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邦是沛县(江苏省)人。和项羽不同,他出身庶民,父母之名不详。对这位大汉王朝的创始人,成书于汉代的《史记·高祖本纪》中只提到其父曰太公,母曰刘媪,而这并非人名。在中国同姓不可结婚,妻子在婚后也不换姓。刘邦似乎是随母姓的,可能是双亲并未正式结婚,或者是父亲入赘的情形。
——好酒及色。
即便是身为汉代的史学家,司马迁也不得不这样如实地描写刘邦,无意隐瞒他是酒鬼和好色之徒这件事。但刘邦性格坦率,乐于助人,被任命为泗水(江苏省)的亭长。在秦代制度中,所谓亭是指每十里所设的机构。有“十亭一乡”的说法,所以亭是最小的政府部门。
小官刘邦被命令率领民伕前往骊山(陕西省)始皇帝陵的建造营,但途中有一两个民伕逃跑了。始皇帝对自己的陵墓煞费苦心,尤其为了防盗掘而设置了不计其数的机关。根据这个传言,知晓陵墓秘密的民伕在竣工后必定被赶尽杀绝。所以听到这个传闻后,民伕因为害怕而逃走了。而如果不能带来规定的人数,领头者也要被依法处决,所以刘邦也成了逃亡者,躲了起来。全国各地必定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到处都是这类逃亡者。他们为了自卫而结成了团体,并且尽可能地藏身于出身地的附近。他们并不是什么穷凶极恶的罪犯,只应获得同情而不应被怨恨,所以受到了亲戚友人们的秘密帮助。
陈胜、吴广起兵时,逃亡者们纷纷起事以呼应他们。刘邦在故乡沛县附近逃亡的时候,从大泽乡(安徽省)传来了陈胜、吴广造反的消息。
沛县县令自然是中央派遣来的人,他也不知如何是好。各地郡守和县令被拿来祭旗的消息不绝于耳,于是这位县令决定应声造反。书记萧何、狱吏曹参在筹划的时候,建议唤回附近几百名沛县出身的逃亡者。前去召集逃亡者的并非官员,而是和他们非常熟络的狗屠(杀狗职业)樊哙。逃亡者的头领自然就是刘邦。
但是这时县令改变了主意。不管怎么说,他是一名深知法律严酷的秦代官员。他准备捕杀造反派,于是萧何和曹参翻出城墙,去了刘邦的所在地。刘邦以箭文和城内取得联络,促成了起义。城内的父老带领子弟们杀了县令,开城门迎接刘邦,全县造反。于是,集结在刘邦麾下的不仅有沛,还有附近各地的大量逃亡者。就这样,刘邦成了一个相当大的造反军团的指挥者。此前是他上司的萧何和曹参反成了他的部下。人们为了在乱世中寻找出路,必须找一个有能力的指挥者,而指挥者此前的身份不是问题。
刘邦军团最终实现了首先进入关中的目标,接受了秦子婴的投降,但这也成了他一生中的最大危机。至于原因,造反团的主流项羽最终越过函谷关(河南省),了解到被刘邦抢了先。而楚王也就是义帝曾有过约定,先入关中者为王。
进入关中的刘邦军有十万,而项羽军是四十万。如果激怒了项羽,刘邦军就马上会被踏平。刘邦虽进入了咸阳(陕西省),但他封了官库,没有染指后宫三千美女,敬候项羽的到来。接着,他前往项羽的驻地鸿门,为自己辩解。
这个场面就是著名的“鸿门宴”。项羽的军师范增建议说,“刘邦不可不杀”。项羽因刘邦态度恭顺,不是很想杀他。无赖好色的刘邦没有碰后宫美女一根指头,没有比这更恭顺的了吧。范增认为这是刘邦胸有大志的表现,更要杀他。造反初期刘邦就有了优秀的军师,生于韩国相国世家的张良,正是雇大力士暗杀始皇帝的男子。这位张良曾经救过项羽叔父项伯的命。既然项羽阵营有杀刘邦的意向,于是项伯急速报告张良。
名门出身的项羽向来瞧不起庶民出身的刘邦。被范增劝了无数次,他还是不想杀。项羽也很自负——这样的人也配做我的对手?——自信满满。范增有识人的眼光,见项羽不肯,就命令项羽的从弟项庄拔剑起舞,伺机刺杀刘邦。剑舞一开始,觉察到危险的项伯也拔剑起舞,庇护着刘邦。接下来樊哙也上场,陈述着刘邦的功绩。没多久刘邦借口去厕所,顺着小道返回了灞上(灞水河岸)的阵地,把后来的事全交给站在一边的张良。这是戏台上的著名场景,也被润色成故事小说。鸿门宴不管细节如何,刘邦的性命危在旦夕是千真万确的。
刘邦进军关中时,宣称如果自己为王,就只约法三章,秦的其他法律一律废止,博得了喝彩。要知道,秦民受严刑峻法之苦,早已到了难以尽齿的地步。刘邦的约法三章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仅此而已。
项羽进入关中后,就杀了已经投降的秦国子婴,掠夺了已封存宝库的财货,在宫殿放起大火。据说咸阳的大火连烧了三个月。结果,刘邦没被封为关中王,而是被封为汉王,下辖巴、蜀、汉中的土地,也就是从陕西到四川的领地。项羽把关中分成三份,分给和自己同气连枝的三个臣下,而自己做了梁、楚九郡的王,号称西楚霸王。如果君临关中就可以成为天下之主,然而项羽衣锦还乡的愿望太强烈了。
被架空的楚义帝不会总听自己的话,所以不久之后项羽就杀了他。
从刘邦的情形可见,项羽的论功行赏极为不公平。因此,齐、赵各地的将领们背叛了项羽。项羽为此果断北伐。有强大战斗力的项羽军连战连胜,但残杀降卒使他不得人心。各地游击式的抵抗始终不绝,项羽不得不东奔西走忙着镇压。在项羽为根除游击、忙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刘邦终于动手,出汉中占领了天下的中心——关中。用刘邦的话来说,按照楚义帝的约定,关中理所当然是我的领地,我只是从项羽一脉的领主手里取回来而已。不言而喻,项羽被激怒了。这样一来,项羽对刘邦,也就是楚汉战争开始了。
2
楚汉战争以刘邦的胜利而告终。要叙述这场战争,就一定要对二者的性质作一比较。生于武将世家的项羽战斗力很强,虽然集结了军众,但精锐被安排于核心,事实上属于少数精锐主义。可以注意到,《史记》中把刘邦造反起义时的军众称为子弟,项羽的则称为精兵。
项羽战则必胜。他在彭城(江苏省)打得刘邦落花流水。十万汉兵被赶到睢水,据说尸体堆积成水坝,截断了水流。刘邦在荥阳(河南省)求和。项羽虽有如此巨大的优势,名声却很差。反秦战争时期,他杀了章邯的二十万秦军降卒,论功行赏也不公平。对刘邦之所以不能够穷追猛打到底,是因为东方游击战的蜂起。
各地的军队当然也在观察二者的强弱,按理说会依附到强者一方,但为了势力的均衡,他们决定加入刘邦一方。因为他们期待刘邦可以对自己的功绩作出公平的评价。韩信投靠刘邦,平定了齐,转而南下威胁项羽。此外,游击军一直是刘邦的伙伴,其首领彭越因指挥游击战而知名。
在平定了天下后,刘邦说,作野战的指挥官自己不如韩信,制定作战计划则军师张良更高一筹,补给方面自己没有萧何的手段,而自己之所以取得天下,全在于能够很好地用这些人。这里讲的正是包容力。
与此相对,项羽的性格则是凡事必定亲力亲为。即使战争中取得胜利,也觉得是自己一个人的功劳,部下必然会心存不满。
刘邦在秦灭亡的公元前206年被封为汉王,因此在统一全国后仍定国号为汉,并以这一年为建国起始。秦灭亡是子婴元年十二月,但秦历中十月为岁首,所以也就是年后只过了三个月。
公元前203年相当于汉高祖四年。这一年双方议和,以叫做鸿沟的河流为分界线,约定东为汉,西为楚。项羽很快解散了军队,回到东方,但刘邦撕破协定,滥发授予领地的许诺书,借此集合诸侯兵力,将项羽包围在垓下(安徽省)。项羽因在围营的汉军中听到自己故乡的楚歌而绝望,这就是“四面楚歌”的来历。他带领少数精锐,突破包围圈,南下到乌江(安徽省),在那里自刎而死。据说最后的遗言是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意思是自己一直很强,但是落得这样的下场是命运所致,也就是上天要灭亡自己,并不是自己战斗力弱的原因。
时间是汉高祖五年(前202)。诸侯汉王刘邦从这一年开始就成了天下之主,由王变为皇帝。汉王朝这个长命王朝开始了。西方用“秦”(chin)来称呼中国,而汉族、汉字、汉文、汉语、汉诗、汉法乃至于汉奸这些词中的“汉”等于“中国”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
这个王朝因王莽篡夺,于公元7年灭亡,持续了两百多年。王莽也是十几年后就被灭,依然是继承了汉血统的刘氏王朝建立了起来,持续到禅让于魏曹丕的公元220年,大约维持了两百年。汉代以王莽时期为分割线,被分称为前汉、后汉。前汉的首都是长安(陕西省),后汉的首都是洛阳(河南省),故而根据位置,也被分称为西汉、东汉。在中国,尤以后一种叫法居多。
《史记》中引用了项羽(《项羽本纪》)和刘邦(《高祖本纪》)的诗歌。项羽的诗歌是在逃出垓下城之前,和情人虞美人分离时所作。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在此自傲于自己的力量和气概,把战败归于天时不利和爱马。
刘邦的诗歌是在平定天下后,回到久久未归的故乡沛,见到老朋友的时候创作的。时间是公元前195年。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意思是虽然平定了乱世,但为了守护这份和平与统一,最想要的就是勇猛的将士。与项羽的歌相比较,可以发现两人性格的不同之处更加明显。项羽过于依赖自己的力量,而刘邦对自己得人才、实现天下再次统一深有心得。高祖刘邦死于作这首诗歌的七个月后。
3
《史记》中的《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介绍了项羽和刘邦的诗歌,在引用了这两首之后,每首都标明
——泣下数行。
项羽的情形是身陷包围,渴盼生还,在终于逃脱的时候自然流下了英雄泪。而刘邦的心情则比较复杂。
平定天下之后,刘邦必须挨个清除功臣。除了萧何、曹参、樊哙等沛的同乡外,还有至今未曾见过、也不知道名字的人接连参加到他的阵营,并立下汗马功劳。这些人看到跟着刘邦走就有利可图,于是选择了加入。若仅是如此,刘邦与他们之间就没什么情谊,有这样手握大军的同伙是很危险的。刘邦的妻子吕后比他更担心这一点,她所生的独子不像父亲,非常软弱。刘邦在世的话,还能起到震慑的效果;一旦刘邦亡故,就不知如何是好。所以,更急于肃清功臣的是刘邦背后的吕后。
首先被清理的是燕王臧荼。他是项羽阵营的人,在刘邦进入关中成为汉王时就做了燕王,所以可以说是汉王的同级生。韩信为刘邦平定北方的时候,燕王才加入汉方阵营,所以他虽是功臣却关系浅淡。据说燕王在消灭项羽后就谋反,可能是在汉看来,相熟度很低的王坐拥大军过于危险,故而以谋反为口实派军队前去讨伐。高祖亲自出马征讨臧荼,平定后任命卢绾为新的燕王。卢绾和高祖是出生在同里、同日的发小。
高祖七年(前200)韩王信串通匈奴谋反,在铜鞮(山西省)被汉朝打败。在秦将蒙恬被伪造玺书杀害后,匈奴南下屡屡威胁汉朝北方。韩王信因为领地荒凉,准备用外交手段避开锋芒。但他和匈奴的谈判被指为通敌,逼得他不得不谋反,这似乎才是真相。
韩王信和韩信是同名异人。战国韩王之孙信被称为韩王信,因“胯下”有名的才是韩信。韩信对高祖统一天下功劳最大。如果不是韩信从齐南下,已经在彭城、荥阳战败的汉军就会被项羽歼灭。韩信在天下统一后被封为齐王,上交军队后被移为楚王。楚王韩信被人密告有谋反的嫌疑,被送到洛阳接受盘问。韩信曾在垓下能调动三十万援兵,却不能马上诛杀项羽,于是首先把他降格为淮阴侯。韩信称病不参见皇帝。后来被派往北方的陈豨自称代王造反,刘邦御驾亲征,此时韩信却告病未曾从军,遂被以串通陈豨的借口处决。这是后来加上去的理由。韩信是个军事天才,从王降格到侯这件事上他就已经感觉到了危险。刘邦亲征后,留守的萧何和吕后共谋诱杀了韩信,时间是高祖十年(前197)。
在游击战中极为活跃、被立为梁王的彭越,也被以谋反的理由诛杀了。彭越和韩信、黥布一道,动员大军在垓下支援刘邦。垓下三名将中的韩信和彭越相继被杀,所以淮南王黥布感到不安也是必然的。他是从骊山脱逃的犯人,从脱逃人群的头目成为一军之将。虽然并未谋反,但他觉得也会被什么理由所杀,所以既然是同样的下场还不如先动手——黥布的情形是真正的谋反,他攻打高祖的堂兄荆王刘贾,刘贾战死。
这一次还是高祖亲征,大破黥布军。此战,高祖中流矢负伤。尔后刘邦命令其他将领前去追击,自己凯旋返回长安。途中顺便路过故乡,《大风歌》就是作于此时。
建国元勋——猛士大部分都被清洗了。他放歌表达想在故乡土地上得到猛士的愿望,这份心情显示得极为强烈。包括垓下三名将在内,被清洗的人在刘邦眼中都只是外人。可以说,正因为是外来者,所以不能麻痹大意,只有清洗一途。然而在刘邦准备回长安时,就传来了他在沛的同乡、同日生的卢绾串通匈奴的消息。被立为燕王的卢绾最主要的任务是防备匈奴,为此必须得到匈奴的情报,于是送去了间谍。从匈奴投降过来的人揭发了这件事,这被认为是在和匈奴串谋。为了调查真相,高祖召还卢绾,但卢绾害怕,称病拒绝进京。高祖一怒之下命令周勃前去讨伐。
卢绾原意是想等度过风口浪尖后,再作详细的说明,这样刘邦就会谅解。然而,刘邦因在和黥布战斗中负伤,不久死去。事已至此,卢绾不得不亡命于匈奴。
清洗的名单中一般只有外人,但最后的一栏里标记着高祖的发小之名。于是,汉在已经清除的王之后,立了刘邦一族。例如,代替彭越被立为梁王的是高祖的 从讨伐黥布后的四十年间,汉朝没有一场像样的战争。响应吴王呼吁的有楚王、赵王、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等六王。吴王还叫上了汉的外藩东越国(浙江省)、闽越国(福建省),赵王和匈奴取得联络,所以这是个外族也参与其中的巨大叛乱计划。
汉朝廷处死了削减诸王封地的实施者晁错,准备以此作为交代。然而事情不会就此了结。吴楚七国准备攻入长安,而为此就必须通过梁。梁王刘武是景帝的胞弟,所以没有被吴王劝降。这位梁王刘武死守首府睢阳(河南省),阻止了叛军的西进。这也证明了诸王只要血缘相近,就是出色的藩屏。此时,诛灭过吕氏的周勃的儿子、太尉周亚夫率领讨伐军进入昌邑(山东省),推进作战,切断了吴楚军队和本国的联络。粮道被断的叛军饿死者无数,逃兵不绝。在他们没有办法只得后撤的时候,周亚夫又率精锐追击。吴王弃军而逃,却被自己邀请来的东越军杀死。对东越来说,以利相诱的人自然就要充分发挥他的利用价值,如果把吴王的首级送给汉朝,还能得到奖赏。就这样,仅仅三个月,叛乱就被平息了。
受到赵王邀请的匈奴看到形势不对,于是没有出兵。
虽然是大乱,但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平定了。结果,实力派诸王不是被杀就是自杀,朝廷的实力因此得以加强,汉巩固了政权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失败,虽也在于梁王和周亚夫的挺身而出,但造反得不到民众的支持才是最大的原因。
让人民得到休养生息,汉代朝廷将此当作最大的政治目的。四十年间既无内战也无外征,所以民间没有爆发出不满。秦末之乱的时候,深受法家政治之苦的民众很快就对陈胜、吴广的造反纷纷响应。而景帝时代的民众即使贫穷,却也能平安度日,政府不怎么干涉。梁王之所以能够坚守睢阳,周亚夫之所以能够切断叛军粮道,尽管没有详细的记录,但如果没有民众的协助,就不可能进行得如此顺利。
诸王叛乱的理由是他们的封地被削减了,但这与普通民众的利害毫不相干。可以说吴楚七国之乱是注定要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