生。
中国古代是日本派遣遣唐使前去求学之国,如今反过来要赴日本学习,不少人因而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然而,在日清战争失败是事实,军事上的劣势显而易见。
——只因军事一项,真是遗憾……
就在这种气氛中,武备学生大批前去日本。
日本的陆军省委托成城学校训练他们,当做是进入士官学校之前的预备教育。之前原有五年制的学校设有留学生部,后于一九○三年改名“振武学校”。此校不归文部省管辖而隶属于参谋本部,首任校长是以横越西伯利亚而闻名的福岛安正少将。修业年限原为十九个月,但在一九○七年后改为三年。从振武学校毕业后,先在各连队实习,然后才能进入士官学校本科就读。
北洋大臣裕禄曾在一###八年有意派遣六名海军学生,但日本的海军兵学校拒绝外国人入学。经交涉后,议定先让其在日本的商船学校接受一般教育,然后再赴海军的各学校参加实习。然而,经由此一制度就读者不满百名。
除了日本海军排外气氛浓厚的原因外,在海军方面,也因大清国的福州船政学堂从一八七五年起开辟了可赴英国海军大学就读的课程。翻译赫胥黎、斯宾塞(HerbertSpencer)、史密斯(AdamSmith)等人著作而闻名的严复,便是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
宏文学院是一间专为想进大学、高专就读之留学生教授日语的学校。鲁迅也是先进入宏文学院后才进入仙台医专(现东北大学医学部)就读。
其他尚有高楠顺次郎创立的日华学堂,那是间奉行少数精英主义的学校,曾将遭海军兵学校拒绝入学的三名海军学生送至东京帝大就读。
东斌学堂、明治大学开设的经纬学堂,还有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实践女学校等皆设有清国留学生部。
自一九○二年起,留学生便暴增,在此之前任何活动皆未将留学生放在眼里,但如今革命派与保皇派都不得不重新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