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昌邑王刘贺不甘只做傀儡,太着急于发动政变清除霍光,帝位近在咫尺却反而被废,可以说是非常天真。接下来即位的刘病已,十八岁前在民间长大,对人情世故非常了解,他一直在静静等待高龄霍光的死亡。
宣帝刘病已即位后没多久,就失去了在民间所娶的许皇后。接着霍光的小女儿被册封皇后。因为许皇后过于随和,于是有传言说她是被毒杀的。
宣帝即位时,为了表示自己没有野心,在霍光请求将政务全部奉还的时候,决定
——诸事皆先关白光,然后奏御。
日本官名中的“关白”,就是由上面《汉书·霍光传》的记述而来的。
从宣帝的决定中可见其谦逊,但事实并非如此。有昌邑王的先例,闪电即位的皇帝位子并不稳固,自己也不知道会被安上什么罪名拉下马来。所以,如果把所有的事情都让霍光去解决,宣帝就不用负什么责任。
许皇后之死是在宣帝即位三年后(前71),霍皇后的册立是在这一年后。汉皇室就形成了霍光的外孙女是皇太后而女儿却是皇后的局面,关系是倒过来的。在册立霍皇后的两年后(前68),霍光死去。直到临死那一刻,他还是心念万岁方才闭眼的。宣帝亲自到病床边探望。
霍光死去的 ——久劳百姓,非所以绥天下也。
废止了车骑将军和右将军的屯田。右将军是霍光之子霍禹,他被授予和父亲一样的大司马一职,然而却没有应归自己指挥的军队。就这样,掌握军权的霍氏一族被从军队中剔除出来,不断有人被调往蜀郡、武夷郡等远方。之后由亡故的许皇后一族和史氏(宣帝祖母——武帝的皇太子刘据的妻家)中的年轻人出任司令官,替代了他们的位置。
霍氏被逼到绝路,于是发动政变,但全族都被诛杀。《汉书》中如是写道。不过被宣帝老练地从军队中剔除出来的霍氏,真的就有发动政变的实力么?说是霍氏计划废宣帝而立霍禹,但在阴谋发动前被发觉。霍皇后被废,霍光的未亡人显被杀并曝尸于市。这也是宣帝对杀害糟糠之妻许氏的报复。宣帝已经发现了许皇后的死亡原因,是女医淳于衍根据霍光夫人显的命令而下的毒。北宋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认为霍氏虽罪该万死,但霍光的忠勋是汉应该祭祀的,对停止祭祀的事情评价说
——孝宣帝亦少恩哉。
确实是有些薄情寡恩。民间长大、喜好游侠、曾流浪各地的宣帝明白世间的严酷,他不可能对毒杀皇后、毒杀皇太子未遂等事情视而不见。此外在民间长大的宣帝深知人民的苦处。裁军是其中一环,另一方面他将刑罚变得更加严厉。他目睹世间恶党横行,善良的人民深受其害,所以他起用法家的官员,实行严罚主义政治。皇太子刘奭屡屡向宣帝进谏,说刑罚过于严厉,建议依据儒家理想施行政治。宣帝肯定会觉得在这个宫廷内长大的、规规矩矩的皇太子非常天真。他训诫皇太子说,儒家思想虽好,但实际的政治必须是适当地糅合霸道和王道来施行的。因皇太子受儒教影响太深,传说宣帝担心
——乱我家者太子也。
宣帝在牵心于让人民休养生息的同时,在断定不得不用武力的时候也会断然起兵。
霍光死后次年(前67),吐鲁番盆地的车师前国(国都是残存至今的交河城遗址)向汉称臣,但又和匈奴勾结,想要阻断亲汉国乌孙和汉之间的道路。宣帝令郑吉、司马熹率绿洲的万余兵进攻车师前国,最终迫使其投降。
神爵元年(前61),汉打击羌的先零。先零如果和匈奴联合,汉通向西域的通道就会被隔断。这场战争中,年逾七十的老将赵充国献上了斩首七千六百、俘虏三万余的辉煌战果。
次年,因匈奴的虚闾权单于死去,同时有五个首领自称单于,匈奴的实力明显变弱。甘露三年(前51),匈奴的呼韩邪单于入朝。入朝正是臣服的表现。白登山之耻以来,匈奴曾是汉朝国防的最大问题,现今已经不能再向汉施加压力了。相反,如果不能和汉保持友好,单于甚至都无法掌控匈奴。
汉完全掌控了西域的贸易路线。汉设西域都护,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贸易变得繁盛起来。
虽说宣帝薄情寡恩,但与其说是他是个法家,不如说他是个现实主义的政治家。因为他曾在民间度过艰辛的时光,所以可以嗅查到浓重的现实气味。霍皇后被废后,宣帝挑选没有子女、忠实本分的女子为皇后,这就是王皇后。连这件事情也显露出他彻底的现实主义个性。
2
黄龙元年(前49),宣帝死去,受儒教影响极深的皇太子刘奭即位。这就是元帝。
儒是一种理想主义,政治上尊崇王道。然而,现实政治并不是只靠理想就能运作的。正如宣帝所一针见血指出的,在现实政治中必须综合运用王道和霸道。不过,元帝采用的却是单枪匹马的王道——理想主义。
元帝手下起用了大量儒者,施行理想主义的政治。他废止了有悖于儒家精神的盐铁专卖,但国家财政立刻就变得举步维艰,几年后又不得不恢复。也有建议说,从农本主义出发,应废止货币经济,恢复到物物交换,但事实上这是根本行不通的。
——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
《汉书》是这般概括元帝的。它赞扬了“孝宣之业”,意思是宣帝使匈奴臣服,将西域收入势力范围,此外还弱化了内朝和外朝,打造出独裁权力。霍光弱化了外朝,而宣帝又清理了霍氏一族,弱化了掌握军权的内朝,所以业绩已经是无人能及了。而元帝则将此优势损失殆尽。
皇帝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就算是宣帝,也要借助许氏和史氏等外戚的力量。宣帝能凭借自身优秀的资质来驾驭他们,但元帝做不到。
元帝的皇后叫王氏。如前所述,霍皇后被废之后,宣帝所立的皇后也叫王氏,故而元帝的皇后一般被称作元后。元帝于在位的 赤眉军拥立刘盆子攻入长安,更始帝在逃亡后又故作沉着地回来,被封为长沙王,不久就被缢死。不过赤眉军政权比更始帝政权还要糟糕。他们为了把归心似箭的军众拉到长安,说那里有很多财宝,去了就能得到荣华富贵。而进入长安后赤眉军众却发现,财宝已经被更始军掠夺一空,连食物都没了。赤眉军在长安停留了三个月,粮食也吃光了,因此为了寻找粮食移师向西。打算利用军众力量的将领们知道,如果东行,军队就会自然解散,所以诱导他们一直向西。然而西边已经有了自立为王的隗嚣,他率军轻轻松松就击退了饥寒交迫、意气消沉的赤眉军。
赤眉军回到长安,可还是没有粮食。事已至此,二十万赤眉军众只得东归。而在归途上等待他们的,是平定了河北的刘秀。赤眉军立少年天子的更始三年(25)六月,刘秀也于同月登基,改元建武。东汉王朝宣告诞生,但天下还在动乱之中。
刘秀在杀了自称天子的王郎之后,挨个降伏了河北的流匪团伙。其中最大的一个团伙叫做铜马军,因其首领被封为列侯,军众被合并,于是那个地方的人称呼刘秀为“铜马帝”。而那些铜马之下的造反团伙是因赤贫而起义的,所以刘秀赦免了他们。
十余万赤眉军在宜阳被等候多时的刘秀降伏。刘盆子虽即了帝位,但是被强迫的,本人没有任何野心。刘秀赦免了他。赤眉军的将领们也被赦免了。
刘秀——这个时候应该称他为东汉的光武帝了。他在打败王郎后,把邯郸堆积如山的文书付诸一炬,根本不阅一字。和王郎有书信往来的人们,本来一直在担心会被怀疑与其关系亲密,这下子就放心了。不得不说,刘秀收揽人心的手段非常高明。
但是,只要被认定是有野心的危险人物,刘秀就绝不放过。战胜王郎的主因在于把真定王刘杨拉入自己一方。光武帝在即位第二年,就以谋反的罪名杀了此人。刘杨是光武帝之妻郭氏的舅舅。前面提到,刘杨比光武帝更接近汉代皇统,或许有人有拥立刘杨的动向。胜者留下的记录不能全盘都信,所以应该认为,他有可能是被光武帝暗算了。
赤眉军的将领虽被赦免,但樊崇和逢安两人后来因谋反之罪而被处死。不过徐宣和杨音等其他赤眉军将领得以安度天年。
光武帝是个知识分子。年轻的时候他在洛阳太学就学,想着自己最多做个执金吾(警察总监)就满足了。他还是个多情种子,娶了新野县出身的绝世美女阴丽华做妻子。政治策略上娶刘杨的外甥女为妻是在初婚的第二年,按现在的说法就是重婚了。
赤眉军以及源自绿林系造反团伙的更始军,可以说是因为欠缺知识分子而失败的。如果有通晓历史教训的知识分子的意见,两军进入长安时的暴行是可以避免的。据说赤眉军将领中识字的只有曾经做过狱吏的徐宣一人。
曾是太学儒生的光武帝在乱世中光芒四射。兄长刘被杀后他能隐忍不发,可能还是学问的力量在支撑着他。光武帝的军队纪律严明,是因为他深知人们在乱政、暴政和无法无天的军队的交相压榨之下,生活是多么的困苦,对能带来秩序的救世主是多么的渴望,而且他也能客观地审视自己。
更始、赤眉被消灭后,就只剩下陇(甘肃)的隗嚣和蜀的公孙述这两个地方军阀。
建武九年(33),隗嚣病死,他的儿子隗纯接任。次年,隗纯投降。建武十二年(36),公孙述战败而死,蜀并入东汉的版图。就这样,东汉巩固了王朝的基础。攻陇时,光武帝曾向前线的部将岑彭送去书信,说
——人苦不知足,既平陇,复望蜀。每一发兵,头须为白。
这就是成语“得陇望蜀”的出典。对欲望无止境作自我反省的说法,确实是光武帝式的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