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漫画 首页 名著 中国名著 外国名著 玄幻科幻 都市言情 历史军事 排行 免费
搜索
今日热搜
消息
历史

你暂时还没有看过的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历史
收藏

同步收藏的小说,实时追更

你暂时还没有收藏过小说

「 去追一部小说 」
查看全部收藏

金币

0

月票

0

以下是“杜威”的相关搜索结果(7)
思维的本质
思维的本质
4人气
杜威5232字
简介: 《思维的本质》是美国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的代表作,胡适终生佩服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陶行知深受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观点的影响。杜威认为教育必须以反省思维为目的。杜威在书中运用了大量日常生活中的案例,详细阐述了我们进行思考时的不同过程。 《思维的本质》共三大篇,第一篇是关于思维训练的问题,主要说明什么是思维、反省思维的必要性、固有的知能与思维训练、学校的情境与思维训练。 第二篇加入逻辑的考量,进行完整反省思维行为的分析、系统性的推论与试证以及阐释了判断在思维中的地位等。 第三篇则是关于思维的训练,包括活动与思维训练、语言文字与思维训练、思维训练中的观察与知识、教课与思维训练等。 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第十九章 结论
中国心灵的转化
杜威3813字
简介: 《中国心灵的转化:杜威论中国》是杜威在中国访问的两年间,写下大量与中国话题相关的文章,描述了当时发生的大量的中国现象、事件、运动,夹杂着他的理解、评论、对策建议。据不完全统计,《杜威全集》一共收录中国论述文章53篇,包括时论、论文、游记、书评、对来信的答复、解密报告等。编入本选集的文章不限于《杜威全集》的53篇作品,还包括杜威夫妇所写的部分家信和在中国所作的关于中国问题的部分演讲。这些文章、书信和演讲的主题相对集中,都与当时中国的外交、内政、思想文化、教育等话题相关。 查看详情>
批评之批评
批评之批评
3人气
杜威1.2 万字
简介: 《批评之批评:杜威价值论与伦理学》收录著名思想家杜威的代表性作品,主要包括他在哲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价值论、政治学、宗教和美学等方面的经典著述,由国内研究杜威的知名学者选编作序,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可以便捷而全面地了解杜威思想的渠道。 查看详情>
民主之为自由
杜威1.1 万字
简介: 本卷收录的是杜威在政治哲学和法哲学方面的著作和论文。约翰•;杜威尝试打通理论和实践、科学和信仰、民主和自由的隔阂,认为除了民主生活,现代人找不到另一种更加美好的社会生活。杜威关注人的当下实践及其后果,用民主政治观取代独断政治观,提升人们对现代民主生活的整体期望。杜威认为,哲学、科学和民主相融。他的实用主义政治和法哲学,既是对现代民主观念的合理论证,也是对它的真实描述。 查看详情>
经验的重构
经验的重构
3人气
杜威6.1 万字
简介: 《经验的重构:杜威教育学与心理学》是在《杜威全集》(38卷)中文版的基础上完成的。杜威对教育的影响既是全球性的,也是非比寻常的。杜威在教育方面的著作甚丰,但他早期的杰作之一无疑是《我的教育信条》(1897),从本篇开始,他的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儿童与课程》(1902)、《民主与教育》(1915)以及《经验与教育》(1938)等著作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论述。 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思维和理智
艺术即经验
艺术即经验
3人气
杜威 1.5 万字
简介: 著名哲学家杜威写于1934年的一部重要著作。杜威一生著书甚多,但详尽论述美学与文艺的只有该书。从实用主义的哲学立场出发,杜威以审美经验说作为建构其文艺思想体系的核心。首先,他从心理学角度解释审美经验,认为人的经验具有情绪素质,而情绪拥有内在的完整性和完善性,艺术的结构正是情绪特性的反映,所以,和审美素质一样的情绪素质决定了经验是审美的。其次,他用生物学中的平衡说解说审美经验,认为作为有机体的人在敌对的环境中有意识地与环境取得平衡与和谐,便是审美经验。由此,“经验也是艺术的萌芽”,艺术的本质就是生活中的审美经验,即是经验的高度集中,是日常事件、活动和痛苦经历所组成的经验的延续,是生动地再现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经验。另外,杜威从思想经验与审美经验的关系上较正确地强调了想象在艺术思维中的重大作用,认为艺术通过想象创造出形象体系和艺术典型。总之,师承英国经验主义美学的《艺术即经验》,侧重于对审美意识的生理学、心理学的解释方法,极大地影响了当代美国学理论的新自然主义流派。查看详情>
最新更新: 索引_艺术即经验
哲学的改造
哲学的改造
3人气
杜威 1 万字
简介: 美国杜威著。由1919年访问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今东京大学)的讲演稿汇集而成。1922年在波士顿出版。该书的主题思想正如书名所示,是按照实用主义的基本观点从各个方面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论述实现哲学改造的途径。全书分为8章,首先分析了哲学的历史起源,指出不同历史条件和生活环境下,人们的想象、情感和欲望各不相同,便产生了不同的哲学观念。应将哲学史的研究同人类学、原始生活、宗教史、文学、社会制度的研究结合起来。未来哲学的任务是抛弃关于终极的绝对实在的争论而关注社会的信念和理想,即超越唯物唯心等传统的形而上学的争论而使哲学面向生活,面向人的经验世界。这便是哲学改造的根本纲领。书中考察了培根以来的西方哲学的演化考察了西方科学观念从古代到现代的发展及它们对哲学的影响对传统哲学的经验概念和理性概念以及传统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作了批判,提出新的经验概念,即把经验看做有机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书中还着重批判了旧的认识论和真理论,论证了工具主义的认识论和真理论批判了传统的道德观念,阐述了工具主义的道德理论批判了各种传统的社会历史观,主张从具体的境遇、事实出发,遵循历史多元论。中译本由许崇查看详情>
本周C位
返回顶部