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卷二百八十二 痈疽门

作者:朱橚 字数:9282 更新:2025-01-24 16:34:55

  总论

  经云。黄帝问于岐伯曰。痈疽何以别之。岐伯答曰。荣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涩不行。

  血为皆。亦多发痈疽之疾。岐伯曰。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卫不行。血气不通。而热相搏。乃发为痈疽。凡服乳石之人。常须小劳。怡悦神思。夫乳石之气。随开而行。遇闭而止。止则血脉凝涩。疮疣生焉。或不遂志欲。加之以怫郁。忧愤蓄结。贪咨骄狠。饥饱劳逸。负恃之变。遂致血气夭结凝固而为病。论云。夫阴阳蕴结。脏腑为之积聚。血气凝涩。荣卫为之壅滞。阳滞于阴则生痈。阴滞于阳则生疽。痈疽之生。有内有外。内则生胸腹腑脏之中。外则生肤肉筋骨之表。凡此二毒。发无定处。而有常名。夫壅滞之本者。始于血老不作汗。肉陈不脱垢。蒸气不能外达。留积遂成内热所为也。夫痈疽之生。脓水之成。非天降。非地出。盖积微之所成也。凡痈疽疖肿。才萌之时。并须以汤水疏解之。欲治此疾。先须识别。定其浅深。究其根源。疗之必愈。热发于皮肤之间。是以浮肿根小。至大过二三寸者为疖也。六脏积热。腾出于外肉之间。其发暴盛肿。皮薄光软。侵展广大为痈也。

  五脏风毒积热。切于筋骨。风毒猛暴。初出一头如。形白焦枯。触之应心者疽也。痈起于六腑。浮达易理。若燎原之火。外溃肤肉。疽生于五脏。沉涩难治。若陶室之燧。内消骨髓。痈则易治。唯难将息而迟瘥。疽则难疗。易得痊复。疖与痈初生。并宜灸之。为其气本浮达。以火导其热。令速畅也。疽则宜烙不宜灸。为其气深。须达其源也。及已盛成脓。

  慎勿可灸。则须针烙。方能瘥也。凡疮疖生于外。皆由内热所致。当要服药以下之。终须外疗以求瘥。服药所以助疗法也。夫疗痈疽。须以汤液疏其内。针烙疏其外。然则痈疽有虚有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有实热者易疗。虚寒邪热多者难愈。肿起坚硬脓稠者为实。肿下软漫脓稀者为虚。盖病者多为方法。而无次序。临时怆惶。何能识别此疾浅深。是以毙也。

  凡痈疽瘰。不问虚实寒热。皆由气郁而成。经云。气宿于经络。与血俱涩而不行。壅结为痈。不言热之所作而后痈者。此乃因喜怒忧思有所郁而成也。此属内因。又有热被风冷搏之。血脉凝滞不行。热气壅结而成。亦有阴虚。阳气凑袭。寒化为热。热盛则肉腐为脓。此属外因。寒热风湿所伤而成也。又服丹石及炙爆酒面。温床浓被所致。或尽力房室。精虚气所致者。此属不内外因所伤而成之也。如是但阴阳不平。有所壅结。皆成痈疽。而此二毒发无定处。当以脉别之。浮洪滑数则为阳。微沉缓涩则为阴。阴则热治。阳则冷治。

  痈疽之疾。有二十余证。发、痼发、石发、同KT发、蜂窠发、莲子发、椒眼发、连珠发、竟体发、有肠痈内发、脑发、背眉发、腮颔发、肺痈、肾痈、乳痈、脐痈。臀发、腿发。外有手发、足发、穿当发、须发、瓜瓤发。大率随病浅深。分证内外。便行施治。不可迟缓。毋致孔洪。方为妙手。凡痈疽始作。便有发热恶寒。或有痛处。脉浮而紧。是欲为痈疽。非伤寒之候也。经言五脏不调致疽。六腑不和生痈。一曰疽。急者二三日杀人。缓者十余日杀人。二曰痈疽。急者十余日杀人。缓者一月死。三曰缓疽。急者一年杀人。缓者数年。四曰水疽。所发多在手足。数年犹可疗。疽者数十种。其要如此。于氏法。痈之疾所发缓地不杀人。所发若在险地。宜令即外消。一为脑户。二为舌本。三为悬雍。四为喉节。

  五为明脉。六为五脏俞。七为五脏系。八为两乳。九为心鸠尾。十为两手鱼。十一为肠屈之间。十二为小道之后。十三为九孔。十四为两肠。十五为神主之舍。凡十五处不可伤。而况于痈乎。若痈发此地。遇良医能不及大脓者可救。至大脓。害及矣。黄帝曰。愿闻痈疽之形与其期日。岐伯曰。痈疽之极十八种。痈疽发咽。名曰猛疽。猛疽不疗。则血化为脓。脓不泻,塞咽半日死。其化脓者。泻已则含豕膏。勿冷食三日而已。一云勿食。发于股胫。名曰股胫疽。其状不甚变。而痈脓搏骨。不急疗三十日死(髀内曰股。股外曰髀。膝上。股下。

  骨称曰股也)。发于胁名曰败疵。败疵者女子之疾也。灸之其状大。痈脓。治之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疗之方、锉连翘草及根各一斤。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取三升。则强饮。

  浓衣坐釜上。令汗出至足已。发于尻者。名曰锐疽。其状赤坚大。急疗之。不疗三十日死。

  发于胫者。名曰兔啮。其状赤至骨。急疗之。不疗害人。发于足上下者。名曰四氵㸒。其状大如痈。不急疗百日死。又发于肩及者。名曰疵痈。其状赤黑。急疗之。此令人汗出至足。

  不害五脏。痈发四五日。逆之上灸百壮。石子当碎出也。不出可益壮。又石痈者。始发皮际相亲。着赤头。不甚坚。微痛热。热渐自歇。便坚如石。故谓之石痈难消。又不易可。得自热。纵愈、皆百余日也。又发痈两头牵。而旁推无根者。又不痛。结筋非痈也。发痈状如蛇。虽极大此肉瘤非痈也。肿一寸至三寸疖也。三寸至五寸痈也。五寸至一尺痈疽也。一尺至三尺。名曰竟体疽。肿成。脓九孔皆出。诸气愤郁不遂志欲者。多发此疾。痈及疽、血瘤、鼠疗之用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勿裹之。其痈坚而不溃者。为马刀挟缨。急疗之。(太素经曰。颈前曰缨)。发于股阴者。名曰赤施。不急疗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可疗。一云六十日死。发于膝者。名曰疵疽。其状大。痈色不变。寒热而坚。勿石之死。须其柔色异。乃石之者生(冷不熨之。柔乃破之。准例破之也)。又诸痈肿之发于节而相应日死其输。

  从小指发井疽。状如又发于足死。又发死后出熏肝肺上肉微起者。心疽也疽也。肉微起脾疽也。上肉痛者。肾疽也。

  疽也。上肉微起者疽也。上肉微起者焦疽也。上肉微起关元隐隐而痛者。

  其人所募。根据此之。背面九处不可患疮。第一入发际为玉枕。亦为舌本。第二项颈节。第三为崇骨。第四大椎第九膂四当为喉凡患人目中。赤脉从上下贯瞳子者。一脉一年死。二脉二年死。若脉下者。药之必瘥。

  又曰及连夫痈疽破溃。其形状有逆有顺。眼白睛黑而眼小。一恶也。不能下食。纳药而呕。食不知味黑涩。

  陷悸。

  语声恶见病者脉数。身无热证。反淅淅恶寒。若有痛处。皆发其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上。

  若证其他根据四节八事次序。便推三因以用其药。未有不全济也。诊其脉浮数而洪紧者。其疮肿作。当身热烦渴。饮食知味。此乃六腑不和。大则为痈。小则为疖。其势虽急。投以凉剂。

  亦多全活。诊其脉沉细而伏。或沉紧而数。初发之疮甚微。或无疮头。身不发热而内燥。体重烦疼。情绪不乐。胸膈痞闷。食不知味。或恶闻食气。此五脏不调为疽属阴。盖痈疖则属腑。故发之浮而浅。其势虽急。而作毒缓。疽则属脏。毒瓦斯内蓄之深。势虽缓而反急。若疮疽之人。脓血大泄。脉滑数者难治也。凡脓多。或如清泔。脉滑大散。寒热发渴者。治之无功也。若患肺痈者。咳嗽脓血。脉见洪滑。治之难痊矣。大凡诊脉见浮数。应当发热。而反恶寒。虽头项拘急。四肢烦痛。或复战栗渴甚者。但有痛处。欲发疮肿也。脉洪大者。疮疽之病进也。如疮疽结脓未成者。宜下之。肿溃之后。脉见洪大则难治。若自利者。不可救治也。仲景曰。脉数不时见。则生恶疮也。又曰。肺脉俱数。则生疮也。诊诸脉洪数者。里欲有脓结也。疮肿脓溃之后。而烦痛尚未痊退者。诊其脉洪滑粗散。难治也。以其正气虚而邪气实也。疮肿之病。诊得芤脉。脓溃后易治。以其脉病相应也。若瘰结肿。诊得牢脉者。不可内消也。疮疽之人得实脉。宜急下之。以其邪气与脏腑俱实故也。弦洪相搏。外紧内热。欲发疮疽也。疮肿溃后。得涩脉无妨也。疮肿脉短。真气短也。疮肿之病。脉来细而沉时直者。里虚而欲变证也。溃后脉数而匀举。自瘥也。凡诸疮肿溃后。其脉涩迟缓者皆易愈。以其脉候相应。是有胃气也。疮肿得沉脉邪气沉。疮肿脉虚。宜托里和气养血也。疮肿得软脉。补虚排脓托里。大抵疮家沉迟濡弱。皆宜托里。疮肿脉促。宜急下之。大凡疮肿之病。脉促结者难治。而况见代脉乎。凡疮疽肿大。按之乃痛者脓深也。小按之便痛者脓浅也。

  按之不甚痛者。未成脓也。若按之即复者有脓也。不复者无脓也。必是水也。若发肿都软而不痛者血瘤也。发肿日渐增长。而不大热。时时牵痛者气瘤也。结微肿久而不消。后亦成脓。此是寒热所为也。留积经久。极阴生阳。寒化为热。以此溃必多成。凡疗痈疽以手掩其上。大热者脓成自软也。若其上薄皮剥起者脓浅也。其肿不甚热者。脓未成也。若患瘰结核。寒热发渴。经久不消者。其人面色痿黄。被热上蒸已成脓也。至于脏腑肠胃。内疮内疽。其疾隐而不见。目既不见。手不能近。可以诊其脉而辨之。有患胃脘痈者。当候胃脉。

  人迎者胃脉也。其脉沉细者。气逆则甚。甚则热聚胃口而不行。胃脘而为痈也。若其脉洪数者。脓已成也。设脉迟紧。虽脓未就。已有瘀血也。急宜治之。不尔则邪毒内攻。腐烂肠胃。不可救矣。肺痈疾初萌则可救。脓已成则必死。不可不慎也。久咳脓如粳米粥者不治。呕脓而止者自愈也。或绕脐生疮。而脓从疮出者。或有出脐中者。惟大便下脓血者自愈也。

  痈疽发背。俗以肿痕所至为晕。非真晕也。晕生于疮口之旁。如红筋之状。才见晕则非美证矣。一晕二晕以至三晕。尚可措手。若四晕五晕。是脏腑蕴受锐毒。断断难医。

  凡五子日夜半。五丑日鸡鸣。五寅日平旦。五卯日日出。五辰日食时。五巳日禺中。五午日日中。五未日日。五申日晡时。五酉日日入。五戌日黄昏。五亥日人定。此日时遇疾发者。皆不起也。

  夫治痈疽发背、发脑、发鬓、发须、发颐、发肋、发腰、发腿。或发于四肢。或妇人乳痈。

  竖臂则。

  着地背。

  节。

  两疽滞诸则又法初觉背有点白粒并赤肿。先从背脊骨第二椎下陷中两旁。相去同身寸各一寸五分。

  名热掌横其以复浓灼刺或处于僻乡。无药可赎。或居贫乏。无力可得。不问贫富贵贱。均可施治。但头上疮及项以上见疮。不可就疮项上轻易灸之。反生大祸。但可以骑竹马取穴法。及足三里穴灸之。多获其效。

  凡蒜饼上灸者。本草名葫。又名蒜。味辛温有毒。主散痈肿。不宜多食。然假火势以行药力溃。

  灸痈疽发背。其灸法正在不痛者灸至痛。痛者灸至不痛。或有灸而痒者。大抵初灸即痛。

  毒而痛知若诸疮经久不瘥变成者。宜用硫黄灸法。其法硫黄一块。可疮口大小安之。别取少许硫黄土饼浓二许大之。

  之。

  凡发背皆发出自肠胃。流入五脏。仕流多脚气为主。或有先服乳石。并热肉面。房室过度。

  后方憎亦一点白。四边赤色。渐胤长大。成杯盏并碗许大。四边生饭疤。小小疮如粟米许大。亦时时抽掣痛。此两状皆是死病。十日内堪医。十日以外不济。就中冬月得此病。即延得三五日。其发背初觉。即须当头灸二十一壮。如杯许大即五花灸之。各二十一壮。即服牛蒡子、栝蒌、葛粉。第二服犀角汤泻之。不然服犀角丸亦得大效也。忌梨、鲤鱼、面、酒、肉浆、水粥。

  凡痈疽发背。初生如黍粟粒许。或痒或痛。觉似有即用汤水淋射。兼贴药之。经一两日肿若只来。

  新者白焦灸三内头维(在额角发际本神旁一寸)。承光(在头上五处穴后二寸半)。神庭(在发际直鼻上)。

  承泣中)。脑项后发际宛耳前动脉是也)脐下二寸。女子禁溪旁一寸五分)。以注射。并用诸药大抵膏粱之人。既得斯疾。于心有慊。一毫冷药。断不肯服。医者又不执术。只得循情。首以十宣散投合其意。便以膏药敷贴于外。殊不知毒瓦斯方盛之时。外被敷药闭其毫孔。内服温药助其毒瓦斯。致令热毒之气。无路发越。内攻脏腑。倾人性命。急如反掌。古人云。痈疮未破。毒攻脏腑。一毫热药。断不可用。痈疮已破。脏腑已亏。一毫冷药。亦不可用。此先后之要诀也。

  内托散(又名万金散。又名曰托里散)。五香连翘汤。沉麝汤。甚者追毒丹(又名神仙万病解气不伤干。大热拔毒泻。皆国老膏之需。

  凡痈疽始作。皆须以大黄等药。极转利之。既利之后。病患当自知之。勿以困苦为念。

  若曰哉。

  之。

  不学一初觉得背疽之疾。便合服内托散。又名乳香万金散。后来方免变证。口舌无疮。此药但可一即合继服五香连翘汤。此药如大便宽快。内热既退。即合住服。若一二日之后。大便再闭一疽破后。多服排脓内补散。无呕逆用酒调下。有呕逆木香汤下。又若痈疽破后。当终始服一痈疽初作之时。便要着艾。既灸之后。便宜用麦饭石膏。四围涂敷。以护其根脚。不可使口痈疽才破有口。便合用猪蹄汤洗。其初连日洗。五日后间日洗。欲安之际。三日一洗。

  一痈疽既破。脓血溃多。五七日后。方可用神异膏贴。若根脚小。五日后贴。如阔大。

  须七一痈口将收之际。最忌用急涩敛口之药。只宜用神异膏贴。多见昧者。破此一段不过。

  病者痈疽将安之际。宜多服加味十全汤。以补其气血。庶使肌肉易生故也。

  一前后病疽之人。多是先发渴而后背疽作。或有背疽安而后发渴疾。因此不救者甚多。

  若有不问生长一前方须是居于州县。及有力之家。方得及之。若居僻乡及无力之人。只可用鹭鸶藤酒。

  一难一呕逆有二证。一证谓初发时。不曾服内托散。伏热在心。一证有气虚。脾气不正而呕。

  当内早晨宜服嘉禾散。如有寒热。宜服家传不换金正气散。仍五更初。兼服山药丸以补肾。

  凡疮家皆用宣利。去其毒根。荡涤陈。假如神仙追毒丸、六味车螯散、五香连翘汤、千金漏芦汤。用药无过此法。更当详辨禀赋强弱。临时加减。大抵治疮要法。须是脏腑坚而不秘液耗。便秘不利。精神昏浊。服之必安。可以类推。凡疮溃之后。尚觉虚热。可与五香汤内加犀角末黄人参之类。如大便秘小便赤。可与五香汤加大黄、朴硝。

  大抵痈疽。不可舍五香汤。假如治疮。温药必有桂。以通血脉。疏理不足。宣导百药。

  冷药一透气血闻香则行。闻臭则逆。大抵疮多因荣气不从。逆于肉理。郁聚为脓。稍得香味。血行气因而美。

  凡痈疽之疾。初服头药失序。或不曾服内托散。又无药宣得内毒。致令热毒冲心经。咽喉口而生又宜其脓薪救火。如用平补之药。肾医无策。愚云。昔尝闻一名医复合。遇肾开时。进一服平补山药丸。所用皆平补肾气。全如法而服药。三日而医者诊以为不可治。若有人痼冷虚如是病患气弱。不进饮食。合服嘉禾散。如购到现成散子。每五两宜加人参、丁香、木香、欲饮况服他药无效。猝于后用之。而病患方能进食。自此以后。遇早晨住服他药。必进嘉禾散一服。疾安而后已。

  夫疮肿之生于外者。由热毒之气。蕴结于内也。盖肿于外有生头者。有漫肿者。有皮浓者。

  干换头者其热理。

  贴驱逐邪毒。复入于内。归于肝心。十死八九矣。大抵敷贴之药。欲消散肿毒。血脉疏通。

  寒或未干肉。

  即济生方嵇论治法云。金人大定间。有遇异人传狗宝丸。得之者以献之伪主。其后嵇乃事伪朝为第而解外有许加解毒疮溃以换即痈发背者。皮薄肿高。多有椒眼数十粒。疽发背者。皮肤顽硬。状如牛颈之皮。二证皆宜灼分许调治亦凡疗痈疽。用针灸点烙。其功甚大。尝有一妇病痈。在背之左。高硕而热。未破之间。

  有医法。

  恐恐若宜是百熟予见人烙疮者甚多。用尖针烙者不得法。用平圆头者甚妙。盖要孔穴通透。尖针头细。其口易合。徒尔吓人。针出复合。未必为功。惟用平圆如锁衡纬铤之类乃妙。即烙得通。不得治者便用法敷之。不能保养。疮口必再合。口合则不能必其效。用牛膝根之法亦为妙也。治痈疖不问老幼少壮。初发痈肿。急用蜞针。亦是开门放出毒瓦斯之一端也。疗痈疽诸般疮疖。欲愈必痒。及疗肾脏湿痒妙方。盐之功用甚着。予一日髀上生一疖。以火烙之作效。数日疮口欲合。四边痒甚不可忍。令人以绢帛蘸汤熨洗甚快。快定复痒。再熨再痒。三熨觉倦。医者云。凡洗熨最损人气血。每见病疽之后。被洗熨随至眩绝。是时予痒并作。医者取盐一撮。

  于四缘遍擦。便觉疮内外清凉。少定、作一般美快。更不复痒。嗣后偶灸疮临可。作金樱子痒甚。取盐擦之。其效如初。痒甚则重擦。随其轻重。不觉损人。盐入疮口。亦无妨害。嗣后身体或有痒处。亦以盐擦。随即除去。且复佳甚。世人多有于疮疖初发时。用油盐擦之令热。遂结聚不成。亦此意也。疖初发时。取五更未语之唾。以手潜抹。亦是一法。肾脏湿痒。无药可治。亦用盐擦得效。此亲试也。

  夫痈疽者头少肿处多。出脓不快者宜针烙。脓未盛以前。不可不以诸药贴救疗。以安病溃。

  无不膏或过时不针。即反攻于内。内既溃败。欲望其生。岂可得乎。则针烙取瘥。实为良法。疑而不决。为必死之患。或隐讳此疾。或惧痛不针。此神夺其识。死期将至。痈则皮薄宜针。疽则皮浓宜烙。古法无烙。惟有针刺。烙即火也。亦谓之燔针劫刺。以其有劫病之功也。今用烙法多瘥。殊隐妙。于铁针法本用铍针。烙法当用火针。似火箸磨头令尖如枣核。围滑。用灯焰烧。须臾火作炬。数蘸油烧令赤。皆须近下面烙之。一烙不透。即再烙之令透。若其攻稍广。即须散烙数处。并令透则气疏达。脓水易出。不假按抑。实者捻发为。虚者以纸为。涂引脓膏药之。兼以膏药贴之。常使开润。勿令急燥。若其人羸瘠。勿顿出脓。

  徐徐愈。

  生头气不软而凡治痈疽发背。肿高坚硬。脓稠盛色赤者。宜用水角。陷下肉色不变。软漫脓稀者。

  不此坑背下腰被水日或水角肉坚人烦角法余铺今之名外科者。多是胶柱。不善变通。立性粗率。惟以针刀为快。始用毒药涂搽其外。

  内施愈亏者堪。

  寒患者忌作劳叫怒。嗜欲饮食。如干湿面。炙爆煎炒。腌藏法酒。生冷滞腻。牛羊鸡鹅鱼。

  并并气

  卷二百八十二 痈疽门

  诸痈疽

  (附论)夫痈疽疮肿之作者。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皆有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其行也有于骨之毒则易虚者内虚

  方

  藤黄饮子治一切痈疽疮肿。

  金银花黄防风川乌羌活大黄赤芍药薄荷连翘麻黄当归石膏黄芩钱半)滑煎服。大内塞排脓散治发背痈肿。经年痊后复发。此因风火或结气在内。经脉闭塞。至夏月以来山茱萸五味子茯苓干姜(各六分)甘草石斛人参桂心芍药(各五分)巴戟天分)地地肤子也无地

  干地黄丸凡壮热人。能常服之。终身不患痈疽。令人肥悦。耐劳苦。

  干地黄(五两)芍药甘草桂心黄黄芩巴戟天栝蒌根远志(各二两)石斛子大。酒服

  李根皮散治痈疽发背。及大小瘰。曾有人患骨从疮中出。兼有三十余痈疖。服

  此散瘥。

  李根皮(一斤)栝蒌根半夏(各五两)通草白蔹桔梗浓朴黄芩附子(各一两)治下筛。酒服

  狗宝丸一名寸金丸。二名返魂丹。三名再生丸。四名追命丹。五名延寿丸。六名

  来苏丸。

  口噤但斡开牙

  遍身。附骨肿痛。先觉时饮引。口中烦渴。发寒发热。四肢沉重。身体壮热。瘰疔

  疮。并皆治之。

  蟾酥(二钱)狗宝(一两)金头蜈蚣(七个头尾全用羊酥炙黄色)腻粉雄黄没药南乳金石(一钱)除黄蜡、乳汁二味熬成膏用白丁香七个研烂。调效。以后只吃白粥。常

  排脓内塞散

  (一名内补防风散)

  治大疮热退。脓血不止。疮中肉虚疼痛。杨

  氏家藏方云、名

  出。恶肉自去。疼痛防风茯苓白芷桔梗远志甘草人参芎当归黄(各一两)浓朴(二两)三夜一。温酒子、赤小豆、温酒调下。日人。浓煎木香龙膏贴之。一

  木香拓肿汤治诸疮疽始发。肿增长热痛。

  木香犀角大黄栀子仁升麻黄芩黄连射干黄柏白蔹甘草(炙)朴硝紫每用

  荆芥散治一切痈疽。不问发肩发背。作疼痛并宜。服此即便消散。其效如神。

  荆芥薄荷山蜈蚣老翁发天花粉芜荑茹片败荷心川白芷赤芍药猪牙皂角上为末。

  加当归、心煎汤亦

  敷药诸般痈疽发肿。赤痛不可忍。未成角散。已成角破。用至疮口合而止。

  荆芥(和根碎锉)赤芍药大柏皮土当归山大黄白芨赤蔹白蔹寒水石(煨或炒)末。生地黄则留出疮

  万金膏治痈疽、发背、五发、瘰、阴毒。痛不能忍。并治或有肿毒侵内沉伏

  者。吸毒于川乌草乌白芷黄柏皮本荆芥蝉蜕肉桂白僵蚕赤小豆乳香没药蚕如

  木通散凡内消先用此药。退潮止渴解热。以升麻葛根汤表散。后服此药。

  木通瞿麦荆芥薄荷白芷天花粉甘草赤芍药麦门冬(去心)生干地黄山栀温服。

  李嗣立五香连翘汤治一切积热恶核、瘰、痈疽、恶疮、发脑、发背。

  乳香甘草木香沉香(各七钱半)连翘(去蒂)射干(即蓄根一云当门子)升麻黄活(以上各七三钱。水一盏。煎类同煎。其中无漏芦汤相间服之。

  故缺之。知者自

  五香连翘汤治疽作二日后。宜以此药服之。去五脏毒瓦斯神效。

  桑白皮(无好者宁缺之)木香连翘沉香黄升麻木通(各七钱半)麝香独活(钱。水一

  干地黄丸治虚热。消疮疖。

  干地黄(四两)大黄(六分)芍药王不留行茯苓甘草远志麦门冬人参升麻十丸。一

  神秘陷脉散

  黄人参(并去芦)川当归(酒洗去芦)川芎赤芍药粉草地骨皮五加皮忍冬叶半盏。煎

  排脓内补散治发背疮溃后。因饮食有伤。调摄不到。发热不住。用以退热。

  (一名栀子黄漏芦连翘山栀子仁黄芩(去心)防风石苇(如无用桑白皮)生甘草生犀角屑人为粗末。每服四钱

  竹叶黄汤治痈疽发背烦渴。及一切恶疮。

  淡竹叶(二两)生地黄(八两)黄当归川芎甘草黄芩(去心)芍药人参麦门竹叶五片。生姜

  五香连翘汤如不用五香。曰七味连翘汤。

  沉香藿香叶木香丁香(各一两)麝香(一字另研)连翘射干独活寄生草升麻服五钱。水一另研。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44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