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沙罗夫醒得很迟,头部隐隐作痛,全身,如他自己所说,感到虚弱得不像样子。可是,他到底起来了。
“伦基奇没有来吗?”是他提出的 ④英、法于1854年3月对俄宣战。
⑤布隆、斯特拉斯堡、巴黎的缩写,是拿破仑三世的含有蔑视的绰号。
⑥帕麦斯顿(1784—1865),英国政治家,曾于19世纪50年代与60年代两任英国首相。
⑦原文为法文。——原注
⑧维亚泽姆斯基(1792—1878),俄国诗人,批评家,杂志编辑。19世纪20年代曾接近普希金等进步文学家。十二月党人起义失败后,转入保守党阵营,晚年为沙皇显宦。
⑨1853年11月,俄军以一万人大胜土耳其军队三万六千人于巴什卡德克拉尔镇。
“收拾不费事呢,”叶琳娜回答。
“您不认识我啦?”来客说着,就大大方方地走到了英沙罗夫面前,并对叶琳娜很有礼貌地鞠了一躬。“鲁坡雅罗夫,您可记得?我们在莫斯科,在E……家里,见过的。”
“德米特里……”她开始说。
“唔?伦基奇来了?”
“唔,等一等,”他拉过她的手来,搁在自己的头下。“搁到这儿……唔,这样很好。伦基奇来的时候,马上叫醒我。如果他说船已经弄妥了,我们马上就动身……我们该把东西收拾起来啦。”
“叶琳娜!”声音还在她的耳边清晰地喊着。她急忙抬起头来,转过身子,就呆住了:英沙罗夫,脸色白得似雪,就像她梦里的白雪,正从沙发上挣扎起来,用他那大睁着的、放光的、可怕的眼睛瞪着她。他的头发披散在他的额上,嘴唇奇怪地张开着。恐怖,夹杂着一种苦痛的柔情,表现在他的突然变了容的脸上。
“叶琳娜!”他清楚地说,“我快死啦!”
“卡嘉,你跟我是往哪儿去呀?”
“你为什么不睡睡呢?”她终于问他。
“伦基奇,”两人全都这样想,可是,叩门的人却用俄语说道:“可以进来吗?”叶琳娜和英沙罗夫交换了一个惊愕的眼色;不等回答,一位衣着华丽、长着尖尖的小脸和发光的小眼睛的人,就闯进门来了。这人满面红光,好像刚刚发了一笔大财,或者听到了什么天大的喜讯似的。
“伦基奇!”叶琳娜叫起来,“是您!为了上帝的缘故,您瞧,他晕过去啦!这是怎么回事呀!哦,上帝,哦,上帝!他昨儿还出去过,刚刚还跟我讲话来着……”
“一切都完了,”英沙罗夫重复说,“我要死啦!……永别了,我可怜的姑娘!永别了,我亲爱的祖国!”
“夫人①,”几分钟后,他说道,“这位外国先生死了——il signoreforestiere e morto——由于动脉瘤和肺病的并发症。”
①原文为意大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