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亚(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被马克思称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他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一位伟大的剧作家和卓越的人文主义的代表。虽然我们对莎士比亚生平确实掌握的不多,但这四百年来却也证明莎翁名剧魅力锐不可当。他的剧作不但拥有广大的读者,还不断的被搬上舞台及银幕。
综观莎士比亚戏剧伟大之处,可由四个层面来探讨:主题、剧情、人物及语言。莎翁作品的主题都在探讨人性。举凡悲剧及历史剧作品中的人性阴暗面,喜剧作品中的人性光明面或可笑处都剖析在我们眼前。这些虽说是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的主题,莎翁却像阅尽人间冷暖似的,道尽人性的自私、阴险、野心、毅力、亲情、爱情等。
莎翁为人性研究透彻也反映在他深谙观众喜好上。投观众所好,在剧情安排上,常选择吸引观众的结构。例如,在许多悲剧作品中,他沿用希腊悲剧英雄失败的命运模式,来博取观众的叹息、怜悯及尊敬;在诸多喜剧中,他则安排一个接着一个的惊奇,虽然喜剧中充满不少不合理之处,但就是这些安排使我们大笑愉悦。本来莎翁名剧因其人性探讨及丰富题材,已使他的作品成为“人(性)的百科全书”,现在再加上引人入胜的剧情,更增加其超越时空的可看性。
在戏剧里多层面人性探讨的实际化身,即众多生动的人物。忧郁多虑的哈姆莱特、野心勃勃的麦克白、令人惋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信手拈来,不胜枚举。他们个个性格鲜明,无论在纸上或舞台上都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让这些人永垂不朽的却是莎翁所赋予他们的语言。莎翁文字的洗练无人能出其右。例如,前所提及的忧郁王子哈姆莱特,之所以四百年来屡获批评家及读者青睐,除了他原有的性格,另外他犀利的对白及独白更使他永垂青史。他的短语如“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及“Frailty,thy name is woman.”已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
璀璨如莎翁名剧,也难免有瑕疵或美中不足的地方。首先是莎翁戏剧作品数量庞大。三十七部长篇巨著,除少数耳熟能详的剧目之外,常令读者在有限时间里不知应先选择哪几部来欣赏。 再版这本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距原作的诞生,已近两个世纪了。这期间,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意识形态在不断的发生着改变;然而,人们对莎翁戏剧的热衷却从来没有消退过:世界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他的“不朽”剧作。尤其是在影视中,自电影诞生的短短一百年间,每年平均有三部以上根据他的剧作改编的影视作品在全世界上映,其中不乏经典名作,甚至还有一些恐怕令莎翁看到也会瞠目结舌的先锋作品。
对于大多数中国读者而言,由于传统艺术文化的隔膜,我们很难亲历在戏剧舞台上莎剧;却又因为媒体的发达,我们完全能够通过电影、DVD等媒介一睹莎剧风采。莎剧影视作品的出现,无疑是对兰姆姐弟文字改编莎剧的又一生动补充了。为此,我们悉数收集了改编自莎剧的经典电影剧目及相关资料,以便读者查阅、欣赏;同时,也展示了一些不同年代莎剧演出的剧照和海报,以求令读者能管中窥豹式的领略一点国外莎剧演出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