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卷二百九 泄痢门

作者:朱橚 字数:20948 更新:2025-01-24 16:26:07

  濡泻

  (附论)夫内经曰。湿胜则濡泄。甲乙经曰。寒客下焦。传为濡泻。夫脾为五脏之至阴。其性恶寒湿。今寒湿之气客于脾。则不能裨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

  故

  方

  坚中丸治脾胃受湿。滑泄注下。

  黄连(去须)黄柏赤茯苓(去皮)白术泽泻(各一两)陈皮人参肉豆蔻白芍药半夏桂(各半两)上为细末。水浸蒸饼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温米饮下。

  肉豆蔻散治肠胃受湿。濡泄不止。兼治暴泻。

  肉豆蔻(去壳)黄连(去须炒)诃黎勒(去核炮各三分)甘草(炙锉)赤茯苓(去黑皮)干姜(炮)白术(各半两)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一两)上为散。每服二钱。空心、食前。米饮调下。日三。

  当归散治肠胃寒湿濡泄。腹内刺疼痛。

  当归(切焙)木香干姜(炮)肉豆蔻(去壳炮各半两)诃黎勒(炮去核)黄连(去须炒各三分)上为散。先用水四盏。入甘草生姜各一分。黑豆半合。并半生半炒。

  同煎至二盏。去滓分作二服。每服用调散三钱。空心日午服之。

  加味五苓散治伏暑热二气。及胃湿泄泻注下。或烦渴。小便不利。

  赤茯苓(去皮)泽泻木猪苓(去皮)肉桂(不见火)白术(各一两)车前子(半两)上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五片。煎八分。去滓温服。不拘时。或进来复丹亦可。

  炙肝散治饮食生冷。内受风寒。泄泻无度。

  干姜(炮半两)大附子(炮半两)缩砂仁(半两)肉豆蔻(二个)小茴香(四钱炒)川小椒(四两)上为末。每服三四钱。用白羊肝三二两。或猪肝。或猪羊腰子。

  批开放药在内。盐末二钱。葱白二根。同肝一处。纸裹润湿。烧香熟为度。细嚼。生姜汤下。

  或米汤、酒送下。食前、空心服之。

  诃黎勒散治寒湿伤脾濡泻。

  诃黎勒(炮去核)吴茱萸(汤浸焙炒)木香芜荑(各半两)黄连(去须炒一两)上为细散。每服二钱。空心米饮调下。

  白豆蔻汤

  (出圣济总录)

  治肠胃虚湿。濡泻无度。肠痛。饮食不化。

  白豆蔻(去皮)诃黎勒(炮去核)干姜(炮)陈橘皮(汤浸去白焙炒各半两)浓朴(生姜汁炙三分)上捣筛。每服五钱。切薤白三寸。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温服。日午再服。

  枳壳汤

  (出圣济总录)

  治濡泄。暴下不止。

  甘草(炙锉)阿胶(炙燥各半两)黄连(去须微炒)枳壳(去瓤炒三分)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秤一两)上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一盏。去滓。空心温服。日再。

  桂附丸

  (出圣济总录)

  治濡泄。水痢。久不止。

  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脐)干姜(炮)赤石脂(各一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午米饮下。日再。

  附子汤

  (出圣济总录)

  治肠胃寒湿。濡泄不止。及冷痢色白。食不消化。

  附子(炮裂去皮脐)甘草(炙锉)阿胶(炙燥各半两)黄连(三分)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空心温服。日再。一名甘草汤。

  白术丸

  (出圣济总录)

  治脾胃受湿。濡泻不止。健脾。

  白术干姜(炮各三分)人参(三分)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一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下。日再。

  豆蔻散

  (出宣明论)

  治脾胃受湿。濡泄不止。而肠痛滑痢。

  肉豆蔻(去壳炮五枚)甘草(炙锉一两)浓朴(去粗皮姜汁炙一两半)上为散。

  每服二钱。米饮下。或汤调下。食前温服。

  猪苓丸

  (出圣济总录)

  治肠胃寒湿。濡泄无度。嗜困不食。

  猪苓(去黑皮半两)肉豆蔻(去壳炮二枚)黄柏(去粗皮炙一两)上为末。米饮丸。绿豆大。每服十丸。食前熟水下。

  附子丸

  (出圣济总录)

  治濡泄不止。或昼夜无度。

  附子(炮裂去皮脐)高良姜(各一两)甘草(炙锉一分)上为末。陈米煮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饮下。不拘时候。

  樗根丸

  (出圣济总录)

  治濡泻里急后重。数走圊。

  樗根皮(锉一两)甘草(炙锉一两)枳壳(去瓤麸炒半两)上为散。每服二钱。

  粥饮调下。食前一服止。

  戊己丸

  (出济生方)

  治脾胃不定。湿热乘之。泄泻不止。水谷不化。肠鸣腹

  痛。

  对金饮子

  (出济生拔萃方)

  治濡泄。

  平胃散(五钱)五苓散(二钱半)草豆蔻(面裹煨熟半两)上相和匀。作四服。

  生姜三片。枣二枚。水煮。

  白术芍药汤

  (出保命集)

  治太阴脾经受湿。水泄注下无度。体重微满。困弱

  无力。不欲饮食。暴泄无数。水谷不化。宜此和之。

  白术芍药(各一两)甘草(五钱)上锉。每服一两。水二盏。煎至一盏。温服。

  如痛甚者。宜苍术芍药汤。

  苍术芍药汤

  (出保命集)苍术(一两)芍药(一两)黄芩(半两)上锉每服一两。加淡味桂半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温服。如脉弦头微痛者。宜苍术防风汤。

  苍术防风汤

  (出保命集)苍术防风(各二两)上锉同前。煎服。如下血者。宜苍术地榆汤。

  苍术地榆汤

  (出保命集)苍术(二两)地榆(一两)上锉同前煎服。

  以上证如心下痞。每服各加枳实一钱。茯苓一二钱。如小便稍利。以及腹痛渐已。泻下微少。宜诃子散止之。法云。大势已去。而宜止之。

  附子丸

  (出圣济总录)

  治寒湿濡泄。久不瘥。

  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甘草(炙炮一两)上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生姜汤下。日再。

  浓朴汤

  (一名黄连丸出圣济总录)

  治伤湿濡泄不定。亦治水谷痢。久不瘥。

  吴茱萸(汤洗三五次一分)赤芍药(半两)肉豆蔻(四枚去壳)槟榔(锉四枚)上捣罗为散。每服三钱。用不经水猪肝四两。去筋膜。批为薄片。重重掺药。置一鼎中。入浆水一碗。KT半合。盖覆煮肝熟。入盐秤用一钱。葱白三茎。细切。生姜弹子许。拍破。

  同煮水欲尽。空心为一服。如服食之初。微泻不效。此是逐下冷气。少时自止。渴即以粥汤饮之。

  一方为丸桐子大。每服十丸。粥饮下。一方用破故纸即补骨脂。

  猪肚丸

  (出危氏方)

  治脏寒泄泻。先用制成浓朴附子二味。生姜枣煎服。空

  心仍服此猪肚丸。

  川乌(炮)附子(炮各二两)干姜(炮)白术浓朴(各一两半)良姜(炒)肉豆蔻(煨)荜茇禹余粮(火醋淬)丁香缩砂仁桂心(各一两)上为末。用猪肚一具。

  净洗。以川椒一两去目。茴香一两。大曲二两。入猪肚内。用线缝定。酒醋煮烂取出。川椒茴香大曲焙干为末。均和前药。以猪肚杵和得所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

  人参汤疗中焦虚寒洞泄。补虚。

  人参(三两)甘草(三两)黄芩(二两)当归(三两)茯苓(四两)芎(三两)浓朴(四两炙)干姜(四两)粟米(二升)上切以水一斗五升。煮米取熟去米。

  澄取七升。下诸药

  诃黎勒丸

  (出和剂方)

  治肠胃虚冷。内受风冷。水谷不化。泄泻注下。腹痛

  肠鸣。胸满气短。又治肠胃积寒及纯白或有青黑。日夜无度。及脾胃伤冷暴泻。手足

  逆冷。脉欲绝。并宜服之。

  诃黎勒皮川乌头(炮去皮脐)缩砂仁白矾(各四十两)木香肉豆蔻(去皮炮)干姜(炮各二十两)龙骨(洗)赤石脂(各八十两)上为末。用粟米饮为丸。

  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温粟饮下。食前服。甚者加倍丸数。一方有附子无砂仁。

  木香散(出和剂方)治脾胃虚弱。内挟风冷。泄泻注下。水谷不化。脐下痛。

  腹中雷鸣。胸膈痞闷。胁肋虚胀。及积寒久痢。肠滑不禁。肢体羸困。不进饮食。

  木香当归(去芦细焙)肉豆蔻仁(炮)甘草()丁香(各二十两)赤石脂(十两)附子(去皮脐醋煮切片子焙干十两)藿香叶(先焙四十两)诃黎勒皮(十五两)上为末。每服一大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个。煎六分。空心温服。

  木香诃黎勒丸

  (出圣济总录)治洞泄。大腹切痛。肠鸣不化食。

  诃黎勒(煨生核三分)木香(半生半炒共二两)白术(炙)肉桂(去粗皮)芜荑(炒各一两半)附子(炮裂去皮脐)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焦各二两)良姜(炒一两)甘草(炙锉半两)干姜(炮一两)肉豆蔻(去壳一两)上为末。陈曲末煮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煨生姜盐汤下。

  肉豆蔻丸

  (出圣济总录)

  治脾胃虚寒。洞泄注下。腹胀肠鸣。

  肉豆蔻(五枚去壳)木香(一分)蝎梢(炒一分)橘皮(去白炒)干姜(炮)附子(炮裂去皮脐)胡椒(各半两)上为末。面糊丸。豌豆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

  黄连饮

  (出圣济总录)

  治脾寒洞泄。

  黄连(去须炒)诃黎勒(煨去核)地榆芍药(炒各半两)木香当归(切焙各三分)甘草(炙二分)上细锉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日三。

  七枣汤

  (出和剂方)

  治脾胃虚弱。内受寒气。泄泻注下。水谷不化。腹胁胀

  满。脐腹痛。心下气逆。腹中虚鸣。呕吐恶心。胸膈痞闷。困倦少力。不思饮食。

  茴香(去皮炒)川乌(炮去皮脐)缩砂(取仁各八两)益智(去皮一斤)干姜(炮四两)浓朴(去粗皮姜制一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一大盏。枣七枚。同煎七分。去渣温服。空心食前。

  豆附丸

  (一名桂香丸出和剂方)

  治男妇肠胃虚弱。内受风冷。水谷不化。泄

  泻注下。腹痛肠鸣。手足逆冷。服诸药不效。亦治脏腑虚。为风湿寒所搏。冷滑注下

  不禁。老人虚人危笃。服之。

  肉豆蔻(炮)白茯苓(焙)附子(炮去皮各四两)木香(不见火)干姜(炮)肉桂(去粗皮各二两)丁香(不见火一两)上为细末。姜汁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一百丸。用姜

  茱萸断下丸

  (出危氏方)

  治脏腑寒。腹痛泄泻不止。甚效。

  艾叶(炒)赤石脂川姜(各半两)吴茱萸(二两半炒)缩砂仁肉豆蔻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上为末。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米饮食前下。昔赵通判名从简。

  甲辰年丁母忧。食素之久苦泻。日七行。首尾几年。每服他药不过三两日复作。后得此方而愈。又数年间。遇泻服之即效。

  二黄丸

  (出圣济总录)

  治洞泄寒中。

  黄连(去须炒)黄柏(去粗皮炙锉)附子(炮裂去皮脐)乌梅肉(炒)干姜(炮各半两)甘下。

  固肠散

  (出直指方)

  治脾胃虚弱。内受寒气。泄泻注下。水谷不分。冷热不

  调。下痢脓血。赤少白多。或如鱼脑。肠滑腹痛。遍数频并。心腹胀满。食减少力。

  宜并服之。

  陈米(炒二十两)木香(不见火一两)肉豆蔻(生用)罂粟壳(去蒂盖蜜炙二两)干姜(炮)甘草(炙各二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酒一盏。生姜二片。枣一枚。煎至七分。温服。不计时。如不饮酒。水煎亦得。忌酒面鱼鲜等物。

  加味三建汤

  (出危氏方)

  治洞泄不止。

  大川乌绵附天雄(三味并炮盐水浸去皮脐)木香肉豆蔻(炮裂)诃子(去核各一两)上锉散。每服三钱。生姜十片。红枣二枚。盐梅一个。陈米一撮。同煎空心热服。未效,仍

  温中丸

  (出圣济总录)

  治脾胃虚寒。洞泄不止。四肢逆冷。心腹痛。

  肉豆蔻仁硫黄(研)干姜(生用)附子(炮裂去皮脐)龙骨上等分为细末。

  面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艾叶汤下。

  浓朴干姜丸

  (出圣济总录)

  治脾胃虚冷。洞泄不止。

  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三两)姜干(炮二两)附子(炮去皮脐)白术(各一两)诃黎勒皮(三两)上为细末。醋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空心食前。

  热米饮下

  乌梅丸

  (出圣济总录)

  治大肠洞泄。水谷入即注下。

  乌梅肉(炒四两)附子(炮去皮脐)黄连(去须炒五两)干姜(炮二两)肉豆蔻(去壳五枚)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饮下。

  黄连阿胶汤

  (出千金方)

  治洞泄。水谷注下。亦治热痢。

  黄连(去须)阿胶(炙燥)乌梅肉(炒各二两)山栀子仁(三千枚)黄柏(去粗皮锉一两)上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空心食前温服。日二。

  附子丸

  (出圣济总录)

  治洞泄寒中。注下水谷。或痢赤白。食入即出。不

  消。兼治脓血痢。

  附子(炮去皮脐)乌梅肉(炮干各一两)干姜(炮一两半)黄连(去须炒二两)上为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饮下。日晚再服。

  如神散

  (出圣济总录)

  治洞泄。不拘冷热。注下不止。

  附子(炮去皮脐)白术(推碎用浆水煮半日焙干各一两)甘草(炙锉)干姜(炮各半两)上

  天仙子丸

  (出圣济总录)

  治大肠洞泄不止。

  天仙子干姜(炮)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一两)诃黎勒(一两)上为粗末。用醋拌匀。一宿。炒令黄色。再为细末。醋煮面糊和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饮下。

  红豆散

  (一名玉粉散出卫生宝鉴方)

  治洞泄寒中。注下不禁。不思饮食。

  红豆(拣)干姜(炮)硫黄(细研)附子(大者炮去皮脐各一两)上为散。每服一钱。空心温粥饮下。再服当愈。

  豆蔻附子散

  (出圣济总录)

  治脾胃久寒。大肠虚滑洞泄。

  肉豆蔻仁(面包炮熟)附子(去皮脐锉盐炒)缩砂(去皮各半两)木香(半分)上为散。每服一钱。食前米饮调下。

  丁香散

  (出王氏博济方)

  治脾胃冷。洞泄。

  丁香(二钱)浓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半两)槟榔(一枚炮锉)肉豆蔻(去壳二枚面包炮熟)上为末。每服二钱。热粥饮调下。一方粥饮煎三两沸温服。以少许清粥饮送下。

  黄连当归汤

  (出圣济总录)

  治洞泄寒中。水谷不化。

  黄连(去须)当归(切焙)甘草(炙锉各二两)酸石榴皮(锉炒四两)上捣筛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八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豆蔻汤

  (出圣济总录)

  治洞泄不止。

  肉豆蔻(七枚去壳)乌头白术(各一两)上用油四两。先煎后二味。俟白术黄色。

  乌头外裂里黄。取出乌头。去皮脐。入肉豆蔻三味。锉如麻豆。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八分去滓。空心食前稍热服。

  大轮散

  (出圣济总录)

  治脾胃气寒。大肠虚滑。日夜不止。

  木香丸

  (出本草方)

  治气冷下泻。

  木香(半两)川乌(一两生)上为末。醋糊丸。桐子大。陈皮汤下。三五十丸。

  来复丹

  (出德生堂)治配类二气。均调阴阳。夺天地冲和之气。乃水火既济之

  功。可冷可热。可急可缓。补损扶虚。善理营卫。养心肾。上实下虚。气闷痰心。腹

  疼冷脏腑虚滑。不拘男女老幼。危急但有胃气。无不获安。

  硫黄(用甘草熬水酒润细研)硝石(细研用浓朴水酒润各半两)上和匀一处。同淹少时。用砂铫于文武火上。炒令交构氤氲相结。取出埋土中去毒瓦斯。却碾为末。用糯米糊为丸。

  如黄豆大。每服三五十丸。浓米汤空心服。

  治卒暴冷下。下部疼痛。

  用烧砖令热。大酢沃之。三重布覆。坐上即瘥。

  附子汤

  (出圣济总录)

  治洞泄不止。兼治霍乱。

  用附子一枚重七钱。炮去皮脐。细切分二服。每服水一盏盐半钱。煎至六分。去滓温服。

  健脾汤(一名健脾散出圣济总录)治寒中洞泄不止。及年高久泻。

  洞泄方

  (出直指方)用车前子末。米饮下。

  术附汤

  (出直指方)

  治洞泄。

  白术苍术(各二两)芍药(三两)茯苓(四两)附子干姜(各一两)上为粗末。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温服。

  术附丸

  (出指南方)白术附子(各一两)橘皮(各二两)上为粗末。炼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

  米饮下。

  姜附汤

  (出指南方)

  治阴寒暴下。

  干姜(三两)附子(三分)甘草(一两)上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

  去滓温服。

  金液丹

  (出指南方)用好硫黄一斤。研。用一瓷瓶内盛令七分满。以瓦子盖口。通用盐泥固济。晒干。用砖砌作炉。中心掘地安一罐子。合口与瓶底相当。满盛水。去口一指许。坐药瓶在上。将热炭火下在炉内。盖药罐子。可浓三五寸。每日用炭一斤。簇着瓶。却以热炭连大盖子更用砖盖炉子。如此七伏时。拨去候打开色赤黄为上。其滓石尽澄在下。刮去细研为末。以浸蒸饼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至百丸。空心米饮下。

  白食不消者为寒。不疗方

  (出肘后方)黄连(一两)甘草(炙)附子(炮)阿胶(炙各半两)上水三升。煮一升。分为再服。

  附子赤石脂丸

  (出杨氏家藏方)

  治老人虚人。肠胃虚寒。洞泄不禁。

  附子(炮去皮脐取末一两)赤石脂(研细一两)上件拌匀。醋煮面糊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温米饮下。

  姜朴丸

  (出鲍氏方)

  治中寒洞泄。

  干姜浓朴(等分)上为末。蜜丸。梧子大。任下三十丸。

  朴附丸(出朱氏集验方)浓肠胃。止寒泄。助元气。进饮食。兼治脾肾气弱。手足浮肿。川椒(去目)茴香(各二两)青盐(一两)附子(四两去皮生用切作片子)生浓朴生姜(

  蒜煮壮脾丸

  (出朱氏集验方)浓朴苍术白茯苓(各二两)陈皮(七钱)甘草(二钱半)诃子(一两)附子川乌(各神曲和丸。每服百

  卷二百九 泄痢门

  诸痢

  (附论)夫一切痢者。谓痢无定。或水谷。或脓。或血。或青。或黄。或赤。或白。变杂无常。

  或杂色相兼而痢也。夹热则黄赤。热甚则变脓血也。冷则白。冷甚则青黑。皆由饮食不节。

  冷热不调。胃气虚弱。故变色也。

  治痢要诀。痢出于积滞。积物积也。滞气滞也。物积欲出。气滞而不与之出。所以下坠里急。乍起乍止。日夜凡百余度。病家所请。莫不求其止。孰知物积气滞有如是之证耶。世人但见有上项证候。不论色之赤白。脉之大小。一皆通利行之。物积用巴豆大黄辈。气滞用枳壳、桔梗、青皮、蓬术辈。二者兼济。必能收功。其间佐以黄连阿胶丸。效验尤着者。盖痢疾多因人伏暑。食热酒面炙。酝酿而成。其阿胶尤大肠之要药。有热毒留滞。则能疏导。

  无热毒留滞。则能平胃。市肆或无丸子。即以阿胶、当归、青皮、赤茯苓、黄连作剂。入乌梅浓蜜同煎。最能荡涤恶秽。积滞既去。遍数自疏。嗣是却以木香、茯苓、缩砂、白豆蔻、陈皮、甘草调之。自然喜食

  方

  增损建脾丸

  (出千金方)治丈夫虚劳。五脏六腑伤败。受冷。初作滞下。久则

  变五色。赤黑如烂肠。极臭秽。羸瘦身重。胃冷。饮食不消。泄泻不止。

  钟乳粉(三两)赤石脂(三两)矾石干姜苁蓉桂心五味子泽泻远志寄生柏子仁白头翁人参天雄当归石斛石榴皮牡蛎龙骨甘草(各二两)上为末。蜜丸。酒服二十丸。加至三四十丸。此一方止痢神效。

  水煮木香丸

  (出御药院方)

  治脾胃受湿。脏腑滑泻。腹疼痛。日夜无度。肠

  鸣水声。每欲痢时。里急后重。或下赤黄。或便脓血也。并宜服之。

  木香(去须)丁香诃子皮当归藿香叶黄连(生姜制各一两)浓朴青皮(去白)白芍药陈皮(去白)甘草(炙)枳实(麸炒)干姜(炮各半两)乳香肉豆蔻砂仁(各一两半)御米壳(蜜水拌炒黄色六两)上为细末。炼蜜丸。弹子大。每一丸。水一大盏。

  煎至七分。和滓稍热食前服。

  治痢仙方歌曰。八痢临终事可危。仙方等分与君医。三香止痛尤为妙。四白和

  中不可亏丁香沉香木香白术白芷白茯苓白芍药甘草枳壳诃子地榆酸石榴皮半夏浓朴黄连陈皮罂粟壳(蜜炙)上各一钱。作五服。白加生姜煎。赤加乌梅煎。

  诸痢患无新旧。如药疗之。暂瘥还发。此即纵以新药止之。终存其根本。由肠胃

  中冷热不调。病根固结。必须汤药涤之。以泄病势。痢后更以药物补助之。有此候者

  。根据后附子等六味汤以利之。后服高良姜十味散以补之。

  附子(炮)细辛甘草(炙)人参(各二两)干姜(三两)大黄(五两)上切。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四合。去滓分三服。温服。如人行十里久一服。此方当得快利。痢中有恶物如鱼脑状。或如桃李。但异于常切勿怪之。将息经三四日。宜合后高良姜等十味散补之。

  高良姜细辛黄白术苦参(各五两)丁香(二两)人参干姜(各四两)豆蔻子(至二三。

  神应散

  (出危氏方)

  治痢。紧严绝妙。

  金罂草(梗)肉豆蔻诃子地榆甘草罂粟壳(去蒂萼)当归(去尾)茯苓白术枳壳(去瓤)乌梅(各一两)丁皮木香(住痛各五钱)陈皮(一两取红生血若红痢不用)上为丸。五色痢用春茶陈皮煎汤下。如是末。是用蜜一匙。春茶乌梅煎服。

  加减木香煮散

  (出危氏方)

  治一切痢神效。

  木香甘草当归肉豆蔻人参官桂芍药诃子乌梅(去核)阿胶(蚌粉炒)白茯苓(各五钱)罂粟壳(一两半去蒂蜜炒)上锉散。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

  红枣二枚。同煎去滓。空心服。

  大断下丸治下痢滑数。肌肉消瘦。饮食不入。脉细皮寒。气少不能言。有时发

  虚汗。由脾胃虚耗。耗则气夺。由谷气不入胃。胃无主以养。故形气消索。五脏之液

  不收。谓之五虚。此为难治。要能食者生。及脏腑停寒。脐腹痛。

  附子(炮)肉豆蔻(面包煨)牡蛎(秤各一两)细辛(去土蒂七钱半)干姜(炮)白龙骨(研)赤石脂(研)酸石榴皮(醋煮干为度焙干各一两半)高良姜(去芦一两半)白矾(枯)诃子(去核各一两)上为末。醋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粟米汤下。一方白汤下。无白矾诃子。

  加减平胃散

  白术浓朴陈皮(各一两)甘草(七钱)槟榔木香(各一两半)桃仁黄连人参阿胶白茯苓(各半两)上为细末。同平胃散煎服。如血多加桃仁。如热泄加黄连。如小便涩加茯苓。如气不下后重。加槟榔。如脓加阿胶。如腹痛加芍药、甘草。如湿多加白术。如脉洪加大黄。四时以胃气为本。久下血则脾胃虚损。血不流于四肢。入于胃以致血痢。

  治痢如圣散治一切痢疾无问久新。或赤或白。或赤白相杂。日夜无度。悉能治之

  。绍熙壬子浙东提举黄郎中施此药。颇有效验。

  当归地榆缩砂仁赤石脂陈皮甘草干姜诃子肉石榴皮罂粟壳(各等分)上为粗末。三钱重作一服。水一盏入乌梅一个。煎至七分。去滓。赤痢冷服。白痢热服。赤白痢温服。年高娠妇小儿皆可服。忌生冷油腻等物。

  断痢汤治胸心下伏水。

  半夏(一升)生姜(五两)茯苓甘草龙骨(各一两)附子(一两)人参黄连(各三两)大枣(十二枚)上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治诸痢及赤白痢不瘥。羸瘦。

  用鼠尾草煮汁服。亦可将粥饮调下。一方赤下用赤花。白下用白花。尤佳。

  治痢方

  用生鸡子一个。连纸一幅。乌梅十个。有肉者。取鸡子白摊遍连纸。日干。折作四重。包撮乌梅。安熨斗中。用白炭火烧。乘烟将尽时。以碗盖覆候冷。研令极细。入水银粉少许和匀。如大人患分为二服。小儿分为三服。不拘赤白痢。空心井花水调服。如觉脏腑微有疏利

  元青丸治下痢势恶。频并窘痛。或久不愈。诸药不能止。须可下之。以开除湿

  热。痞闷积滞。而使气液宣行者。宜以通之。兼宣利积。黄瘦中满。水肿腹胀。兼治

  小儿惊疳积热。乳黄连(去须)黄柏大黄甘遂芫花(醋拌炒)大戟(各半两)牵牛(四两取末二两以上同细末)轻粉(二钱)青黛(一两)上为末。匀水丸小豆大。初服十丸。后每服加十丸。空腹、日午、临卧三服。以通利为度。后常服十五二十丸。数日后得食。久病未瘥除者。

  再加取利。利后却常服。以意消息。病去为度。后随症用之。小儿丸如黍米大。或麻子大。

  退疳惊热积。不须下者。常服十丸。(昔一人常用。颇能清利头目。宽膈美食。使髭须迟白。

  久用亦能黑髭鬓。固牙齿。使迟老。气华于面。而手足阳明经恰贯注之。忧思则气结。而血液不行。燥热拂郁。而血衰不能荣养。故早苍黄鬓白。此药能使阳明气血宜通效。

  轻粉粉霜砂(另研)雄黄(研)朱砂信砒巴豆(去皮各一钱)黄丹(三钱)蜡(三钱)上先研粉霜。次旋入砂。研细。下雄黄、朱砂、信砒再研。下丹粉研匀。别研巴豆烂为油。与前药研匀。近火上炙控热。别研蜡软入药匀搓作剂。旋丸小豆大。新水下一丸。小儿黍米大。或止吐泻痢疾。调桂苓甘露散。或益元散亦得。

  秘方养脏汤治五色痢经验。

  陈皮(去白)枳壳(去瓤)黄连(去须)南木香乌梅(去核各五钱)罂粟壳(去蒂膜蜜炙一两)浓朴(去粗皮姜汁炙)杏仁(去皮尖)甘草(各五钱)上锉散。五色痢黑豆枣子煎服。红痢生地黄、春茶、甘草节煎服。五色久不效。加龙骨、赤石脂、人参芍药一两。

  为末蜜丸。乌梅甘草汤下。粟米饮亦可。

  乳香散治痢疾重者。数服止。

  人参白术当归地榆阿胶(各一两)蚌粉(炒黄)甘草(各一钱)乳香(少许)肉豆蔻(二枚面裹煨)上锉散。每服三钱。以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仍兼服来复丹。

  地榆散治大人小儿脾胃气虚。冷热不调。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或因肠胃乘虚

  为热毒所渗。下痢纯血。脐腹痛。里急后重。口燥烦渴。小便不利。纯下鲜血。或

  先经下痢。不应地榆(炒)干葛(各半斤)茯苓(去皮)赤茯苓(各六两)干姜(炮二两)当归(去苗三两)甘草(炙四两)罂粟壳(蜜炙十二两)上为末。每服二钱。用温熟水调下。不拘时。

  小儿

  黑虎丹治痢疾不止者。

  用十二月杀的猪胆。可收一百之上。将雄黄豆装入胆内。麝香少许。阴干。看人大小每服五七粒。为细末。如红痢甘草汤下。如白痢生姜汤下。

  独神丸治一切赤白痢。不问新久。百药不效者。

  (一名独圣丸。)用罂粟壳十两。分作三分。一分生用。去蒂萼及瓤。一分醋炒。一分蜜炙。为末。用蜜丸小指头大。红痢生地黄、春茶煎汤嚼下。白痢乌梅甘草节。但为末二钱。陈米盐梅汤亦效。

  一方姜煎。一方用米醋一盏且炙且蘸。候尽色黄为度。焙干。研为末。炼蜜丸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入生姜如指面大一块。捶破。煎八分通口服。

  樗白皮散治下痢诸药不效。

  用樗白皮一握。粳米五十粒。葱白一握。甘草一二寸。豉二合。水一升。煎取半升顿服。

  小

  陟厘丸治百病。下痢。及伤寒身热头痛。目赤四肢烦疼不解。协热下痢。或医

  已吐下之。腹内虚热。烦欲得冷。饮食不能消。腹中急痛。温食则吐。乍热乍冷。状

  如瘟疟。或小便不利。气满呕逆。下痢不止。

  水中陟厘(五两)浓朴(一两)汉中木防己(六两)黄连(二两)陇西当归(四两)紫石英(三两)三岁醇苦酒(五升)上好豉(三升)上皆取真新者。以苦酒二升。渍防己极令润出之。留苦酒置。以利刀切防己。浓令一分。使浓薄悉等。以板瓦覆着炭火上。以浓纸藉瓦上布满。取防己。以着纸上讫。从头根据次翻。周而复始。令色槁燥。复渍向余苦酒中。更出着瓦上熬之。如此尽苦酒止。勿令火猛。徐徐熬令极燥。各捣下筛毕。都合捣千杵。以余三升苦酒渍豉一宿。明旦以瓦盆盛之。以一盆覆之。蒸五升上下。须火气通流。热出之。于盆中研豉。以新布绞取浓汁。如枣膏法。以和药捣三千杵顷为丸。皆如水中鸡头子大。分着数囊中。悬令阴干取燥。乃更盛着函以蜡蜜封。其际勿令见风尘。此药三丸为一剂。平旦井花水服一剂。昼服一剂。暮服一剂。皆水服之。初服宜少食。当于未食前服药。若饮食消。

  腹中调和者。日可一服。若已瘥。三二日可一服。消息以意。若病重药力未行者。但益服之。

  日可四五剂。或时下不止者。当复更增。令腹中有药力。饮食消。是其效也。新服药未安调。当水飧助药力。心中了然后。可作羹。但当冷食之耳。若有时不喜冷食者。正是药力尽耳。复益服药。至一宿许。则复欲尽冷也。若欲不复药者。但稍温食。药力自尽矣。服药不必强多饮水。自随体调耳。久虚服之。如法禁热食。生鱼肉蒜。生菜酒。缘酒力发药力。

  令病者烦热也。又禁腥物。及诸肥腻难消物。皆莫食。若有风病。加防风一两。人虚可加石斛一两。若宿有下痢。脾胃损弱者。可加太一余粮二两半。取石中黄软者。若妇人产后疾。

  加硫黄二两。小便黄赤不利。加蒲黄一两。根据方消息之。无不得效。胡洽云。旧有五石。赤石脂、白石英、钟乳、矾石、并禹余粮石。各四两。常以二目合之。泊宅编云。姚自殿监边入座。母夫人病痢。诸药不效。令李昂筮甄革有真人指灵草语之。一日登对。上讶其色悴。

  具以实奏。诏赐一散子。数服而愈。久乃知椿荚子一味为末耳。余捡本草。椿荚主大便下血。今处处有之。夏中生荚。樗之有花者无荚。有荚者无花。常见生樗上。未见世俗不辨椿樗之异。故俗中皆以此为椿荚。其实樗荚耳。注云樗皮主再痢。日华子云。樗皮温无毒。止泻及脚风。入药时用蜜炙。药性论云。樗白皮之性。号微热无毒。能治赤白痢。

  肠滑。痔疾。泻血不止。下白利或血。

  治大人丹痢

  (出本草)用红蜀葵叶。捣汁服之。若恐腹痛。即暖饮之。

  白马骨

  (出本草)

  治水痢。

  以白马骨茎叶煮汁服。

  主水痢不问冷热

  (出本草)取松杨皮。浓煎令黑。冷服一升瘥。

  治水痢

  (出本草)

  治水痢后渴不止。

  (出本草)以赤瓜实汁服之。

  治水痢

  (出本草)以草煮汁。及生汁服之。

  涩腹止泻

  (出本草)以橡斗子煮食之。亦可止泻。

  主水痢

  (出本草)以探子生食之。

  九盏汤

  (出本草)

  主下痢。不问冷热赤白。略带。休息。久下。悉主之。

  以黄连长三寸。三十枚秤重一两半。龙骨如棋子四枚重四分。附子大者一枚。姜一两半。

  并切先以水五合著铜器中。去火三寸。煎沸。便下着生土。上沸止。又添水五合。如此九上九下。内诸药。着火上。沸辄下着土。上沸止。又复。九上九下。度可得一升。顿服即止。

  张仲景治痢紫参汤

  (出本草)用紫参半斤。甘草二两。以水五升。内紫参甘草煎取半升。分温作三服。

  断下药

  以酸石榴皮。须老木所结。及陈久者。微炙为末。以烧粟米饭为丸。梧桐子大。食前热米饮下三十至五十丸。以知为度。如寒滑加附子赤石脂各一倍。

  治下痢心胸满胀不快。腹中雷鸣。或呕吐方。

  黄连橘皮甘草(各二两)龙骨生姜半夏(各三两)人参大枣(十五枚)上捣以水一斗。先煮一大沸。内药煮取三升。分四服。并妊娠良。

  阿胶梅连丸治下痢不问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诸症。

  金井阿胶(净草灰炒透明白别研不细者再炒研细)乌梅肉(去核炒)黄柏(锉炒)黄连当归(焙)赤芍药干姜(炮)赤茯苓(各半两)上为末。入阿胶研匀。水丸桐子大。温米饮下十丸。食前。夜五六服。小儿丸如绿豆大。忌油腻物。

  痢药乳香散

  白梅(一两烧灰)枣子(一两烧灰)罂粟壳(一两烧灰)诃子(半两烧灰)上为细末。每服三钱。水一小盏。乳香、黑豆大一块。同煎七分。不拘时温服。

  治痢方

  用蜡茶细末。不拘多少。白梅和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乌梅汤下。泄泻不止。陈米饮下。每服二十丸。团茶尤佳。大凡痢疾。不问赤白。当先辨冷热之异。若手足和暖。则为阳。

  当先服五苓散。粟米饮调下。次服感应丸二十粒即愈。若手足厥冷。则为阴。当服暖药。如已寒丸。附子汤之类。如此治痢无不效。有人夏月患痢。一日六七十行。用五苓散立效。

  木香散治痢疾腹痛。

  南木香(五钱)地榆(一两)黄连(七钱)青皮(去瓤)赤芍药枳壳(煨去瓤)乳香甘

  酸石榴皮散治一切痢。不问赤白。或一日之间一二百行。一服便疏。再二三服

  。即愈。

  石榴皮陈皮甘草川当归罂粟壳(去蒂瓤各半两)锉散。水用十盏。煎取三盏。

  次用下药。

  茯苓(七钱)粉草(七钱)北五味子(七枚一作枣子)上为末。将前药汁入此三味。再煎五七沸。去滓。空心服。甚者不过两剂。轻者一剂立效。

  治痢如神

  乌梅(七个)楮实子(七个)甘草(七寸)杏仁(七枚)米壳(七个)雄黄豆(四十粒)枣

  治一切痢。诸治无效。宜服此药。

  巴豆(五七枚去皮心研纸裹压出油)桃仁(二十枚去双仁汤浸去皮尖麸炒黄)杏仁(二十枚去双仁汤浸去皮尖麸炒令黄)朱砂(一分)硫黄(一分)砒霜(一分)麝香(半钱)上同

  遇仙立效散治诸般恶痢。或赤。或白。或浓淡相杂。里急后重。脐腹绞痛。或

  下五色。或如鱼脑。日夜无度。或噤口不食。不问大人小儿。虚弱。老人。产妇。并

  宜服此。

  御米壳(去蒂盖炒黄)川当归(洗)甘草(各二两)赤芍药酸石榴皮地榆上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空心温服。小儿量岁数加减。以瘥为度。忌生冷、油腻、腥、臊等物。一方赤茯苓。北枣等分。

  黑豆散

  小黑豆(炒)川楝子乌梅甘草干姜罂粟壳(三个去蒂瓤)上锉散。煎七分。

  将纱滤过。澄自然汁。空腹服。

  治大人小儿痢疾。

  胡椒甘草米壳葱白干枣杏仁竹叶(七片)上咀。水煎服之。神效。

  又方治暑毒。湿气下痢。

  上用雄黄一味。干蒸研为末。甘草煎汤调服即效。

  如圣饮治痢。

  槟榔(半两)大附子(半两)甘草(半两)地榆(半两)陈橘皮(二钱去白)上为粗末。每服半两作一服。水一盏半。紫苏茎旧者一二寸。煎至一盏。空心食前热服。留渣再煎。

  如泻不止。必多服。屡试皆效。

  救命延年。男妇一切重痢。

  黄连(六两)干姜川当归阿胶(各三两)上为末。米醋煮阿胶令消尽。量药多少。令醋恰好。不可剩。将药末搜醋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饭饮吞下。

  驻马丸主救命延年。治男妇一切重痢。消食止痢。令人强健。及服食未能断谷

  者。

  以橡斗子啖之。盖橡斗子非果壳。而最益人气。无气而受气。无味而受味。常服最佳。

  平补散治痢后不止。手足冷。此药补之。温脾正气。

  白术甘草陈皮(各二钱)茯苓木香(各一钱)肉豆蔻(三枚煨)上为末服。

  煎药后。则可服盐汤下一钱。日三四服。痢止手足温。食进却住服。

  金粟汤治男、妇、室女、小儿一切下痢。不问新久。冷热不调。日夜无度。脐

  腹绞痛即痢。肢体困倦。小便闭涩。不思饮食。渐瘦。又治伤生冷。脾胃虚弱。饮食

  不消。腹胀肠鸣。泄泻不止。连月不瘥。并宜服之。

  陈皮(去白一两一分)车前子(炒四两)干姜(炮二两)甘草(炒)罂粟壳(去瓤蒂蜜炒各半斤)上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枣一个。姜二片。煎七分。空心食前稍热服。或饭饮调下亦得。忌生冷、油腻、鱼、、酱等物。

  治痢疾

  黄连巴豆(去壳各二两)上和炒赤色。分拣各另研为末。以绿豆打糊为丸。粟米大。

  作记认。二处各自安顿。巴豆末作一处为丸。黄连末别作为丸。白痢黄连丸二十粒。米汤或米泔下。赤痢用巴豆丸二十粒。井水下。

  黄连丸

  (一名黄连阿胶丸)

  疗痢。无问冷热。并主之。

  犀角丸但是痢,服之无不效。

  犀角(屑取黑色纹理粗者铲后秤佳)宣府黄连金川黄柏(赤色紧薄者)苦参(多买轻捣)川当归(五物取粉)上等分别捣。捣了秤和为散。空腹烂煮糯米饮和一寸匕服之。日再。忌粘滑生菜油腻。

  肠风黑散治营卫气虚。风邪冷气。进袭脏腑之内。或食生冷。或啖炙。或饮

  酒过度。积热肠间。致使肠胃虚弱。糟粕不聚。大便鲜血。脐腹疼痛。里急后重。或

  肛门脱出。或久患酒痢。大便频并。并皆疗之。

  败棕(烧)木馒头(烧)乌梅(去核)甘草(炙各二两)上为细末。每服二钱。

  水二盏。

  治痢

  紫菀桔梗赤芍药白术(以上各等分)上为细末。每服三五钱。细切羊肝。拌之。

  作面角儿。烧服之。白汤送下。

  食前苍术芍药汤治痢疾痛甚者。

  苍术(一两)芍药(一两)黄芩桂(各五钱)上锉。每服一两。水煎。

  诃子散如腹痛渐已。泄下微少。宜止之。

  诃子皮(一两生熟各半)木香(半两)黄连(三钱)甘草(炙各二钱)上为细末。每服二钱。以白术芍药汤调下。如止之不已。乃内有余邪。诃子散内加浓朴一两。竭其邪气也。

  若泄久不愈者。多为传变痢疾。太阴传至少阴是为鬼邪。先以浓朴枳实汤。防其大变。

  黄连阿胶汤治毒痢。及肠蛊注。下血如豚肝。心烦腹痛。又脉或大或小。浮焰

  而起。下血如豚肝。五内切痛。此或因服五石汤丸。逼损气甚。则血自百脉经络而来

  。注下甚。蛊毒。此为难治。

  阿胶(一两炒)黄连(二两)黄柏(一两炒)栀子仁(半两)上为粗末。每服四钱。用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服不拘时。

  圣枣子

  (出医方集成)

  治一切下痢。脐腹痛。

  木香(一钱半)乳香(别研)没药(别研各一钱)肉豆蔻(二枚面裹煨)上为末。每服一钱。大干枣一枚去核。先入一半药末在内。次用水浸巴豆半粒。再入药末半钱。合定。用油饼纸裹一指浓。火煨面热为度。去面巴豆不用。则细嚼枣药空心米饮下。一方用乳香一两研。肉豆蔻二两煨作末。陈米糊丸效。

  猪肝丸

  (出千金方)

  治下痢肠滑。饮食及服药俱完出者。

  猪肝(一斤熬干)黄连乌梅肉阿胶(各二两)胡椒(如棋子大)上为末。蜜丸梧桐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三。亦可为散。调服方寸匕。

  郁子丸

  (出危氏方)治痢后风。手足不能屈伸。或麻痘症。变手足筋急。亦能

  治之。

  郁李仁枳壳川独活鳖甲(醋炙黄)上等分为末。木瓜汤调下。

  治一切痢有效。

  (出圣惠方)寒水石(一分)附子(一分炮去皮为末)砒霜(一分)定粉(一分)上都研粉以水浸蒸饼和丸。如黍米大。每服三丸。不拘时以新汲水下。忌食热物。

  又方

  (出圣惠方)朱砂(二两)硫黄(一两)砒霜(半两)黄丹(一两微炒)上件细研如粉。水浸蒸饼和丸。桐子大。每服以冷冻饮料下一丸。忌食热物。

  又方

  (出圣惠方)巴豆(十枚去皮心出油)硫黄(三分)朱砂(三分)上为细末。研如粉。以面糊和丸。绿豆大。每服以新汲水下二丸。忌食热物。

  又方

  (出圣惠方)白矾(一两烧灰)朱砂(半两)麝香(半钱)上都研如粉。糯米饭和丸。如黄豆大。每服不计时。以二宜汤下十丸。

  又方

  (出圣惠方)巴豆(七枚去皮心出油)深色胭脂(二钱)上先研巴豆为末。次入胭脂同研令细。

  煮枣肉和丸。黍米大。每服以冷冻饮料下三丸。小儿一丸。忌食热物。

  黄丸子

  (出医方大成)

  止诸痢。

  黄连(八两)枳壳(四两)大黄柏皮(四两)上为末。面糊为丸。空心饮汤下。

  如里急后重。加枳壳汤下。

  参附汤

  (出危氏方)人参绵附(炮去皮脐)肉豆蔻(微火煨裂)上锉散。每服二钱。水一盏半。生姜七片。枣二枚。煎食前服。

  治痢。紧严绝妙。

  金樱花叶及子罂粟壳(去瓤及蒂萼醋炒)上为末。用蜜丸。手指头大。五花痢用春茶、陈

  香茸丸

  (出危氏方)

  治下痢危困。气血衰弱。

  麝香(半钱别研临时入)鹿茸(燎去皮毛酥炙一两)上鹿茸为末。再入麝香。以灯心煮枣肉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用米饮下。若再添入乳香半两。尤有效。

  杨梅方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热。溃气。切不可多食。甚能损齿及筋。亦能治

  痢。

  用杨梅烧灰服之。

  独圣丸治痢。

  上用川乌头一个好者。柴炭火烧烟欲尽。取置地上。盏子合良久。细研。用酒蜡丸大如麻子。每服三丸。若赤痢用黄连甘草黑豆煎汤冷吞下。如白用黑豆甘草煎汤放冷吞下。如泻及肚疼水吞下。每于空心服之。忌热物。

  治痨痢及症瘕甚效

  用羊肾合脂为羹。以蒜韭食脂。一升甚验。

  治下痢

  用小麦炒粉一合和服断。

  治痢药。

  (出百一选方)用罂粟壳并去核鼠查子。各数枚。焙干为末。米饮下。治噤口痢。鼠查子即糖球。

  百水散

  (出百一选方)治一切痢。不问赤白。或一日之间。一二百行。只一服

  便疏。再三服即愈。魏不伐方。

  罂粟壳(三斤去皮上下蒂顶隔锉成片子蜜炒令赤色净秤)浓朴(三斤去粗皮净炒用生姜汁淹一宿炙令姜汁尽为度)上为细末。每服二三钱。米饮调下。忌生冷油腻鱼酥毒物。

  三日。

  三神丹治痢疾

  济世丹治痢疾。

  巴豆(七枚去壳膜)丁香(四十二个)胡椒(四十二枚)上药为末。糯米和丸。

  绿豆大。

  每服一丸。赤。米饮下。白。姜汤下。赤白。姜饮汤送下。男妇皆可。小者小丸。一方各用一百三十三个。赤痢蜜汤下。白痢。赤砂糖汤下。

  痢疾药

  黄柏(一两用蜜炙透)巴豆肉(三钱不去油)上为末。滴水为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丸。赤

  治千百种杂下。

  (出肘后方)黄连(三两)乌梅(四十枚)上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停冷。内鸡子白一枚。搅调。

  又煎取二升。分为三服。一方下痢热。诸治不瘥。为末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日三夜一。

  姜茶治痢法

  (出危氏方)治赤白冷热诸痢。及暑毒、食毒。治痢下腹痛肚热。

  手不可近。

  用老生姜切如豆许。与茶叶等分。用新汲水煎一服。一方如白痢用蜜。赤痢用姜。未效。

  服

  治痢。

  (一名沙调散出经验良方)用腊茶不拘多少、新旧。细研。如赤痢用蜜同水煎。白痢用连皮姜研自然汁同水煎。每水一盏煎半盏。空心服。二服即愈。经验方。用腊茶二钱。汤点七分。倾一蛤蜊壳生麻油在内。搅匀空心服之。须臾腹痛大下即止。予少年亲服之。作效。

  真方圣散子治男妇脾胃受湿。中脘停寒。吃物频伤。心胸满闷。胁肋膨胀。肠

  鸣虚痞。小腹坚痛。脐下强急。或大便不调。水谷迟化。里急后重。下痢脓血。或五

  色。或便如鱼脑。或如豆汁。或有鲜血。或如烂肉。日夜无度。久不愈。嗜卧怠惰。

  虚瘦。肢体沉重。寒热时作。此药固养脾胃。温中止腹痛。服之有效。

  御米壳(五两捣碎醋炙黄色)甘草(炙黄)赤石脂乌鱼骨(去皮)肉豆蔻(面包煨去面)拣丁香诃子皮干姜(炮各二两)上为末。每服先用水一盏。入乳香少许。

  煎七分。沸

  治痢疾。

  用腊月雀儿。割开肠肚。皮共毛全。去皮巴豆一个。放在内。到沙石罐内盛。顿炭火烧作黑。研细。另用好酒煮黄腊百十沸。将蜡取出。磁盏内化开黄蜡。即与雀儿末一处为丸。

  每服一二十丸。不拘时候。如红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汤下。花红痢甘草干姜汤下。

  香子方治瘴痢。浑身热。连背项。

  用茴香子捣取汁服。

  治痢亦治泻血。

  用芫荽子一合。捣碎。赤者用糖水调。白者用生姜自然汁调。温服。一方酒调服。

  又方用砂糖、水、杂椒作料等物。将乌龟去壳烂煮食之。以多为度即愈。

  交和散治痢

  用御米壳去隔蒂干净。安排新瓦上炙焦黄为末。次入平胃散。如赤则用御米壳末二钱。

  治暑痢

  用五苓散。粳米煎汤送下消暑丸。

  治痢

  用杜蒺藜炒为末。酒调二三服。

  楮实方治瘴痢无问老少。日夜百余度者。

  取干楮叶三两。熬捣为末。煎乌梅汤服下方寸匕。又兼取羊猪里膜。内壳道。痢出即止。

  治疳痢方

  取樗根捣绞汁。一鸡子壳许。和粟米泔一鸡子壳许服。以知为度。效验如神。小儿加减用之。

  治痢

  用黄丹不拘多少。熔黄蜡和剂为丸。豌豆大。每服三丸。赤痢。甘草汤下。白痢。干姜

  一方治痢

  东榆西柳树南桃。塞北云桑节节高。此是周公出行法。万两黄金也不消。

  治卒下痢。多验方。

  用韭叶煮鲫鱼。食之。

  治暴痢方

  用小鲤鱼一尾。烧为末。米饮服之。大人小儿俱服得。一方鲤鱼去鳞。纸裹火煨。煮粥

  又方

  用捣蒜。两足下贴之。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44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