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卷一百二十七 伤寒门

作者:朱橚 字数:25213 更新:2025-01-24 16:16:0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经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太阳主表。为诸阳主气。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

  太阳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风。阳也。寒。阴也。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营病发热无汗。不恶风而恶寒腠躁。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经曰。凡伤于寒。则为病热。为寒气客于经中。阳经怫结而成热也。中风即发热者。

  风为伤痛者。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太阳主表。一日则太阳受邪。至二日当传阳明。若脉气微而不传。阳明胃经受邪。则喜吐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伤寒二三日。无阳明、少阳证。知邪不传。止在太阳经中也。)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阳明也。此太阳受邪。知为温病。非伤寒也。积温成热。所以发热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时螈(伤寒发汗已。则身凉。若发汗已。身灼热者。非伤寒。为风温也。风伤于上。而阳受风气伤气也。

  便不不利则火逆。

  命期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

  六日(阳为热也。阴为寒也。发热而恶寒。寒伤阳也。无热而恶寒。寒伤阴也。阳法火。阴法水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伤寒自一日至六日。传三阳三阴经尽。至七日当愈。经曰。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

  若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巳为正阳。则阳气得以复也。始于太阳。终于厥阴。六经各以三时为解。而太阳从巳至未以三经解时。从亥至卯。以阴dao常乏也。内经曰。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则巳午未也。)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中风家。发汗解后。未全快畅者。十二日大邪皆去。六经悉和。则愈。)病患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身热欲得衣者。表热里寒也。身寒不欲衣者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阳以候卫。阴以候营。阳脉浮者。卫中风也。阴脉弱者。营气弱也。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足也寒复所覆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芍药(三两味苦酸微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生姜(三两切味辛(内经曰。辛甘发散为阳。桂枝汤。辛甘之剂也。所以发散风邪。内经曰。风氵㸒所胜。

  平以氵㸒于内。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是以生姜、大枣为使也。)上五味。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者。

  禁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头痛者。太阳也。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与桂枝汤。解散风邪。)太阳病。项背强KTKT。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KTKT者。伸颈之貌也。动则伸颈摇身而行。项背强者。动则如之。项背KTKT者。当无汗。

  麻黄主表实。后葛根与此方同。其无汗者。当用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

  (太阳病属表。而反下之。则虚其里。邪欲乘虚传里。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

  上已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

  观其(太阳病。三日中。曾经发汗、吐、下、温针。虚其正气。病仍不解者。谓之坏病。言为医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脉浮发热。汗出恶风者。中风也。可与桂枝汤解肌。脉浮紧。发热不汗出者。伤寒也。

  可若酒客病。不可与桂枝汤。得汤则呕。以酒客不喜甘故也。

  (酒客内热。喜辛而恶甘。桂枝汤甘。酒客得之。则中满而呕。)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子佳。

  (太阳病。为诸阳主气。风甚气拥。则生喘也。与桂枝汤以散风。加浓朴、杏仁以降气。)凡服桂枝汤吐者。其后必吐脓血也。

  (内热者。服桂枝汤则吐。如酒客之类也。既亡津液。又为热所搏。其后必吐脓血。吐脓血得之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太阳病。因发汗。遂汗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因发汗。阳气益虚。而皮腠不固也气虚液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脉来数。时一止。复来者。名曰促。促为阳盛。则不因下后而脉促者也。此下后脉促。

  不为阴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伤寒八九日。则邪传再经。又遍三阳。欲传三阴之时也。传经次第。则三日传遍三阳。

  至不进热里发脉脉青而为痒也。与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以除表邪。)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烦者。热也。服桂枝汤后。当汗出而身凉和。若反烦不解者。风甚而未能散也。先刺风池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经曰。如服一剂。病证犹在者。故当复作本汤服之。服桂枝汤。汗出后。脉洪大者。

  病犹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大汗出。脉洪大而不渴。邪气犹在表也。可更与桂枝汤。若大汗出。脉洪大而烦渴不解者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二越婢一汤方

  桂枝(去皮)芍药甘草(各十八铢)生姜(一两三钱切)大枣(四枚擘)麻黄(十八铢去(胃为十二经之主。脾治水谷。为卑脏。若婢。内经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是汤所以谓之以汤。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头项强痛。翕翕发热。虽经汗下。为邪气仍在表也。心下满。微痛。小便利者。则欲成结茯苓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

  得芍者(脉浮。自汗出。小便数而恶寒者。阳气不足也。心烦。脚挛急者。阴气不足也。阴阳血气躁吐得伸针。

  四逆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干姜(二两炮味辛热)(内经曰。辛甘发散。为汤。甘草、干姜相合。以复阳气。)上二味。咀。以水三升。煮

  芍药甘草汤方

  白芍药(四两苦酸微寒)甘草(四两炙甘平)(芍药白补而赤泻。白收而赤散也。酸以收之。甘以缓之。酸甘相合。用补阴血。)上二味

  调胃承气汤方

  大黄(四两去皮清酒浸)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芒硝(半斤味咸苦大寒)(内经曰。热氵㸒于内。治以咸寒。佐以苦甘。芒硝咸寒以除热。大黄苦寒以荡实。甘草甘平火。微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干姜(一两半味辛热)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辛大热)(内经曰。寒氵㸒于内。治以甘热。又曰。寒氵㸒所胜。平以辛热。甘草、姜、附相合。为甘辛分温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谵语。师曰。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则为风。大则为虚。风则生厥尚(阳旦。桂枝汤别名也。前证脉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与桂枝汤证枝汤加阳复而乱。少

  卷一百二十七 伤寒门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第六

  太阳病。项背强KTKT。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KTKT。汗出恶风者。中风表虚也。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

  中风表实也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二两去皮)芍药(二两切)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本草云。轻可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此以中风表实。故加二物于桂枝汤中也。)上七一升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伤寒有合病。有并病。本太阳病不解。并于阳明者。谓之并病。二经俱受邪。相合病者。

  病。

  甚。

  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邪气外甚。阳不主里。里气不和。气下而不上者。但下利而不呕。里气上逆而不下者。

  但

  葛根加半夏汤方

  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汤泡去黄汁焙干秤)生姜(三两切)甘草(二两炙)芍药(二斗。先煮葛根、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汤(经曰。不宜下而便攻之。内虚热入。胁热遂利。桂枝证者。邪在表也。而反下之。虚其肠胃。为热所乘。遂利不止。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下利脉微迟。邪在里也气外除里

  葛根黄芩黄连汤方

  葛根(半斤)甘草(二两炙味甘平)黄芩(二两味苦寒)黄连(三两味苦寒)(内经曰。甘发散为阳。表未解者。散以葛根、甘草之甘。苦以坚里。气弱者。坚以黄芩、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此太阳伤寒也。寒则伤营。头痛身疼腰痛。以至牵连骨节疼痛者。太阳经营血不利也。

  内者喘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味甘温去节)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一两炙味甘平)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内经曰。寒氵㸒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麻黄、甘草。开肌发汗。桂枝、杏仁。散寒下温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主之。

  (阳受气于胸中。喘而胸满者。阳气不宣发。壅而逆也。心下满。腹满。皆为实。当下之。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

  (十日以去。向解之时也。脉浮细而嗜卧者。表邪已罢也。病虽已和解之。若脉但浮而不细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

  汗出(此中风见寒脉也。浮则为风。风则伤卫。紧则为寒。寒则伤营。营卫俱病。故发热恶寒。

  俱实卫

  大青龙汤方

  麻黄(六两去节味甘温)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二两炙味甘平)杏仁(四十个去皮大碎味甘微寒)(辛甘均为发散。然风宜辛散。寒宜甘发汗。辛甘相合。乃能发散营卫之风寒。麻黄、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此伤寒见风脉也。伤寒者身疼。此以风胜。故身不疼。中风者。身重。此以兼风。故乍有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饮。则水寒相搏。肺寒气逆。故干呕发热而咳。针经曰。形寒饮冷水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味甘温)芍药(三两味酸微寒)干姜(三两味辛热)甘草(三两炙味甘平)细辛(三两味辛(寒邪在表。非甘辛不能散之。麻黄、桂枝、甘草之辛甘。以发散表邪。水停心下而不行咳逆而喘。则肺气逆。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芍药、五味子之酸。以收逆气而安肺)。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加减法

  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荛花如鸡子。熬令赤色。

  (下利者。不可攻其表。汗出。必胀满。麻黄发其阳。水渍入胃。必作利。荛花下十二水。

  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

  (辛燥而苦润。半夏味辛而燥津液。非渴者所宜。故去之。栝蒌味苦而生津液。故加之。)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

  (经曰。水得寒气冷必相搏。其人即。噎加附子温散水寒。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去麻黄。恶发汗。)若小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水蓄下焦不行。为小便不利。少腹满。麻黄发津液于外。非所宜也。茯苓泄蓄水于下。

  加所当也。)若喘者。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

  (金匮要略曰。其人形肿。故不纳麻黄。纳杏仁。以麻黄发其阳故也。喘呼形肿。水气标本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咳而微喘者。水寒射肺也。发热不渴者。表证未罢也。与小青龙汤发表散水。服汤已渴者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

  (脉浮弱者。营弱卫强也。)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浓朴杏仁汤主之。

  (下后大喘。则为里气大虚。邪气传里。正气将脱也。下后微喘。则为里气上逆。邪不能传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汤主之。

  (经曰。本发汗而复下之。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经曰。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汤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

  微除(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太阳伤寒也。虽至八九日而表证仍在。亦当发其汗。既服温经络治。故重也。

  太阳病。脉浮紧。发热身无汗。自衄者愈。

  (风寒在经。不得汗解。郁而变热。衄则热随血散。故云自衄者愈。)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

  若表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太阳病未解。转并入阳明。而太阳证未罢者。名曰并病。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者。为太阳先解表也。阳明之经循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也。当解之熏之。以取其汗。若发汗不彻者。不足言阳气怫郁。止是当汗不汗。阳气不得越散。邪无从出。拥盛于经。故躁烦也。邪循经行。则痛无常处。或在腹中。或在四肢。按之不可得而短气。但责以汗出不彻。

  更发汗则愈。内经曰。证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是以脉涩。知阳气拥郁而汗出不彻。)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

  尺(经曰。诸脉浮数。当发热。而淅洒恶寒。言邪气在表也。是当汗出愈。若下之。身重心悸今尺则不可发汗。须里气实。津液足。便自汗出而愈。)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然。以营气不(针经曰。夺血者无汗。尺脉迟者。为营血不足。故不可发汗。)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

  (浮为轻手得之。以候皮肤之气。内经曰。其在皮者。汗而发之。)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

  (浮则伤卫。数则伤营。营卫受邪。为病在表。故当汗散。)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营气和。营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营气和谐故尔。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风则伤卫。寒则伤营。卫受风邪而营不病者。为营气和也。卫既客邪。则不能与营气和。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脏无他病。里和也。卫气不和。表病也。外台云。里和表病。汗之则愈。所谓先其时者。

  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脉浮紧。邪在表也。当与麻黄汤发汗。若不发汗。则邪无从出。拥甚于经。迫血妄行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故宜当下。若小便清者。知里无热。则不可下。经曰。

  小便里。

  也。

  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烦者。热也。发汗身凉为已解。至半日许。身复热。脉浮数者。邪不尽也。可更发汗。

  与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重亡津液。则不能作汗。必待阴阳自和。乃自愈矣。)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因亡津液而小便不利者。可以药利之。俟津液足。小便利。必自愈也。)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发汗。则表虚而亡阳。下之。则里虚而亡血。振寒者。阳气微也。脉微细者。阴血弱。)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

  (下之。虚其里。汗之。虚其表。既下又汗。则表里俱虚。阳至于昼。阳欲复。虚不胜邪。

  里子汤

  干姜附子汤方

  干姜(一两味辛热)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热)(内经曰。寒氵㸒所胜。平以辛热。虚寒太甚。是以辛热剂胜之也。)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

  (汗后身疼痛。邪气未尽也。脉沉迟。营血不足也。经曰。其脉沉者。营气微也。又曰。

  迟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之。

  (发汗后喘。当作桂枝加浓朴、杏仁汤。汗出则喘愈。今汗出而喘。为邪气拥甚。桂枝汤不也。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

  麻黄(四两去节味甘温)杏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温)甘草(二两炙味甘平)石膏(半斤碎(内经曰。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风气通于肝。风邪外甚。故以纯甘之剂发之。)上四味黄耳(发汗过多。亡阳也。阳气受于胸中。胸中阳气不足。故病患叉手自冒沁。心下悸。欲得按

  桂枝甘草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二两炙味甘平)(桂枝之辛。走肺而益气。甘草之甘。入脾而缓中。)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去滓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汗者。心之液。发汗后。脐下悸者。心气虚而肾气发动也。肾之积。名曰奔豚。发则从少腹上至心下。为肾气逆。欲上凌心。今脐下悸。为肾气发动。故云欲作奔豚。与茯苓桂枝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茯苓(半斤味甘平)甘草(二两炙味甘平)桂枝(四两去皮)大枣(十五枚擘味甘平)(茯苓以伐肾邪。桂枝能泄奔豚。甘草、大枣之甘。滋助脾土。以平肾水气。煎用甘澜水者煮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发汗后。腹胀满者。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吐后腹胀。与下后腹满。皆为实。言邪气乘虚入里为实。发汗后。外已解也。腹胀满。

  知

  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方

  浓朴(半斤去皮炙味苦温)生姜(半斤切味辛温)半夏(半升洗味辛平)人参(一两味甘温)(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泄之。浓朴之苦。以泄腹满。人参、甘草之甘。

  以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吐下后。里虚。气上逆者。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表虚阳不足。起则头眩。脉浮紧。

  为邪虚。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味甘平)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白术(二两味苦甘温)甘草(二两炙味甘平)(阳不足者。补之以甘。茯苓、白术。生津液而益阳也。里气逆者。散之以辛。

  桂枝、甘草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发汗病解。则不恶寒。发汗病不解。表实者。亦不恶寒。今发汗。病且不解。又反恶寒者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三两味酸微寒)甘草(三两炙味甘平)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味辛热)(芍药之酸。收敛津液而益营。附子之辛热。固阳气而补胃。甘草之甘。调和辛酸而安正气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发汗若下。病宜解也。若病仍不解。则发汗。外虚阳气。下之。内虚阴气。阴阳俱虚。

  邪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六两味甘平)人参(一两味甘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味辛热)甘草(二两炙(四逆汤以补阳。加茯苓、人参以益阴。)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汗出而恶寒者。表虚也。汗出而不恶寒。但热者。里实也。经曰。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发汗已解。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饮水者。少少与之。胃气得润则愈。若脉浮者。

  表未也。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味甘平去皮)泽泻(一两六铢半味酸咸)茯苓(十八铢味甘平)桂(半两去皮(淡者。一也。口入一而为甘。甘甚而反淡者。甘缓而淡渗。猪苓、白术、茯苓三味之甘以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发汗已。脉浮数者。表邪未尽也。烦渴。亡津液。胃燥也。与五苓散。和表润燥。)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汗出而渴者。亡津液。胃燥。邪气渐传里也。五苓散以和表里。若汗出不渴者。

  邪气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味甘平)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生姜(三两切味辛温)甘草(一两炙味甘平)(茯苓、甘草之甘。益津而和卫。桂枝、生姜之辛。助阳气而解表。)上四味。以水四升。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中风发热。至六七日则当解。若不解。烦者。邪在表也。渴欲饮水。邪传里也。里热甚则故名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沁。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

  以重(发汗多亡阳。胸中阳气不足者。病患手叉自冒沁。师见外证。知阳气不足也。又试令咳而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喘肺疾。饮水多喘者。饮冷伤肺也。以冷水灌洗而喘者。形寒伤肺也。)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之吐逆。发汗亡阳。胃中虚冷也。若更发汗。则愈损阳气。

  胃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吐下后。邪热乘虚客于胸中。谓之虚烦者。热也。胸中烦热。郁闷而不得发散者是也昏。

  者因

  栀子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味苦寒)香豉(四合绵裹味苦寒)(酸苦涌泄为阴。苦以涌吐。寒以胜热。栀子豉汤相合。吐剂宜矣。)上二味。以水四升。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少气者。热伤气也。加甘草以益气。呕者。热烦而气逆也。加生姜以散气。少气则气为热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阳受气于胸中。发汗若下。使阳气不足。邪热客于胸中。结而不散。故烦热而胸中窒塞。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邪气在里之时。若大下后。身热去。心中空者为欲解。若大下后。身热去。而心结痛者。结胸也。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虚烦也。结胸。为热结胸中。为实。是热气六七日为欲解之时。以热为虚烦。故云未欲解也。与栀子豉汤以吐除之。)伤寒下后。心烦腹满。起卧不安者。栀子浓朴汤主之。

  (下后但腹满。而不心烦。即邪气入里。为里实。但心烦而不腹满。即邪气在胸中。为虚烦朴汤

  栀子浓朴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味苦寒)浓朴(四两姜炙味苦温)枳实(四枚水浸去瓤炒味苦寒)(酸苦涌泄。栀子之苦。以涌虚烦。浓朴、枳实之苦。以泄腹满。)以上三味。以水三升半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凡药不能除热。但损正气。邪气乘虚留于胸中。而未入深者。则身热不去而微烦。与栀子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枚擘味苦寒)干姜(二两味辛热)(苦以涌之。栀子之苦以吐烦。辛以润之。干姜之辛以益气。)上二味。以水三升半。

  煮取凡用栀子汤。病患旧微溏者。不可与服之。

  (病患旧微溏者。里虚而寒在下也。虽烦。则非蕴热。故不可与栀子汤。内经曰。先泄而后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里虚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津液不足也。)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

  (膀胱里热则淋。反以汤药发汗。亡耗津液。增益客热。膀胱虚燥。必小便血。)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

  (表虚聚热。则生疮。疮家身疼。如伤寒。不可发汗。发汗。则表气愈虚。热势愈甚生风。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不得眠。

  (衄者。上焦亡血也。若发汗。则上焦津液枯竭。经络干涩。故额上陷。脉急紧。诸脉者。

  则目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针经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亡血发汗。则阴阳俱虚。故寒栗而振摇。)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阙。

  (汗者。心之液。汗家重发汗。则心虚。恍惚心乱。夺汗则无水。故小便已阴中疼。)病患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蛔。

  (病患有寒。则当温散。反发汗损阳气。胃中冷。必吐蛔也。)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病在表者。汗之为宜。下之为逆。病在里者。下之为宜。汗之为逆。经曰。阳盛阴虚。

  汗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伤寒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者。以里气不足。必先救之。急与四病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发热头痛。表病也。脉反沉者。里脉也。经曰。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迟。

  故知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复发汗。以此表里俱虚。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自愈。所以然者(冒者郁也。下之则里虚而亡血。汗之则表虚而亡阳。表里俱虚。寒气怫郁。其人因致冒。

  冒家欲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者(脉阴阳俱停。无偏胜者。阴阳气和也。经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足虚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营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

  (太阳中风。风并于卫。则卫实而营虚。营者。阴也。卫者。阳也。发热汗出。阴弱阳强也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

  小柴(病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表里之间者。此邪气在表里之间。谓之半表半里证。五六日来寒热证邪今只言胸胁静也。邪在表之里。在未至于必不能食也。邪初入里。

  或为之证。)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味苦微寒)黄芩(三两味苦寒)人参(三两味甘温)甘草(三两味甘平)半夏((内经曰。热氵㸒于内。以苦发之。柴胡、黄芩之苦。以发传邪之热。里不足者。以甘缓之。

  在半去

  加减法

  若胸中烦而不吐。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胸中烦而不呕。热聚而气不逆也。甘者令人中满。方热聚。无用人参之补。辛散逆气。

  既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半夏燥津液。非渴者所宜。人参甘而润。栝蒌根苦而凉。彻热生津。二物为当。)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

  (去黄芩恶寒中。加芍药以通壅。)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甘令人中满。痞者去大枣之甘。咸以之。痞硬者加牡蛎之咸。)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饮而水蓄不行。为悸。小便不利。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则水益坚。故去黄芩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三两。温覆取微汗愈。

  (不渴者。里和也。故去人参。外有微热。表未解也。加桂以发汗。)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咳者。气逆也。甘则壅气。故去人参、大枣。内经曰。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之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

  (人之气血。随时盛衰。当月郭空之时。则为血弱气尽。腠理开疏之时也。邪气乘虚。

  伤人腠理而结随经相搏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也。以法治之。

  (服小柴胡汤。表邪已而渴。里邪传于阳明也。以阳明治之。)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

  者哕(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则邪气在半表半里。未为实。反二三下之。

  虚悉涩而呕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身热恶风。颈项强者。表未解也。胁下满而渴者。里不和也。邪在表。则手足通热。

  邪在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者。先与小建中汤。不瘥者。与小柴胡汤主之。

  (脉阳涩。阴弦。而腹中急痛者。当作里有虚寒治之。与小建中汤。温中散寒。若不瘥者。

  里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甘草(三两炙味甘平)大枣(十二枚擘味甘温)芍药(六两味酸微(建中者。建脾也。内经曰。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胶饴、大枣、甘草之甘。以缓中也。

  气虚饴。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柴胡证。是邪气在表里之间也。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候全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邪在半表半里之间。为柴胡证。即未作里实。医便以药下之。若柴胡证仍在者。虽下之。

  气欲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伤寒二三日。邪气在表。未当传里之时。心中悸而烦。是非邪气搏所致。心悸者。气虚也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

  心(日数过多。累经攻下。而柴胡证不罢者。亦须先与小柴胡汤。以解其表。经曰。凡柴胡汤微烦

  大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味甘平)黄芩(三两味苦寒)芍药(三两味酸微寒)半夏(半斤洗味辛温)生姜两味苦寒)(柴胡、黄芩之苦。入心而折热。枳实、芍药之酸苦。涌泄而扶阴。辛者散也。半夏之辛。

  升。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伤寒十三日。再传经尽。当解之时也。若不解。胸胁满而呕者。邪气犹在表里之间。

  此为入腑解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盒饭硬。而反下内实(伤寒十三日。再传经尽。谓之过经。谵语者。阳明胃热也。当以诸承气汤下之。若小便利者。津液漏渗。大盒饭硬。反下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也。下利。脉微而厥者。虚寒也。今脉调和。则非虚寒。由肠虚胃热。胁热而利也。与调胃承气汤。以下胃热。)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外。

  (太阳。膀胱经也。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腑。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为未至于狂但为蓄少腹外。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味甘平)桂枝(二两去皮味辛热)大黄(四两)芒硝(二两)甘草(二热之气。

  寒以取去滓。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伤寒八九日。邪气已成热。而复传阳经之时。下之虚其里。而热不除。胸满而烦者。

  阳热也。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阴气内行于里。不营于表也。与柴胡汤。以除胸满而烦。加龙骨牡蛎枝。以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半夏(二合洗)大枣(六枚)柴胡(四两)生姜(一两半)人参(一两半)龙骨(一两半)蛎(一两半)上十一味。以水八升。煮温服一升。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腹满谵语者。脾胃疾也。浮而紧者。肝脉也。脾病见肝脉。木行乘土也。经曰。水行乘火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伤寒发热。啬啬恶寒。肺病也。大渴。欲饮水。肝气胜也。玉函曰。作大渴。欲饮酢浆。

  木小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

  振风流(太阳病二日。则邪在表。不当发躁。而反躁者。热气行于里也。反熨其背而发汗。大汗出微。阴液不得虚也。

  津液不便已卓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风为阳邪。因火热之气。则邪风愈甚。迫于血气。使血气流溢。失其常度。风与火气谓之衄。

  不能炎上曰。火气内发。上为口干咽烂者。火热上熏也。热气上而不下者。则大便不硬。若热气下入胃。

  声哕大甚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伤寒脉浮。责邪在表。医以火劫发汗。汗大出者。亡其阳。汗者。心之液。亡阳则心气虚药。

  之涩以固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牡蛎(五两熬味酸咸)龙骨(四两味甘平)先煮蜀漆。减二升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形作伤寒。谓头痛身热也。脉不弦紧。则无伤寒表脉也。经曰。诸弱发热。则脉弱为里热得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此火邪迫血。而血下行者也。太阳病用火熏之。不得汗。则热无从出。阴虚被火。必发躁清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唾血。

  (此火邪迫血。而血上行者也。脉浮热甚。为表实。医以脉浮为虚。用火灸之。因火气动血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

  (微数之脉。则为热也。灸则除寒。不能散热。是慎不可灸也。若反灸之。热因火则甚。

  遂主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脉浮在表。宜以汗解之。医以火灸取汗。而不得汗。邪无从出。又加火气相助。则热愈甚腰以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

  (烦。热也。邪气还表。则为烦热。汗出而解。以脉浮。故为邪还表也。)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

  与(烧针发汗。则损阴血而惊动心气。针处被寒气聚而成核。心气因惊而虚。肾气乘寒气而心也。先灸核上。以散其寒。与桂枝加桂汤。以泄奔豚之气。)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先火为逆。复以下除之。里气因虚。又加烧针。里虚而为火热所烦。故生烦躁。与桂枝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二两熬)龙骨(二两)(辛甘发散。桂枝、甘草之辛甘也。以发散经中火邪。涩可去脱。龙骨、牡蛎之涩。以收敛浮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寒则伤营。营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惊者。温针损营血而动心气。金匮要略曰。

  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所致(恶寒发热。为太阳表病。自汗出。不恶寒发热者。阳明证。本太阳表病。医反吐之。

  伤动成热热。吐晨食入故止云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太阳表病。医反吐之。伤于胃气。邪热乘虚入胃。胃为邪热内烦。故不恶寒。不欲近衣也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

  数为(阳受气于胸中。发汗外虚阳气。是令阳气微。膈气虚也。数为热本热则合消谷。客热则不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以呕(心下温温欲吐。郁郁微烦。胸中痛。当责邪热客于胸中。大便反溏。腹微满。则邪热已下邪。若胃热。

  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

  (太阳。经也。膀胱。腑也。此太阳随经入腑者也。六七日邪气传里之时。脉微而沉。

  邪气结在为无血

  抵当汤方

  水蛭(三十个熬味咸苦寒)虻虫(三十个熬去翅足味苦微寒)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味苦甘平)(若走血。咸胜血。虻虫、水蛭之咸苦。以除蓄血。甘缓结。苦泄热。桃仁大黄之苦。

  以下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血证谛也。

  (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胃热发黄也。可与茵陈汤。身黄脉沉结。少腹硬。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伤寒有热。少腹满。是蓄血于下焦。若热蓄。津液不通。则小便不利。其热不蓄。津液。

  又

  抵当丸方

  水蛭(二十个味咸苦寒)虻虫(二十五个味苦微寒)桃仁(二十个去皮尖)大黄(三两)更(饮水多而小便自利者。则水不内蓄。但腹中水多。令心下悸。金匮要略曰。食少饮多。

  水

  卷一百二十七 伤寒门

  辨太阳脉证并治法下第七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

  何谓上白(结胸者。邪结在胸。脏结者。邪结在脏。二者皆下后邪气乘虚入里所致。下后邪气入里与心而结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脏结。于法当下。无阳证。为表无热。不往来寒热。为半表半里无热。其人反静。为里无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

  以下(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而反下之。则表中阳邪入里。结于胸中。为结胸。无热恶寒者。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方。

  (结胸病项强者。为邪结胸中。胸膈结满。心下紧实。但能仰而不能俯。是项强亦如柔之

  大陷胸丸方

  大黄(半斤味苦寒)葶苈(半升熬味苦寒)芒硝(半斤味咸寒)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大黄、芒硝之苦咸。所以下热。葶苈、杏仁之苦甘。所以泄满。甘遂取其直达。白蜜取其如弹不下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为邪结胸中。属上焦之分。得寸脉浮。关脉沉者。为在里。则可下。若脉浮大。

  心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结胸证悉具。邪结已深也。烦躁者。正气散乱也。邪气胜正。病者必死。)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

  气躁余(动数。皆阳脉也。当责邪在表。睡而汗出者。谓之盗汗。为邪气在半表半里。则不恶寒。

  乘虚浮脉独于胸膈懊。皆邪热为实。阳气内陷。气不得通于膈。壅于心下。为硬满而痛。成结胸也。与大陷胸汤。

  越。不

  大陷胸汤

  大黄(六两去皮苦寒)芒硝(一升味咸寒)甘遂(六钱匕苦寒)(大黄谓之将军。以苦荡涤。芒硝一名硝石。以其咸能硬。夫间有遂以通水也。甘遂若夫升。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病在表而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此不云下后。而云伤寒六七日。则是传里之实热也。

  沉为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是可下之证。复往来寒热。为正邪分争。未全敛结。与大柴胡汤水饮以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重发汗而复下之。则内外重亡津液。而邪热内结。致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也。

  日晡之中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心下硬痛。手不可近者。结胸也。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是热气犹浅。谓之小结胸。

  结胸小陷胸汤黄连(一两苦寒)半夏(半升洗辛温)栝蒌实(大者一个苦寒)(苦以泄之。辛以散之。黄连、栝蒌实。苦寒以泄热。半夏之辛。以散结。)上三味。

  以水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

  (太阳病二三日。邪在表也。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者。以心下结满。卧则气壅而愈甚分。

  至次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也。脉紧者。必咽痛。

  脉弦滑者(此太阳病。下之后。邪气传变。其脉促者。为阳盛。下后脉促。为阳胜阴也。故不作结胸后脉嗌痛少阳脉细传于胜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之。若灌之。其热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

  小(病在阳。为邪在表也。法当汗出而解。反以冷水之。灌洗。热被寒水。外不得出。

  则反不渴苓散本以以

  文蛤散

  文蛤(五两味咸寒)(咸走肾。则可以胜水气。)上一味为散。以沸汤和一钱匕服。汤用五合。

  白散方

  桔梗(三分味辛苦微温)巴豆(一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辛温)贝母(三分味辛苦平。)(辛散而苦泄。桔梗、贝母之苦辛。用以下气。巴豆之辛。用以散实。)上件三味。

  为末。

  利。

  以上法太阳与少阳并病。头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肺俞。

  肝(太阳之脉。络头下项。头项强痛者。太阳表病也。少阳之脉。循胸络胁。如结胸心下痞硬全入邪。

  损谵语当止。若复不止。为少阳邪热甚也。刺期门以泻肝胆之气。)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

  (中风。发热恶寒。表病也。若经水不来。表邪传里。则入腑。而不入血室也。因经水适来凉者之募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中风七八日。邪气传里之时。本无寒热。而续得寒热。经水适断者。此为表邪乘血室虚。

  有时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伤寒发热者。寒已成热也。经水适来。则血室虚空。邪热乘虚入于血室。若昼日谵语。

  为争小无而门。)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加桂枝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邪当传里之时。支。散也。呕而心下结者。里证也。法当攻里。发热微恶寒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伤寒五六日。已经汗下之后。则邪当解。今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心烦令小余处也。

  柴胡桂枝干姜汤

  柴胡(半斤苦平)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干姜(二两辛热)栝蒌根(四两苦寒)黄芩(三(内经曰。热氵㸒于内。以苦发之。柴胡、黄芩之苦。以解传里之邪。辛甘发散为阳。桂枝、辛。

  一斗便愈。

  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故(伤寒五六日。邪当传里之时。头汗出。微恶寒者。表仍未解也。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则热皆至汤已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此虽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伤寒五六日。邪在半表半里之时。呕而发热。邪在半表半里之证。是为柴胡证具。以他里。

  中。

  痞。

  因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辛温)黄芩(苦寒)干姜(辛热)人参(以上各三两甘温)黄连(一两苦寒)(辛入肺而散气。半夏之辛。以散结气。苦入心而泄热。黄芩、黄连之苦以泄痞热。脾欲缓去滓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硬。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太阳、少阳并病。为邪气在半表半里也。而反下之。二经之邪。乘虚而入。太阳表邪入里饮食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浮而紧。浮为伤阳。紧为伤阴。当发其汗。而反下之。若浮入里。为阳邪入里。则作结胸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下利呕逆。里受邪也。邪在里。可下。亦须待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汗出。发作有而有

  十枣汤

  芫花(熬味辛苦)甘遂(苦寒)大戟(苦寒)大枣(十枚擘甘温)(辛以散之。芫花之辛。以散饮。苦以泄之。甘遂、大戟之苦。以泄水。水者。肾所主也。

  升平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

  (太阳病。因发汗。遂发热恶寒者。外虚阳气。邪复不除也。因复下之。又虚其里。表中虚为阴肤肉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心下硬。按之痛。脉关沉者。实热也。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虚热也。大黄黄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二两味苦寒)黄连(一两味苦寒)(内经曰。火热受邪。心病生焉。苦入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寒。以导泻心下之虚热绞去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心下痞者。虚热内伏也。恶寒汗出者。阳气外虚也。与泻心汤攻痞。加附子以固阳。)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本因下后成痞。当与泻心汤除之。若服之痞不解。其人渴而口躁烦。小便不利者。为水者。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

  (胃为津液之主。阳气之根。大汗出后。外亡津液。胃中空虚。客气上逆。心下痞硬。

  金匮腹中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

  心上(伤寒中风。是伤寒。或中风也。邪气在表。医反下之。虚其肠胃。而气内陷也。下利日数中空虚生姜。此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

  便。

  (伤寒服汤药下后。利不止。而心下痞硬者。气虚而客气上逆也。与泻心汤攻之。则痞已。

  焦虚所以不分

  赤石脂禹余粮汤方

  赤石脂(一斤碎味甘温)禹余粮(一斤碎味甘平)(本草云。涩可去脱。石脂之涩。以收敛之。重可去怯。余粮之重。以镇固。)以上二味。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

  经脉(伤寒吐下后。发汗。则表里之气俱虚。虚烦。脉甚微。为正气内虚。邪气独在。至七八日邪气留结而不去。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

  (大邪虽解。以曾发汗吐下。胃气弱而未和。虚气上逆。故心下痞硬。噫气不除。与旋复代

  旋复代赭石汤方

  旋复花(三两味咸温)人参(二两味甘温)生姜(五两切味辛温)代赭石(一两味苦寒)大(硬则气坚,咸味可以之。旋复之咸。以痞硬。怯则气浮。重剂所以镇之。代赭之重。

  之甘。

  日三服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前第三卷。廿六证云。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为与此证治法同下。若吐后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人参(外证未除。而数下之。为重虚其里。邪热乘虚而入。里虚协热。遂利不止。而心下痞。

  若攻

  桂枝人参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甘草(四两炙味甘平)白术(三两味甘平)干姜(三两味辛热)人(表未解者。辛以散之。里不足者。甘以缓之。此以里气大虚。表里不解。故加桂枝、甘草升。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大下后。复发汗。则表里之邪当悉已。此心下痞而恶寒者。表里之邪俱不解也。因表不解之内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伤寒发热。寒已成热也。汗出不解。表和而里病也。吐利。心腹濡为里虚。呕吐而下利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病如桂枝证。为发热。汗出恶风。言邪在表也。头痛项强。为桂枝汤证具。若头不痛。

  项里硬。

  满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味苦寒)赤小豆(一分味酸温)(其高者越之。越以瓜蒂、香豉之苦。在上者涌之。以赤小豆之酸。内经曰。酸苦涌泄为阴作稀糜。

  瓜蒂散。

  (素有宿昔之积。结于胁下为痞。今因伤寒。邪气入里。与宿积相助使脏真之气。结而不通伤寒病。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若吐若下后。七八日则当解。复不解。而热结在里。表热者。身热也。里热者。内热也。

  热未知表未为散热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无大热者。为身无大热也。口燥渴。心烦者。当作阳明病。然以背微恶寒为表未全罢。

  所寒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渴者。宜麻黄汤。渴者。宜五苓散。非白虎汤所宜。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椎肺俞。慎勿下之。

  (心下痞硬而眩者。少阳也。颈项强者。太阳也。刺大椎肺俞。以泻太阳之邪。以太阳脉下半表胃。

  少阳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为在表。当与葛根汤发汗。阳明、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里。

  可以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味苦寒)甘草(二两炙味甘平)芍药(二两味酸平)大枣(二十枚擘味甘温)(虚而不实者。苦以坚之。酸以收之。黄芩、芍药之苦酸。以坚敛肠胃之气。弱而不足者。

  滓。温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

  (湿家下后。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是邪气入里。而为下热上寒也。此伤寒寒。

  黄连汤方黄连(味苦寒)甘草(炙味甘平)干姜(味辛热)桂枝(去皮味辛热各三两)人参(二两味(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下寒者。散之以辛。桂、姜、半夏之辛。以升阴煮取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伤寒与中风家。至七八日。再经之时。则邪气多在里。身必不苦疼痛。今日数多。复身体则浮知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枝。加白术汤主之。

  (桂发汗。走津液。此小便利。大便硬。为津液不足。去桂加术。)

  桂枝附子汤方

  桂枝(四两去皮味辛热)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辛热)生姜(三两切辛温)甘草(二两炙(风在表者。散以桂枝、甘草之辛甘。湿在经者。逐以附子之辛热。姜枣辛甘。行营卫。

  通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风则伤卫。湿流关节。风湿相搏。两邪乱经。故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也或

  甘草附子汤方

  甘草(二两炙味甘平)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味辛热)白术(二两味甘温)桂枝(四两去皮味辛(桂枝、甘草之辛甘。发散风邪而和卫。附子、白术之辛甘。解湿气而温经。)上四味。

  以五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浮为在表。滑为在里。表有热。外有热也。里有寒。有邪气传里也。以邪未入腑。故止言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味苦寒)石膏(一斤碎味辛寒)甘草(二两味甘平)粳米(六合味甘平)(内经曰。热氵㸒所胜。佐以苦甘。知母、石膏之苦甘。以散热。热则伤气。甘以缓之。

  甘草服。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结代之脉。动而中止。能自还者。名曰结。不能自还者。名曰代。由血气虚衰。不能相续

  炙甘草汤方

  甘草(四两炙味甘平)生姜(三两切味辛温)桂枝(三两去皮味辛热)人参(二两味甘温)(半升味甘平)(补可以去弱。人参、甘草、大枣之甘。以补不足之气。桂枝、生姜之辛。以益正气。

  圣济之甘滓。

  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

  名(结代之脉。一为邪气留结。一为真气虚衰。脉来动而中止。若能自还。更来小数。止是邪极。

  卷一百二十七 伤寒门

  释音

  辨脉法

  见(音现。下同。)谵(职廉切。病患寐而自语也。)剧(竭戟切。甚也。)(音硬。下往来也。)(匹灭切。)转索(上株恋反。下苏合反。)(阻立切。汗出和也。)趺(音夫。)腐(音府。烂也。)燥(苏到切(直立切。)侠(哕(于月切。逆气也。

  困切。浊乱也。)怫郁(上音佛。下音熨。)痈(于容切。)(乙骨切。咽也。)豚(徒浑切。)盍(音合。)切。)糜(音眉。)悍(胡旦切

  平脉法

  参差(上初簪切。下楚宜切。)铨(七全切。)铢(音殊。)(音畜。水聚也。)其差(菽(音切。

  下才音现。)股(音古。髀也。)(徒颊切。动惧貌。)谐(音鞋。和也)戾(音利。)痂(音加。)癞(力代切。)噫(乌介切。)酢(音醋。)冒(音帽昏冒也。)芤(苦候切。)

  伤寒例

  清凉(上七正切。)疫(音役。)忿(孚吻切。)疹(之忍切。瘾疹也。)飧泄(上音孙。

  也。)逮(音代。及也。)砭(悲廉切。石针也。)(如劣切。)中病(上音众。)之长(下音掌。)嗌(音益。咽也。)沓(徒合切。)俱见(下音现。)嚏(丁计切。)瘳(音抽。病愈也。)痼(音固。)迄(许讫切。至也。)狭懵(上户甲切。下莫孔切。)殒(羽粉切。)(祖对切。周岁也。)(羽轨切。)膺(于陵切。胸也。)(音偶。又音虞。肩前也)。

  辨湿脉证。

  (充至切。恶也。一曰风病。)(音谒。伤暑也。)痉(巨井切。强急也。)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

  KTKT(音殊。短羽鸟飞KTKT也。)挛(力全切。)内药(上音纳。)晡(布胡切。)洒(苏癃(音隆。)淅(胫(胡定切。)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内诸药(上音纳。)啜粥(上昌悦切。饮水也。)协热(上音挟。)见风脉(上音现。)渍(疾智切沤也。)蛔(音回。人腹中长虫也。)茈(音柴。)瞑(音冥。视不明也。)悸(其季切。心动也。)人(下音参。)咀(上音父。下才与切。咀嚼也。锉如麻豆更(音更。改也。)沫(音末。)懊(上于刁切。下外刀切。又女江切。心乱也。懊悔声。)窒(陟栗切。塞也。)擗(脾入切。)(音县。目摇也。)(音栗。惧也蕴(纾问切。积也。)嘿(音墨。静也。)但见(下音现。)饴(音怡。饧也。)仍切。

  火气上行也。)募(音慕。)渗(色荫切。)谛(音帝审也。)水蛭(音质。)盲。)峻(上音快。下思俊切。险也。)

  辨太阳脉证并治下

  俯(音免。府也。)(如伦切。目动也。)匮(求位切。匣也。)痿(于危切。

  痹病也。)(乎各切。

打赏
回详情
上一章
下一章
目录
目录( 344
APP
手机阅读
扫码在手机端阅读
下载APP随时随地看
夜间
日间
设置
设置
阅读背景
正文字体
雅黑
宋体
楷书
字体大小
16
月票
打赏
已收藏
收藏
顶部
该章节是收费章节,需购买后方可阅读
我的账户:0金币
购买本章
免费
0金币
立即开通VIP免费看>
立即购买>
用礼物支持大大
  • 爱心猫粮
    1金币
  • 南瓜喵
    10金币
  • 喵喵玩具
    50金币
  • 喵喵毛线
    88金币
  • 喵喵项圈
    100金币
  • 喵喵手纸
    200金币
  • 喵喵跑车
    520金币
  • 喵喵别墅
    1314金币
投月票
  • 月票x1
  • 月票x2
  • 月票x3
  • 月票x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