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东汉光和四年(181年)记载有两次天象异变:
六月庚辰,降下鸡蛋大的冰雹;九月庚寅,出现日食。
这一年为闰年,有两个九月,日食发生在 桓帝极好女色,据说后宫嫔妃有五六千人,但却无生一子,只好又从旁系皇室中选出皇帝,那就是灵帝。灵帝刘宏本是解渎亭侯。皇族中亲王级的可受封为王,如前所述,一王之国相当于郡,即以郡为其食邑。王之下为列侯,较大者以县为食邑,小者以乡亭为食邑。乡亭即村镇,亭侯虽贵为皇族,但收入只有一个村镇的年贡,当然捉襟见肘。
早在当穷皇族的少年时代,灵帝就梦想当大商贾赚大钱。后来意外当上皇帝,可是皇室的金库却空空如也,全被桓帝挥霍光了。希望落空的灵帝,一意想在现实世界中继续圆他少年时代的美梦。
卖官所得可全数纳入灵帝的私囊,事实上也卖得相当顺手。于是,接下来,灵帝就想到卖东西给在宫廷出入的宫女和官僚。他在西园造了一个店铺,弄得有模有样,宫女娇滴滴的唤客声使场面热闹非凡,倒也做得生意兴隆。
其时灵帝二十六岁,身穿少年时代所憧憬的商贾服饰,一会儿当店东,一会儿做顾客,一人扮两角儿,忙得不亦乐乎。不过,没多久又腻了,接下来居然当起载客的马夫。西园虽然宽广,但毕竟是庭苑,没办法驱策大马,于是就弄了四匹个头较小的驴子拉马车,灵帝亲自持缰挥鞭,大展身手。
上行下效,全洛阳城拥有庭苑的富豪,都跟着玩起和洛阳宫西园相同的游戏。
“于是乎,个头小但毛长得漂亮、照料得好的驴子,价钱就跟马不相上下,因为大家都抢着买嘛。长得好的驴子价钱卖得比劣马还高。”
甘海说着,一一环视众人,露出“说说你的看法”的表情,但无人开口。最后只有靠近出口的马夫纪寓说道:“这是黑白颠倒,黑白颠倒的世界恐怕不是好事。”
不正经的事情却煞有介事地颠倒上演。整个世界都不务正业,而且愈演愈烈,恐将有灾祸降临。
气氛当场沉闷下来。
“莫非赤眉、绿林的时代又要来临?”
这是很不吉利的念头,因此谁都不愿开口。但是大家脑中必定都浮现一百五十年前那一场大*。
西汉末年王莽的时代,政治纷乱至极,正是所谓黑白颠倒的世界,最后演变成烽火遍地。赤眉军、绿林军等蜂起于各地,一发不可收拾,人民饱受涂炭之苦。此一惨事代代传述,到现在还深深刻镂在众人心中。
“小孩好像蛮健康的嘛。”
有个反应较机灵的,这时候把话题转到诸葛家喜获麟儿之事上。
取名叫“亮”的婴儿生来个子就较一般为大,眼睛大大的,肤色白皙。
“怪了,才呱呱落地就一副若有所思的样子。”
“看来很聪慧。”
“诸葛家这下子可有厚望了。”
现场的确弥漫着对未来悲观的气氛,但众人仍祈望刚出世不久的小孩能生长在好的时代中。
“母子均平安是最好不过了,值得庆贺!”
虽然甘海是顺着话说的,但大家都听得出话中有话。
“为什么这么说呢?”带话头的老张忍不住问道。
“洛阳宫哪!”甘海低着头说,“王美人生了个皇子。皇子赐名叫‘协’,安然活着,可是生母却被毒杀了。”
“哎哟!”
帘子后面传出女人的声音。本来只有男人在场而已,现在连妇道人家也从帘子那头围了过来,想听听甘海怎么说。
“是谁下的手?”
“不能说。不过,想一想就知道了吧。”
没有人继续追问是谁下的毒手。
杀死王姓美人(女官的职称。俸禄二千石,可与郡太守相比。汉制女官有关人、宫人、采女三级)的,正是皇后何氏。这可是众所皆知。
何必杀她呢?
众人细声交谈。何氏击败众多竞争者,得以立为皇后,是在生下皇子“辩”以后的事。后宫嫔妃无数,但灵帝却无一儿半子。偶有产子,也立即夭折。在今年王美人产下皇子之前,何皇后所生的辩可是唯一的皇子。
王美人虽遭毒杀,但她所生的皇子协则安然无事。日后刘辩(少帝)被董卓所废,轮到刘协被拥立,即位为献帝,背负东汉末代皇帝的命运。
诸葛孔明和献帝同年出世。
三
当时,阳都的诸葛家住有诸葛珪之弟诸葛玄。去年之前,他在左中郎将府担任侍郎。这是侍从宿卫之官,俸禄虽然只有四百石,但作为中央政府官僚,有很多机会和高官打交道,因此前途被看好。其兄诸葛珪官阶稍高,但属于地方官,故而一般视两兄弟不分高下。
中央官僚虽然可以认识有力之士,但在收入方面并不丰厚,因为和地方人士并无干系。当地方官只要有贪念,自然少不了贿赂,额外收入自不在少数。就连西园卖爵的行情,相同官阶,地方官也比中央官值钱。
诸葛玄之所以辞去侍郎返回故里,是因为受不了洛阳的政争,回乡和兄长商量。
“嗯。现在阳都那边也没有较有力的亲戚,我看你就暂时回家照料家族吧。在宫中也够辛苦的了。”
诸葛珪也赞成他这么做。
甘海从泰山带信函抵达阳都的当天晚上,诸葛玄正在看一封朋友的信。他经常收到在洛阳游学时期的学友来信。由于赋闲在家,通常是他这边主动写信,而平日看的东西也大多是学友的回函。
“听说伍文被杀了。”诸葛玄黯然地说。
“真可怜!”身边的妻子低着头叹道。
“ 对少年诸葛孔明而言,没有比母亲去世更严重的事情了。然而,早在这之前,他所居住的国度已经进入了激荡期。
黄巾之乱发生在光和七年(十二月改元为中平,公元184年),当时孔明虚岁才四岁。
没有道义、理念的宦官政治岂能治理国家?露骨的金钱至上的政治,在人民心中无疑是无血无泪的剥削政治,而蒙受战乱之苦的人民当然也愈来愈多。
众人既然对政治不抱理念,便只有追求信仰上的寄托。于是,原本为西域人所信仰的佛教,慢慢地受到国人的注意。自古相传的老庄思想也受到佛教影响,逐渐体系化。信徒们组织教团保护自己,并开始思索如何对抗不可理喻的力量。
自称“太平道”的道教团体,在十数年之间召集数十万信徒,教祖张角将信徒组成三十六“方”。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以上是信徒的口号。起事之前,他们把这些口号涂写在各机关门墙上,多少造成人心惶惶。
太平道信徒以黄巾为标记,所以也被称为“黄巾军”。不过,黄巾军的起义很快被平定。担任*军指挥官、大为活跃的众将军,一手掌握军队,日久便成了军阀,他们几乎全出身于权贵、豪族。
首当其冲的是宦官。让对立势力的士大夫自由掌握军队,宦官便已经失去胜算。黄巾之乱平定后,中平六年(189年),士大夫阵营一举诛绝宦官。
黄巾之乱和诛杀宦官两个事件,正好发生在诸葛孔明失去母亲一事的前后。黄巾之乱的主战场在河北,住在泰山、正值懵懂之年的孔明对此*几乎没什么记忆。而诛杀宦官时,孔明已经九岁,虽然事件的舞台在洛阳宫廷,但他经常听大人们提起。
宦官是全被赶尽杀绝了,但听说有一些没胡子的也遭到误杀。
听这种故事对小孩子而言也异常刺激,曾使孔明整晚兴奋得无法入睡。
诸葛家既属士大夫之家,宦官全灭自然被当成好消息,因此举家弥漫着欢悦之气。家族中亦有年轻人从军参与平定黄巾之乱,孔明经常听他们吹嘘功勋。其叔诸葛玄也在战场当文书,孔明很专注地听叔叔所说的话。
日后孔明所臣侍的主君刘备,同属幕僚的关羽、张飞,和宿敌曹操等人,都在曾参与平定黄巾之乱的一个时代。后来,孔明和同时代的人聊起黄巾之乱情形,他们经常诧异他居然能知道那么细微的事情。
孔明既听过士兵说起,也听过军官级的叔叔说起,而且非常专注地聆听。虽然还是小孩,他却懂得去严格批判、取舍、分析他所听到的内容。
诛杀宦官事件发生时,灵帝已经崩逝,何皇后所生的刘辩即位不及半年,才十四岁。这刘辩实非帝王之才,当时一手掌握国家实权的董卓,有意显示自己的权威,遂将甫即帝位的刘辩拉下宝座,代之以九岁、王美人所生的刘协,此即和孔明同年的献帝。
“嘿,你和皇上同年纪啊。”曾有人这么对孔明说,说着说着伸手要去摸他的头,却被他的个子吓着了,“你真的才九岁?”
长大后的孔明身高超过一米八,相当魁梧。
如同现在仍称的“山东大汉”一语,出生于山东半岛的泰半很高大,但孔明又特别突出。山东琅琊以文人辈出而闻名,继三国之后的六朝时代,其文化担子可以说由琅琊出身者一手挑起。出了“书圣”王羲之的琅琊王氏一族尤其有名。
琅琊孕育出这样的文化,可能和它面临一望无际的海洋有所关联。海洋彼岸让人编织各种各样的梦想,这一点也反映在艺术上面。此种风格绵延数世代,自然亦渗入诸葛家族的血液中,并在某个时候绽放出天才的花瓣。
诸葛孔明虽然生于琅琊阳都,但少年时代却在泰山山麓度过。泰山乃仙山,亦封藏有许多的梦想。
五
泰山底下有名为梁父(一书“梁甫”)的山冈。祭天之处在泰山,祭地之处则在梁父。在山顶堆土,即所谓“封”,使高处变得更高,这是将上达天际的愿望仪式化。至于扫除梁父岗的土以祭祀地神,想必是与地下神灵沟通的仪式。该处是古代坟地,相传在古时候埋了善良的魂灵。
有一首名叫《梁父吟》的民谣,诸葛孔明少年时候很喜欢唱,长大之后,想起来也会哼唱一番;而且,整理思绪的时候也会自然脱口而出。由于孔明和《梁父吟》的关系如此密切,后世有人说《梁父吟》是孔明所作。
也有传说,这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所作的琴曲,系其在泰山麓耕作,因雨雪归不得,而忆起父母时所作的。这种说法倒是挺符合《孝经》作者曾子的作风。不过,《梁父吟》似乎被认为是古代的挽歌:
步出齐城门,
遥望荡阴里。
里中为三坟,
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墓,
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
文能绝地纪。
一朝被谗言,
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
国相齐晏子。
“二桃杀三士”是齐国的传说,它载于《晏子春秋》,是和公元前六世纪后半阶段春秋时代齐国名臣晏婴有关的故事。
这首歌只列出田疆和古冶子二人,“三士”其实是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三人。齐景公时代,此三人以武勇而闻名。宰相晏子(晏婴)担心此三人要是联手的话,恐怕会成为齐国的大祸患,便想办法加以离间。
于是,晏子假借景公之名,赐予三人两个桃子,令三人“计功食之”,也就是认为自己功绩大的人就拿桃子去吃。但三位齐国勇士实在难分轩轾,而桃子却只有两个,纷争遂在所难免。
公孙接曾徒手搏杀大山猪和猛虎,田开疆曾埋伏兵击退敌国大军。他们二人各自取了一个桃子。然而这可不是一个桃子的问题,而是在比较功勋,古冶子岂有默不作声之理?于是,他诘问道:
“以前,有一次主君渡河时,遇到大龟,马车的马被吃掉了,主君掉入水中。当时我还年轻不会游泳,但却潜入水中、逆水百步(当时一步约一点四米),再顺流九里(一里约四百米),好不容易捕杀了大龟。难道这样不值得一个桃子吗?你们两人还不把桃子还回来?”
公孙接和田开疆还回桃子,并对自己先拿桃子而觉得羞愧,便自刎身亡。拿回桃子的古冶子也觉得独自存活是不仁,使人蒙羞是不义,亦自杀而死。
这则故事不能当做史实。《晏子春秋》也不是晏婴本人所作,似乎是年代相隔甚远的战国时代至汉初之间,有人假借晏婴之名写成的。
虽然不是史实,但不难想象春秋时代的齐国,可能拥有几名深具武力的实力派家臣,为防止他们联合,遂施以各种离间策略。
只利用两个桃子就消灭了三个可怕的对手,这是智能取胜,完全不折一兵。后人将“二桃杀三士”的成语用来形容出奇计杀人收奇效。
齐景公虽斩除祸根于未然,但亦惋惜三位勇士,故而予以厚葬。一般认为地点即在梁父岗。
孔明自小便吟唱《梁父吟》。这是大家都会唱的民谣,孔明会唱却不明白它的典故,直到家庭教师教他朗读的时候,才似懂非懂地知道它的意思。
小时候只当它是争桃子的童话故事。
“堂堂大人争一个桃子,为的只是想表功……”
不久孔明便了解到这层意义,这时候才五六岁。在成长中已经有高人一等的批判。但在这当中,他也了解到故事背后所隐藏的恐怖。
“齐景公和晏子都不想杀这三人,却为什么不得不杀?”
少年孔明也逐渐明白现实世界充满相同的矛盾。父亲和蔼地回答他的疑问。虽然叔父偶尔才来泰山一趟,但总是带来一大堆话题。孔明整天缠着叔父,想尽量吸收点东西。
“古冶子不畏死地拯救主君,明明不会游泳还跳入激流中。这样的人,难道会背叛主君吗?”孔明以同样的问题问父亲和叔父。
“人并不是永远不会变的,原本是好人却做坏事的例子多的是。小时候谁都很纯真,但有的人慢慢就变阴险、生出歹念。你以后要多注意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人。”父亲如此回答。
“古冶子地位日益高升,身边也围绕着想攀龙附凤的人。这些人难免会煽动、讨好他。可能因此他也慢慢觉得主君不太看重他,因而心生不满。例如他们可能告诉他:‘你应该当宰相的,可是却只让你当将军……’你今后要多注意对你说好话的人。等你年纪愈大,就愈可能碰到这种事。”这是叔父的答复。
少年孔明最大的疑问,在于为“此谋”的宰相晏子。晏子担心三位武勇之士将来恐成为国家的祸患,为防患未然而将其除掉。但是,晏子本身又如何呢?他身为宰相,权力当然远较三勇士为大。
“力量这种东西很可怕。力量并不仅限于腕力和武力而已。”在快十岁的时候,孔明明白了这个道理。然而他并无意向父亲和叔父提出这个疑问。
“我要自己来寻求答案。”少年将此问题当做习题。
谁能为此谋,
国相齐晏子。
孔明重复诵读末尾的部分,他相信自己一定可以解答这个问题。也许冥冥之中正用自己的成长、作为在做解答,他从很早开始就有这样的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